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271节

  杨诲抽丝剥茧地将文学发展的脉络给讲了出来,提出在研究“魔幻现实主义”的时候,必须将拉美的历史给联系起来。

  “我同意杨教授的意见,本意上拉美文学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殖民史、反抗史和血泪史。文学和历史背景相联系,体现了哲学的联系观念。”

  确定好之后,就可以慢慢地编写了,从起源、发展、到大成,给这条线慢慢地涂色。

  聊了一个小时,杨诲和跟着他的研究生一起干,刘一民和朱光遣等人走了出来。

  “一民,法国方面的资料也差不多了,我看咱们争取再四月中旬,将法国部分的第一版写出来。欧洲文学,法国是个重头戏!”朱光遣询问道。

  “好,咱们下午开始对法国的内容进行编写,我上午有个课,朱教授,您先梳理着!”

  “好!”朱光遣说道。

  刘一民来到大教室,今天是大三的课。闫真现在是刘一民的课代表,在刘一民没来的时候,闫真正在带着大家复习上次讲课的内容。

  看到刘一民左胳膊夹着讲义,右手拿着茶杯进入教室之后,学生立马安静了下来。

  刘一民先将讲义扔到桌子上,先拧开茶杯喝了一口茶,慢悠悠地问道:“咱们上次讲到哪里了?”

  “法国先锋文学的意象派,今天该讲荒诞派了!”闫真立马说道。

  “嗯,闫真听课听的很认真。”

  刘一民夸奖完,将讲义掀开到了荒诞派那一页。

  “荒诞派是离我们比较近的先锋文学派,兴起于五十年代初,荒诞主义是浪漫主义的天敌,因为他对现实的描写让人感到无所适从。大家可以去看看,卡夫卡的小说,荒诞派的思想里,有卡夫卡的血统.”

  讲完课,刘一民拿起茶杯正准备离开,有学生提问论文的事情。

  刘一民又驻足说道:“大家论文是应该早早做准备了,甚至做的有点晚了。另外文字功底比较好的学生,也可以考虑一下写小说当做毕业论文。

  你们赶上了好政策,要是我毕业的时候论文可以拿小说代替,我就不用苦哈哈的写论文了!”

  台下的学生笑着说道:“刘教授,要是选小说当论文,您最想选择您的哪一篇当论文!”

  “好问题,本意上是在问我最喜欢哪一篇吧!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最喜欢的永远是下一篇!”

  在一片“咦”声中,刘一民离开了教室。闫真看了看四周,抱着讲义追上了刘一民的脚步。

  “刘教授,我想写小说代替论文,我刚写了一个开头,您能帮我看看吗?”闫真诚挚地说道。

  “走,一起去食堂打饭吃!”

  刘一民接过闫真的小说装进了自己的皮包里面,拉着他去吃饭。

  “你吃什么,我请你!”刘一民冲闫真笑着说道。

  “刘教授,我自己打菜就行!”

  “不用客气,你这个课代表帮了我不少忙!”

  两个人打完菜带着饭盒来到了办公室,几个干活的研究生刚走。朱光潜还在。

  “朱教授,您怎么在这儿,还不回去吃饭?”刘一民问道。

  朱光遣合上资料:“现在就走,我家做饭比较晚,通常比旁人慢二十分钟,骑自行车三分钟,我不喜欢吃热的。”

  “朱教授好!”闫真打招呼道。

  “闫真啊,你找刘教授干嘛?”

  “我写了一个小说开头,让刘教授帮忙看一看!”

  朱光遣好奇地拿着开头看了看,接着一脸玩味地说道:“你们在这儿看吧,写的不错,值得鼓励!”

  等到朱光遣走后,刘一民一边吃饭一边看,看到最后饭都吃不下去了。

  “刚开始写作要脚踏实地的来,你有点太急躁了,恨不得这篇写完就举世闻名。听了几句魔幻现实主义,就开始写了?”

