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1节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作者:最能编的狗牙根

简介:

  简介:

  正在氪命肝钱的刘一民,无意中回到了1978年,成为了一名即将失业的队办初中班的语文老师。

  家里人为他工作的事情着急上火,他却满不在乎,摇身一变就成了这个时代的大学生。

  在浩浩荡荡的改革开放洪流中,一支笔杆子成为他安身立命的本钱。

  “我就是教语文的,会写作很正常吧?产量高?那都是我努力的结果!”

  “伤痕文学?对不起,我喜欢写美国伤痕文学!”

  “喂!一民,瑞典文学院给你打电话被我给挂了,什么是诺贝尔文学奖?”

  (重生文抄,会对作品进行符合时代的改编,有原创作品)

  【日常、年代、慢热、文抄】

第1章 投稿

  1978年春夏之交,今年天气异常炎热。

  汝县已经将一个多月没有下过雨,就连稀稀拉拉的滴星儿都掉不下来。

  往往是阴云刚刚聚集没多久便又被阳光驱散,轰隆隆的雷声也只是像抽了几十年旱烟的老头干咳一般,只是声音比较大。

  汝县石岭公社的街道上,来来往往的行人顾不得跟在街上寻找熟人聊天,一个劲儿的呲着牙找阴凉的地方。

  街道中间,一名头戴破草帽,身穿米黄色背心、蓝色粗布裤子的年轻人难受的擦了擦脸上的汗,蹬在自行车上的破解放鞋拗不过脚趾,倔强的晒着太阳。

  刘一民将自行车停到邮局门前,拨开人群,匆匆地朝着邮局里面走去,手紧紧地提着斜跨在肩上的军绿色挎包。

  挎包的包边磨损的很严重,绿色的线头稀稀拉拉,露出了布料的原色,底部还有一个大补丁。

  “同志,我要寄信!”

  “挂号还是平信?”邮局的工作人员一边搭话,一边忙着手里面的活,手里面拿着针线,快速缝着包裹。

  这是邮局在石岭公社的代办点,只有三个工作人员加上一名邮递员,忙的时候手里面的活根本停不下来。

  寄信用信封,寄物品的话则要装进袋子里面,工作人员亲自用针线给缝上,外面写好地址,这样可以防止物品丢失。

  “挂号信,同志麻烦给我拿一个大点的信封,我寄的有点多!”刘一民耐心地说道。

  邮局的工作人员是几个铁饭碗里面为数不多服务态度可以的了,甚至可以说是很好。供销社的售货员,能忍住不骂人就能够评为优秀服务工作者了。

  “多?再多你能寄多少?”工作人员嗤笑了一声,将手中的包裹打了一个结后笑着抬头说道。

  接着看到刘一民手中厚厚的一沓信纸,上面的是密密麻麻的黑色方块字,笑容瞬间凝固在了脸上。

  “小同志,你寄的这是信?我没看错吧!”邮局的工作人员再三确认道。

  “没有错,寄到燕京《人民文艺》编辑部,您看看多少钱?”

  “《人民文艺》?你是作家?”

  邮局的工作人员震惊地看着刘一民,目光不断地打量着他,心里暗道,没看出来哪里像作家啊!

  刘一民挠了挠脑袋说道:“目前还不算,这是我第一篇小说!”

  “噢,不错不错,当作家有前途。不过这么多,寄挂号信可要不少钱,我先给你算一算!”

  挂号信快一点,刘一民想尽快让编辑部拿到稿子。编辑部审稿子也需要一段时间,三审之后再进行三校才能发印,另外中间还涉及到改稿。

  一般的作者是必然要经过改稿这个流程的,新人嘛,编辑部总要给你挑点毛病。会明明白白的告诉你,稿子还行,但是得改,意思是我们想要更好的!

  名气大一点的作者,编辑则又一个态度,会跟你商量着改稿,你要是态度强硬点,说不定会避免改稿这个流程,编辑部觉得没太大问题,直接发表。

  现在寄信本地寄的价格四分钱,外地要八分,挂号信收费会高一点,而且还有特殊的要求,不超过两页一个价,超过两页,不好意思,你需要加钱。

  刘一民的稿子写到了四万五千字,远远地超过了两页的限制。

  “总共6毛钱,邮票在这儿自己贴,来,我先把你的稿子再装订一下。对了,小同志,你的小说叫什么名字?”

  “《驴得水》!”

  “写驴的?现在‘人’都写不过来,你怎么还专门给‘驴’写小说。最近《人民文艺》《燕京文艺》的杂志我都看了,写‘驴’不行,你得写点十年期间受苦受难的事情。”

  邮局的工作人员一边给刘一民装订,一边劝道。

  工作人员说的是伤痕文学,自从77年10月刘新武《班主任》发表之后,整个文学界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伤痕文学作品。甚至出现了一种现象,只要作品带点“伤痕”,被过稿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我对‘驴’有信心,您喜欢看十年间受苦受难的事情?”

