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301节

  王濛说完品了一口茶,余光一直在刘一民的脸上,想看看他有什么反应。

  “一民,你不要急着拒绝我们,你好好考虑一下。《人民文艺》是国家级刊物,你跟咱们又有那么深的渊源,《人民文艺》确实需要你的帮忙。”王濛见刘一民想要拒绝,赶忙说道。

  刘一民笑道:“王濛同志,我还没说什么。加入编委会,我同意。”

  正如王濛所讲《人民文艺》是国刊,在文学界的地位跟其它的杂志有所不同,代表着作协和整个思想阵线的意志。

  加入《人民文艺》编委会,刘一民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对国内文坛发表意见,或者通过编委会来影响《人民文艺》的收稿和作者的创作方向,最起码算是占领了部分文艺阵地。

  王濛没想到刘一民会这么痛快的同意,崔道逸拉着刘一民的手爽朗笑道:“以后咱们两个也算是半个锅里搅马勺了!”

  “好,一民同志,欢迎你加入《人民文艺》编委会,新的编委会组建需要时间,成立之时,我们邀请你来参加新一届编委会成立大会。”王濛高兴地说道。

  事情解决之后,王濛和崔道逸拿着稿子要告辞。临走时,崔道逸磨磨蹭蹭的落到王濛后面,低声对着刘一民嘿嘿一笑:“《横空出世》快把老王给酸死了,杂志市场给王濛同志来了一个下马威。”

  “走吧你,我看你是想说我给你王濛同志来了个下马威。”刘一民在后面推了一把崔道逸。

  “有一些人这样瞎嚼舌根。”

  崔道逸拍了拍刘一民的肩膀,快步跟上了王濛的脚步。

  本来早准备走的卫廉和李俊还留在刘一民的书房里面,刘一民刚把门关上,李俊就笑着走过来说道:“一民,我觉得你这个可以改编成电视剧啊,你觉得怎么样?

  《狼烟北平》改编成电视剧那么受欢迎,在电视剧里面属于小成本大制作,我看你这个《传奇大掌柜》也可以,有没有意向?”

  李俊觉得这两年电视制作成本虽然也在上涨,但《传奇大掌柜》只需要两个酒楼家加几个四合院完全可以满足拍摄需要,成本算下来跟《狼烟北平》拍摄差不多。

  刘一民眯着眼睛看看向李俊:“李导,这拍电视剧还得是你们厂里面决定才行,咱们说都不管用。”

  李俊一听,立即说道:“我回去就跟厂长讲这个事情,我相信厂里面一定会同意,能挣钱的本子,我相信厂里面不会不同意。”

  “只要你能说服电影厂,我一定将这小说改成电视剧。”刘一民说道。

  “好,那咱们就说定了!”

  李俊和卫廉高兴地走出了华侨公寓,李俊一路上不断对卫廉讲着,这次来真是不虚此行。

  回到厂里,李俊和卫廉就跑到副厂长刘佩然的办公室,向他讲了在刘一民家里面的收获。

  “又一篇?改编成电视剧?”刘佩然只听到李俊和卫廉不断地描述着剧情,没看到全文他心里面也打嘀咕。

  李俊见刘佩然有点犹豫,从沙发上走到刘佩然的办公桌前极力向刘佩然表明这是一个可以赚钱的本子。

  “刘厂,我算了一下,四十万拍成电影都有的赚,何况是拍成电视剧。如《红楼梦》动辄上百万的经费,咱们只需要四十万,到时候卖给电视台,肯定赚。实在不行,还像《狼烟北平》那样,跟电视台联合拍摄。”

  刘佩然起身说道:“你们两个七嘴八舌的,听的我头疼。走,咱们一起去一民家里面看看!”

  “刘厂,稿子已经被送到《人民文艺》了,到一民家里面也看不到啊!”卫廉插嘴道。

  “让一民给我讲,也比你们两个讲强太多!”

  刘佩然让厂里面的司机把吉普车开到楼下,再次带着李俊和卫廉来到了华侨公寓。

  看到满头大汗的三个人,刘一民说道:“刘厂,你们怎么这么急?”

  刘佩然说道:“我来听听你的小说到底是什么,老李想拍成电视剧。电影拍的差了有中影保底,电视剧拍的不好,电视台可不兜底啊!”

