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行人参观了爱荷华大学,跟在爱荷华的华人留学生见了见面,接着分别作了演讲。
等刘一民上台演讲的时候,爱荷华大学的学生不断地对刘一民进行提问。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底蕴,有长城等著名的历史遗迹,欢迎大家前往中国旅游,看一看中国,消除偏见和误会。
国际主义者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始终站在正义的一方。只有加强了解,才能消除误会。和平力量的崛起,才能遏制非和平力量。
中国的发展,对于世界和平来说,将是一大助力。
我最近在美国的报纸上看到了环保的文章,我觉得说的非常对。我们中国人为了环境,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们在沙漠边缘种树固沙,有的地方从荒漠变成了森林。
我觉得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应该知道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并且伸出援助之手,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
第318章 为文物返还呼吁
在爱荷华的最后一天,刘一民发表了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讲解了中国在环保方面的努力和决心,号召世界向中国学习,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
聂华令询问代表团的人这是不是真的,徐驰告诉她,燕京旁边的塞罕坝,原来是荒漠,现在已经是绿树成荫。
“燕京的风沙都小了许多。一民有一篇小说,讲的就是种树的故事。马上在美国出版,等出版了,你也可以看看。这本小说,在法国非常出名!”徐驰说道。
聂华令想问一句,刘一民大谈环保,是不是为了宣传这本书,不过想了一下,觉得有点小人度君子之腹了,就将话咽了下去。
“一民,明年我们准备邀请作家柏杨和王安忆来爱荷华国际训练营,你有没有兴趣?如果来的话,你们三个可以一起。我跟安怡通过信了,她在信里说过你,她十分仰慕你的风采。
几次交流,她受益颇多。”
张广年笑着说道:“华令女士,一民刚结婚半年,就让人家小夫妻分离,是不是有点残忍啦?”
“哈哈哈,我看也是!”徐驰说道。
聂华令诧异地问道:“一民已经结婚了?不知道妻子是谁?”
“一民的妻子也是一名文艺工作者,话剧和电影演员,长得嘛,自然是十分漂亮,关键是气质和谈吐都很好,我看呀,两个人很配!”徐驰率先说道。
“那恭喜啦,有时间可以带着妻子一起来美国。”于是,聂华令不再邀请刘一民来爱荷华了。
张广年插话一方面是因为刘一民确实是新婚,小夫妻分居两个国家,感情容易出问题。
另一方面是真怕刘一民参加完爱荷华后,留在了美国。
刘一民笑着说道:“有时间定然来爱荷华拜访您!”
中国书刊社的尼琪跟刘一民谈过留在美国一段时间的问题,中国书刊社准备进行业务转型,从销售中国的图书变为策划中国主题的图书。
他们在赴美留学的中国留学生里面挑选作者,想把他们在美国的经历和两国不同文化的碰撞产生的火花写出来在美国发表。
他们觉得这一选题,美国人肯定十分喜欢。
尼琪.诺伊斯甚至设想刘一民留在美国几个月,写一本在美国感受的书,一边售卖,一边进行一次全美巡回演讲,由此带动所有书的销量。
对此,刘一民拒绝了。
真要这样的话,他将近一年的时间就要被出版商给绑架了。
刘一民对尼琪说道:“真正的作家应该在书房、在采风的路上,而不是像一名销售员一样推销!”
尼琪也没有勉强,双方只是合作关系,刘一民也不是吃不上饭的作家。
“明天祝你们顺利到达旧金山,希望咱们能再次见面!”聂华令起身说道,离开的时候让他们好好休息。
“以后啊,这出国的任务我是能躲则躲,真累啊!”张广年起身朝着自己的房间走去。
刘一民来到徐驰的房间,数出了两千美元交给了徐驰。
“这么多?”徐驰数完手中的美元说道。
刘一民嘿嘿一笑:“老徐同志,你自己翻译了多少你不知道吗?”
“我还真忘了!”徐驰将手中的美元放到吊灯下仔细地端详了许久:“我还真有点爱上美国了。一个月,一台冰箱、一台洗衣机!”
