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婆都是穿越的 第7节

  十来分钟后,周继业舒坦站起,一身轻松走了出去,等到了外面深吸口气,似乎觉得刚才弄堂里弥漫着的气息也没那么难闻了。

  回到蜗居,林莹已从菜场那边买了些菜回来,还带回了早点,今天的早点是两个粢饭加一锅豆浆,拳头大的粢饭团里面夹着油条还特意放了糖,配着豆浆简直就是享受。

  三下五除二吃完后,周继业和林莹分头出门,他们昨晚早就商量好的,今天分开出去走走,仔细看看这个时代魔都的模样,顺便找寻可行的事做。

  林莹去了哪里,周继业也没细问,两人在弄堂口就分了手。周继业朝东,林莹朝西。

  东边的方向就是菜场的方向,说实话周继业以前很少逛菜市场,毕竟他是男人嘛,在魔都打工的时候一个人做饭不便,基本都是靠叫外卖或者直接在外面解决,就算难得周末时间买菜做饭改善一下生活,周继业不是去附近的超市就是直接手机叮咚下单让小哥送上门来,对于菜场这种场所一年都不一定去一回。

  但现在可没什么超市,至于叮咚更不知在哪里呢,如今的人们生活是离不开菜市场的,衣食住行,吃饭可是刚需,而且魔都的气候原因空气潮湿再加四季分明,在还没电冰箱的年代老百姓蔬菜、肉类这些食物根本放不了,所以大家每天都要买新鲜菜,要不然根本没办法开火。

  现在已是七点多,菜场最热闹的时候马上就要过去了,大部分人都已买完了菜回家准备上班(上学)去了,而且现在菜场的供应无论品种还是数量都有限,来的晚些摊位上基本剩不下什么。

  菜场的摊位都是国营的,一个个固定摊位全规划好了,而且这些摊位不仅挂着牌子,从摊位的模样也能看出是卖什么的。

  菜市场的前一段,分别是卖副食品和蔬菜的摊位,再进去些是水产、禽类、蛋类的摊位,尤其是卖鸡蛋的摊位最为显眼,因为摊位上摆着一个大木箱子,这个木箱子上面有横四竖五的圆格子,每个格子大小正好放下一个鸡蛋。

  木箱中间是空的,里面摆着个灯泡,灯泡点亮后光线正好从圆格子里透出。如果把鸡蛋一个个摆在圆格子里,这样木箱里的灯光就能照出鸡蛋内部的模样,这个办法能用肉眼直接分辨出鸡蛋的好坏。

  周继业长这么大还是头一回瞧见这种设备,好奇地站在一旁看了半天,虽然现在鸡蛋已经卖完了,摊子也在打烊收拾,可问了后搞明白这玩意干嘛的后心里也不由得感慨这时代人的智慧。

  兴致勃勃瞧了一会儿,周继业继续往前走,虽然菜场的人已少了许多,可依旧还有人陆续进进出出,再加上菜场的特殊原因,地面凹凸不平还湿滑油腻,走路还得小心别踩着水坑,要不溅一裤腿污水难受的很,周继业一脚高一脚低,到了前面一瞧,就见到了卖肉的摊位,不过摊位上的肉基本都卖完了,就剩下几根没半点肉的大骨头什么的,瞧着营业员收拾家伙什的架势,应该准备下班了。

  过了卖肉的摊位,再往前就是卖鱼的地方了。

  魔都位于江南,又靠近东海,海产品(水产品)从来不缺,而且有些海鱼是不用票的,所以相比其他菜品,菜场里的水产品种是最多的。

  一股腥味扑鼻而来,卖鱼的地方空地上堆着一大堆的鱼,周继业居然还看见条一米五长龇牙咧嘴的大鲨鱼。

  几个穿着胶鞋,戴着胶皮手套的男女坐在那堆鱼边上忙活,身边摆着几个箩筐,抓起一条鱼来就和撕东西一样两三下就熟练把鱼皮给撕了下来,然后把撕去鱼皮的鱼丢进身边的箩筐,撕下来的皮往另一个方向随意一甩,然后继续重复前面的动作。

  “这是什么鱼?”

