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104节

  朱霖极具深情地看向刘一民朗诵道:“刚好~我也看了你一眼——”她的眼睛里除了刘一民,就剩下刘一民身后若隐若现的柳枝轻轻摇曳。

  “刚好~我们彼此都看了对方一眼—”

第170章 成红顶作家了

  操场上鸦雀无声,远处运动的学生也拿着球望向这边,两人目光对视,只有风轻轻吹起发梢,时不时地挡住两人的眼眸。

  张曼凌死死地盯着朱霖,这背影,像是见过几面。

  刘振云指着李学勤和陈大志,惊讶地张着嘴,半天才说道:“这这不是去年诗会遇到的几名国医科学院的女生吗?”

  李学勤和陈大志忙不迭地点头:“真漂亮啊!”

  三人又对视了一眼,彼此都品味出眼神里的一丝深意。

  他们两个念完后,接下来零零散散的人在念,但是没了刚才的激情。陈健功无奈地走上去,活跃了一下气氛。

  人群中,朱霖冲刘一民得意地扬起下巴,白皙的脖子一览无余。

  “瞧你得意的!”刘一民低声说道。

  朱霖鼻息轻微地“哼”了一下,目光朝着对面望去,目光跟刚才邀请刘一民合诵的姑娘勇敢地对视,只是一瞬间,对面就败下了阵来。

  忽然人群一角传出一阵嗡嗡的声音,刘一民和朱霖好奇地伸着脖子看去,只见一个小姑娘推着轮椅走了出来,推到人群中间,又将轮椅调了个位置。

  轮椅上男人略带病态的脸望向了刘一民,冲着他微微颔首:“大家好,我叫史铁生,我想给大家朗诵的是《热爱生命》,自从我不能行走以后,常常感觉到前途悲凉,自从去年听了刘一民同志的《热爱生命》,我豁然开朗,我觉得人不管如何都应该热爱自己的生命,只有热爱生命,一切才在预料之中。”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

  去年史铁生开始陆续发表小说,在燕京文坛已经是小有名气,一年发表了三篇,已经是非常高产。

  史铁生因为坐在轮椅上,声音无法完全的从腹腔出来,他的声音并不激昂,更像是一个人在叙事。

  但周围的人,都敬佩的看着史铁生。

  身体无法站立,但灵魂已经站立了起来。

  朗诵到最后,史铁生情绪激动,几乎是吼出来的,念完后,身体剧烈地咳嗽了起来。

  旁边的史蓝赶紧拍着他的背部,给他送气。

  刘一民倒了一杯凉茶,给他送了过去。史铁生抿了几口后,神色好了很多。

  “多谢你啊,刘一民同志!”

  “不客气,你们是从哪儿来的?”

  史蓝抢先说道:“刘一民同志,我们是燕京的,家在雍和宫,我叫史蓝,我哥哥叫史铁生。”

  “你好,史蓝同志,你好史铁生同志。”

  史蓝和史铁生接下来坐在刘一民和朱霖旁边。

  “听说燕大的花开了,我跟史蓝过来转转,没想到碰到你们的诗会。早就想认识你了,可惜一直没机会碰面!”

  “以后就是朋友了,我现在有时候住在南锣鼓巷,咱们离的不远。”

  两个人聊了一会儿,史蓝拉着朱霖问东问西,搞得朱霖都有点招架不住。

  陈健功找史铁生约稿,没想到对方爽快的答应了。

  散场后,史铁生和史蓝准备回去,朱霖和刘一民将他们送到南门:“史铁生同志,再见!”

  “再见,以后有时间我们再来燕大!”

  公交车来了,史蓝将史铁生推上公交车,两个人摆了摆手,消失在了街头。

  “应该请他们吃饭的!”朱霖望着公交车离去的方向说道。

  “他们不吃。”

  “你问了?”

