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441节

  吃完饭,大家高高兴兴地离开了林家。

  回去后,秦牧说道:“这些商人临时能凑这么多钱啊!”

  “秦主任,光林绍良资产几百亿美元,这点钱对他们来说不多。这个基金的事儿林绍良和林日顺应该是通过气了。”

  “何出此言?”

  “林绍良当时给我递话儿呢!”

第494章 载誉归国

  返程的最后一晚,代表团的成员聚集在阿波罗酒店的房间内都兴奋得睡不着。

  既有为两岸做出重要贡献的兴奋劲儿,也震惊于这些侨商的实力。大家在内地哪里见过资产如此雄厚的商人,毫不亚于撕开了天宫的一角。

  王安忆说道:“我在美国听说那些大财团是可以影响政府政策制定的,那些人的钱应该不亚于林绍良。”

  “老美还是有钱呐!”蒋子龙咂舌道。

  刘一民笑着说道:“美国大选是要花钱的,钱从哪儿来,都是那些金主捐赠的。林绍良在马来也是跟当地政治深度绑定的,他为马来总统苏哈托站台。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西式的政治就是政商结合体。

  而所谓的民主,是A结合体和B结合体的民主,像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你上我下,双方所代表的利益不断地洗牌。”

  刘一民的话让几人陷入了沉思,他自己也在琢磨是不是应该再写一篇感谢稿,交由《联合早报》明日发表。

  等将他们送走,刘一民坐在房间提笔写了一封约一千字公开感谢信。

  无论是联合署名的文章还是老兵返乡基金会的成立,都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形成一种舆论合力。

  写完感谢信,刘一民给林仁君打了一个电话。林仁君迷迷糊糊都准备睡了,听到刘一民的话立即来了一个鲤鱼打挺冲着刘一民房间跑了过来。

  “一民,你是说侨商成立了老兵返乡基金会,一晚上就筹到了四千三百零五万美元?这五万美元是你捐赠的?”林仁君紧紧地抓住刘一民的肩膀。

  刘一民推了一下林仁君的胳膊:“老林,你怎么这么沉不住气?”

  林仁君激动地用右拳击打左掌:“这他妈的是个大新闻啊,超大的新闻啊,一民,哎呦,你真是我的福星。这新闻绝对是一手超大新闻,别人不知道吧?”

  “应该不知道,我也不确定,毕竟集资的人不少。”刘一民说道。

  “没关系,就算是领先他们几个小时,那也是我的成功。”

  大新闻的价值以秒计数,一想到自己又采写到了大新闻,林仁君灵魂都得意地“嗯哼”了起来。

  刘一民将公开感谢信递给林仁君,林仁君握住刘一民的手说道:“大恩不言谢,明天我送你们去机场。”

  送走林仁君,刘一民美美地睡了一觉。

  第二天早上起床,刘一民神清气爽,其余几个都顶着黑眼圈,显然又是激动地一晚上没睡。

  四千多万美元的消息传出去,不只是全国震动,是全世界华人震动。

  以联合署名文章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的震动来看,基金会定然有过之而无不及。

  “同志们,别激动了,好好吃个饭,养精蓄锐下午准备回国。”刘一民招呼着说道。

  刘一民和大家一块走进餐厅,餐厅的厨师和服务员都注意到了他们,纷纷冲他们微笑示意。

  这阵子代表团成员风头无两,阿波罗酒店的员工跟他们关系处的非常熟络。

  刚剥开鸡蛋,林仁君就急匆匆的走了进来,看到几人都在,笑着过来说道:“一民,看来这条新闻是我们《联合早报》独家新闻,市面上的其它媒体都没有报道老兵返乡基金会这件事儿。”

  “吃饭了吗?”刘一民笑着将手中的鸡蛋递给林仁君。

  林仁君倒也不客气,接过就放进了嘴里,一边吃一边摊开报纸让大家看:“这是今天的《联合早报》,上面除了报道老兵返乡基金会的事情,还刊登了一民昨晚写的感谢信。”

  “感谢信?”姚雪垠问道。

  刘一民说道:“昨晚你们走后,我越想越不对劲儿,四千多万美元,咱们得公开感谢一下,也可以扩大影响。于是我写了封感谢信,让林记者拿到了《联合早报》。”

