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重生了谁还去旅行啊 第35节

  走累了便寻了个奶茶店坐了下来。

  店里和店门口都有位置,陈默选择的是门口,还能吹着海风看夜景多惬意。

  一往后靠着,陈默如释重负。

  姜未晞见状吐了吐舌头,不好意思道:“黑狗,要不等回去了我给你敲敲腿,按摩一下?”

  “这可是你说的哦!”陈默没有坐姿地看了姜未晞一眼,然后朝前眺望。

  月光倾洒在海面上,很平静,甚至连一丝涟漪都难看到。

  左右的游客身影少了许多,现在刚过晚上9点,不少店铺都是10点关门,生意差的都已经准备提前走了。

  旁边有个小卖部,里面走出一个穿着白色背心的大爷,端了把木椅子坐门口,一边摇着蒲扇一边静静欣赏着夜景。

  陈默看了大爷一眼,大抵是本地人无疑了,然后转头对姜未晞问道:“未晞,你不是说这里是厦门港吗?怎么一条渔船也看不到?”

  “我也就来过两三次,可能以前有吧。”姜未晞还在把玩着今晚买的小东西,头都没抬道。

  陈默挠挠头,姜未晞不是本地人估计也了解不多。

  他再看着海面,以及对面还亮着灯光的建筑,嘀咕道:

  “也不知道以前的港口是什么样子。”

  令他没想到的是,一旁的大爷听到了,还按捺不住搭了话。

  “小伙子,以前的厦门港可热闹了。”

  ps:感谢炫季、去幼儿园的车两位朋友的推荐票!

第43章 疍民

  “大爷,你是本地人吗?”

  陈默好奇道。

  “是啊,”大爷笑呵呵道:“按照你们小年轻的说法,那叫原住民了。”

  难得有机会跟原住民聊天,陈默一时心血来潮,而且这大爷看起来挺和善的,他干脆就与对方聊了起来。

  “大爷,那以前的沙坡尾是什么样子?”

  “以前的沙坡尾?”大爷扇着风,故意吊胃口道:“那历史可就久咯,明朝、青朝、抗日时期、解放后、八十年代、十年前,还有现在的沙坡尾都是不同的。”

  陈默愣了愣道:“难道每个时期都不一样吗?”

  “那肯定啊,”大爷嗤鼻一笑,语气中颇有些豪气:“沙坡尾以前也是极其繁华过的,这整个厦门港养活了两岸上万人。”

  感觉挺有意思的,陈默调整了下坐姿,对大爷嘿嘿笑道:“大爷你一看就是有文化的,那给我讲讲历史上的沙坡尾呗。”

  大爷没有立刻讲起历史,反倒问起陈默:“你知道为什么叫沙坡尾吗?”

  陈默摇晃着脑袋:“不知道。”

  大爷悠悠道:“这就要提到【玉沙坡】,早年的厦门港是一处弧形的海湾,那个时候可不是现在,沙滩上金光灿灿的连成一片,就跟玉一样的,所以叫玉沙坡,西边叫沙坡头,东边就是沙坡尾。”

  “感情沙坡尾的名称是这样的,”陈默心里道。

  大爷看了陈默一眼,然后手往前方指了指:“鼓浪屿你们去了没?皓月园里有个很大的国姓爷雕像,咱们沙坡尾这里还跟国姓爷有关哦!”

  “皓月园去了啊!”陈默瞪大眼睛,“国姓爷跟这里也有关联?”

  大爷不乐意道:“你这孩子没上过历史啊?”

  “国姓爷他老爹什么来头?”大爷撇撇嘴道:“郑芝龙那可是赫赫有名的大海盗,沙坡尾又在厦门港,怎么会没有关联?”

  “明朝早年,厦门港是当时的军港;是东南水师练兵的地方;到了明朝末年,在国姓爷家族把荷兰人从宝岛赶走后,厦门港这里就从军港变成了商港。”

  大爷停顿了下,往一旁的方向指着道:“那里有个天南都会牌坊,上面就刻着【盛世梯航】、【天南都会】四个大字。”

  “青朝闭关锁国知道吧?”

