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123节

  “不少人想搬走换个地方,可房子又没人买!”

  刘一民趁机说道:“梁大妈,你有没有认识想卖四合院的,当然我想买的是个人的,单位住的宿舍啥的,可不要。”

  又仔细地讲了讲,梁大妈不断地点头,

  讲完后,梁大妈拍了拍大腿:“你这也是帮我们做工作啊,我给你留意一下。看有没有腾退的房子,原房主回来的,有的话,我帮你问问!”

  “得嘞,我就住在这儿,不过可能有时候不回来,见面咱们聊。”刘一民握住大妈的手说了一句再见。

  “放心吧,一民,我这也是做好人好事儿,既帮助了你,也帮助了那些想走的。”

  刘一民转身回到四合院,他目前除了银行里面的五千之外,手里面还有不到一千块钱。欠四合院原房主的两千五,到年底才还。

  《收获》发表《追风筝的人》长篇按十元千字的话,稿费得有两千一百块钱。李晓林在信里面没提稿费标准的问题,但刘一民相信,肯定会按照十块钱的标准给的。

  一声师姐,那是白叫的?

  估计稿费单子快要来了,那他手里就有了八千左右的资金,再买一座房子的话问题不大。

  除了这些单行本的稿费和转载的稿费,正在未来的几个月内都等着刘一民呢!

  刚买四合院的时候,崔道逸给他介绍过一个两进的,可惜对方现在已经卖了,要不然也不用再去找了。

  到了院子里面,刘一民从冰箱里拿出一块雪糕叼在嘴里回到了书房里。对昨天夏言和茅盾给出的修改意见,对照之后,开始一边修改一边写。

  下午沪影厂的人来了一趟,他们到电影局汇报工作,顺便带来了上次徐桑楚承诺他的沪市特产。粗布袋子用线封上了扣子,刘一民用剪刀剪开后,里面一堆东西映入眼帘。

  里面装着大白兔奶糖、还有四瓶玻璃瓶装的酒,红白色的标签上写着“参桂养荣酒”。参桂养荣酒作为大陆第一条电视广告,凭借着电视的宣传,现在成为了手里面的抢手货。

  好像卖的还挺贵的。

  刘一民不需要这玩意儿,自然没关注过这玩意儿的价格。

  一脸别扭地看着手里面的养荣酒,刘一民哼哼道:“你们特娘的看不起谁呢?我用得着喝这玩意儿?”

  我就算不喝,那实木床都受不了!

  将大白兔奶糖和酒一块放在了身后的架子上,不过参桂养荣酒被刘一民放在了不起眼的角落,顺便将标签朝着墙一侧放。

  放好后,继续趴在桌子上写了起来,争取在曹禹回来之前,将第一部给写的差不多。

  当在四合院门口见到在夏言的办公室谋面的那个人时,刘一民才知道他是北影厂的。刘一民热情地将大门打开,将对方迎了进去。

  对方是北影厂的副厂长朱得熊,还有导演王严。会客室里,刘一民给两人倒了茶,询问他们是为哪个本子来的。

  朱得熊高兴地说道:“刘一民同志,你还真是快人快语。我们两个本来还想在这里寒暄几句,既然如此直接,那我们就说了。我们看中了你的《驴得水》。”

  “怎么?有电影厂抢先了?”王严下意识地问道。

  刘一民表情恢复了正常,摆手说道:“那倒没有,只不过你们说是北影厂的时候,我还以为你们要拍《狼烟北平》,没想到你们选的是《驴得水》。”

  北影厂不拍《狼烟北平》,偏偏跑过来要《驴得水》的本子。

  刘一民觉得,他们选片选的有点烂。他觉得《驴得水》拍出来,肯定是没有《狼烟北平》效果好。当然,也可能是他这个外行人不懂。

  王严跟朱得熊对视了一眼苦笑道:“我们当然想拍《狼烟北平》,可惜啊!”

  “可惜什么?”刘一民问道。

  “可惜我们仔细算了一遍,《狼烟北平》所用到的人力和物力,最后花费的经费,远远超过我们现在能拿出来的拍摄经费。我们一部只有五十万左右,拍《狼烟北平》这种大时代的电影显然是不够的。

  《驴得水》这部剧本,用到的人少,场景也少,仔细算了一下,成本很低。而且《驴得水》拍出来,说不定还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反响。”

  王严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旁边的朱得熊也点了点头表示认同,看来他们内部是已经讨论过的。

  “《狼烟北平》里面涉及到的时间跨度之长、人物之多,光靠目前的拍摄经费来说实在是难以支持。而且,我认为,若是把剧情压缩成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会损失里面的很多故事性内容。

  我们内部讨论过,增加这部剧的经费,可惜我们也有自己的拍摄任务,暂时还没办法集中一笔经费,专门来拍这部电影。”

  他们内部《驴得水》的拍摄成本,甚至算下来只需要十万左右就可以。主要场景就是一间小学,剧组不需要乱跑,几个演员,工资算下来用不了五千块。

  刘一民点了点头,表示自己没异议。甲方拿钱,甲方说了算。

  《狼烟北平》这部电影要是拍出来,以现在的演员演技风格来讲,拍出来还不一定好看。

  “你们确定要拍《驴得水》?”