  周继业还是头一回瞧见这么弄鱼的场面,瞧着很是纳闷。

  上前仔细一看,根本认不出这鱼,从来都没见过呢。

  “阿姨,这什么鱼呀?”周继业忍不住对身边蹲着正挑鱼的一个中年妇女问道。

  “小伙子,你外地人?”一开口,对方就知道周继业不是魔都人,虽然他之前在魔都生活了好几年,也勉强会几句简单的魔都话,可未来的魔都早就是普通话的天下了,就算是土生土长的魔都人出门也是一口普通话,至于魔都话都是在家里或者魔都人在外和其他魔都人对了暗号后私下才会说。

  但现在不同,整个魔都全说魔都话,反而说普通话的才是另类,周继业不开口则罢,一开口就如同黑夜中的萤火虫一般极其显眼,哪怕他特意用魔都话询问也掩饰不住生硬的外地口音。

  “呵呵,我是从西北刚来的,我爱人是你们魔都人,魔都话说的不好,还在学呢。”周继业笑着解释道。

  “哦哦,阿拉魔都的女婿呀,小西北有福气的。”中年妇女笑着说道,这话让周继业一愣,怎么转眼自己就多了个小西北的外号?难不成这中年妇女看不起自己?不过瞧对方的模样又不像,分明很是热情。

  “这是橡皮鱼,一种海里的鱼,你们西北是内地当然见不着了,你来看,这鱼的外面有一层皮,这层皮剥下来就和人身上穿了层橡皮衣服一样,所以叫橡皮鱼。”中年妇女指着这些鱼为周继业介绍道。

  “这鱼能吃?”周继业好奇地问,这鱼模样怪怪的,尤其是剥下外面厚厚一层皮后,露出里面肉不像肉皮不像皮的白色脂肪,一条条堆在箩筐里瞧着样子渗人。

  “怎么不能吃?味道还不错呢。”中年妇女笑道:“橡皮鱼红烧很好吃的,味道一只鼎!而且这个鱼便宜也不要票,你要么买两条回去烧了试试?”

  “这鱼多少钱?”周继业问。

  中年妇女说了个价格,周继业听后承认的确不贵,但中年妇女也说了,橡皮鱼虽然便宜也不要票,但大骨头多肉少些,而且这海鱼是发物,吃的时候要注意点,如果身体不好有病可不能乱吃,不过像周继业这样一看就身高马大的壮小伙肯定没问题,既然没吃过,尝尝鲜是很不错的。

  面对热情的中年妇女推荐,周继业摆手拒绝,说自己就是随便问问,而且这个鱼会不会做还要回去问了老婆才知道,反正住的近,明天再来买也是一样。

  见周继业这么回答,中年妇女更热情了,一口一个小西北有福气的,脾气好的,疼老婆的之类赞誉脱口而出,说的周继业反而有些不好意思了。

  借着聊天的机会,周继业倒和这个中年妇女混熟了,从对方口中知晓了不少关于菜场的情况,甚至包括一些菜品的价格等等。按照她的说法,现在的菜场要比前几年好不少,物资也丰富了许多,不过东西还是不多,再加上定量的缘故,许多东西都要靠抢,来晚了就没了。

  “阿姨,你刚才说有现在有农民来卖菜的?”周继业问了这么一句。

  “有是有,但不多,郊区的农民这么远的路进一趟城不方便,而且他们最多也就卖点自家种的蔬菜什么的,东西虽然新鲜可量少。”中年妇女笑着说道,接着伸手朝前一指:“小西北你看,那边几个摊位就是农民平时来摆摊的,今天人早就卖完走了。”

  顺着手指方向望去,的确不远处有几个摊位,但这几个摊位都收拾干净了没了人,只有几个筐和板凳用链条锁锁着,还有地上一堆烂菜叶子。

  “菜场里可以随便摆摊了?”