  “问了,他父亲还在家里等着他们,回去太晚,会担心的。”

  朱霖笑着说:“嗐,以后见面再请他们吃。”

  诗会之后,朱霖终于要随着话剧团去香江了。四合院装电话的事儿还是没着落,刘一民去了,电话局的同志说没有线路。

  临走前,朱霖跟刘一民走在街上,朱霖问道:“你见过我爸妈了,你觉得我爸妈怎么样?”

  “嗯?”刘一民看向朱霖:“不应该问你爸妈觉得我怎么样吗?”

  这什么时候轮到,女婿先评价老丈人和丈母娘了?

  “哎呀,我问你说!”朱霖跺了跺脚,时不时地会展现出她豪气霸道的一面。

  “叔叔阿姨年轻和善,人挺好,就是吧.”

  朱霖紧张地问道:“就是什么?”

  “就是叔叔看我有一种防备心。”

  “哦,我下次给他说一说。”朱霖还以为是什么大毛病,于是问道:“等从香江回来,去我家吃个饭怎么样?我爸做的饭可好吃,我妈也会做!”

  刘一民望向朱霖,才几天就要上门了?

  “你要是不想去也没关系,等过段时间再说。”朱霖善解人意地说道。

  “我没问题,我脸皮厚!”

  朱霖眯着眼开心地说道:“我爸妈人很好,你不用担心,放心,有我呢,我负责跟他们吵!”

  “还要吵啊?”

  朱霖泄了气:“应该是不用,反正你不要担心就是,一切有我在!”

  “你搞得像是电影里面的大哥!”

  “嗐,说啥呢,我听你的。”

  人艺的几个剧组都离开了,一下子空落落的。曹禹看着略显空荡的人艺,笑着说道:“过几天我也要去英国了。上次说的那个事情,征求过文化部和统战部门同志的意见,他们完全同意。

  他们觉得在和平解放三十周年的时候,出这样一幕话剧,能够很好的展现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御外敌的历史以及携手一起在新时代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精神。

  文化部出资,统战部门的同志协助你解决在川省的采风事宜,还会给你安排向导。”

  曹禹怕刘一民有后顾之忧,将所有的都讲了个遍。

  拿着文化部的经费采风、统战部门协助,好家伙,自己这是成了红顶作家了!

  “我没什么意见,正好暑假有时间!”

  “那就好,好好写,但是你也不要有那么大的压力。文艺作品嘛,毕竟都有一个创作过程,且评价起来千人千面,我会替你把好关。压力大了,笔就歪了!”曹禹对此是深有体会。

  刘一民哈哈一笑,轻松地说道:“有您在,我不怕!”

  “晚上去我家,统战部门的同志聊一聊,放心,我不会让他们干扰你的创作方向!”曹禹语气严肃地说道。

  “好!”

  ps,感谢渊鱼77大佬,100阅读币打赏

第171章 曹禹发飙

  人艺的几个剧组加上导演一走,整个剧院一下子就空了一大半。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话剧演出缩水,燕京京剧团和歌剧团的几家单位在首都剧场的演出大大增加。

  刘一民还碰到了燕京京剧团的汪曾琦,汪曾祺正指挥着京剧团的同志们进场。看到刘一民,汪曾琦急忙走过来打招呼说道:“一民啊,一会儿有事儿没,请你吃饭感谢你。”

  “感谢我什么?”

  “《受戒》发表的事情啊,你装糊涂是不是?周燕如跟我说了,是你给她提供的情报,要不然她也不会到我那里去。不去的话,我的小说也就没有什么发表的机会。”

  汪曾琦一脸热络,言语热情,说话的时候时不时发出感叹声。

  “这事儿啊!”刘一民恍然大悟:“你不嫌我多嘴就好!”

  “哪里的话,小说能发表,我乐意着呢。”

  “什么时候发表?”刘一民一脸笑意地问道。

  “下个月就发表,我又特意改了几个月,把周燕如的建议和我的个人觉得不好的地方,全都改了。”汪曾琦特意讲了自己改过的几个点,征求刘一民的意见。

  刘一民当然说好,又说道:“老汪同志,你以前也在《燕京文艺》工作过,小说写好尽管拿去嘛!”

