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重生了谁还去旅行啊 第9节

  后面的计划是先去龙头路那里吃午饭,吃完后下午继续逛。

  倒是在中华路的一个转角,陈默止住脚步。

  他注视着眼前的纪念馆,眼神震惊。

  “这位竟然也是鼓浪屿的?”

  ps:萌新第一次在起点写书,新人新书求票票,求追读~

第11章 无体育不清华,人民医学家林巧稚

  眼前精致的小白楼是马约翰纪念馆。

  “你认识这个?”

  姜未晞一头雾水,哪怕她来鼓浪屿两三次,但也没注意到这个建筑。

  毕竟鼓浪屿上的建筑有上百栋小洋楼,每一栋建筑的主人在民国时期或是叱咤风雨的商界巨鳄,或是海外的富商华侨,或是隐居于此的作家诗人科学家。

  斑驳的外墙,是历史的留痕。

  “无体育,不清华啊!”陈默激动道。

  他问向姜未晞:“你知道我们清华园里有有多少座雕像吗?”

  姜未晞摇摇头:“不知道。”

  “我没细数,大概十几二十座吧,其中就有一个雕像是马教授的!”

  陈默眼睛闪着亮光,继续道:“跟马教授同享此殊荣的,我给你念几个名字,有梅贻琦、蒋南翔、朱自清、闻一多、梁思成等等,这些可都是民国时期的名人巨擘啊!”

  “马教授是唯一一个因体育被奉为名家的教授!”

  “我们学校每届的校运会都是以马教授名字命名的,今年都是第67届了!”

  “这么厉害?”姜未晞小嘴微张,再抬头看着眼前的建筑,倍感意外。

  小小的鼓浪屿在华夏的历史长河里孕育出太多牛人了,导致这栋小白楼也很少有游客光临,许多自媒体的攻略里更是难寻觅到马约翰纪念馆的踪影。

  姜未晞道:“那我们进去参观下吧!”

  “好。”

  这座纪念馆并不需要门票,只要现场刷身份证登记就能进去参观。

  门口处的保安都坐在犯困,偌大的纪念馆里面游客还不到两只手。

  里面是马约翰的生平事迹,展览陈列内容竟然都是由清华大学体育部负责的,更有意思的是,还有一个“小清华园”,是清华大学的近春桥和二门口的复制品,让陈默看着大感亲切。

  其中有块内容吸引了陈默和姜未晞的注意。

  因为马约翰很重视体育,担任体育部主任后,便制定了严厉的体育考核标准,必须通过“五项测验”指标,不过关者甚至不能毕业,让体育成为可以“一票否决”的学科。

  著名作家梁实秋就因为体育测验的游泳项目挂了,后面补考才勉强通过,不然差点毕业不了。

  还有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周培源,在马约翰的教导下,得过三个中距离赛跳项目的全校冠军。

  姜未晞看得津津有味,她眼睛眨了眨,突然对陈默发问道:“黑狗,那你的体育怎么样?有没有挂科过?”

  “这个……”

  陈默咳嗽了下,脸色一囧。

  “挂科倒是没有,就是校运会的时候被体委报了一个四百米项目,跑之外早餐吃太饱了,一跑完就吐了……”

  “哇——”

  姜未晞眉眼弯弯,噗嗤调侃道:“你行不行啊,黑狗!”

  “嗯?”陈默嘴角化为歪嘴龙王,意味深长道:“我行不行你难道不是更清楚吗?”

  “臭黑狗!”

  姜未晞脸颊通红,再联想到凌晨的那一小时战况,身子像是被电流一样,酥酥软软的。

  环顾左右,还好纪念馆里没人,不然她要羞死了。

  “外面你再说这种话,我就真的生气不理你了!”

  陈默做出沉思模样,悟道:“明白,那不在外面说就可以了是吧?”

  “滚啊!(ノ`Д)ノ”

  姜未晞脾气这么好的人,气得她直接上手拧了下陈默的腰间。

  这是她第一次这么做,动作出奇的熟练,或许这项技能是每个女孩子无师自通的。

  两人逛了快半小时,在离开前,看到了一段振聋发聩的话。

  “中国是一个最古老的国家的伟大的幸存者,它的面积有3913560平方英里,人口大约为四万万,全体人口都是羸弱或多病的,而且经历着不卫生和不健康的生活条件。这是一块人民生命不断遭到疾病折磨的土地。啊,中国需要体育,就像一个结核病患者需要治疗一样。

  ——马约翰《体育历程十四年》,1920年2月。”

  恐怕马约翰教授也想不到,仅仅一百年的时间,这个国家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离开马约翰纪念馆后,两人到龙头路找了家不那么宰客的餐厅吃了顿午餐。

  人均200左右,就是味道着实一般。

  下午的行程主要以“毓园”和“皓月园”为主,其他就是闲逛。

  毓园(yuan),也叫林巧稚大夫纪念园,是为了纪念林巧稚大夫而建的,占地5700平方米。

  瞻仰完园中的汉白玉雕像,陈默二人步入林巧稚大夫生平事迹展览室。

  林巧稚大夫的伟大无需多言,这位可是我国妇产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人民医学家”,这个“人民”二字在近代可没几个能获得此殊荣的!