  “我是工人,对这些倒也不是喜欢,杂志上现在都是这种。”邮局的工作人员指了指旁边的几本杂志说道。

  这是一个对作家和纯文学作品来说最好的时代,大家精神生活极度匮乏,读书看报成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消遣。不仅知识分子读书看报,工人也看,农村也会有人读报。作家地位日渐高涨,再也不是以前那个人人喊打的时候。

  稿费看着不高,但是在这个时代却算是相当高的标准,大部分作家靠着稿费都能过的不错。极少数会跟路遥一样,即使拿着不菲的稿酬,依然过得穷困潦倒,甚至最后去燕京领奖的路费都没有。

  《人民文艺》和《燕京文艺》刚复刊,杂志的销量一期高过一期,跟作品的质量有关系,但要说是决定性的,那还真不一定。这时期的文学作品,还真没有多少能够让后世不断地提及阅读、反复揣摩的。

  “同志,再见!”刘一民笑着摆了摆手。

  “再见,希望在下一期的杂志上看到你的‘驴’。”

  刘一民走后很久,工作人员一边整理包裹,一边思考这‘驴’到底是怎么写的,“驴“又有什么好写的。

  “老张,你说会有人专门为‘驴’写一篇小说吗?”

  “想那么多干嘛?你又不是作家,你能知道作家心里咋想的?赶紧干活吧!”接着老张放下了手里面的活,若有所思地说道:“不过,要是咱们公社真能出现一名作家,那可是全公社乃至全县的大喜事。”

  刘一民走出邮局,推着自行车来到街上,路面都是土路,一下雨变成了“水泥路”。尘土在脚尖荡起,不多时裤腿上就沾满了黄土。

  街道两边的行人穿着格外的统一,不是蓝色就是黄色粗布衣服,夹杂着军绿色的军装,大部分人的衣服上都打满了补丁。脸上脏兮兮的,黑色的汗液在额头滑出一道明显的痕迹。刘一民看着这一幕,脸上有点恍惚。

  一个问题他一直搞不懂,自己怎么就重生了?

  新书起航,希望能够不断突破!

第2章 还得继续参加高考

  刘一民是穿越者,不知道为什么他就突然穿越到了1978年。他穿越前已经是一家传媒公司的经理,算是中层小头目,这是他卷了十年的成果。

  先是卷了十几年上了一所末流211大学,读的是中文系。毕业后才发现,文科不如狗。

  父母养了十几年的大学牲,本以为能够一飞冲天,谁知道工资奇低。后来经过努力,终于进了一家传媒公司。

  辛辛苦苦了十年,才成为了一个小领导。本来想卷个十年当上领导就不用卷了,没想到年轻人一个比一个能卷。

  他已经看开了,想做个职场老油条混吃等死,可是他的钱包还没看开,只能继续卷

  他记得他穿越过来的时候,正在替公司审查为美国人换皮的短剧剧本《马斯克爱上离婚三娃已发福的我,川宝嫉妒狂按核按钮》、《绝经的我离婚后,反手嫁给宇宙最年轻的亿万总裁》.

  剧本里面装逼打脸如行云流水一般,情节跌宕起伏他连着看了几个小时,看得他一口黑血堵在嗓子眼吐不出来,直接晕了过去。

  不过老天似乎是觉得给他开的玩笑太大了,还给他安排了一点小背景,不过这背景他看了之后,确实觉得是小的可怜。

  豫省洛城汝县石岭公社麦积大队三队生产队长刘福庆之子,队办小学班兼初中班语文老师刘一民.

  他醒来的时候正躺在医院里面。原主学习成绩还行,刚好赶上77年恢复高考,但是很不凑巧的是,高考当天凌晨下起了鹅毛大雪,等他跌跌撞撞的赶到考场的时候,已经没办法入场了,错过了第一场语文考试。

  由于急火攻心,也是一口气没上来,就倒在了考场外面,就这一点,两人还挺像.

  会不会是互穿?刘一民因为这个问题还纠结了许久。

  县中学外面维持纪律的民兵和老师七手八脚地把原主送到了医院,等刘一民醒来的时候已经错过了下午的考试。

  刘一民不由得感叹,要是早醒来就好了,凭借着自己211的实力,就算是靠着考后三门也能考上大学,毕竟77年的高考题目不是一般的简单。

  今年高考,刘一民是必须要考的。无它,这个时代考上大学的性价比太高了,甚至考上就是国家干部身份。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刘一民安慰起了自己,接着又继续为小说担忧了起来。

  在伤痕文学大行其道的文坛,不知道《驴得水》是否能通过。

  刘一民之所以写作,也是想挣点钱。另外作家的地位高啊,你干其他的,受累还不讨好。如今的读者跟后世的明星粉丝一样,看到本人脚都迈不开,一个劲儿的往上凑。

  某位年轻的时候受到性压抑的作者,成名后据说有二十多名情人。甚至表示“没有绯闻的作家能写好小说吗?”

