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重生了谁还去旅行啊 第36节

  房管局、水产局、航管局、鱼肝油厂等单位陆续在沙坡尾一带兴建渔民和职工的宿舍楼。

  改革开放以后,鹭江职业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的前身)诞生了。

  随后是海味大厦、鹭台大饭店、厦门海洋实业总公司办公大楼的落成,沙坡尾这儿的蜂巢山路已经成为人口稠密、人流如织的闹市。

  等到傍晚时分,工厂大门打开,自行车大潮伴随着叮铃作响蜂拥而出。穿着传统棕色短衣裤的渔民,把刚刚打捞上来的海产直接摆在岸边叫卖。

  孩子们趁着余晖在滩涂上摸螺抓蟹,趴在地上摔烟盒,挥舞着竹剑穿梭在街道巷弄,然后在炊烟袅袅中,被阿嬷唤回家吃地瓜稀饭伴“盐水煮幼鱼仔”。

  再晚一点,可以去还蜂巢山夜市。

  在海鲜早市的基础上,蜂巢山又出现了夜市,摊主多为一些下岗工人、入城农民等。

  天一黑,各色摊位便裹着夏夜的热气如长龙般铺开,灯光把街道照得如同白昼。

  “轰——”

  这一瞬间,所有的画面随着附近商铺关门的声音烟消云散。

  陈默从幻想中抽离出来,他看着现在的沙坡尾,可以说跟当年的沙坡尾截然不同。

  一条渔船都没有,当年堆积如山的渔获也成为了历史。

  陈默有个疑惑,他对大爷问道:“大爷,那现在沙坡尾改造成这样,您是觉得好还是不好?”

  “我看网上挺多本地人和游客吐槽说沙坡尾改造后,都没有以前的味道了,说商业化严重。”

  “商业化严重那又如何,”大爷撇撇道:“我一个老头子都知道全国出名点的景点哪不商业化严重啊?不严重那就是原生态,谁愿意去?”

  “至于以前的味道,嘿嘿。”

  大爷蒲扇放下,都有些气笑了:“我看他们是得老年痴呆了,臭气熏天的味道他们还怀念啊?我一个原住民都支持改造,不然别说游客不来,我们都要跑光了!”

  “前面不是还很繁华吗?怎么就变得臭气熏天了?”陈默大吃一惊,这变化也太大了吧。

  “90年开始,近海资源枯竭,不去远海都打不到什么渔获,加上2000年演武大桥动工,桩基打入避风坞外围沙滩,遮挡了沙坡尾的入口,大型渔船从此不能靠岸,渔业相关的产业也都搬迁走,沙坡尾就彻底变了。”

  “海边上漂浮的垃圾随处可见,退潮时淤泥都暴露在空气中,那都是一阵阵恶臭味啊!每两三年就要清淤一次,不然我们渔民都不敢开大门,都自嘲说现在不是沙坡尾而是【屎槽尾】。”

  大爷倒是看得很清晰,他缓缓说道:“改造是必然的,这是时代的洪流,不改沙坡尾就只能等死,哪来现在这样子?”

  (沙坡尾前后10年对比图)

  陈默与姜未晞面面相觑,没想到大爷活得通透,这看得也通透啊!

  不过也是,不破不立。

  与其被淘汰,还不如拼一把改造,说不定就起死回生了。

  东郊记忆、鹅岭二厂、798……以及沙坡尾都是如此。

  陈默忍不住道:“大爷,那你儿子都出息了,他们没接你过去吗?怎么还住在这里。”

  “怎么没喊,但是我不愿意离开这里。”

  大爷目光深沉地看着昔日停满船舶的沙坡尾避风坞,如今绿水平静,只有月光飘浮而柔软地打在水面上。

  “厦门港的魂在沙坡尾,而我的根呀也落在了这里,移不开咯。”

  聊天到最后,大爷许是觉得跟陈默有缘分,还邀请他们两人明年12月份来沙坡尾这里看“送王船”仪式。

  送王船是厦门一项古老且独特的民俗活动,寄托了华夏劳动人民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这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是和马来西亚联合举办的,一般时隔3-4年就会举行一次。

  届时,沙坡尾的原住民,疍民的后代,都会从全国甚至全世界各地回来。

  陈默一口答应了,这么有意思的活动怎么能错过?

  离开沙坡尾时,已然是深夜时分,街边人迹寥寥,只有车子往来不绝。

  在回去的车上,姜未晞眨了眨眼睛,突然对陈默道:“黑狗,我觉得刚刚那个小卖部的大爷也不简单呐。”

  “从那谈吐也看得出来啊!”陈默一副早就猜出来的样子。

  最后一代疍民,转渔民后遇到厦门港八十年代的繁荣时刻,攒了点钱供出一个中专(当年的中专可不简单),现在又出现一个金陵大学。

  虽说大环境不好,但金陵好歹也是TOP10的名校,出路不会太差。

  这大爷当年绝对是敢拼敢闯还不大手大脚的那种,要是再给点机遇,说不定也是一个时代弄潮儿。

  再想起沙坡尾,有人离开,也有人像大爷一样留下来。

  每一代人,在沙坡尾都留下不一样的人生轨迹。

  陈默心头五味杂陈,说不出来的感觉。

  他对姜未晞问道:“未晞,你看过冯骥才《城市的记忆》这本书吗?”

