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213节

  “人才啊,魏魏同志,这样的人才不到咱们军队里面来,真是亏了!”魏团长上下打量着刘一民,觉得这小伙子穿上军装一定精神。

  “晚了!一民同志到九月份燕大开学,就是燕大的副教授了。想跟燕大挖人,我劝你还是不要想了!”魏巍笑着说道。

  “可惜可惜,不过在哪儿创作都是创作,不是军内的作家,也可以多写一写军内嘛!”魏团长说道。

  门口,有一位年轻的战士探头探脑,魏团长看到后,笑着说道:“想看看就进来吧!”

  小战士敬了一个军礼,嘿嘿一笑,并没有像普通的士兵那样严肃。

  “首长好!”小战士又冲魏巍敬了一个军礼。

  “这是我们话剧团的沈兵同志,十分喜欢写剧本,对你非常的敬佩,甚至说是仰慕,听到你来的消息了,当然想过来看看!”

  沈兵,后来当过总政话剧团的团长,现在年纪跟刘一民差不多。

  “你好,沈兵同志!”

  沈兵声音洪亮地说道:“你好,刘一民同志!”

  “以后你啊,多向刘一民同志学习学习,好好的讲一讲咱们军队的故事。”魏团长笑着说道。

  剧本看完,魏团长将剧本的价格定为一千块钱,这个价格相比以前,高到刘一民都以为听错了。

  果然还得是军队出手大方!

  在办公室里交流了几句,走出了话剧团的大楼。魏团长握住刘一民的手说道:“等到时候演出了,我让沈兵去给你送票!”

  回到了吉普车上,魏巍对刘一民说道:“还有件事情,不知道作协给你讲了没有。

  4月19号到28号,总政文化部要跟作协联合召开一次军事题材文学创作会,主要的目的就是推动军事题材文学的发展和创新,到时候你可一定要到场!”魏巍说道。

  “多大规模的?”

  “预计将有一百五十位左右的军内军外的作者参加!”魏巍笑着说道。

  “规模这么大啊!”

  “都在搞题材创新,部队也不能太与世隔绝,也得进行创新。你的《凯旋在子夜》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到时候说不定还得让你发言做个感想!”

  刘一民刚想说“感想就算了”,魏巍立马说道:“这可由不得你!你的经验对于大家都很重要!”

  魏巍想送刘一民回去,刘一民拒绝了,自己骑着自行车慢慢地观察着周围。

  穿着混搭军装的大院子弟,三五成群的从各个院子里面骑出来,嘴里面还叼着烟,时不时地骂着脏话。

  人艺,刘一民将自己写好的文化部专项报告交给了曹禹。

  曹禹拿着厚厚的论文一看,笑着说道:“你还真是有心了,两千块钱的经费还真是没白拿!”

  “我得让文化部知道,贵自然有贵的道理。”刘一民回道。

  曹禹将报告从头看到尾,这篇像是论文,但又不像正式的论文那样注重格式,也没有故意用一些很晦涩的词汇。

  所以从头到尾,阅读起来十分的舒服。

  从文化侵略的意思到外国会采取的做法以及影响都做了充足的分析。

  “晚上,咱们去找老沈一趟,把这个先递交给他看一看。你的毕业论文写的怎么样了?”

  “基本上已经写好,等到了月底就能交给学校!”刘一民说道。

  “考研成绩快出来了吧?”

  “也是月底出!”

  “有没有信心?你可得考好点,要不然到时候把录取你的公示贴出来,我可丢不起那人!”曹禹开玩笑道。

  从曹禹的办公室出来,刘一民没有回去,而是到了排练场观看排练。

  这也是曹禹让他进来学习学习,蓝天野正在排练瑞士的话剧作品《贵妇还乡》。

  刚推开排练室的门,就听到一道愤怒、怨恨的声音在排练室里面回响:“这个世界既然把我变成一个娼妓,我就要把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大妓院!”

  《贵妇还乡》是瑞士著名的剧作家迪伦马特的名剧,讲的是女主人公克莱尔被自己的情人和市长联手陷害,而后归来复仇的故事。

  本质上并不是所谓的爽文复仇记,更多的则是在揭露金钱、讽刺资本。

  在这个金钱钩织的地狱里,一瓶白兰地就可以收买一个证人,为了钱可以抛弃道德底线。

  有钱的克莱尔利用金钱设计一个个陷阱,她成功利用大家的贪欲完成了复仇。

  曹禹让刘一民来学习学习这种话剧的荒诞的写作风格,以及批判精神。

  舞台上,演员们将自己一个个打扮成外国人,但是却说着流利的中国话。

  走到台前,朱霖冲着刘一民点了点头,在这部剧里面,朱霖还是蓝天野的副导演。

  不过,因为毕竟是外国剧,这次以蓝天野为主排练,朱霖更多是辅助。

  “怎么样?”蓝天野凑过来像往常一样问道。

  “说实话吗?”

  “听的就是实话!”

  “表演腔和翻译腔比较浓,我觉得可以正常点,太想向观众证明这是外国戏了。其实最大的成功,是让观众感觉不到这是外国戏!”

  舞台上时不时地响起“哦,夫人、尊贵的夫人”之类的翻译腔调。

  “本来就是外国戏啊!”朱霖反问道。

  “可是观众是中国观众!”

  刘一民笑着说道,好家伙,朱霖导演会反驳了!

  “不过,我是来看的,您导戏!”

  傍晚等刘一民看完,吃完饭跟着曹禹来到了夏言的家里面。

  夏言正在抱着猫看电视,看到刘一民和曹禹后:“是不是写好了?”