  “可以是可以,但要摊位管理费的,这也是今年刚开始的,放以前可是不行。”中年妇女说道:“现在政策宽松了许多,允许在菜场私人摆摊了,一天一毛摊位费,有专门的管理员来收。”

  “一毛钱,这可不少啊!”

  “呵呵,可不是,要一毛钱一天呢,要是光几个农民卖菜的话肯定不划算,不过每个摊位都是几个人合用的,早上农民卖了菜就走了,等九点后这里就换人了。”

  “换人?也卖菜?”

  “卖什么菜呀,做其他生意的,卖菜篮子、泥鳅鳝鱼什么的,还有专门帮人划鳝鱼知道不?”

  中年妇女比划着告诉周继业,管理员对摊位是一个摊位一天一毛收管理费,但摊位可以公用,所以聪明人就想出了这个办法,几个人合租一个摊位,做好时间管理,早上一批人卖菜,卖完菜后再换其他人做其他生意,比如她刚才说的卖泥鳅鳝鱼、划鳝鱼,又或者卖自制的菜篮、竹筐、竹凳什么的,甚至还有修鞋、修伞、配钥匙之类。

第12章 时代见闻

  现在大家的日子都紧巴巴的,魔都虽是中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相比其他地方虽要好许多,可这个好也只是有限。

  从去年开始知青政策开始松动,陆续有知青返城。其中有些脑子灵活的人就开始想办法做点买卖补贴家用,再加上三中全会后的政策变动,私人做买卖虽还不合法,不过基本也没什么人去管了,所谓民不举官不究,大家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听着中年妇女的这些话,周继业若有所思。

  继续聊了几句,周继业这才结束了和中年妇女的对话,离开鱼摊继续往前走。前面不远就是几个临时摊位,正如中年妇女所说的那样,这时候有几个做小买卖的人来了,在摊位上摆开了东西,或坐或蹲忙忙碌碌准备着。

  除去卖东西的外,还有做手工活的,周继业见好几人坐在出口处的马路牙子上,他们面前都摆着个书本大小的硬纸牌子,上面用毛笔写了几个大字。

  有的写着“木工”,有的写着“水电”还有写着“油漆”,不过油漆的漆却写得怪怪的,全写成了“油”,但望文生义也能瞧得明白。

  周继业打量了几眼,心中也不由得感慨魔都就是比其他地方开放,在现在这个时候魔都市井就已有民间贸易的气象了。所见的一切,让周继业心中大定,看来和林莹一起来魔都算是来对了,要在大西北那边,恐怕要这样的话还得等上好几年呢。

  所见所闻和打听到的消息,周继业决定把这些先记下来回去再慢慢琢磨,随便找了个角落,点上支烟蹲着,再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来,手里拿着铅笔一笔一划做着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个道理他还是明白的。

  正聚精会神在写着呢,肩膀突然被人拍了一下,周继业吓了一跳,下意识抬头望去。

  “朋友,有烟么?”

  一个陌生的男青年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他的身边,穿着件蓝色打了补丁的工装,不过衣服却洗得干干净净,样貌普普通通,中等个子却很壮实。

  “烟?”周继业下意识反问?

  对方指着周继业手上还没抽完的烟,挤出一个生硬的笑容:“能不能借支烟抽抽。”

  这话一出周继业瞬间就明白了,什么叫借,分明就是讨。

  周继业笑笑起身,从口袋里掏出烟来递了一支过去,对方取出火柴点上,陶醉地深吸了一口,瞧这样子分明就是憋了许久的老烟枪。

  “一支够么?要不再拿两支去?”周继业笑问,大方地从烟盒里再倒出了两支烟。

  男青年有些意外地看了一眼周继业,似乎对他的这番举动略有诧异。但很快,他的目光就落到了周继业又拿出来的两支烟上,想了想手伸手取过一支夹在耳朵上,顺手拍了拍周继业胳臂道:“谢谢你朋友,再拿一支就够了,走了。”