  姚雪垠感慨刘一民做事缜密,接过报纸看了一遍,发现后面缀着他们几人的名字时脸色一喜:“一民做事真是滴水不漏,我们几个纯粹是沾光了。”

  秦牧看到姚雪垠特意指出的名字:“一民辛苦你了。我们都跑回去呼呼睡大觉,你还在为大家,为两岸着想。”

  “昨天一民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已经睡着了,听到消息二话不说就跑到房间。关键是深夜我们《联合早报》已经准备付印了,报纸排版都排好了,杜主编亲自下令,换掉原本的内容。”

  从林仁君的话里能够听到事情的急迫性,印刷报纸步骤非常多,样版出来基本上就是定版了。

  新加坡这边的印刷设备先进一点,国内大部分报社还是采用铅排,工人需要根据内容拣字再进行印刷,费时费力。

  刘一民的长篇小说在印刷厂光根据小说内容拣字排版,往往需要十天半月。

  林仁君再次说道:“新闻就是与时间赛跑,只要能拿到这种大新闻,再辛苦都值得。”

  岛上还没答应允许老兵探亲,东南亚华侨就在刘一民文章的号召下拿出了四千三百零五万美元,这是石破天惊之举。

  各地华人听到神情振奋,宋希濂公开在报纸上向东南亚华侨表示感谢,并且号召美国华人积极捐款。

  岛内由于报禁存在,普通人根本不知道国际上发生的事情。只有高层和消息灵通的个人才拿到了这消息,高层震动,私下纷纷讨论。

  此时岛内正因为李敖、余光中、席慕蓉三人在新加坡发表联名文章的事情吵成一团。只有三毛远在中美洲,岛内鞭长莫及。

  李敖依然嘴硬,余光中回到岛上后就深居简出,席慕蓉几乎无人关心。

  有人要求严惩三人,也有人认为三人的罪过并不大。立法院吵得凶,但蒋大却一直没有表态。

  善于观察领导意图的人明白蒋大的态度,开始顺着蒋大的意图制造舆论。

  这边还没消停,仅搁两天,四千三百万美元新闻又来了。

  “胡闹,简直是胡闹,大陆这是搞什么幺蛾子。”

  “是挺胡闹,不过当务之急我看应该是派人接洽,这可是四千三百万美元呐!”

  “准确的说是四千三百万零五美元,那个大陆的作家可是将文学奖奖金给捐了。”

  “这笔钱不是个小数目,如何用是个学问呐!”

  立法院内吵成了一团,蒋大依然迟迟没有表态。

  被软禁的孙立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只对着院中的花草说了一句“大势不可逆”。

  孙立人抵达岛上后没多久就被软禁,一直软禁了三十三年,直到88年才被释放。

  此时他虽然被软禁,但相比之前有了更大的自由,种了许多花草果树,全家靠着在市场上出售水果为生。

  那个锋芒毕露的将J已经适应了被软禁的生活,从最开始的愤怒到平静以待。

  此时全世界华人的目光都汇聚在了岛上,海外媒体更是拿着放大镜看,一有风吹草动立马见报。

  飞机上,陈嘉庚的长孙陈立人坐在刘一民旁边,手里面拿着报纸。

  陈立人跟他们坐同一班航班到香江,之后他独自去厦门,他称这一趟为返乡之旅。

  “一民,你知道吗?我现在的心情极为激动,但又有带点.”

  “近乡情更怯。”

  “对对对,就是这种,我只在家族的照片上看到过大陆,看到过厦门,不知道现在的厦门是什么样子了?”陈立人冲着刘一民说道。

  “肯定是比以前好,厦门现在是经济特区,发展的速度还行。但估计没有鹏城好,你可以去鹏城看看,鹏城才叫一日千里。依照这种速度,超英赶美不是问题。陈董,你别觉得我这是左翼话语。

  美国在前面跑,中国在后面追,只要速度快,就一定能够追上。”

  刘一民的话陈立人不太认同,但也没有反驳,而是说道:“我当然是希望大陆越来越好。”

  秦牧从前面转过来说道:“陈董,你知道什么叫鹏城速度吗?三天一层楼,美国最快的速度是四天。现在鹏城旁边的蛇口,喊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比鹏城速度还速度。

  整个鹏城就是一片火热的工地,我去看过,那是一个造梦的地方。一民说得对,敢教日月换新天。”