  陈默点点头:“知道,青朝是有海禁的。”

  大爷故意漏掉关键信息道:“嘿,其实嘛,青朝是海禁,但你们不知道吧?厦门港是当时国内唯一一个合法的出海口岸。”

  “都海禁了为什么厦门港又是合法?”陈默皱紧眉头,这明显矛盾了。

  又禁止,怎么还留着合法口岸?

  这里要提到“五口通商”,是当时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也就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个城市。

  不过大爷又提到“海禁”“唯一合法”,那就是在此之前。

  “肯定跟厦门的地理有关!”陈默心里闪过一道念头。

  再回顾刚才大爷的几句话,里面提及了一个重要人物!

  他跟鼓浪屿、厦门港……都有关联!

  那就是国姓爷郑成功!

  答案呼之欲出。

  陈默嘴角上扬,肯定道:“这个唯一的口岸是要去宝岛的原因吧?”

  青朝借着国姓爷的名义继承了部分遗产,也就是宝岛的归属权。

  虽然有海禁,但是宝岛是一个独立的陆地,跟内陆往来只能坐船,所以厦门港就成了海禁里唯一的合法口岸。

  “诶哟,你这小伙子聪明啊!”大爷反复看了陈默两眼,称赞道:“跟我孙子一样。”

  陈默嘴角一抽,眼神幽怨看着大爷。

  大爷你这是夸我,还是骂我呢?

  大爷也反应过来,觉得刚才的描述多少不太妥当,便转移话题道:“咳咳,青朝海禁嘛,但是又不能跟宝岛断了联系,所以厦门港成为了一个特例。那时候被任命的官员都要从这里登船前往宝岛,而宝岛府为了方便干脆就在这里建了一个办事处,叫做【宝岛公馆】,也叫配料馆驿,什么军饷军粮、生活材料、信封包裹的啊,都是在厦门港和宝岛之间运送。”

  “大爷,那这个宝岛公馆保留下来了吗?”陈默来了兴趣,沙坡尾一堆文创店、艺术品店都是女孩子喜欢逛的,还不如去看看历史!

  “保留着啊。”

  但是大爷的下一句话打破了陈默的念头。

  “但是没开放,以后再看看会不会吧。”

  “好吧……”

  陈默也想了解厦门港和沙坡尾后面发生了什么,像读者一样催更道:“大爷,那后面呢?”

  大爷喝了口水,气哼哼道:“落后就会挨打的咯!那时候被洋鬼子逼着厦门海禁开放,虽然是耻辱,但是厦门也开始发展起来,不过渔船和商船开始分开,玉沙坡就变成了所有渔船停放的地方。”

  “等到小鬼子占领过来,整个港口都惨了,死了不少疍民渔民,还是等到解放后才开始恢复。”

  陈默听到“疍民”这个词,耳朵一动,不过想着大爷还在继续说话,也就没打断。

  “感谢政府啊,那时候五六十年代,祖辈都是疍民,正好到我出生的一代,在沙坡尾这里有了家,变成了渔民,日子也有了盼头。”

  大爷颇有些感慨,回忆道:“而那时候的沙坡尾也换了个名字,叫【厦门港渔舟之家】,有专门的国营水产公司统一收购,我跟着我阿爸他们出海去抓巴浪鱼啦,便宜呀,也就几分钱。等我们渔船一回来,沙坡尾这边就很热闹,旁边的各种工厂直接收走了。”

  “我们渔船多是一道回来的,整个港口堆积如山的渔获啊!”大爷双手比划着,语气十分夸张:“走上岸一看,路上全是大车小车,还有人拉肩扛的,可以说是半个厦门都动起来嘞。”

  “80年代是我们沙坡尾渔民最好的时候,收入很高的!一个船长月收入高达万元以上,渔民的月收入都有上千元,好多岸上的人都想来当渔民。”

  “最多的时候,沙坡尾这一带光是渔船就有近4000条!”