  “没有。”

  “里面有句话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摇下车窗,陈默静静看着深夜中的厦门,像是陷入沉睡当中。

  “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

  一如今日的沙坡尾,在历史巨变中,经历过渔港的繁华,没落的静寂,再到华丽转身为城市新地标。

  这里的百年浪潮,从未落过。

第45章 没有最佳的,只有最合适

  2024年7月15日,星期一,多云。

  时间:12:50

  厦门,姜未晞出租屋里。

  陈默坐在桌子前,上面放着一台苹果本电脑,是昨天和姜未晞在万象城逛街的时候买的。

  之所以选苹果,是因为轻薄、续航强,方便携带。

  陈默妙控鼠标移动,先打开藤讯会议软件,和郑卓然教授约好的时间是中午一点,还不用那么着急。

  随后再打开绿泡泡,手指在键盘上敲动。

  「陈默:未晞,到咖啡厅了没?」

  距离沙坡尾之行已经过去三天了。

  从周五结束后,姜未晞也就恢复自由身,周末带着陈默逛了不少地方,有在外面吃饭,也有在家里吃饭。

  直到今天,两人较早出去吃了顿饭便直接回到出租屋。

  原因是陈默跟郑卓然教授约好上课的时间就是今天。

  陈默是打算在卧室上课,让姜未晞到客厅去就行,奈何拗不过姜未晞,她怕自己在家会发出声音影响到上课,便决定去附近的咖啡厅泡一下午。

  陈默无奈,只好同意了。

  「姜未晞:刚到啦,今天工作日都没什么人诶。」

  「姜未晞:看我点的阿芙佳朵,好看吗?【图】」

  「陈默:挺好看的,我好像都没咋喝过这款,好喝吗?」

  一般他都是喝馥芮白或者卡布奇诺,偶尔很困的时候才会喝冰美式。

  「姜未晞:还行,就是有点甜。」

  「姜未晞:不说了,时间快到了,你好好上课,乖哦!」

  「陈默:知道了……」

  “跟哄小孩一样的。”

  陈默撇撇嘴,看一眼右上角的时间,也准备进入郑卓然教授创建的房间。

  他前世是阿狸的中层管理,管理人的水平是有的,可这水平很有限,毕竟他也不是管理专业出身的。

  小几百的公司还能撑住,但凡变成上千人,数千人,甚至上万人……

  说句实话,他心里没底。

  专业不对口啊!

  比如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学的都是高大上的内容,如何经营管理一家公司,但实际上到了公司都是端茶送水,学校里学习的压根就应用不上。

  陈默是反过来的,直接成了决策者,这些经营管理的理论是他目前的短板。

  一家五星级酒店还能应对,万一系统后面又给了几家,那到时候咋办?

  直接当甩手掌柜?

  那也行不通,不能完全相信这些职业经理人,作为老板起码要懂点,不然很容易被下面的人给忽悠住。

  输入房间号进去,郑卓然教授早已在里面,不过是静音的状态。

  见陈默进来,郑卓然教授解除了静音,第一节课正式开始。

  “陈总,这节课的主题是:员工和企业的关系……”

  视频里的郑卓然教授穿着件白色衬衫,短发,给人的感觉是那种谦逊、有文化的那种。

  “陈总你这个提问其实很有水平,这说明你已经到了开始思考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阶段。”

  “【顾客是上帝】这句话陈总应该听过吧?”

  陈默点了点头,这句话无论是影视剧里面还是日常生活都能听到。

  郑教授又道:“但是你知道这句话的起源吗?”

  陈默思考了下,摇摇头。

  “这个我还真不知道。”

  随后,郑教授开始解释道:“通常来说西方并不会用上帝这个词来表示对顾客的尊重,往往代之以「顾客优先」或者「顾客总是对的」等。”

  “「顾客是上帝」这个营销理念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后期的马歇尔·菲尔德百货公司,这是一家于美国内战时期创立的百货商店。”

  “顾客是上帝这种理念体现于顾客置于工作中心的服务思路,在19世纪那个现代服务业还不太发达的时代,这种营销手段自然大获成功,甚至被服务业所接纳成为一种新的准则。”

  “然而,时至今日,在服务行业仍然有不少企业还在贯彻这种理念……”

  讲清楚【顾客是上帝】这个理念前因后果,郑教授又将话题引向顾客至上与员工至上的两种区别,以及其中涉及到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

  但是陈默越听越迷糊,忍不住问道:“郑教授,那这两种理念哪个才是最佳的?”

  他脑海想起这几天看完的《毫无保留》内容,补充道:“你推荐的四本书里面,我已经看完了《毫无保留》,我看里面小万豪先生(小比尔·马里奥特)认为要把员工放在首位,这不就是员工至上吗?”

  小万豪的想法是员工至上,酒店尊重员工,员工才会尊重顾客。

  “对,万豪酒店集团的理念是这样没错,”郑教授顿了顿,“其实这两种理念没有最佳的,只有最合适的。”

  陈默有些一愣,不禁问道:“那郑教授你的观点是偏向哪种?”

  “我的观点吗?”

  郑教授笑了笑,沉吟道:“我个人认为,企业尤其是服务行业,没必要在员工和顾客里面分个优先级。”

  “顾客既不是上帝,也不能让员工过于高傲,这两者其实也可以并存,比如顾客其实可以成为员工的朋友,员工尊重顾客,顾客尊重员工,没有谁地位高谁地位低,两者都是一样的。”

首节 上一节 36/18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