  秦牧让刘一民有时间也去参加一下鹏城,建设的氛围比燕京火热。

  秦牧的话让陈立人来了兴趣,当即决定自己参观完厦门之后,就去鹏程。

  “陈董,咱们到时候燕京见。”刘一民说道。

  “燕京见。”

  飞机抵达香江,他们回来的消息早已经被香江媒体得知了,整个机场的出口被记者围的水泄不通。

  他们迫切地想从刘一民嘴里得知一点内幕消息,无论是联合署名文章还是老兵返乡基金会。

  陈立人笑着说道:“一民,你在香江比得上那些TVB明星了。”

  “陈董,别开我玩笑了。这些媒体的问题我一个都不想回答,他们的脑回路很畸形。”刘一民毫不客气地说道。

  “刘先生,刘先生,请问四千三百万美元的数字是不是刻意放出来的?只是为了给岛上施加压力?”

  刘一民冲着陈立人低声说道:“我说的没错吧。”

  “是有点不正常。”

  刘一民冲着记者说道:“如果你觉得是假的,你可以去证明,另外过一段时间,基金会的具体捐赠金额和财务都会公示。”

  “刘先生,刘先生,那公示出来的金额会不会低于四千三百万美元呢!”

  “低于?只有高于,没有低于!”

  “你是出于什么目的写下那篇文章呢?”

  “什么目的?没什么目的,只是一位中国人最朴素的情感表达。欧美、东南亚等数不尽的华人协会发声,你觉得是为什么?”刘一民反问道。

  看到新华社的记者,刘一民主动停下了脚步。

  “刘教授,您对本次的新加坡之行怎么评价?”

  “我感受到了全世界华人团结的力量,我相信只要我们一直团结,就一定能走好改革开放这条路。”刘一民笑着说道。

  刘一民简短的回答了新华社三个问题,接着被机场保安护送着离开了机场。

  新华香江分社的负责人看到他们后,让他们赶紧上车离开。

  “同志们辛苦了,陈董,欢迎您回到老家,我们会派人把你送到口岸,到时候会有地方同志过来接你。”

  陈立人心中一暖:“给咱们添麻烦了。”

  “陈董,您这样说就客气了,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分社负责人打量了几眼陈立人,在心里面将他跟陈嘉庚先生做了对比,暗道陈立人跟陈嘉庚还真有几分相似,两人的脸都是方脸。

  陈立人没有在香江过夜,直接被车送走了。陈立人迫切地想要回大陆看看,想看看自己祖父拼了老命建成的厦门大学。

  刘一民他们入住酒店后,分社负责人说道:“一民同志,恭喜你们圆满,不,不能说是圆满,而是大获成功。燕京听到消息非常高兴,让代表团的同志们不要回家,而是一起赴京。”

  代表团的成员来自各地,他们原本打算在香江落地之后各自回家。

  秦牧问道:“上面如何评价?”

  “评价?这哪儿轮到我知道!我相信肯定会表彰诸位。四千三百零五万美元,今天早上香江媒体直接炸锅了,电视紧急换档播报你们新加坡之行。这几天香江离新加坡虽远,但跟在新加坡一样。

  从李敖发言、金狮奖文学奖、联合署名文章、国大荣誉博士学位、再到这四千三百零五万美元。”分社负责人命人将这几日的香江报纸取过来让他们查看。

  刘一民看着报纸上一段不太显眼的新闻问道:“《霍元甲》已经在香江和香山澳上映了,反响怎么样?”

  “已经有两百多万港币的票房了,效果非常好。《大公报》转载《霍元甲》后,报纸销量增加了不少,不过大家最喜欢看的是《绣春刀》。还有人拿你跟金庸比呢,香江这边一个写武侠小说的。”

  刘一民还没说话,姚雪垠冷哼了一声说道:“他能跟一民比吗?香江的媒体真是瞎比划。”

  “咱们新华社得加强在香江的建设啊,穆青同志专门让我们做研究。香江媒体讲的这都是什么啊,咱们得传递正确的消息。”

  刘一民看了几眼上面的内容,实在是不想看了。

  分社负责人无奈地说道:“香江这地方,虽小,但是是一个各方角力场。亲岛的媒体因为回归几乎不再有亲岛立场,但在报道上更无所顾忌了。”

  “还是得练,内战内行,外战也得内行。”刘一民说道。

首节 上一节 441/4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