“你要再努努力,还能挣辆摩托车!”刘一民笑着说道。
徐驰指了指自己的眼睛说道:“你算了,没命挣啊,你看我眼睛,回家得让你嫂子好好的给我补一补营养。”
“老徐同志,这五百美元是《绿皮书》的翻译费,别说不要,以后还有书等着你翻译呢!”刘一民将另外的五百美元塞到了徐驰的口袋里。
“一民,其实你这英文水平,自己翻译问题不大!”徐驰说道。
“我基本上用的都是简单句,真翻译还得靠你。文学不只是内容啊,句子的美感也极为重要。”
徐驰没有继续推脱,将五百美元给收下了,这两千五百美元能让他的生活提高一个档次了。
徐驰出身名门,亲戚背景也大,但靠着他自己那一百多的工资,也称不上富裕。
报告文学单行本的销量,远远不如小说。何况,写一篇就是大半年。翻译一本书也是大半年,摊到每个月,也没多少钱。
到旧金山大家没有直接离开,而是自由活动了两天。
刘一民和徐驰到商场买了不少东西,刘一民投稿挣了四千美元,分给徐驰两千五还有一千五百美元,加上原本有的一千多和文学奖的一千美元奖金,刘一民的手里还有将近四千美元。
到了商场,刘一民扒拉着手指,看都要给谁买礼物。给朱霖买了一件风衣还有一条裙子。
“一民,你买这么多?”
“人多,万老师和师娘、师姐、岳父岳母、我爹我娘、大哥大嫂,也不能厚此薄彼吧。”
徐驰给妻子买了一条披肩,又给几个孩子买了点东西。
酒店,晚上刘一民无聊的呆在房间里面,床边电话忽然响起,刘一民拿起电话,对面传来了一道熟悉的声音。
“哈喽,刘,猜猜我是谁?”
“李聪仁,别装神弄鬼了!”刘一民笑着说道。
“刘,到了美国,你怎么也不联系我?我距离旧金山不远,好不容易找到了酒店的电话,你们什么时候离开美国?”李聪仁快速地问道。
“后天离开美国!”
“哦,明天见!”李聪仁激动地说道。
第二天早上,李聪仁就敲响了刘一民的房门。刚迷迷糊糊的打开门,李聪仁的嘴就凑到了他的脑门上。
一下子刘一民醒的不能再醒了,李聪仁拉着刘一民出去逛旧金山,笑着讲着自己回到美国的事情。
“旧金山的清晨很美,我喜欢在这里吹一吹海风。但是这座钢铁城市,没有中国的人文气息,每个人都像暴发户一般!”
刘一民笑着说道:“看来你是暴发户喽!”
“我父亲是,他经营了一家体育用品公司,在加州都有连锁店。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只要利润,我不管手段’!”李聪仁说道。
好家伙,一个富二代啊!
“帮你父亲打理公司不好吗?”刘一民问道。
“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嗨,刘,你知道吗?我又投稿了几篇短故事,我觉得美国人很喜欢这种短故事。因为这些小故事思想很明确,理解的难度不高,很容易被人接受,比如忙碌一天之后,你肯定想有一个小故事来缓解一下疲惫。”
李聪仁激动地说道,接着回到车上,将发表的作品拿给他看看。
刘一民看完之后,夸奖道:“你这小故事比我的长故事更厉害,更能影响人的思想。你如此喜欢,不如创办一家杂志,专门发表这类的短故事。”
“杂志?”
“对,美国办杂志很容易,渠道就先用你父亲的连锁店,主要的市场在小学和中学,学生们心思单纯,阅读能力偏弱,更喜欢看易于理解的东西。”刘一民说道。
李聪仁躺在沙滩上想了好久:“这是一个好主意,我一定能够说服我的父亲。”
两个人从沙滩上回去的时候,刘一民指了指旁边的颇具艺术特色的建筑问道:“这是什么地方?”