  挣钱的手段很多,但目前最稳妥的还是成为作家,有钱还有地位。况且他是中文系的学生,研读过很多经典小说,加上平时喜欢看电影,偶尔还会写几篇影评。

  靠着脑袋里面的记忆加上看过的电影,他相信靠着笔杆子自己就能够在这个时代生存下去,而且是十分滋润的生存下去。

  从这方面看,穿越不是老天给他开的玩笑,而是给他的开的一张彩票,最关键的是这个彩票不是一次性赠予,而是一辈子的财富。

  《驴得水》讲的是民国时期一所偏远学校中,教师们将一头驴虚报成老师冒领薪水而引发的荒诞故事,为了掩盖冒领薪水的真相,学校的老师们找来了当地的小铜匠充当老师来糊弄特派员。

  学校的老师张一曼亲自教了小铜匠几句英语,再加上小铜匠的蒙古语,成功的将特派员糊弄了过去。

  但是没想到,接下来还有更严峻的情况等着他们。罗斯先生要来视察,这也是整部电影由喜到悲的转折点。

  表面上是一部荒诞喜剧,但内核是悲剧,而且是悲到了骨子里。它讽刺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人的自私,为了利益,人们可以放弃对道德的坚守,能够轻而易举的背叛自己的同事。

  《驴得水》这部电影自己最起码看了不下三遍,里面的经典片段每一次都能够逗乐自己。

  “他特么竟然咬我耳朵,你咬我耳朵干啥?那人耳朵是吃的啊?”

  刘一民一边想一边来到了石岭公社的供销社门口,供销社的门刷着绿色的油漆,两边挂着“统购统销,保障供给”的木质对联,门口来来往往的人比邮局还多。

  公社的供销社距离邮局代办点不远,基本上公社主要的机构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部门都在这一片区域。

  供销社的面积比邮局代办点大了不少,两扇绿色的大门朝着里面打开,外面刷着“统购统销,保障供给”的红色标语,门框顶部挂着一个红色的五角星。

  供销社跟邮局相比热闹了不少,供销社是整个公社唯一能买到日用品的地方,社员的日常用品都得在这里解决。门口社员进进出出,买到东西的社员走出来后高兴地将东西提在半空中,美滋滋地瞅几眼才得意地离开。

  刚进门就能够听到里面的吵闹声,中年女售货员的声音格外的刺耳,还时不时的伴随着摔摔打打,旁边的顾客则是不敢大声说话,一个劲儿的陪着笑脸。

  供销社掌握着人们的衣食住行,连带着售货员成为这个年代最吃香的职业之一,而且他们内部还有一些稀缺物品的优先分配权,所以养成了眼高于顶的样子。

  “同志,来包桃酥,再来一斤糖。”一个抱着孩子的女人低声下气地说道。

  “给!”售货员将桃酥扔到给女人后开始转身拿着铜铲准备称糖。

  女人怀里抱着的小孩儿贪婪的用鼻子嗅着母亲手里桃酥的味道,张牙舞爪地用手不断地扒着桃酥的外包装,口水顺着嘴角如同一根即将断掉的丝线般淌下,最后滴落在母亲的衣服上。

第3章 公社文书的工作

  “回去再吃也来得及,赶紧把糖拿走,你没看见后面还一大堆人呢!”女人正在安抚小孩慢了几秒钟,售货员不耐烦地皱起了眉头。

  “同志,不好意思,我这就走。”女人提起用纸包住的白糖看了几眼,慌张地转身离去。

  “有什么好看的,还能给你盐不成!”女售货员在女人走后,嘟囔了一声。

  “同志,来两斤盐,两盒洋火,另外再来四瓶汽水。”刘一民大声地说道。

  “声音那么大,我还以为把供销社的东西买完嘞!”

  “.”阴阳怪气地声音气得刘一民一脸无语,心想等过几年供销社下面解散,有你哭的时候。

  盐两斤总共三毛钱,两盒火柴4分钱,刘一民将三毛四分钱递给售货员后,又拿出一张火柴票和汽水票。将所有的东西装进包里,转身朝供销社外面走去。

  这个时代的盐都是粗盐,比冰糖还大的块头,用的时候需要砸碎再用蒜臼捣成小颗粒。盐也是这个时代为数不多的能够保证供给的必需品,不需要票。

首节 1/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