  刘一民理解刘佩然的慎重,拿出自己在之前做过的小说思路大纲,并配合自己的讲解,让刘佩然将剧情主线和情节大事件都一一给刘佩然讲清楚了。

  刘佩然听完后当即拍板:“我的意见是可以拍成电视剧,《狼烟北平》在电视上的反响就不错,剧集数目依旧安排在12集左右。”

  李俊和卫廉对视了一眼后皆眼巴巴地看着刘佩然,想提前获得拍摄权。

  刘佩然没有搭理他们两个,而是询问刘一民剧本什么时候能够写好。

  刘一民在脑海里面盘算了一下,没有告诉刘佩然具体的时间,只是说可能要等到11月底了。

  “马上就到十月份了,十一月底也没多久,我们等得起,这本子我们八一厂预定了。”刘佩然豪爽地说道。

  刘一民点头答应,刘佩然侧面表达了一下对于《横空出世》目前没办法拍成电影的遗憾。

  刘一民倒是没觉得怎么样,这些经典的剧本是越放越香的。

  “上级这样做,肯定是有上级的理由。老刘,你们厂将《凯旋在子夜》和《雷场相思树》都给拍出来了,百花奖和金鸡奖的评选上,自己人要跟自己人打架喽。”刘一民打趣道。

  李俊咧嘴一笑,不管是哪部影片获奖,他都是导演,要是两部都能够获奖,他李俊要名扬天下喽。一年两部电影获奖,同行嘴里面的羡慕说不完。

  “无论哪部片获奖,我们八一厂都是双手赞成。要是能多拿几个奖项,我们也算是为北方几个电影厂出了一口气,沪影厂拿的奖太多喽。”

  临走时,刘佩然邀请刘一民一个月后到八一厂看《雷场相思树》,想在明年获奖,《雷场相思树》必须在明年元旦前上映。

  一个月后也就是到了十一月份,加上购片会啥的,到上映基本上是十二月份了。

  “刘厂,李导、卫副导合作愉快!”

  “一民,你留步!”

  9月30号,距离《横空出世》单行本的销售只有一天的时间了,商务印书馆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特意将单行本定在国庆节当天销售。

  刘一民正在燕大办公室里忙碌,李书和黄春雨两人赶到了燕大。

  两人都给刘一民送来了数量不少的样书,书的封面上是沙漠里核弹爆炸的画面,远处的沙丘上一群战士和科学家正举帽欢呼。

  “你们两个这是比赛谁送的样书多吗?”刘一民一看两家加起来,最少得有五六百册。

  黄春雨嘿嘿一笑:“这不是怕你不够送人嘛,师友要送,一些跟你关系不错的科学家和首长也要送。你瞧我们设计的怎么样?是不是比人民文学审美要高出一个层次。”

  “小黄同志,你当着我的面说,是不是有点不把老同志放在眼里啊!”李书不满地说道。

  刘一民拿出书翻了翻,书的序是由老首长还有曹禹两人写的。书的最后页面上,还将《祖国不会忘记》这首歌的歌词印了上去。

  “商务印书馆的美工同志业务能力确实不错,李书同志,这方面人民文学还真得跟着商务印书馆学一学。”刘一民在旁边给黄春雨帮腔道。

  李书打心眼里也觉得无论是纸张还是封面设计的都很好,尤其是后面加上这首歌,简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几个老教授手里面拿着书翻了翻,吴组缃问道:“一民,这些样书你准备送给谁?”

  “当然有您老的一本。”刘一民岂能不知道吴组缃打的算盘。

  王瑶在旁边咳嗽了一声,示意自己也在现场。

  “各位教授,都来拿一本吧!”

  中文系的教授在刘一民前面围着,刘一民签一本拿走一本。

  讲师钱理群凑过来问道:“刘教授,我们讲师有吗?”

  “钱老师,给!”刘一民将书递给了钱理群,办公室一时间人满为患。

  朱光遣询问李书《横空出世》首印多少本?李书和黄春雨相视一笑,用手指比了一个数字“六”。

  “嗯?首印六百万?”朱光遣下意识地问道。

  “对,六百万。我们两个出版社各印三百万,这一个月内为了满足销量,让单行本不至于上市就处于缺货状态,每个出版社在南方都寻找了三家印刷厂负责南方地区的印刷和供货工作。”李书兴奋地说道。

  黄春雨道:“我们要让《横空出世》单行本人人都能买的到,不再出现如《凯旋在子夜》大面积缺货、长时间无法补货的状态。”

  吴组缃称赞道:“首印六百万册,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啊!要放在以前,咱们国家的几个厂分到的纸张还撑不起《横空出世》的首印量,你们两家出版社也很大胆。”

  黄春雨和李书异口同声地说道:“吴教授,不是我们大胆,是《横空出世》写的好,值得我们两家出版社这样做。”

  刘一民在中文系送出去了约八十册书,作为对几个研究生的额外奖励之一,刘一民也送了他们一人一本。

  之后黄春雨和李书拉着刘一民去印刷厂拍一条新闻,明天同步刊登在报纸上,即使报道首印600万册这一历史盛况,也是为了给书做一次宣传。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韦君怡和商务印书馆的总经理陈元出国一趟,学习了中国书刊社出版宣传,认为通过媒体可以大幅度提升书籍销量。

  来到印刷厂,红色的横幅挂在车间上空——《横空出世》第六百万本单行本走下生产线。

  《燕京日报》的记者看到刘一民后,快跑着走了过来:“刘一民同志,你对《横空出世》首印六百万册的怎么看?”

