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子胃口真大,单独一栋,就你们几个人?能让文研所的牌子挂在中文系门口已经不错了。等以后有了额外的办公楼,再考虑你们的事儿。”
此时,丁石荪赶到了办公室,握着夏言的手说道:“沈老,我昨天已经接到部里的通知,放心,我们全力支持文研所的工作。”
“好,丁石荪同志,文研所也不需要燕大做过多的事情,基本设施支持一下就行,其余的文化部会拨款。文研所目前在国内教育和文艺界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想要它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得靠我们共同努力。”夏言说道。
他们三人去和严家炎见了一面,严家炎刚从外面回来,听到这个消息有点意外:“我们中文系支持领导的决定。”
在中文系教授和老师的见证下,夏言让人在中文系大楼旁边的“中国语言文学系”木牌旁边挂上了黑底白字的“中华文化保护和发展研究所”的牌子。
第504章 《霍元甲》全球票房达3700万美元
通过跟谢忠侯的谈话,刘一民发现在岛上出书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除了找个中人代理之外,还有律师费、佣金等各种复杂费用。
版税的百分之八,惯例要抽出百分之二当做代理人的佣金,也被称之为编辑费。
相当一部分世界级的作家为了专心写作,会找一个可以在全世界工作的出版代理人负责相关工作。
刘一民一直没有找,一是因为国内尚且找不到跟世界各国出版社打交道的人才。另外,目前这些也并不怎么耗费他的精力。
谢忠侯还拿出了对面想要出版的名单,如《山高水长》、《红河谷》、《宠儿》、《奴隶的救赎》、《绿皮书》、《南侨赤子》、《戏台》这几本。
其余的想出版的话,必须有所删减。比如《追风筝的人》和《尘埃落定》要删减掉解放军出现的部分。
刘一民摆手说道:“那就出版前几部吧,需要删减的就不用出版了。”
谢忠侯来之前就知道刘一民会是这样一个态度,他当时给出版社的朋友就说提前讲了。
“其实这里面的数字也可以谈,比如版税和中人的佣金由出版社分别支付,直接支付你百分之八,中人的佣金由出版社以其他名义单独付给中人。”谢忠侯仔细地跟刘一民讲起其中的弯弯绕绕。
“百分之八,再付掉中人的佣金,就没有多少钱了。”
谢忠侯笑着说道:“有实力的作家在规定面前,总能得到不同的待遇。”
“你朋友是谁?”刘一民好奇地问道。
谢忠侯用笔写下了一个名字:“古剑,他是闽省人,跟着家人下过南洋,后来又回来了,74年到了香江,目前香江工作。是一名作家,也是一名编辑。”
“74年到香江?”刘一民一下子捕捉到了其中的重点。
谢忠侯赶紧说道:“嗯,不是你想的那样,他本来就是华侨身份。”
“是这样啊。”刘一民嘴角露出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
“以前香江《新报》《东方日报》工作过,现在是在《华侨日报》,都是做新闻的,我们两个有点联系。”谢忠侯再次解释道。
“《新报》啊,上次炒作新加坡之行的就有他们。”
《新报》是一家比较喜欢炒作的报纸之一,最初就是娱乐媒体,主要是靠赛马新闻和武侠小说连载起家,倪诓就是他们培养出来的。
倪诓这个狗东西,从大陆跑到香江,没少狂吠。香江即将回归,又赶紧跑到了美国。见没什么事情,晚年又回到香江。
谢忠侯对于香江众多报社的做法也不认同:“这群人眼里只有报纸销量,没有什么报人品格,也没有什么家国大义。就像是一群嗡嗡叫的苍蝇,看到东西就往上扑。”
“是啊,这样的新闻报纸不要也罢。”
“香江巴掌大点的地方,养活了三四十家报社,里面的竞争非常激烈。当常规的竞争没办法赢的时候,就想着搞点这个东西。”谢忠侯说完,猛然有点尴尬。
说香江巴掌大地方,但自己还是海岛奇兵呢!