  “确定,包括可能引起的反响或者是审核问题,我们都想过了。我们相信你的本子,相信人艺的眼光,也相信我们自己的眼光。你的《庐山恋》就不错,可惜被我的老东家给得手了。”朱得熊笑道。

  朱得熊原本是上影厂的,地下党时期就干电影,后来为了组建上影厂,来到了燕京。又作为15名电影青年工作者之一到了莫斯科学习,为了弥补国内美工的缺口,从导演转行成了美工师。

  后来自立门户和另外一名副厂长还有其余人一起组建了电影技术开发公司,1990年他们研制的70毫米立体声制片工艺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2年他们在燕京游乐园内建成国内第一座环幕电影院。

  1993年拍摄出2分40秒的中国第一部动感电影试验片,并成功研制动感座椅,摆脱了中国动感电影依赖外国的历史。

  《驴得水》本来就有话剧剧本,虽然话剧跟电影有区别,但不需要推倒重来,只需要修改修改就行。

  对刘一民来说,这还省了不少的事儿。

  “那行,朱厂长,王导。等我把剧本改好,直接送到咱们北影厂!”

  朱得熊和王严高兴地伸出了手,跟刘一民达成了电影剧本的合作。

  “一民,你这个院子被你打理的不错啊,在首都的心脏附近,闹中取静。你这个房子,是不是修过?”

  “看出来了?刚买下来的时候找人修缮过。自己种了点花,算是有了点生机。”

  “好啊,好地方,看你这个样子,我都想在燕京买套四合院住了……”朱得熊说完一想到自己一个月一百出头的工资,立马噤声,止住了这个话头。

  刘一民笑着将以前《驴得水》的话剧剧本递给了朱得熊,询问他们有什么修改意见没有?

  朱得熊是老导演、王严是导演,两个人拿着在旁边商量了起来,刘一民又切了点西瓜和其余的东西招待他们。

  两个人看的很认真,时不时地讨论讨论,跟厂里面开审本会议一样。

  讨论完,认真地写下自己的修改意见,最后单独整理在了几张稿纸上面,并仔细地标下来修改意见分别对应着原剧本哪里。

  朱得熊和王严将整个剧本过了一遍后,已经度过了接近四个小时。他们本以为这是一次短暂的出来谈个剧本,没成想都要快下班了。

  走出会客室,三个人疲惫地伸了一下懒腰,看着远处即将落下的太阳。朱得熊诗意大发,念了首:“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刘一民带着他们吃饭,朱得熊主动说道:“这顿饭应该我们来请,放心吧,吃了那么多冰西瓜和绿豆汤,也该轮我们表示表示。”

  几个人坐在国营饭店里面,朱得熊好奇地问起来在庐山拍摄的事情,刘一民将自己知道的全都给他们讲了讲。

  “那亲吻是借位拍的啊!”朱得熊和王严反应过来后,暗道自己怎么看的时候没有发现。

  “哈哈哈,一民也给咱们来了一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啊!”

  “只缘身在此山中!”

  “来,喝点啤酒。”朱得熊让服务员上了点啤酒,是店里面的散啤,一斤要两毛五分钱。三人一人喝了一斤左右,啤酒的口感比较清爽,感觉酒精的浓度稍微高一点,有点像疆省的乌苏。

  “朱厂长,你有什么话就说出来?”刘一民看着朱得熊欲言又止的样子,举了举啤酒问道。

第194章 朱霖回京

  国营饭店内,声音嘈杂沸腾,一些服务员已经在拍打着身上的白色围裙等下班了。

  王严看了一眼朱得熊,对着刘一民说道:“一民,其实我们厂里面是这样想的。今年的经费已经花出去不少了,我们能不能先签了《狼烟北平》的合同,等到明年或者经费充足的时候,再开拍《狼烟北平》。”

  刘一民晃了晃脑袋,看向王严和朱得熊,思考了一下说道:“朱厂长、王导、按理说这个要求不算过分,我很感谢你们给我说了这件事情。如果你们不说,拿走了剧本,拖着不拍也是一样的。”

  “双方合作嘛,得坦诚相待!”朱得熊赶紧说道。

  如果真做了这件事情,以后估计再合作也难了。

  刘一民摇了摇头说道:“朱厂、王导,这件事情等以后咱们北影有了经费再说吧!”