  “夏老,您猜的不错!”

  “要不是这,老万和你怎么会同时来!”

  沈云在屋里写作业,看到刘一民想出来,可是被瞪着眼的父亲吓了回去。

  “小云儿最近学习成绩下滑的厉害,她爸妈最近正想办法管管她!”夏言随口解释道。

  到了书房,夏言从刘一民的手里接过报告后立马戴上眼镜看了起来,曹禹和刘一民在旁边拿起象棋旁若无人地下了起来。

  再一次将军之后,曹禹看向刘一民:“怎么?在让着我?”

  “老师,我真尽力了!”

第282章 选入内参,供领导参阅

  夏言晚上精气神不是很好,细看了前面,粗略的看了一下后面,基本上从标题和小标题就能看出来讲的是什么。

  将稿子放到桌子上,笑道:“明天等我到了部里面再细看,不过从目前来看写的非常好,对于咱们国家文化方面的政策制定很有指导意义。

  毕竟对外开放,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走,一民你这篇文章想的远。我最近也找了一些外国的资料,这个事情是必须重视起来。”

  夏言拍了拍猫,猫立刻从自己的怀中溜走,双手十指相扣放在腹部。

  “老沈啊,是很具有现实意义。现如今我们人艺开始引入外国的剧本,在剧本的选择上,我们都会仔细地审核一遍。”

  谈了许久相关的问题,夏言说道:“一民,等过几天你打一个报告,我让部里面把经费拨给你!”

  “好!”

  “另外《凯旋在子夜》的电影剧本写出来了吗?写出来的话先给电影局看看,电影局这边再去选择电影厂拍!”夏言问道。

  刘一民说道:“话剧剧本写出来了,电影剧本正在话剧的基础上改!”

  “时间!”夏言笑眯眯地吐出两个字儿。

  “4月初吧!”

  “行,三月底就三月底!”夏言起身说道。

  曹禹撇了撇嘴:“老沈,当着我的面你就欺负我徒弟,我要是不在,你还指不定怎么欺负他呢!”

  “老万啊,别人能说这话,你可不能说!”夏言慢悠悠地说道:“据说你当初为了要剧本,放假都不让一民回家,关在小黑屋里面没白天没黑夜的给你写剧本。”

  “.”曹禹眯着眼睛扫视了一眼刘一民,刘一民吓得脑袋一缩。

  “诽谤啊,全都是诽谤!”曹禹拍了拍刘一民的肩膀,暗道都是这小子当时瞎说,要不然也不会传的这么广。

  “空穴不来风!”夏言望向刘一民:“听说你给排球队捐了两千多块钱,但是只报了五百块?”

  “您这又是从哪儿听说的?”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刘一民委屈地说道:“这是好事儿,您这样一说,好像是干了什么坏事!”

  “哈哈哈,一民啊,做的不错,我喜欢!”夏言把手搭在刘一民的肩上,用手指抓了抓肩膀,以示鼓励。

  这种不炫耀、有才华有品德,且低调内敛的年轻人不多了!

  刘一民给体委提的几个建议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自从报纸上刊登之后,一些有头有脸的人带头捐款,各地的报纸时不时还爆出本地有人拿到女排回赠礼物的故事。

  三月里,捐款的数额普通滚雪球一般,成功达到了五十万!

  这个数额让体委的领导都大吃了一惊,这钱拿到郴州,绝对是够用了。

  有一些部门看到后,也想分一笔钱改善一下条件,毕竟整个体委下属的各个运动项目,不缺钱的几乎是没有。

  但是体委领导考虑到专款专用的问题,及时登报告诉群众不需要捐款了,建设场馆的钱够了。

  体委的领导专门找到刘一民感谢了一下,栗主任还给他做了一个捐赠证书。

  刘一民将证书和女排的签名衣服,全部摆放在了书房的架子上。

  翌日,夏言到了文化部,看完刘一民的报告之后,急匆匆地走进了周杨的办公室,将报告递给了周杨。

  周杨抿了一口茶说道:“千呼万唤始出来,希望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啊!”

  “我看过了,写的很深入,很有见地。准确的说,具有大局观,远瞻性,这在年轻人里面不多见!”夏言翘起二郎腿,坐在沙发上说道。

  “我看看!”周杨坐在沙发上看了起来。

  过了许久,看完之后,周杨说道:“我一会儿就拿给领导同志们看!写的很严谨,确实有见地,思想意识是个要好好地《凯旋在子夜》的剧本怎么样了?”

  “四月初估计能写好,我跟电影局的人商量一下导演的人选!”

  “好!”

  夏言从周杨的办公室离开,下午的时候,周杨笑着到夏言的办公室里面说道:“领导同志看完一民的文章,觉得十分具有参考意义,准备放到内参里面,供一定级别的领导阅读。”

  “好啊,那就不枉咱们忙活一场,等下次见到一民,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夏言说道。

  内参是内部参考刊物的意思,主要是提供内部或者外部不适合公开但需要领导掌握的消息,根据不同的等级向不同级别的领导发放。

  刘一民坐在书房里面,看着手上的信件。一封是袁伟民从郴州发来的感谢信,感谢他为排球队做的贡献。

  一封是徐驰从鄂省发来的,夸赞他的报告文学写得好,并提出了不少诚恳多久建议。

  “好久没见老徐同志了!”刘一民感慨了一句,《奔腾的青年作家》这本文学报告,每每品起来,总是觉得余韵悠长,恨不能再阅读一篇如此大作。

  最后一封是余桦写的,信里面对他表示了感谢,并又狠狠地夸赞了他一通。

首节 上一节 213/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