“我一会儿写两封信,分别寄给古剑和你们岛上的出版社,你到时候帮我送过去。各地促统会寄过去的土,你都收到了吧?”刘一民问道。
郑洞國给他的数据是总共从陕、甘、川、晋、冀、鲁、豫、江、浙、沪、皖、闽、粤、桂等省寄出去了约三十杯家乡土,每个杯子上面都有标签,详细地写着取土地。
“我收到了,收到了。一民,真的很感谢你,这些土我都亲自送了回去,我回不去的时候,就让同事代捎。老兵们拿到土,得知是原来老长官亲自取的,更是感动。
另外从溪口取的土,我找了个机会交给了蒋大。我之所以来大陆,就是面见他之时,他让我来大陆,详细写一篇大陆的报道,要涵盖政、经、文化、社会现状,他要给所有人看。”
谢忠侯交给了刘一民几张照片,老兵们穿着皱巴巴的衣服,抱着土嚎啕大哭。镜头从上往下拍摄,张大的嘴巴和痛苦的表情,给人以极大的冲击力。
“那你可要好好写一写,你这钢笔是桥梁。”
“我在燕京待十天左右,我相信我一定能写出来一篇全景式的文章。”谢忠侯来的时候,已经列好了自己主要观察的方面和视角,甚至连去的地方都想好了。
谢忠侯向大陆提交采访路线时本以为会被审查一番,或者至少找人“监视”他,没想到大陆方面直接告诉他,他可以自由行动。
“我来的路上通过车窗往外看,大陆的经济没有岛上好,但这股自信的气质岛上学不来,不怕我看到不好的方面。”
“因为我们相信,我们一定能发展起来。另外实力的对比,从来都是综合实力,不是单一维度。”
刘一民的话让谢忠侯一愣,随即想明白了缘由,目前的综合实力差别巨大。
中午,刘一民拉着谢忠侯在四合院吃饭,刘一民特意让喜梅去馆子里买了几份谢忠侯的家乡菜。
谢忠侯看到朱霖,赶紧握手说道:“你在香江和东南亚名声越来越大了。听说你在香江演过话剧?当时大家看你演出,但是不认识你,现在到香江,可以说没人不认识你。”
“谢先生,你过誉了,都是观众抬爱。”朱霖客气地说道,语气不疾不徐。
谢忠侯看向刘一民:“一民,你真有福气,夫人花容月貌且又知书达理。”
谢忠侯的话夸的刘一民和朱霖相视一笑,向谢忠侯了解了一下《霍元甲》在香江的情况。
“《霍元甲》在香江的票房已经突破了一千五百万港元,被香江的媒体誉为大陆的一股旋风。制作的比香江电影精良,将本地的武侠电影甩到了后面。”
“不错,不过上映快结束了吧?”刘一民问道。
“是快要结束了,估计还有半个月。”
一般电影上映的日期为三十天左右,热门电影会拉长一下,如今霍元甲已经在香江和东南亚上映一个多月了。在其它地方上映较晚,刘一民并不清楚具体卖了多少。这个数字目前只有中影知道,北影厂都不知道。
谢忠侯询问刘一民靠这个剧本能拿多少钱,谢忠侯听到只有几千块钱,感到非常吃惊。
“这也太少了,要是在国外,这剧本你最少要挣几十万。”谢忠侯十分惋惜。
刘一民老实地说道:“我不想说什么我从不觉得吃亏的大话,但在目前国内电影体制下,这是我能拿到最高的剧本费了,我已经相当满足了。”
“我们大陆普通工人一个月才一百多块钱,我去过香江,知道那里的工人工资水平。刘老师这几千块钱,在国内也相当于几十万呢。”朱霖接话道。
谢忠侯抿了抿嘴唇:“终究还是有所不同,要是在外面挣几十万,拿回大陆消费,相当于几百万。”
“这就是情况不同,大陆作家以前更是轻利,这两年大家谈起稿酬才自然了许多。”
谢忠侯品尝了一口家乡菜久久不肯咽下,等到味道在嘴里充分刺激味蕾之后,才满足地咽了下去。
“一民,你的剧本《奴隶的救赎》今天在岛上首映,我听岛上的同事讲,电影票早在几日前就抢光了,应该能卖不少票。李敖还在呼吁大家去看呢,这部电影你应该能挣不少钱吧?”
“这个还可以,主要看票房。”刘一民笑道。
“那就好,跟美西方文艺行业打交道得小心,他们做账的水平太高了。”谢忠侯认真地说道。
“明白,防着他们这一手呢。”
郑洞國他们打来电话,询问谢忠侯能否见去见他们一面。
谢忠侯看着刘一民手里的电话,神色复杂,心里面仿佛在权衡着利弊。
郑洞國叹了一口气:“不愿意过来就算了。”
“郑长官,我去,我今天下午去可以吗?”谢忠侯语气迟缓地说道。
“好好好!”郑洞國激动地说道。
下午,刘一民和谢忠侯一起来到了郑洞國的家里,屋子里乌泱泱的,看到谢忠侯后,一个个纷纷开口询问岛上是怎么想的。
谢忠侯也不知道怎么说,只能讲一些官方的措辞。直到话题转换到岛上建设和一些政策风貌时,谢忠侯的话才多了起来。
谢忠侯说话十分谨慎,有些话题能转就转,能略过就略过。
黄维低声冲着旁边的李仙洲说道:“‘中央社’报喜不报忧是有传统的,战场上兵败如山倒,广播里喊着大捷!大捷!”