  朱得熊和王严失望地对视了一眼,不过还是表示理解。他们也知道,这样做确实不是太好。另外其实想过刘一民会同意的,毕竟厂子里很多剧本买了还不一定拍,拖也是很常见的事情。

  但刘一民毕竟不是那些编剧,他喜欢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面。

  “以后要拍的时候,咱们再谈也是一样。”

  “只能这样了,不过我们的厂长汪阳同志带着八大电影厂的人正在跟中影打擂台,从中影的嘴里面扣出来的多了,我们也能有更充足的经费去拍。这两年,拍摄的成本连年上涨,一部片子拍完,我们根本挣不到多少钱。”朱得熊说道。

  “一方面挣不到钱,另一方面下面的工资也低,从成都军区来的刘小庆同志,工资56块钱,出去应酬还得跑到服装车间借衣服穿。厂里面给四朵金花涨了三四十块钱,这一涨不得了,厂里面的剪辑和美工师傅都闹了起来,纷纷要求涨!”王严说道。

  他是导演,倒是没好意思闹着涨。

  不知道是不是啤酒的问题,两个人竟然说着说着诉起了苦。

  刘一民很想问一句,刘小庆当演员,哪里有那么多的应酬。

  最终还是没问出来,而是安慰道:“改革嘛,你们是跨越改革的一代电影人,前面的路正需要你们来蹚。你们不蹚,谁来蹚?这是各行各业都面临的问题。”

  “是呀,我们都在说,我们要学《乔厂长上任记》里面的乔厂长,当一名改革家!”

  “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我们也正在拍!”朱得熊说道。

  等到饭店下班,三个人准时离开了饭店,朱得熊和王严两个人挥了挥手,一起骑着自行车离开了。

  刘一民看着两人的背影消失后,回到了四合院里面。没想到北影厂想以比《庐山恋》更低的经费来拍摄《驴得水》,《庐山恋》的拍摄经费是七十万,刘一民猜可能没花完。

  《驴得水》成本再低,应该也要超过十万,到时候北影厂只能再追加经费了。

  《追风筝的人》稿费到了,果然是按照千字十元的最新标准给付的,总共得到了两千一百元。汇款单到了的时候,刘一民还接到了李晓林的信和随信寄来的读者来信。

  在信里面,李晓林对刘一民《追风筝的人》进行了毫不吝啬的夸奖,还将当时巴金先生看到时候给的评语也写了下来。

  《收获》这一期总共卖出了八十万册,创下了复刊以来的销售记录。

  十几封的读者来信,李晓林希望刘一民挑出一封或者两封回信,并在下一期的《收获》上面发表。

  《收获》是双月刊,两个月发行一次,时间足够。不过李晓林还是希望他尽快回复是否刊登,如果刊登的话,提前给他留出来版面。

  坐在书房里面,刘一民打开读者来信看了起来。

  十几封信,每个人的看书的角度都不同探讨的问题也不同。有的在探讨友谊、有的在探讨父子亲情,有的在探讨爱情或者是家国之情。

  关于友谊读者写道【我在下乡的时候做了对不起朋友的事情,但朋友并不知道我曾经背叛了他。回城后,每当看到他热情真诚的脸庞,内心不免感到愧疚。

  看了《追风筝的人》之后,心里面的愧疚感愈发增加。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告诉朋友,但告诉之后,若朋友得知了真相,两个人的友谊是不是就此一刀两断。】

  信里面写的背叛,并没有具体讲,这就让刘一民很难去回复。不过,他知道,这个人正在饱受折磨,就像小说里饱受折磨的主角。

  刘一民想了想,一边写,一边引用一些书里面的句子,修改后写给了他。

  【我们的一生中,不管是年轻还是中年,都面临着忠诚于友谊或者背叛友谊的两难选择。我们做的错事,对方会发现或者不会发现,都掩盖不了一个事实,往事会自行地爬出来,然后爬进我们的四肢,让我们受着折磨。

  这些往事如同我们的影子一般追随着我们,越是重要的人,我们越是难以释怀。时光不会回头,我们应该尽力去弥补,像卓客次仁一样去救赎自己。

  有时候被真相伤害总比被谎言欺骗强,当然说出来不意味着你会被原谅。

  因为你没有资格要求你的朋友原谅你,他原谅或者不原谅,都是他的权利。如果说出来后,你的朋友没有原谅你,不要怪他小气,因为是你有错在先,受到伤害的是他,而他没有对不起你。

  想想吧,好好想一想!】

  写完后,刘一民又回复了关于父子如何相处的信,刘一民简单地回复了一下。这两封信,看到时候《收获》用哪封吧!

  傍晚,四合院的门被敲响了。刘一民站在垂花门的地方冲着外面喊了一句,外面没人说话,却响起了一声猫叫。

  “小云儿啊!”刘一民在门后面说了一声,就打开了四合院的门。

  沈云还准备藏到大门旁边,可惜被猫的叫声给暴露了。

  刘一民看着她笑着说道:“就你一个人来了?”

  沈云嘟着嘴,闷闷不乐地说道:“我家的猫是个特务猫。”

  “哈哈哈,快进来,你给我送了一只特务猫啊!”

首节 上一节 123/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