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303节

  这哪儿是上火啊,妥妥的红眼病啊!

  于是之拿出剧本,快速地翻了一遍:“一民,你可是答应我的,有适合我的角色。”

  “您瞧这姚泽圣、汪德甫都适合,实在不行还有个张作霖。”刘一民笑着说道。

  于是之拍了拍苏民和林兆华的手,让他们琢磨琢磨自己适合演谁。

  “一民,这个剧本的稿费还是一千。”

  “好!”

  “你下一个剧本怎么样了?这可快十一月了,马上就是1984年喽!”于是之问道。

  “您放心吧,这个剧本这阵子已经在构思了,跟《传奇大掌柜》一脉相承。于院长,您瞧好吧!肯定会让您眼前一亮,《传奇大掌柜》剧本稿费一千,这一本一千可是不行啊!”刘一民故作神秘地说道。

  于是之说道:“你这小子,瞎说什么?我还不是院长。只要剧本好,剧本费水涨船高,要符合按劳分配的原则嘛!”

  “马上就是副院长了,我已经听山尊说了。”刘一民笑道。

  于是之摆了摆手,义正词严地说道:“唉,不管是副院长还是什么,都是为同志们服务。”

  11月1日,《人民文艺》正式发表刘一民的《传奇大掌柜》,独特的切入点很快就引起读者的注意。

第372章 丰泽园终身免费VIP

  老北平为代表的文章,在燕京的市场和讨论热度会比其它地方更大。八十年代的燕京,有大量从老北平时代走过来的人。

  拿着杂志一瞧,哎呦喂,这不巧了嘛,我以前还在丰泽园吃过饭,见过那“小栾子”呢!

  一边看文章,一边跟旁人谈那个北平往事。丰泽园老掌柜从乞丐成长的故事,重新被这些老食客挂在了嘴边。

  老北平的百年风雨随着小乞丐的成长被带到了读者的面前,摆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各种各样的人物在酒楼里粉墨登场。

  处在风雨中的酒楼在角落里不断地观察着每一位人物,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不同的读者看这篇小说都有不同的感受,中老年读者从小说里面看到的是自己的过去,自己的人生。

  年轻读者却从这里嗅到了成功的味道,把《传奇大掌柜》看成了励志文,想学习栾学堂在商海纵横捭阖,靠自己的能力解决一次次危机,最终实现发家致富的梦想。

  《中青报》是最早察觉到年轻人的不同观点的,于是发表了一篇评论——《从商要学栾学堂,劝君莫学历秋辰》。

  文章中号召年轻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要学习栾学堂的商业精神,成为一名家国道义放在心中的好商人,不要成为不择手段的奸商黑商。

  尤其是一些个体户,看完之后精神振奋,做生意的时候也要把栾学堂挂在嘴边,要效仿他成为一代大商。

  个体户如今的境遇比以前好多了,第一批敢去尝试的个体户,商业嗅觉本就敏锐,其中大部分人是不甘心一直当小摊小贩的,血液里充满了“折腾”的基因。

  在《中青报》的带领下,很多报纸的评论视角开始转移到商业上来,鼓励没有工作或者下岗的年轻人敢于冲破身份枷锁,踏入到商业大潮中当个弄潮儿。

  1983年个体工商户约为590万户,较1982年增长近2倍,但整体的规模仍然偏小,依然面临着个体工商户不光彩的社会地位问题。

  8月份,中央还专门写了一篇为个体工商户正名,要破除全民所有制光荣,个体工商户不光彩的问题。

  整个国家也面临着方向问题,争论很大。

  《传奇大掌柜》的发表,给了一些忐忑不安的个体户增添了信心。各大报纸拿《传奇大掌柜》做文章,力挺改革。

  有的还把刘一民之前写的《纽扣》搬了出来,对两本小说都进行了分析——从《纽扣》到《传奇大掌柜》,卖‘纽扣’也能成为‘大掌柜’。

  《传奇大掌柜》不如《横空出世》一般搅乱了整个文坛,但读者依然众多。

  作协的《文艺报》从老北平文学角度评论了《传奇大掌柜》,认为刘一民这篇文章是对《狼烟北平》风格的延续,是对老北平的人物风俗深刻洞察之后的结果。

  文章发表之后,八一影厂的刘佩然第一时间拿到《人民文艺》进行了阅读,看完之后心里面就更有底了。

  “一民,电视剧剧本怎么样了?”刘佩然将电话打到了刘一民的家里。

  “刘厂,写好了。”

  “全篇内容我都看完了,我心里对电视剧拍好之后效果更有信心了。情节紧凑,故事性强。可以说是步步惊心,但又游刃有余。今天正好《雷场相思树》剪好了,你过来看看怎么样,看完咱们讨论一下电视剧的剧本。”刘佩然高兴地说道。

