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需要改革,读者需要改革文学》
一篇篇文学评论的发表,每一次都能引起热议。不少报纸看得干着急,约稿函发了一封又一封,最后都石沉大海。
约稿信没用,那当面堵门有用吧!燕大的宿舍,不少编辑都上门求稿,可惜刘一民同志脚底抹油,溜了,除了上课外,就住在了自己的四合院里。
倒是陈大志和李学勤搭了一辆快车,他们两个被退回的稿子,竟然神奇地在推销了数次之后推销了出去。
陈大志的稿子被《燕京晚报》给拿走了,李学勤的稿子则是被《广播电视报》拿走刊登了。
第164章 法国版税终于到了
李学勤和陈大志两个人喜出望外,因为报纸和杂志的排期不同,导致两个人的稿子比刘振云发表的还早,刘振云的稿子还在《燕京文艺》等着排期。
至于什么时候发表,周燕如只是说得等排期!
李学勤感叹道:“这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吗?”
陈大志小鸡啄米似的点头点头:“我都快把稿子撕了,没想到还有发表的一天,咱三人得请一民到长征饭店吃一顿才行!”
燕大校园里,中文系,大家也都在谈“改革文学”,《未名湖》找刘一民约稿,也被他婉拒了,真的写不出来。
刘一民向陈健功推荐了刘振云、李学勤和陈大志给他写,美名其曰经过多日的讨论,他们多少沾了几分改革文学的灵气。
陈健功叹了一口气,看着跃跃欲试的三个人,行吧,矮子里面挑将军。
那就写吧,能不能发是另外一回事儿。
中文系的课堂上,教现代文学的教授,时不时也要让刘一民上去谈一谈改革文学,并顺便发表一下自己对改革文学的理解。
回到津城的蒋子龙,寄信过来,热情洋溢地赞扬了刘一民关于“改革文学”的评论。
作为“改革文学”的首作,最近蒋子龙受到的待遇让他受宠若惊。
陆遥和蒋子龙两位改革文学的大将,紧密地团结在了刘一民的周围。
四合院内,陆遥看着报纸上讨论的声音喜开颜笑,对于他现在的作品,越来越有头绪了。
“改革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思潮,跟其它的文学思潮一样,也必然会衰败!”刘一民看着他高兴的样子,冷静地说道。
“那咋办?”陆遥问道。
刘一民笑着说道:“很正常,这才是事物正常的发展规律,谁都没办法逆规律而行!”
陆遥道:“你看待问题,可真够冷静的。要是别人闹这么大,肯定早就头脑发热了。”
发表各种各样的文学评论,刘一民挣总共二百多块钱,加上奖金三百块钱,挣了五六百。
付完四合院的五千块钱,刘一民手里还剩不到一千,买了点家具,稍微改造了一下四合院,修缮了被抽走的房子屋顶木板,花了五百块左右。
这阵子的稿费加上奖金,勉强持平。
还有两千五百块钱的债务,刘一民感叹了一句,挣钱的速度得加快了。他现在手头正在写一部中篇小说,预计写到八万字,写完会有五六百块钱的稿费。
“钱呐!”
4月底,陆遥离开了四合院,扛起行李,准备回家。临走之前放言:“三个月之内,中篇小说必成,到时候一定寄来!”
四合院离燕京站很近,帮忙送到燕京站的站台上,刘一民笑着说道:“钱对自己舍得点花,钱嘛,能花就能挣。”
陆遥盯着刘一民看了许久后说道:“别人都是劝我花钱不要大手大脚,你怎么劝我舍得点花?”
“挣钱不就是花的吗?”
陆遥想起眼前的这主可是比自己还能花钱,还欠钱买了四合院,握着刘一民的手说道:“刘一民同志,还是你能理解我!”
刘一民又说道:“挣的钱花到自己和家人身上,那钱花的就有意义。”
摆了摆手,送陆遥坐上了车。
刘一民拿到汇款单的时候,远在法国弗拉马尔利翁出版社的马赛丹尼狠狠地打了一个鼻涕,这动静让整个出版社的人都望向了马赛丹尼。
马赛丹尼尴尬地用报纸挡着自己的脸,他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打了一个鼻涕。
如果刘一民在现场,一定会告诉他,这是来自遥远东方的感谢。
汇款单上的数字让刘一民不断地用手指查着零,连续掰了几根手指之后,轻啐了一声:“怎么才七千多法郎!”
