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输了?”
“赌输了。”
“哪里哪里?咱们都赌的能过!”
黄祖默说道:“不一样,我们就是在麻痹自己,心里面是草船借箭——打了一晚上鼓儿。”
徐桑楚大手一挥:“等回了沪市,给你寄点土特产。”又说道:“朱霖这个演员不错,不知道能不能调到上影厂,一民,你跟人艺熟,你觉得怎么样?”
刘一民幽怨地看了徐桑楚一眼,他此举跟卸磨杀驴有什么不同?
“你调不走!”
“嘿,不试试怎么知道?我们出得起转厂费。”
“你要是调走了,咱们可就不好了。”刘一民嬉笑道。
张孟昭笑着解释了几句,徐桑楚才明白过来:“哎呀,当我没说,要不然这样,你们两个都到上影厂来?”
刘一民笑着婉拒,徐桑楚这话,可不是开玩笑的,刘一民现在点头,他明天就敢去找人跑手续。
“一民,希望咱们以后还有合作的机会,再见,等到了沪市,我把土特产给你寄过来。”
刘一民挥了挥手,示意他不用放在心上。
分开后,张孟昭问送什么,徐桑楚嘿嘿一笑:“咱们沪市那个参桂养荣酒不错。”
黄祖默听到后也是嘿嘿一笑,不过说道:“一民,用不着吧!”
“你这老黄,脑子想什么呢,一民用不上,他也可以送人不是!”
燕大,刘振云手里拿着一本杂志疯也似的冲进了宿舍,大声地喊道:“你们看,我的小说发表了!”
恨不得给刘一民他们一人发一本,李学勤和陈大志两人不约而同地举起了自己手中的报纸,以示抗衡。
“同志们,这对我刘振云来说,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填补了我现在没有作品发表的空白。从今天开始,我就是有作品的作家了。”
刘振云说话的时候,故意站的离门口很近,好让别的宿舍里也听到。刘振云又拿着杂志走到李学勤旁边说道:“你说哎呀,这哎..啧.”
李学勤不耐烦地说道:“你到底想说什么?”
“哎呀,我是想说,怎么就一不小心发表在了《燕京文艺》上,我起初只是想,能发表到《未名湖》上就行,谁知道,这谁能知道?”
陈大志也忍不住了,冷嘲热讽地说道:“谁知道?你拉倒吧!几个月前都知道了,等排期硬是等了几个月。你问问,一民他发表小说,用等排期吗?向来是碰到哪期就发表到哪期?都不带隔月的。”
刘振云对陈大志的话,根本没当回事。嘚瑟完后,刘振云嘿嘿一笑,对着刘一民说道:“一民,走吧,我们三个决定同时请你吃饭,感谢感谢你!”
“稀罕事儿!”刘一民快速地跳下了床,不带一丝犹豫的。
四个人朝着长征饭店进发,他们三个昂着头,像是打了打胜仗一般。
看着桌子上的菜,刘一民调侃道:“看你们刚才的样子,还以为是小说里面的,银子往桌子上一扔,喊一句小二哥随便上呢!”
李学勤笑着道:“等我们几个下次再发表了,一定请你吃点好的,绝对比现在高一个阶级。”
陈大志和刘振云忙不迭的点头表示同意,快速地拿着筷子干了起来。
三个人讲起自己下一部小说的想法,刘一民稍微的给他们提了一下建议,说完之后又鼓励道:“多写一写,最重要是多写。”
吃完饭,刘振云顶着大油嘴,碰见人恨不得将嘴伸到别人眼前让人家瞅。
“你们这是吃什么了?吃的满嘴流油?”
“没吃什么,刚发表了一个小短篇,出去庆祝一下,短篇嘛,没多少钱,跟一民是不能比。”
几个人跑到几个文学青年聚集的地方,听了一会聊天,刘振云沮丧地说道:“怎么就没人讨论我的小说,都讨论什么《受戒》,写的有那么好吗?”
“咳,振云啊,这老汪同志的水平还是有的。不过你比他年轻,未来的还很远。”
“你这话我爱听,对了,老汪同志,你认识?”刘振云下意识地问道。
“认识。”
“什么时候认识的?”