  刘一民拿着稿子念道:“人家是雨下了四年,你写个工厂的雪下了四年。我知道你可能是想表达工作的沉重,在工厂的郁闷。但你本身就是线性的叙事风格,大家正听着你娓娓道来呢,你写个雪下了四年的生活,四年的积雪比工厂都高,人们挖着雪道进工厂工作.”

  “大家好像一下子从现实走进了魔幻里,但是魔幻的世界里除了雪,其它的地方也没写出魔幻的感觉。

  我建议你写还是按照现实主义风格来写!”

  闫真红着脸说道:“刘教授,我知道了,但我觉得你没看懂我的”

  “我不懂?你看到刚才朱教授的眼神了吗?真以为夸你呢?闫真,这种风格你目前把握不住。你要是想写,我也不打击你,但是你要是作为毕业条件的话,我还是建议你两手准备!”

  送走闫真,刘一民摇了摇头:“这孩子!”

  傍晚,刘一民骑着摩托车带着朱霖去燕京军区看首演。现在下班早,两个人路上还能看到晚风和夕阳。

  他们还没进大门,就看到了在旁边等待的冯小钢。

  “刘一民同志,朱霖同志,好久不见。听说你们要来看《雷场相思树》的首演,我忒激动了,我带你们进去!”

  冯小钢骑着自行车在前面歪歪扭扭的带路,刘一民这油门只能轻轻拧,稍微一用劲儿就跑到了冯小钢这个向导前面了。

  魏巍和魏团长在话剧团门口说着话,看到刘一民后热络地攀谈几句后,让冯小钢带着他们先进去了。

  等三人进去,魏团长看着冯小钢的背影无奈地说道:“老魏啊,让你看笑话了!”

  “哈哈哈,这样的同志蛮多的!”

  冯小钢在两人旁边低声攀谈,说着说着就谈到了《雷场相思树》要拍电影的事情:“刘一民同志,听说要拍成电影了?”

  “你怎么知道?”

  “我在军区好歹也是一文艺干部,部队里面的大事儿小事儿怎么能瞒得过我。”

  “你消息挺灵通嘛!”

  《雷场相思树》确实要拍,只不过几家电影厂在争拍摄权,总政还没有松口。

  北影厂提出再次和八一厂联合拍摄,总政和电影局都讳莫如深,迟迟没有下决定。

  “嗐,我这是上次过了一把演戏的瘾,就对电影儿比较关注!”

  冯小钢的意思是,他还想演!

  朱霖看了冯小钢一眼,冯小钢呲着牙和善地笑了一下。

  “你研究剧本了吗?”

  冯小钢见有戏,激动地说道:“有,我可太有研究了,我觉得我演大学生之一的张国政特别好,你瞧我这形象,演农村兵都不用化妆。蹚雷的活没干过,但是咱没少替朋友蹚雷,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以前茬架的时候,我都是第一个上!

  一民同志,以后有事儿您吱声!”

  “我还是觉得你比较适合演越军,小钢同志,不管什么角色,都应该好好演嘛!”刘一民说道。

  “嗐,猴子就猴子,能演就成!”

  等话剧即将开始的时候,冯小钢离开了前排,因为他没这儿的票。

  总政部的来了几个,却并没有见到老首长。

  演出的时候,总政部负责文化部的领导低头跟刘一民不断地聊着天,谈到《雷场相思树》电影的问题时,看他们的意思是准备单独找一家电影厂拍摄。

  “我们希望提高军内电影的摄制水平,锤炼出一批能拍摄精彩军事题材影片的导演!我们的意见已经跟电影局交换过了,他们原则上已经同意。”

  那就是倾向于八一厂了,看来八一厂这次要把北影厂踢开自己干了。

  “您直说就行,我相信八一厂一定能够拍好的!”刘一民笑着说道。

  “哈哈哈,各家电影厂都派人发电报甚至直接找人来了燕京,我们做这个决定也很难!”

  话剧结束,刘一民走进去跟战友话剧团的演员见了一个面就离开了。

  “魏团长,表演的很好,你手下有一群水平很高的文艺兵!”

  “一民同志,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我就怕演不好你当场离开!”

  “您办事,我放心!”