  “感谢商务印书馆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信任,感谢他们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而做的努力,感谢所有印刷厂的工人们彻夜努力。”

  印刷厂的工人们鼓掌欢呼刘一民的到来,这个印刷厂正是刘一民上次因为《凯旋在子夜》被拒印来过的那个印刷厂。

  刘一民亲切地给大家问好,工人们询问刘一民到美国和前线拍电影的事情。

  “一民同志,感谢你请我们喝的汽水。”一名工人在后面喊道。

  “不用客气,工人同志们,你们印书也很辛苦。”

  来的记者除了《燕京日报》之外,还有《中青报》,《人民报》的记者。

  《中青报》来的并不是于佳佳,因为于佳佳现在已经是社里面的骨干记者。这种新闻有新闻价值,但是新闻本身不难写,并不需要于佳佳过来跑。

  刘一民站在工人身前,手持第“六百万册”的《横空出世》向记者展示,照相机的拍照声不绝于耳。

  “李编辑和黄编辑,你们预测首印的六百万册几个月内能够卖完?”有记者问道。

  李书和黄春雨对视了一眼,记者问这话也给他们心里面问的没底。不过李书毕竟是老编辑,赶紧说道:“根据《凯旋在子夜》的销量看,我们认为《横空出世》预计在三到四个月的时间内售出六百万册左右。”

  “据我们所知,《凯旋在子夜》三个月内销量并没有达到六百万册。”

  “那是因为缺货。没达到六百万册的销量不是书的问题,是我们出版社的没有印刷出来。”李书大声地说道。

  李书说完,现场掌声一片。

  这些记者临走之时,每个人都拿到了一份亲笔签名加上盖章的样书。

  黄春雨看着记者的背影,冲着李书说道:“李编,姜还是老的辣。刚才我都没反应过来,生怕说错了到时候闹出了笑话。”

  刘一民跟印刷厂的工人挥手再见,走出去后问道:“你们搞的还挺突然,找记者也不提前打声招呼?”

  “嗐,这是我们社长韦君怡临时想到的,说实话,首印六百万册我们两家压力都是很大的,社里面的资金需要快速地周转回笼。跟商务印书馆一拍即合,一切都很仓促。”李书向刘一民解释道。

  从印刷厂出来,刘一民没有再回带燕大,而是到了人艺,将样书送给了曹禹和几名导演。

  看完《横空出世》的排练之后,骑着摩托带朱霖回到了华侨公寓。

  朱霖回到家摸着肚子说道:“刘老师,你说我怀的是女孩儿还是男孩儿?”

  刘一民敲了敲她的脑袋:“也可能是双胞胎!”

  朱霖听到刘一民的话,笑的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刘一民让朱霖坐在沙发上,自己去厨房做饭。

  朱霖坐在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给自己揉着肩膀。

  “刘老师,明天国庆节放假,你有什么安排?”朱霖笑着问道。

  “你想去哪儿了?”

  “我哪儿也不想去,就想在家里面待着。”朱霖说道。

  “明天上午我去国防科工委和老首长家里送几本样书就回来陪你。”

  “好!”

  翌日,书店还没有开门,《横空出世》首印六百万册的新闻就已经送到了读者面前。

  “好好好,首印六百万册,效果出来了!”老首长看着报纸冲着刘一民大笑道。

  刘一民将样书摆在了桌子上说道:“您写的序也十分有力量!”

  “你就别糊弄我老头子了,六百万册,好啊,六百万册,能卖一阵子了。单本书能印六百万册,也说明咱们国家的生产力在快速地提高。”

  刘一民送完书后聊了几句就离开了吉安所,他专门去新华书店门口看了看,书店门口专门给《横空出世》设了一个购买窗口,旁边挂着牌子“《横空出世》专用购买通道。”

  而这通道已经排起了长龙,国庆假休假的读者并没有睡懒觉,而是一大早就排在了书店门口。

  售货员和收银员那收钱和拿书的手从开门就没有停过,往常书卖完还能休息休息,可是如今备货充足,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

  发售两个小时后,售货员和收银员嗓子已经喊哑了,一上午过去,表情已经麻木。

  卖不完,根本卖不完!

首节 上一节 301/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