法译本目前卖了两万册,一本七法郎的售价,版税也也应该接近两万了,他还以为是七万呢。
这群法国佬不会是在坑自己吧?
等接到马赛丹尼的信后,刘一民才明白其中关键,这部分的收入是直接扣了税的。扣完之后,也就这么点了。
上面详细的写了各种各样的税,刘一民看了个大概。
法国的税很高,采取累进制,最高的可能达到百分之六七十。但版权也能得到各种减免,例如扣除作者创作的成本(差旅等创作费用),还有其它的补贴,间接提高了作家的待遇。
但刘一民是个中国人,什么创作成本和补贴完全不适用,这税收的大棍子是结结实实的打在了他的身上。
打的他龇牙咧嘴。
双方国家没有签订这方面的税收协定,一般关系密切的国家会签订税收协定,避免双重征税。
但话又说回来,就算签订也没用。因为中国现在的稿费不征税,尽管不久的将来,稿费要开始征个人所得税了,但至少现在还没有。
他被征收的主要税为预提税,非法国籍作者从出版社或者销售中获得的版税收入要缴纳百分之三十的预提税。
七千就七千吧,再怎么着也是一套四合院呢!
不急着去取钱,反正到手也是直接被兑换成人民币,个人根本没办法持有外币。
在信里面,马赛丹尼感谢刘一民,是他的这本书正式让他开启了自己的编辑生涯,他正在向出版社争取,希望成为专门负责中国作家出版事务的法国编辑。
两万册的销量可成畅销书了,法国市场可真够弱的。在中国,两万册,扔进出版市场,连水花都溅不起来。
刘一民给马赛丹尼回了一封信,赞扬他为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所做的努力,希望他继续努力,多多为刘一民卖书。
他要是想出版其他中国作家的书,自己也可以代为介绍。
回到四合院,刘一民看着展现出几分春意的院子,露出了心满意足地笑容。有钱了,这四合院还得改造改造,不说小桥流水,别有洞天。
那至少也得卧檐看云卷,倚窗听雨落。
转了半天,总感觉空荡荡的缺点什么,正在思索间,四合院的门鼻轻轻地被人扣响。
第165章 朱霖霸总表白
刘一民放下手里面的农具,缓步朝着大门走去。大门前阵子被刘一民找了工人新上了漆,大门的朱红亮色在南锣鼓巷是蝎子粑粑独一份。
大门外,朱霖站在门口不断地轻叩着门鼻,见还没有人出来,手上的动静越来越大,伴随着几声低呼:“刘老师,在家吗?刘老师?我是朱霖!”
甩了甩酸胀的胳膊,趴在门缝里使劲地往里面看,搞得像是想要偷东西一样。
“吧嗒”一声,木门的门栓落下。又是“吱扭”一声,四合院的大门打开。
刘一民看到了朱霖穿着碎花长裙,像是专门找裁缝师傅做的。上下十分合身,束腰紧紧地贴着腰肢,脖子显得很长,上身露出半截小臂。
碎花裙衬托的皮肤更加白皙,挎包的背带从左肩到腰部,紧紧地贴在裙子上面,将朱霖的身材完全勾勒了出来。一阵春风吹过,裙角不断地在风中摇摆。
朱霖拍了拍胸脯说道:“刘老师,我就说你在家嘛!”
刘一民打量了她一下,额头密布着汗珠,脸上的绒毛配合着汗珠折射着阳光,一闪一闪的:“你这是怎么回事?”
朱霖笑着用手指指向身侧:“这是一盆文竹,这是我捡的石头做的一盆假山景观,怎么样?好看吧?”
刘一民蹲下去打量的时候,朱霖得意地掐着腰,听到刘一民“咦”了一声,赶紧蹲下来紧张地问道:“怎么不喜欢?”