  刘一民将桌子上的剧本稿子整理了一下:“好,您等着,我一会儿就过去。”

  刘一民将稿子装进包里面,套上厚厚的防风外套,朝着八一影厂骑去。

  今年燕京的风比往年更早些,往年十一月中旬才开始刮,今年11月初就开始了。

  到了八一影厂,刘一民先跟着李俊走进了刘佩然的办公室。刘佩然正在跟人交代着什么,看到刘一民后,将文件夹合上交给了对方。

  “一民,走,咱们到审片室看一看!”刘佩然热情地拉着刘一民朝着审片室走去,途中很自然地将刘一民的剧本拿到了自己手里。

  李俊冲着后面的放映员招了招手,对着刘一民说道:“一民,剧本你交到八一厂,你就放心,我们绝对竭尽全力拍好。”

  卫廉从外面端了一盘水果走了进来,让大家边吃边看。

  开头是一段激烈的音乐,阵地上几个年轻人宛如赵子龙一般在阵地上不断冲杀,最终夺得了胜利。

  下一秒画面切换到了火车上,原来是几个年轻大学生兵的幻想。

  刘一民觉得这个画面拍的不错,表现出了年轻大学生对战场的理想化的幻想,以及渴望成为英雄的梦想。

  大家在讨论着战场,想当“和平兵”的大学生兵刘国政在人群中显得非常不合群。

  卫廉将目光看向刘一民,刘一民冲着他竖了一个大拇指表示赞扬。卫廉紧张的神情轻松了不少,开始专注看起了电影。

  电影的时长120分钟,刚好两个小时。在电影里面,刘一民看到了几个熟悉的战士,依然如拍摄《凯旋在子夜》时一般年轻勇敢。

  “卫导主拍的吗?”电影结束后,刘一民笑着问道。

  李俊说道:“对,卫廉为主。”

  “李导在旁边给了我不少的指导,好几个关键镜头靠我完不成。”卫廉谦虚地说道。

  卫廉的态度让李俊很高兴,刘一民对着刘佩然说道:“刘厂,恭喜你,咱们八一厂又走出来了一位能扛大梁的导演啊!”

  刘佩然高兴地起身:“走,咱们去聊一聊《传奇大掌柜》。”

  走到会议室,刘佩然专心看起了剧本。刚才在审片室的时候,他借着后面没关的灯,已经看了一大半了。

  刘佩然看完,将剧本转给了李俊。

  “很标准的十二集剧本,每一集都有一个关键剧情,还给下一集留足了悬念,上一集看完,要是不看下一集,我的心就直痒痒。”刘佩然点评道。

  刘佩然觉得这跟现在的很多电视剧都不太一样,但不一样在哪儿,自己琢磨不出来,心底将这种感觉归功于刘一民讲故事的能力,故事有吸引力。

  旁边正在看剧本的李俊头也不抬地说道:“我们内心希望栾学堂去解决下一个麻烦,让历秋辰的奸计不能得逞,于是当然就想看下去。”

  “不断地解决麻烦,就跟咱们看《西游记》的故事一样,九九八十一难,我们看完这一难,就想看下一难!说到《西游记》,央视的《西游记》也不知道拍的怎么样了?”卫廉在旁边接话道。

  两个人点出了《传奇大掌柜》的核心,升级打怪的核心爽文思路。

  三个人看完后都没有提出什么修改意见,最终八一厂以五千元的剧本费买了下来,比当初《狼烟北平》的电视剧剧本费是涨了两千元。

  “合作愉快!”刘一民笑道。

  刘佩然紧紧地握住刘一民的手,大笑道:“合作愉快!”

  北影厂的汪阳看到《传奇大掌柜》之后,跟厂里面的导演商量了一下,派王严询问刘一民的剧本的事情。

  “王导,来晚了,这剧本一个月之前就已经给八一厂了。”刘一民笑着说道。

  王严还以为刘一民在骗他,下意识地反问道:“一个月前?小说还没发表吧?”

  “是啊,他们看完小说觉得本子不错,就直接预定了。”刘一民解释道。

  王严见确实是真的后,郁闷地离开了。

  “汪厂,抢剧本拍两遍的事情不能再发生了,两家电影厂的关系好不容易缓解了”王严小心地说道。

  汪阳无力地摆了摆手:“我当然知道,最近的小说和剧本再捋一遍,看看有没有什么能用的!”