  陈默听着目瞪口呆。

  八十年代一个月收入上万元?

  那可就是一个万元户啊!

  这打鱼也太赚钱了,别说当时的人,他听了都怔住了。

  不过陈默更关心的是另一个事情。

  “大爷,您以前还是疍民啊?”

  ps:查了好多沙坡尾的资料和一些采访,耽搁了不少时间,不好意思。

第44章 城市的记忆(已修改好,求追读)

  疍(dàn)民,有些人可能听说过。

  也叫疍家、疍家人,是指以海为田、以渔为活的海上“游牧民族”。

  主要分布在胡省、岭南、岭西和琼州一带,学术界较主流的观点认为疍民是胡省闽越族的后裔。

  陈默还是一个意外的讲座才了解到这个群体。

  惨啊,是真的惨。

  就跟印度底层的达利特一样的,在旧社会的历朝历代,疍民都被视为社会最底层。

  他们没有田地,不准上岸定居,不准与岸上人家通婚,不准上岸戴帽穿鞋……

  许多疍民的一生,都在船上度过,捕鱼、吃饭、睡觉、结婚、生子、老去。

  漂泊于江海,受尽歧视。

  一代代在风浪中讨生活,可以说是朝不保夕的日子,但他们却从未丧失生的希望。

  “疍民……”

  一提到这个很久远的词汇,大爷双目浑浊,亲身经历过的他们,更是知道那般滋味有多难熬。

  半晌后,大爷喉咙滚动,声音沙哑道:“是疍民也是讨海人,我刚出生的时候,就跟着阿爸阿妈生活在渔船上讨生活,苦呀,那时候沙坡尾没有现在绵延的木栈道,只有一条古旧的冒着杂草的石板路。”

  “我们疍民想去城里都不能越过镇南关(古厦门港与厦门城之间的一道隘口,今大生里附近),一辈子都困在这个港口和近海上。”

  “感谢国家,感谢政府!”

  大爷眼眶泛红,咧着嘴道:“六几年时,我记得我快十岁了,厦门这里开始组织大规模的疍民上岸,从我这代开始,就从疍民就变成了渔民。”

  “想继续打渔的就接着出海,回来就住岸上,不想打渔的也可以去谋别的生路。”

  “而我算是运气好,赶上了最好的时代上了岸,在沙坡尾扎下根,然后靠出海打渔赚了不少钱,正好那时候我儿子出生,家里生活条件改善了,我是讨海人一个,可我知道人是要读书的!”

  “能捕捞出渔获的大海,才是最会吃人的陷阱牢笼,渔网撒下去,祖祖辈辈也都被困在里面了!”

  “我不想让他也当渔民,就让他阿妈送他去学校念书,他争气啊,考上厦门的一个中专学校,毕业后进体制吃上了公家饭。”

  大爷嘴角的笑容止不住,“我孙子也争气,去年考上金陵大学,那可是比厦门大学还要好的名牌大学呀,从疍民到渔民,再到现在,每一步都是脚踏实地踩出来的。”

  “厉害!”陈默竖起大拇哥。

  他是真心敬佩。

  虽然说大爷和他儿子都是赶上时代,可那么好的时代也不是每个人都跨越了阶级,还是要够拼,太老实的人苦是吃不完的。

  一旁的姜未晞早在两人对话的时候就侧耳聆听,心中直痒痒,她忍不住对大爷说道:“大爷,您不是说80年代是沙坡尾渔民最好的时候吗?那您给我们讲讲那时候的沙坡尾是什么样子嘛。”

  大爷这年纪也乐于有人听他的故事,何况还是一对金童玉女,讲话欲望十足。

  随着大爷的讲述,陈默脑海里慢慢补齐出那副画面。

  80年代末的沙坡尾,被不少人称为是厦门繁华的一个缩影。

  路上的大排挡、发廊,可以说是十几米就有一家。

首节 上一节 35/18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