  汪曾琦带着几分不自信说道:“我在《燕京文艺》已经是老黄历了,到今年已经三十年了。参加个什么研讨会还行,但是要发表,心里面还是心有戚戚。”

  正说着,旁边一个京剧团的人走过,低声哼哼:“一个编剧,整天不想着写剧本,天天想着写小说,嘿,真新鲜,写的那玩意儿也能发表。”

  汪曾琦被旁边的人贴脸开大,尴尬地看了看刘一民。正是京剧团很多同志的风言风语,才让汪曾琦迟迟的没有投稿。

  刘一民鼓励道:“同志们的看法难免有些偏驳,毕竟京剧剧本和小说是两个东西,人家不理解也正常。但是自己得有信心,老汪同志,说不定接下来你要成小说大家喽!”

  “你就别取笑我了,你还没说,你有没有事情?”

  “今天是不凑巧了,晚上我要去万老师家里面一趟,改天我请你吃饭!”

  又谈了几句,汪曾琦一脸遗憾的去忙活了。

  晚上,木樨地公寓楼。刘一民跟着曹禹走了进去,李玉如正系着围裙炒菜,客厅的桌子上摆着一些干果。李玉如系着围裙一边炒菜,一边跟刘一民聊天。

  得知刘一民接下来要去藏地采风,李玉如担心地问道:“你一个人过去,吃住都不习惯,那怎么行。你老师前两年去蒙省,一路上得多亏有小方照应,就这,从蒙省回来的时候,还瘦了一整圈。”

  “师娘,我年纪轻轻,自己能够照顾自己。再说了,还有当地的同志们,总不会真的把我一个人扔到雪区。”刘一民语气轻松地说道。

  旁边的曹禹正准备附和几句,门外响起了敲门声。曹禹起身笑着说道:“应该是人来了。”

  刘一民抢先一步走到门口,打开了房门。外面站着两名男同志,约莫四五十左右,戴着眼镜,文绉绉的,不像统战部的,倒像是作协的。

  “你好,你就是刘一民同志吧?”

  门外的两人先打量起来了刘一民,其中一人率先笑着开口,表情随和,说话不紧不慢,声调中夹杂着两分喜悦。不仔细品的话,根本品不出来。

  “我就是,您二位是统战部的同志?”

  见刘一民点头确认身份,两人的脸上笑容更盛了几分,先说话的人主动伸出手寒暄道:“我是负责涉藏的七局负责人,你叫我老王吧,这位老李,负责民族事务的。”

  “你好你好!”寒暄过后,刘一民闪身让两人先走了进来。

  “曹院长,打扰了,来的时候乌同志跟我们交代了。”

  “坐,你们坐。”曹禹指了指沙发上的位置笑着说道。

  两人坐下后,李玉如和刘一民开始端菜,等坐下后,曹禹率先开口道:

  “这部话剧是我向文化部和统战部们的同志建议的,你们有什么话可以畅所欲言。一民不仅仅是一位作家,现在也是一位成熟的编剧了,他的话剧剧本写作能力,在我看来已经超过了许多的专业编剧。

  异地采风是一件大事,当年我到蒙省采风,也离不开乌同志的帮助,你们也可以谈一谈你们的意见。”

  刘一民冲两人和善一笑,两人见状,开始了较为正式的谈话:“一民同志,你的创作能力我们是放心的,您又是曹院长的学生。曹院长为我们国家的话剧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曹禹不满地说道:“你们不要戴高帽,再说了一民先是成为的作家,然后才是我的学生。你们这样一讲,好像一民的能力全都是靠我教出来的。”

  见曹禹略带不满,两人赶紧将话题谈到了正事上来:“我们得到乌同志的指示之后,立即向川省的有关部门发函请他们进行协助,我相信,等到出发的时候,各方面的工作一定能够做好。

首节 上一节 104/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