  魏团长从手里面拿出一个信封递给了刘一民:“这是《雷场相思树》的版权费,有几家地方话剧团和部队的话剧团都排了。”

  “行!”刘一民没看多少,直接将信封塞进了皮包里,骑着摩托车和朱霖离开了燕京军区。

  法国出版社的稿费终于结了,刘一民拿到寄过来的信和稿费的时候,又不免把出版社和编辑马赛丹尼给骂了一顿。

  上次马赛丹尼来华的时候,从自己手里面拿走了《狼烟北平》、《红河谷》、《追风筝的人》、《绿皮书》四本书。

  拿回去后他就马不停蹄的找人翻译,除了《绿皮书》找的法国人翻译外,另外三本找的都是华人翻译家李治华带着他妻子翻译的。

  平均一本书所耗费的翻译时长在两个月左右,李治华就是老北平人,翻译《狼烟北平》倒是挺快,但是其余的《红河谷》和《追风筝的人》就慢了。

  马赛丹尼在信里面给刘一民做了一个销量排行,《绿皮书》和《红河谷》的销量最高,《追风筝的人》次之,《狼烟北平》的销量最低。

  《狼烟北平》因为涉及到老北平的人物风貌,看这本书的人大多是一些大学教授或者是一些跟中国有关专业的学生。

  他们把这本书当做资料来进行研究了,希望你通过这本书多了解中国。

  但是普通人法国人看的话,就会觉得比较平淡,这是销量低的主要原因。

  但是《绿皮书》和《红河谷》里面感情丰富,故事性更强,普通人更喜欢看。

  《绿皮书》在美国获奖的时候,法国的出版社也趁机进行了宣传,名声和销量就更大了。

  《追风筝的人》翻译好没多久,销量自然不高。

  马赛丹尼告诉刘一民,他们统计了刘一民在法国出版书的销量,并且在全法进行了对比。

  他目前的书籍总销量在法国名列第一,是目前法国最畅销的作家。在单本畅销书的排行榜里面,《绿皮书》排第三,《红河谷》排第七。

  【刘,听说你的书在日本、英国、德国等国要陆续出版,真为你感到高兴,这也证明了当初我眼光的毒到。也感谢你,我成为了我们出版社的编辑组长。

  刘,你一定能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作家!】

第342章 拒绝钱锺书

  看到马赛丹尼写的最后一句话,刘一民不由得笑出了声。

  “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作家!”刘一民呢喃了一句,接着将邮电局送来的汇款单拿了起来。

  “让我看看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作家能挣多少法郎吧!”

  刘一民用算盘拨了一下,支票上的法郎相当于人民币三万一千块钱!

  算上这一笔钱,家里面的存款已经破十万了。

  马赛丹尼还问了问《凯旋在子夜》,他通过报纸和电视看到这部小说目前在美国很有市场,他准备建议出版社谈这本小说的出版问题。

  美国中国书刊社的尼琪给刘一民来信称,《凯旋在子夜》在美国的销量达到了四万册,大量的读者是参加过越战的美国老兵。

  刘一民走后的一个月,在美国报纸和电视上的热度不减,也为《凯旋在子夜》的销量出了一份大力。

  三月份,中国书刊社带走的《忠犬八公》翻译完毕,英文名字为《老人与狗》,此时应该已经到了美国人的书店了,就是不知道销量如何。

  刘一民沉思间被电话铃声给吵醒了,赶紧拿起电话,对面夏言的声音传了过来:“一民啊,你好久没来过六部口了,沈云很想你呀,你就不打算过来一趟?”

  “您找我有事?”

  夏言的声音让刘一民感到困惑,不知道他什么意思。

  “哈哈哈,你呀你,搬到了华侨公寓就是不方便。你要是在四合院,我跟沈云走着就过去了。最近在听人说,你写了一篇很不错的小说,刚才给老万打电话核实了,让我看看怎么样?”夏言乐呵呵地说道。

  “您早说呀,吓我一跳,我还以为是什么事儿!”

  夏言满不在乎地说道:“最近做亏心事儿了?”

  “哪有的事儿!”刘一民赶紧说道。

首节 上一节 271/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