“老黄,你就别发牢骚了。”李仙洲轻声说道。
刘一民在旁边没怎么说话,而是听着他们聊天。
聊了三十分钟左右,谢忠侯又给大家拍了一张合照。临走的时候,郑洞國询问孙立人的情况。
谢忠侯讲了两句,郑洞國又问:“寄给老孙的土,不知他是否收到?”
谢忠侯尴尬地说道:“待送!待送!”
在场的人谁不是人精,谢忠侯这样一说,大家都明白是什么意思了,没人敢去送。
“诸位长官放心,如有机会,我一定送。”谢忠侯临上车又加了一句。
“好!”
谢忠侯除了第一天专门拜访刘一民之外,接下来都在忙着拍照,忙着观察大陆的社会,偶尔会来跟刘一民见一面,对自己看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吉安所,刘一民手里拿着一本书翻看了几页,旁边坐着魏巍和老首长。
魏巍问道:“一民,你觉得写的怎么样?”
“好,对我以后写国内革命类题材作品很有帮助。”这是魏巍等人编写的老首长传,花费了大量的功夫,总共分为三篇“青春篇”、“风华篇”、“劲松篇”三篇,不过目前还没写完。
“你小子别光说好,有什么问题也要指出来。”老首长笑着说道。
刘一民随即委屈地说道:“您这是为难我,资料都在编撰组手里。”
老首长的传记写的时间较晚,因本人不太同意写传记,写了一部回忆录。但上面通知回忆录不能代替传记,于是燕京军区这边专门成立了以魏巍为首的编撰组。
老首长没有再为难刘一民,而是问起了谢忠侯的情况。
“还在燕京乱逛呢!这个人目前思想比较进步,不用管的过多。”
“一民,是你做的思想工作?”魏巍好奇地问道,接着又讲了一句:“一民思想工作做得好是有传统的,都在传一民五天策F一人,这《青年夜话》广播栏目也做的好。”
刘一民嘿嘿一笑,老首长说道:“适合当政委,等魏巍同志把传记编好了,我到时候送你一本。”
“那我必须要您亲笔签名的。”刘一民说道。
“好说,别的不好办,签名好办,你想要几个,我给你签几个。”
等魏巍走后,老首长跟刘一民讲了一下邓老事迹本月就会解密,《人民报》的新闻报道已经写好,就等一声令下了。
两人又去301医院看望了一下邓老,老首长身体最近也不太好,在医院没有久待就离开了。
邓老和妻子徐鹿西也都劝老首长以后别来了,老首长的女儿和秘书经常替他过来看望。
邓老跟前几个月比,又瘦了许多,以前合身的衣服,现在穿着都大了一号。
“家先同志,保重!你是国家的无名英雄,不过这个月后,国人将都会知道你的名字,今年国家劳动模范的名单里也有你的名字。”老首长重重地握住邓老的手。
老首长走后,刘一民陪着邓老聊了一会儿,看他体力渐有不支,也准备离开。
临走之际,邓老说道:“一民,你的《青年夜话》栏目不错,要使年轻人对国家有信心,对未来有向往,心中有斗志。”
邓老的夫人徐鹿西接话道:“老邓想写一封给年轻人的信,可惜最近体力不好,还没写完。”
“邓老,不着急,您慢慢写。我到时候在栏目上,念给大家听。”刘一民俯下身子,轻声说道。
“好,我写好转交给你。”
刘一民将邓老的手轻轻地放在床边,笑着摆手离开了301医院。
文研所,刘一民正在准备下一届培训教师名单,不少学校都来信询问或者推荐他们所在学校的优秀青年教师。
人少了头疼,人多了也头疼。办公室不够,再多下去,住宿也要出问题。
中文系拿不出来办公室,刘一民准备问丁石荪要。刘一民给学校弄来了五十万美元,学校弄五间办公室不成问题吧?
闫真敲门走了进来:“所长,袁行霈教授准备在金陵大学召开一次新闻专业教材推广会议,这是会议预算,您看一下。”
刘一民接过文件,上面写着五千块钱。刘一民琢磨了一下上次自己到复旦开会所需的费用,当时花了三千左右。不过上次之所以是三千,因为和复旦、美国比较文学研究协会共同举办,三方平摊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