“不错嘛,看来你花了不少的心思!”刘一民用手指点了点假山笑着说道。
“也没有,就是这阵子多留意了一下!我爸的书房,有时候就喜欢弄这些玩意儿。他虽然是理工科教授,但对这方面出奇的上心!”
刘一民警惕地看了她一眼:“你不会是把朱教授书房里的给我搬过来了吧?”
朱霖支支吾吾没有说话,开始抱着文竹和假山就往里面搬,胳膊的劲儿是真大啊!
刘一民想要帮忙,都被她给拒绝了:“刘老师,我可以,我放你的书房。还带了一些花种,我看二进到三进的连廊拐角处可以种点花,以后你要是在那里看书,也方便。”
跟在朱霖身后,一阵香风袭来,刘一民皱了皱鼻子,今天用的雪花膏有点多啊!
书房里,朱霖将书桌整理了一下,清理干净,将文竹和假山盆景放在了靠窗的位置,拍了拍手上的灰尘说道:“现在这样书房就像样多了!”
刘一民笑着说道:“你把书房布置的这么好,我要是弄乱了怎么办?”
“简单,以后我经常来帮你整理。”朱霖看完自己的作品,得意的点了点头。又从自己的挎包里面,将最新一期的《诗刊》拿了出来,递给了刘一民。
“最新的一期《诗刊》,刘老师,你的诗歌被刊登在了首页。《诗刊》上面特意地加了一句评语。‘刘一民同志的青春抒情诗歌’。好多人都在买,我排了好久的队才买到。
书店门口排队的全都是中学生和大学生,这次跟以前不一样,基本上看不到中年读者。”
朱霖将《刚刚好》指给刘一民看的同时,眉飞色舞地讲起自己在书店门口遇见的一幕幕。小年轻拿到《诗刊》后站在旁边刚读完,就红着脸离开了。
也有的,将《诗刊》塞到挎包里面,看也不看,几个小姑娘就一起笑着从书店门口跑开了。等到没人的地方,才激动地打开杂志,低声地吟诵了起来。
以往的《理想》是高声吟诵才有味道,现在的《刚刚好》是低声吟诵才有感觉。加上脸上的羞涩和嘴角的莫名微笑,显然是完全写到了青春男女的心坎里面。
四五六个年轻人围在一起,低声讨论着上面的诗句,旁边有人走过也全神贯注无法察觉。
往往是男孩子一堆,女孩子一堆,男生和女生走在一起的的很少。
以前大家流行的是诗抄,往往是其中一个人买一本,其余人将自己喜欢的诗歌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现在看到《刚刚好》这首诗后,抄已经满足不了她们了,每个人都想要有一本《诗刊》,一边看,看完后留在手里面作纪念。
“为什么这作者里面还有一个朱霖?”有人出声问道。
“可能是,一起写的吧!”
“废话,刘一民同志的能力,需要跟别人合写一首诗歌?你们信吗?反正我不信!”
“我也不信!”
“一百个不信!”
吵了一会儿后,又冷静了下来。一群人开始思索,但想了半天也没有什么头绪。
想挠一挠头发,发现不管怎么使劲儿,根本摸不到脑袋。
“会不会”
“不会不会,肯定不会!”
“我们写一封信,问一问刘一民同志,怎么样?”
“我不写,这怎么好意思问?”
“我也不写!”
一群人散了后,跑回自己的房间里,将《诗刊》摊在桌子上,又拿出了自己笔和本子.
邹获凡听到发行所报过来的销量和各地供不应求的消息后,半晌才回过神说道:“还是年轻人的的诗受欢迎,有钱他们是真买来看啊!”
主编严晨找到邹获凡,大手笔的安排加印事宜。用严晨的话说就是,《诗刊》销量猛增一次不容易,得抓住机会。
《诗刊》的纸定量是比别的文学杂志少的,毕竟他是诗歌,别人是小说,一篇几千几万字。以前倒是够用,现在定量成了一个枷锁,死死地勒紧了《诗刊》的脖子。
不得已之下,严晨开始向兄弟单位进行求救,借纸刊印!
“你们用不完,借我们一点怎么了?”
“借就借,说话怎么这么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