“在作品研讨会上,人家是京剧大师,对燕京的事情了如指掌,京味儿足,《狼烟北平》的研讨会,自然得请人家参加。”
“嗐,你现在认识的人可够多的。暑假你不回了吧?”刘振云装作漫不经心地问道。
“不回了,不打扰你们了!”
刘振云红着脸说道:“我不是那个意思,我们就是正常的同学往来,郭见梅同学,是咱们的好师妹。”
“我也没说不是,看你紧张的。”
刘一民拍了拍身上的衣服,起身朝着宿舍走去。
接下来的日子里无波无澜,偶尔朝着颐和园的方向望去,会想到“游泳之约。”朱霖到了香江之后,立马写了信回来,几乎是两天一小信,三天一大信。
每次从传达室回来,手里面总是有一大捆信。刘一民坐在床上,将送到燕大的读者信放到一边,撕开了朱霖的信。
在信里面朱霖感叹于香江跟内地的区别,一个个穿的都像是“周筠”,光鲜亮丽的,这里的人对内地很好奇,一些人对她们也不错等等。
从信中可以看到,这一切对于朱霖的冲击还是很大的。在信的末尾讲道,这里的年轻人表达爱情的方式跟咱们不一样.
写的有时候毫无条理,似乎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在前几封信里面,还以悲悯的眼光看待香江人,觉得他们不应该受到殖民者的管理,应该尽早的回归祖国。
“这里的人,将钱看的比一切都重要。”
看完朱霖的信,刘一民提笔写了一封回信,让她多走走,多看看,又调侃她,看好了回来照葫芦画瓢,建设祖国。
写完信,又撕开家信,也没啥事儿,大哥报平安,一切无事,不用担心家里。
李兰勇在信里告诉刘一民,最近管的严了,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可能不会给刘一民写信了,也让他不要再回信。
“一民,最近在部队,看了你写的几本小说,我说我跟你是兄弟,同志们都不信,我把你的信给他们看了看,他们都信了。真想你啊,一年多了,你不要想我,咱俩有一个人想就行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在你的小说里面看到我,也不知道写我的时候,会不会写成一名英雄,不说了,集合了,营地旁边的庄稼该浇大粪了”
第173章 《星星》编辑部的打算
看完信,刘一民笑道:“这兰勇,写个信跟打仗一样,写到一半不写了。”
听他的话,刘一民没有给他写回信。等上课的时候,顺便将给家里和朱霖的回信扔到了邮筒里面。
课堂上,教授在舌灿莲花,讲着各种各样的古诗词。
“白骨已枯沙上草,家人犹自寄寒衣。同学们,古人是如何描写战争,白骨散落在沙土之中无人收拾,白骨多到什么程度,都已经多到将草都给压枯死了。但是他们的家人呢,还不知道,还在担心他们在前线受冻,寄来了防寒的衣服。”
刘一民在草稿纸上不断地写写画画,吧嗒一声,钢笔尖忽然折断了
自上次跟茅盾见面整一个月后,刘一民都忘了,茅盾给学校打了一个电话,询问刘一民《追风筝的人》有没有写完。
“您老这是?”刘一民问道。
“写完了,拿过来先给我看看再投稿,你不会已经投出去了吧?”茅盾松垮垮的身体,立马直了起来。
“还没有,刚写完,您老记性可够好的。”
“我掐着日子呢,你晚上过来,我家在东城区后圆恩寺胡同13号,过来认认门。不吃饭就来,我请吃吃点好吃的。”茅盾兴奋地说道。
刘一民连连答应,保证晚上准时到。
回到宿舍后,跟几个人胡侃了一阵,看时间差不多了,拿着稿子就朝着茅盾家骑去。
后慈恩寺胡同13号,刘一民现在才知道,茅盾的家距离他的四合院只不过两公里多,这简直是邻居啊。
难怪上次茅盾让他没事就去他哪儿坐一坐,原来这么近。
骑着自行车来到茅盾的家,四合院的大门很小,跟刘一民的比起来差太多了,也不如夏言的四合院。
这是民国的时候建造的两进四合院,面积倒是不小,足足八百多平,刘一民被茅盾领进去后,看着里面的布置,极为古朴素雅。
茅盾和孩子住在一起,夫人于70年去世,不过子女在一块,倒是不显得冷清。
“来,今天给你做了杭帮菜,尝一尝,好不好吃!”
