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重生了谁还去旅行啊 第14节

  正在一栋像是荒废的洋楼外讲解着。

  两人上去蹭了蹭讲解。

  原来这栋房子是一名叫做黄振祥院士的旧居。

  “我们鼓浪屿人杰地灵,一共走出去八位院士,黄桢祥院士便是其一。”

  “黄院士毕业于京城协和医学院,是我国著名病毒学家,也是我国乙型脑炎研究和疫苗研发的奠基人。”

  “1943年,黄桢祥院士在……”

  陈默和姜未晞听得津津有味,没想到一栋荒废洋楼的主人还有这个来历。

  讲解完这栋建筑,女导游又指了指几十米外的房子。

  “泉州路70号,也就是前面这栋洋楼,也是一位院士的旧居,他叫卢嘉锡。”

  卢嘉锡院士小学跳级,中学念一半,13岁考入厦门大学预科,19岁大学毕业留校当助教,22岁公派留学到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两年时间修到了UCL的博士学位,同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跟随诺贝尔奖得主Pauling从事结构化学研究。

  一直到1945年,怀揣着科学救国的热忱,回国到厦门大学担任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这一年的卢嘉锡院士也不过是30岁。

  “这卢院士真牛啊,跟开了挂一样的!”陈默发自内心的感慨道。

  他是真开了挂,而卢院士可没有。

  纵观我国近代这些科学家,牛人太多了,随便挑出来一个都能让普通人望尘莫及。

  两位院士家庭地址距离不到一百米,太神奇了。

  “诶!”

  姜未晞忽然叫了一声,对陈默考据考道:“我忽然想到来鼓浪屿上还有个诗人的旧居。”

  “黑狗,你知道是谁吗?”

  “诗人?”

  陈默懵逼了,这怎么猜?

第17章 鼓浪屿的魂,舒婷的根

  “诗人这么多,也得有个提示吧?”

  排除现代的屎尿屁诗人,往前一百年,那真是现代诗歌的黄金时期。

  “两个字的。”

  姜未晞想了想,又补充道:“女诗人。”

  这下提示到位了,两个字的女诗人屈指可数,要是男诗人还稍微有点难度。

  陈默脑海里回顾了下过往的女诗人,从民国到现当代,实际上也就记得七八个名字。

  冰心和林徽因可以首先排除。

  这两位他记得好像是榕城人。

  龙应台、席慕蓉好像是宝岛的?

  女作家出名的倒是挺多的,民国的张爱玲、丁玲和萧红,往近一些的还有毕淑敏、迟子建、王安忆等等。

  可是这几位,貌似没带诗人身份吧?

  这一通排除下来,都没剩几个了。

  他挠挠头,试探的问道:“三毛?”

  姜未晞摇摇头:“不是。”

  他继续道:“舒婷?”

  “呀,”姜未晞目光诧异,意外道:“黑狗你挺厉害的嘛,一下子都猜到了。”

  陈默无奈道:“女作家挺多,反倒是女诗人没几个,再来一下排除法,一个巴掌都凑不出来了。”

  “就是舒婷,她之前定居在鼓浪屿上,可惜前些年搬走了。”

  姜未晞打开手机地图,找到一个带着星号的建筑:“我之前有收藏的,就在这里,中华路13号。”

  “离我们这挺近的。”

  陈默探头看了看,他们所在的泉州路过去一点就是,鼓浪屿本来也不大。

  加上蹭的导游也离开了,他忽地来了兴致:“要不我们去看看吧!”

  姜未晞怕陈默期望值太高了,提醒道:“可是舒婷都已经不住那里了,过去也只是看个老洋楼哦。”

  “没事,漫无目的地瞎逛,也是一种旅行的方式嘛。”陈默满不在乎道。

  他又不用上班,有的就是时间。

  “好嘛。”

  就这样,两人走在前往舒婷旧居的路上。

  他不禁好奇道:“未晞,这舒婷也是鼓浪屿人吗?”