“亚洲艺术博物馆,这里有许多亚洲的藏品,要去看一看吗?我怕你伤心!”李聪仁说道。
“去看一看吧!”
李聪仁带着刘一民走了进去,这里收藏了大量的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艺术品。
从新时期到明清,藏品丰富。李聪仁向他介绍,这很多都是一些收藏家捐赠的。
“捐赠的?哼,这些东西怎么到这些所谓收藏家的手中的?李,这是文物掠夺。在清末和解放前,这些人从中国抢夺的。”刘一民生气地说道。
听到旁边一位导游向美国人介绍,建立亚洲艺术馆可以普及和弘扬东方文化的时候,刘一民更是怒不可遏。
真是当了婊子还在立牌坊,抢了别人还说我是在替你弘扬文化!
青铜器、陶瓷、经书、佛像.琳琅满目。
看到一半,刘一民没有再看下去,而是快步离开了这座亚洲艺术馆。
中午,李聪仁送刘一民回酒店后,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我很惭愧,如果有一天我手里得到了中国的藏品,一定会送回去。如果杂志能够办成,我也将在杂志上呼吁。
美国,不能靠掠夺发展。”
回到酒店,大家看到刘一民脸色很不好看,纷纷问原因。听刘一民讲完之后,都是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
“老徐同志,今天加加班吧!”刘一民说道。
徐驰点了点头。
刘一民回到房间在稿纸上写下《文明不能依靠掠夺,掠夺者应该为掠夺道歉》
刘一民用严厉的语气斥责掠夺者,要求掠夺者应该返还中国文物,向历史谢罪。
第二篇是《中国‘老人’在冰冷的美国艺术馆里哭泣!》。
文章以拟人的手法,讲文物如何来到了美国。荷枪实弹的士兵闯入了皇宫,看着这名‘老人’露出了贪婪的目光,将他挂在刺刀上,别在腰上,带回了美国
在文章末尾,以文物的语气哭诉,它想要回到中国。
下午代表团都没出去,大家等着刘一民的文章,写完之后大家齐心协力的修改,接着徐驰翻译。
傍晚第一篇写了出来,晚上十点左右,第二篇写了出来。每篇都不到三千字,徐驰翻译到隔天两点,才翻译完毕。
刘一民将这两篇稿子分别投给了《华盛顿邮报》和《洛杉矶时报》,并寄给了李聪仁一份,如果这两家不发表,由他转投其它报纸。
张广年无奈地说道:“机票定的太早了,早知道晚几天!”
第319章 Shame on America!(美国的耻辱)
作协的主管部委是文联和文化部,文物局也是文化部下属的局委,属于文化部管辖,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总而言之,都是文化部的事情。加上来的都是文化人,知道文物的价值,看到文物流落海外,又是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革命,心情自然不好受。
酒店的房间内,气氛沉重。大家的行李都已经收拾好,但谁都没有动身的意思。
张光年作为团长,压力无比巨大,在房间内踱步一会儿之后说道:“我去领事馆一趟,联系一下部里,做个汇报。
你们也别闲着,在中国搜集信息不方便,在美国可以多搜集一下追讨文物的资料,看有没有什么合法的途径。”
两拨人分头行动,刘一民给李聪仁打了一个电话,李聪仁听到后立马来了兴趣:“刘,我带着一个律师朋友过去,他在这方面非常专业!”
“律师费多少?”刘一民问道。
“不用律师费,都是朋友。他对这方面很感兴趣,正好这个家伙最近没事。”李聪仁笑着说道。
徐驰给聂华令打去了电话,询问她对这方面有没有研究,可惜对方对这方面一无所知。
中午,李聪仁带着一名美国律师思诺赶了过来,思诺三十多岁的样子,从年龄看并不是一名非常高深的律师,不过对大家搜集一些浅显的资料已经足够了。
“思诺,你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斯诺先生,他将红色中国介绍给了全世界!”刘一民笑着说道。
李聪仁笑着给思诺讲了讲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故事,思诺笑着说道:“如果能够我的知识能够帮助你们,我会十分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