刘一民淡笑道:“有西湖醋鱼吗?”
“你喜欢吃这道菜?”
刘一民头摇的跟拨浪鼓一样,西湖醋鱼,为了好吃谁还做西湖醋鱼啊!
旁边茅盾的儿子韦涛对着刘一民说道:“一民,终于见面了。最近这阵子,父亲一直念叨着你,念叨着你的书,我今天借了我父亲的光,也看一看。”
“韦涛大哥,您尽管看,写的不好的地方,也请你指出来批评。”刘一民高兴地说道。
“我那点墨水,还是不说得好,我只看。”
在饭桌上,先吃饭,抗帮菜说实话刘一民是吃不惯的。但是茅盾、夏言他们吃不惯北方菜,在夏言的圈子里,南方来的人,还会经常聚会,大家一起吃南方菜,戏称为“二流堂”。
“怎么吃不惯?”茅盾看着刘一民,问道。
刘一民一愣,自己表现的很明显吗?
“一民,是我的问题,我光想着让你尝尝杭帮菜,忘了你是北方人了,我现在去给你做点。”韦涛起身说道。
刘一民赶紧说道:“韦涛大哥,我吃的已经差不多了,哪能总惯着肚子,有什么吃什么,我在法国的时候就是这样想的,要不然法国的干巴面包真吃不下去。”
好说歹说,韦涛才重新坐了下来。
一直看到深夜,茅盾看完后,笑着说道:“不错,不错,文学奖就应该颁给你这种作品。现在作协已经同意长篇文学奖成立了,明年评出来第一届,之后嘛,隔几年一届。”
韦涛说道:“这一直都是我父亲的心愿,说起来,一民,这还得谢谢你!”
“我一没出钱,二没出力,不用谢我。”
茅盾摆了摆手说道:“应该谢的。”
过了一会儿,茅盾又说到:“一民,你这本书出版单行本后,我给你写序怎么样?”
“哎呀,这应该我谢您才对!”
“咱们之间,不用总说谢谢,到时候你要是不找我,我可是要生气的。”
“不过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单行本,只要出了,一定来叨扰您。”
“我看,不到年底,就有人来找你。另外,你到藏地采风的事情,准备的怎么样了?”
刘一民说道:“只等到放假出发就行。”这次刘一民就不回家了,直接去川省。
“之后的事情我多少听说了点,你放手去干,别被外边的事情所影响。等回来后,咱们跟你老师,再一块喝酒。”
茅盾的身体很虚弱,聊这么晚已经很累了,寒暄一会儿后刘一民离开了茅盾的家,回到了自己的四合院。
刘一民还没到川省,一些当地的文化界的同志就听说了。当地安排陪同人员的时候,有一些年轻的同志争相报名当向导。
《星星》诗刊编辑部内,白行看到消息后,立马找编辑准备等刘一民到了跟刘一民取得联系。
去年《星星》刚复刊,作为唯一一家能跟《诗刊》过几招的专业诗歌杂志,他们自然想要千方百计的在影响力上超过《诗刊》。
鉴于刘一民在各个读者群里的影响力,白行认为一定要组到刘一民几首诗歌。以往他们人在川省,编辑很少到燕京,光发约稿函的话,刘一民又不回,所以这次算是,守株待兔,终于等来了。
“刘一民同志在小说领域证明了自己,在诗歌领域同样证明了自己,找一个编辑去会一会刘一民同志,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跟着刘一民同志到阿坝等地走一走,看一看,联络一下感情。
就算是组不到稿子,咱们也需要自己发表点诗歌文章嘛!”
“省里面的接待同志,会不会允许我们参加?”有编辑发出疑问。
“怎么不会?刘一民同志是文化人,安排咱们的人正正好嘛,你们讨论讨论,下午去找一下统战部们的同志,好好的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