  “舒婷不是,她出生在章州龙海,祖籍鲤城,她老公是鼓浪屿这儿的。”

  “哟,那跟你还是老乡啊!”陈默注意到关键词:章州。

  所谓的闽南地区实际上指的是厦漳泉三座城市,相比另外两座城市,章州在现代的发展挺低调和缓慢的。

  “啊这……太牵强了哦。”

  姜未晞吐了吐舌头,不好意思道:“毕竟舒婷只是出生在章州,而且她小时候就跟随着母亲来到厦门的外祖母家生活,其实没在章州待几年。”

  “这样子。”

  两人很快来到中华路15号。

  这是一家名为褚家园的咖啡馆,绿植很多,透过门口往里面看,庭院花园里能看到许多精心照料的花草盆栽,空气中也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和悠扬的音乐。

  (褚家园)

  咳咳,不过陈默的注意力都落在一块树立摆放的小黑板上。

  “非食勿扰,谢绝参观!”

  陈默对姜未晞问道:“这种场所是不是要进去消费才能参观?”

  “肯定吖。”

  她解释道:“主要还是人太多了,毕竟这是历史建筑改成的营业场所,要是个个都参观不消费,商家也开不下去。”

  “要是消费价格不夸张的话,还是值得一看的。”

  女生肯定乐意买单,风景好,适合拍照。

  之所以提到中华路15号,是因为舒婷旧居13号并不好找,始建于民国时期的房子并不像现在一般,15号旁边是11号。

  两栋建筑中间有一条又长又深,还很窄的小巷子。

  一直走到巷子尽头,才找到舒婷的老宅。

  中华路13号。

  这是一栋两层小楼,红色的外墙,镶着白色的窗框,看起来有些破败,院子里红砖地上长满青苔,花草也在胡乱生长。

  不过最吸引陈默的,还是门楼。

  上面刻着“陈家园”三个字,呈半圆形,排列很奇特,既不是从左往右念,也不是从右往左念。

  三个字“陈”字在中间,“家”字在右边,最后的“园”字在左边。

  他打量半天,实在看不懂。

  “未晞,这应该念陈家园,还是陈家、陈园?”

  “我也不知道哇!”姜未晞被整迷糊了。

  她来过一次中华路13号,可她当时没多想,就以为是“陈家园”,难道还有陈默话语中后面的意思?

  铁门上挂着一个小板子,上面写着:“私宅,谢绝参观!”

  至于旁边的墙上,也挂有市政府的牌子。

  【历史风貌建筑,编号:E6-05,中华路13号,建于1936年……】

  之所以叫陈家园,是因为这是舒婷丈夫的祖居,舒婷在《真水无香》这本书中写道:

  “所住的是丈夫的祖居,这座红楼多年来失修,外观堂皇优雅,镶嵌玻璃窗门呀雕花栏杆什么的,内部却渗漏灰泥脱落……”

  现场一看,挺符合描述的,就是现在不看内部都能感受到破败了。

  看来舒婷离开有些年头了。

  在陈默感慨之际,耳旁传来姜未晞的吟诵声,悠悠而又悦耳。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但凡不是九年义务教育漏网之鱼的同学们都应该知道这是舒婷所作的《致橡树》,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绝对的经典之作。

  “这首写得确实好,”陈默苦笑一声:“感觉对舒婷的印象就这一首诗了,其他好像语文书没收录?”

  “她也有很多诗作,基本都是在鼓浪屿时期……”

  经过姜未晞的讲解,陈默今日才真正了解舒婷这个人。

  舒婷原名龚佩瑜,上幼儿园时,母亲嫌这个名字不谐音,改名为龚舒婷。

  这个笔名由来也挺有意思,还跟《致橡树》有关。

  《致橡树》的写作背景是1975年,一位给予舒婷很大帮助的诗人蔡其矫来到鼓浪屿游玩。

  在散步讨论间,因为一些争执,龚舒婷回家后一气呵成地写出了《致橡树》。

  蔡其矫很喜欢这首诗,把诗带到了京城,给艾青看。

  艾青看了非常喜欢,据说艾青从来不抄别人的诗,但他把这首诗抄在了本子上,时为1977年。

  北岛也是偶然间看到这首诗,才与龚舒婷开始通信的。

  有意思的是,这首诗原题为《橡树》,印上《今天》之前北岛建议改为《致橡树》,并跟龚舒婷说明是艾青的意见。

  临到发表之际,北岛划掉了那个“龚”字。

  此后,“舒婷”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蔡其矫这个名字陈默不熟悉,但是另外两人他可不陌生。

  “哇,没想到一首诗背后还有这个故事,竟然还跟艾青和北岛有关系。”

  陈默大涨见识了。

  “想要深入了解一首诗,就要先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首节 上一节 14/18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