  “林大夫竟然也是鼓浪屿人啊!”

  前面的马约翰教授就让他震惊了,没想到又遇到林巧稚大夫,一个鼓浪屿才多少人,这人才比例真的太高了。

  其中一行信息,让陈默咧嘴一笑。

  “嘿,我竟然还是林大夫校友。”

  “真嘟假嘟?”

  “上面写着啊:1921年,考入北平协和医科学院(现北平协和医学院),并于1929年获得博士学位。同年,林巧稚成为北平协和医院首位毕业留院的华夏女医生。”

  陈默理直气壮道:“协和现在挂我们清华的牌子,也叫清华大学医学部,怎么不算校友呢?”

  虽然挂着清华的牌子,但协和医学院跟清华大学还是两套系统,属于合作关系。

  有意思的是,协和的学生可以刷学生卡进入清华,反倒是清华的学生不能刷校园卡进入协和。

  “你要这么说,也算吧……”

  姜未晞有点绕迷糊了,好像陈默说得也有道理?

  两人继续参观,越是看到林大夫的事迹,越是感动。

  林巧稚大夫坚持在岗位上六十多年,在她去世前5年,被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心脏病不断折磨,甚至逝世的前一天晚上还亲手接生了6个婴儿!

  要知道,那时的林大夫高龄82!

  尤其是林大夫所处的时代,妇产科技术远不如今日,婴儿的夭折率非常高,林大夫却用一生的时间接生了5万多名新生儿,被誉为“万婴之母”。

  接生仿佛是她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早已印入林大夫的骨子里。

  即便是生命的最后一刻,陷入昏迷中的林大夫留在世间最后的声音也是“产钳!产钳!”

  看到产钳那里,陈默动容。

  一旁的姜未晞眼眶泛红,敬佩道:“林大夫真的是诠释了一生只做一件事,做一件平凡而伟大的事!”

  陈默深以为然,缓缓呼出一口浊气。

  “我感觉鼓浪屿之行,光是毓园就值了!”

  两人参观完生平事迹展览室,在准备离开前,意外注意到一个草丛中的书本雕像,很不显眼。

  上面写着一句话,是林巧稚大夫的墓志铭。

  “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存在的场所便是病房,存在的价值就是医治病人。——林巧稚”

  陈默伫立在雕像前,心情久久不能平息。

  或许,这就是旅行的意义吧。

第12章 传说中的最大公约数,大明锦鲤

  离开毓园后,几乎没走多久便抵达皓月园。

  皓月园也叫郑成功纪念馆,占地两万平方米,如果不买联票,单独购买则是10元。

  风景其实还好,来这里的都是冲着纪念园里的“郑成功巨型石雕像”。

  站在雕像底下往上看,陈默感觉有股恢宏的冲击感。

  “哇,这个雕像好高啊!”

  海风吹拂而来,陈默摸了摸,惊叹道:“有点壮观,这个怕是有十几米高吧?”

  姜未晞在一旁,看着牌子说道:“这里有介绍,雕像高15.7米,重1617吨,由23层625块鲤城白花岗岩精雕组合而成。”

  念完这些,姜未晞忽然想到什么,来到陈默面前,一副故弄玄虚的样子。

  “黑狗,对郑成功你了解多少?”

  “我虽然是理科生,但课文还是国姓爷还是出现不少的。”

  陈默沉思了下,回忆道:“我记得国姓爷本名郑森,胡省鲤城人,祖籍好像是豫省固始的。”

  “是抗清名将,还被南明皇帝赐姓朱,赐名成功,也是因此被称为国姓爷。”

  “最大成就应该就是收复宝岛了,其他的我就没啥印象了。”

  这些内容,其实也是许多普通人对郑成功的了解,除非专门去查阅相关的资料。

  “网上曾经还有个争议性的讨论,你知道是什么吗?”

  “什么?”

  “郑成功究竟是华夏人还是霓虹人。”

  “这什么鬼,国姓爷肯定是华夏人啊,为什么会有小日子乱入?”

  陈默人都愣了下,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

  “因为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是华夏人,母亲田川松子是霓虹人。”

  姜未晞顿了顿,继续道:“我之前来的时候刚好碰到有游客问导游,回去后我就特意查了下,当年郑芝龙到霓虹经商时结识田川松子并结婚生下郑成功,郑成功在霓虹平户县出生,在霓虹还生活了七年,后面才被郑芝龙接回明朝。”

  “这算中日混血吧,”陈默迟疑道:“毕竟他父亲是华夏人,所以应该就是华夏人。”

  姜未晞眨了眨眼睛,问道:“那我再问你,郑成功是抗清名将对吧?”

  陈默忍不住皱了皱眉,总感觉姜未晞又要给他挖坑,可是他琢磨了几秒钟,这个问题不可能有第二种解答。

首节 上一节 9/18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