  “好!”王严松了一口气,真怕汪阳不理智,再来一次“抢拍”事件。

  随着《人民文艺》销量持续走高,《传奇大掌柜》的讨论度也是越来越高。

  而故事的发生地丰泽园更是热闹,不少人过来看历经风雨几十年的丰泽园。

  丰泽园每天的食客数量比上个月高了好几倍,葱烧海参是被点最多的菜。

  一时间,丰泽园成为燕京第一大酒楼,名气压了老莫、全聚德一大头。

  丰泽园总经理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通过报纸向刘一民喊话:“刘一民同志将是丰泽园终身免费的食客,无论多少人,无论吃什么,只要刘一民同志在,全部免费。”

  并且总经理讲述了刘一民为了写出这篇小说,待在后厨采风,汗水打湿衣背的故事。

  为了写好书学会了葱烧海参和乌鱼蛋汤两道名菜,这件事情成为街头巷尾津津乐道的美谈。

  丰泽园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还是这样做。总经理带着王义均找到刘一民,感谢刘一民为丰泽园所做的贡献,希望刘一民以后有什么聚会,都可以到丰泽园。

  刘一民笑着拱了拱手,感谢他们的好意:“现在大家都知道,我能去丰泽园吃白食喽!”

  “您这可不是吃白食,咱们丰泽园在燕京有一号,但是出了燕京没多少人知道,现在是全中国都知道燕京有个丰泽园,擅长鲁菜。一民同志,您这是给我们打广告啊,还是不要钱的广告,广告费就全在这菜里面了!”

  改革开放后,“广告”的概念在商人的意识里越来越强。

  总经理边说边从盒子里面掏出了丰泽园的纪念瓷器,碗底写着“丰泽园赠”。

  王义均说道:“这是我们丰泽园的一片心意,刘一民同志,您写的是真好,我还说这做饭的故事应该怎么写呢,没想到啊,您真是大作家,穿针引线,寥寥几笔就让我看得如同再次回到了几十年前。

  当年新丰楼和丰泽园的恩怨是很多老食客经常谈论的事情,我听说现在准备恢复‘新丰楼’老字号,也不知道这昔日的对手能走多远。”

  时隔几十年,两家早已经没有了往日恩怨。

  送走丰泽园的总经理和大厨之后,刘一民饶有兴趣地把玩着手中的碗状瓷器,虽然精致但比不上老家的汝瓷。

  傍晚去接朱霖下班,刚坐上车,她就迫不及待地讲起丰泽园免费的事情:“刘老师,山尊老师和天野老师看完报纸,嚷嚷着让你请客去吃丰泽园呢,现在大家都知道,你到丰泽园吃免费喽。”

  “哈哈哈,我给他们做也一样。今天上班累吗?”

  “不累,四个导演一场戏,能累到哪儿去。不过啊,随着《传奇大掌柜》开始排,演员倒开始忙了,有的要排两场戏,能挑大梁的演员还是有点少。”

  随着月份的增加,朱霖的肚子开始慢慢地鼓了起来。刘一民骑摩托车的时候,开始极为小心。

  “等排完《横空出世》,你要不就在家休息吧?”刘一民征求起朱霖的意见。

  朱霖撒娇道:“刘老师,我喜欢排戏。怀胎十月,《横空出世》排完还有那么长的时间,等坐完月子,我业务就该生疏了。等12月份左右,咱们住在四合院吧,下雪走路也能回去。”

  朱霖怕天冷的时候路上结冰,骑摩托车摔倒。

  “好,你也不要逞强,以后有的是上班时间。”刘一民劝道。

  “我知道了,刘老师。”朱霖说完,将脑袋靠在刘一民的背后面。

  燕大中文系,刘一民走进办公室,朱光遣调侃道:“难怪前阵子见你,身上的一股子葱烧海参的味道,什么时候去我家,给我做个葱烧海参吃。”

  “您想吃,我带着您去丰泽园吃。”刘一民笑道。

  朱光遣说道:“我在北方这么多年,还是喜欢老家的徽省桐城的菜心粑和丰糕,北方菜大多吃不惯。在北方,就属鲁菜最出名,晋省菜不入流,上不得台面。豫省菜偏中庸,不上不下,没有特色。”

  “朱教授,谁说晋省菜上不得台面,晋省的同志能给大家上一桌子面。”刘一民调侃道。

  “哈哈哈,晋省的面食颇多。”

  “我们豫省和晋省在吃面方面,倒是差不多,另外还得带上陕省,三个省份的餐饮史,简直就是面食史。当然中原地带,连通南北,口味也就杂糅了许多。一地的饮食文化,跟当地的物产和贫富有很大关系。”

  朱光遣来了兴趣,给刘一民介绍着淮扬菜还有粤菜。

  旁边的几个研究生听得流口水,别看朱光遣粤菜讲的好,但他不一定吃过多少。

  他在香江留学的时候,并没有多少钱,官费留学的“官费”本身就不多,哪能用到吃上面。后来去了欧洲,官费不但削减还迟发,只能靠写稿生存。

  两个人正讲着话,有人敲响了办公室的门。来人身穿西装,打着领带,头发梳的很有型,像是个企业家。

首节 上一节 303/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