  说完,男青年就转身离开,瞧着对方走远,周继业也没把这个插曲放在心上,继续把刚才还没记完的东西在小本上写完,然后把小本子塞进口袋里,然后朝着前面走去。

  离开了菜场,继续往前走,周继业今天出来也没明确的目的,反正哪里热闹就往哪里钻,还特意去了附近的几个弄堂里逛了逛。

  整整一日,周继业就这样漫无目的到处走着,中午见到街头画糖画和捏面人的老师傅,站在一旁津津有味看了好久。别说,现在的老师傅可真是手艺人,这本事完全是几十年后没法比的。无论是画在铁板上的糖龙糖凤还是捏出来的面人全都惟妙惟肖,用京都的话来说简直就是盖了帽了。

  这样一直逛到下午时分,周继业这才依着记忆方向朝回走,等回到住处的时候已是五点过了,一天走下来可不轻松,回到蜗居的时候,林莹也回来了,正蹲在门口捣鼓昨天买的煤炉子呢。

  “哪来的煤饼?”

  周继业诧异,他们昨天就买了这个炉子,可光有炉子还用不了,得烧煤球或者煤饼,可这些东西同样是凭票供应的,需要用煤卡才行。

  原本周继业今天还想着能不能议价搞些来,不过他出去的时候一路上也没见哪里有卖这玩意的,本来还打算回来后问问房东王阿姨打听下消息,谁想林莹已搞来还把炉子给生起来了,在一楼灶批间的角落里多出了一堆叠的整整齐齐的煤饼,估计就是林莹搞回来的。

  “换的!”

  林莹轻声对周继业道,换的?周继业正要追问,这时候附近传来动静,隔壁有下班的人回来了,林莹给周继业使了个眼色,周继业会意点点头也不再问。

  煤球炉子生火有些麻烦,需要先用纸点燃干柴,然后再用柴烧起煤饼,等第一块煤饼点燃后再往下加一块,叠两层后直到上面一层冒出火后才能使用。

  平日里不用的时候可以把火熄了,但这样再点就需要折腾好久,一般来说都只是把下面的通风口关上大半,留个小缝隙让里面的火阴烧,再上面放一壶水什么的,这样一来虽然略微费些煤饼,可却不用重复点燃了。

  亏得有林莹,要是换周继业估计连怎么用都不知道,林莹熟练地捣鼓一阵后拿着把济公版的破扇子扇着扇着就把炉子给生了起来,然后淘米煮饭,煮饭的间隙还把早上买的蔬菜顺手洗摘了一下,周继业在一旁打着下手,两人忙忙碌碌。

  下班回来的王阿姨瞧见这一幕笑呵呵地说小夫妻日子过的不错,还特意凑过来瞧了瞧他们今天的晚饭做些什么,闲聊了几句后,也系上围裙在一旁忙活起了她家的晚饭。

  等晚饭全做完,把炉子封好提到一旁,林莹和王阿姨招呼了一声,就同周继业一起端上饭菜就上了楼。

  “我今天……。”

  关上门,周继业正要说什么,林莹摆手道:“先吃饭,天大地大吃饭最大!等吃完饭再聊。”

  “好嘞!”周继业笑着点头,饭菜摆上桌后主动盛了两碗饭,一碗递给林莹,另一碗端起拿着筷子就大口吃了起来。

  说实话,他们有近一周没好好吃一顿正经饭了,自从离开西北那天起到今天,起初吃的都是带着的馍,后来馍吃完了,就随便搞点阳春面或者馄饨什么的凑合了几顿,今天一天早上吃的是粢饭团,中午是在外面买了两个包子随便解决的,正经吃饭现在算是来到魔都的头一回呢。

  一个蔬菜,一个半荤,再加一个简简单单的酱油紫菜虾皮汤,这要在以前周继业根本就看不上眼,可在如今却如同山珍海味一般吃的是畅快淋漓。林莹的厨艺很是不错,或许也是自己许久没好好吃一顿饭了,反正这顿饭周继业吃的很是满意,光是添饭就添了两回。

  风卷残云,周继业摸着肚子直叫舒坦,锅子里还有小半锅饭剩着,可他实在是吃不下了。

  这半锅饭不会浪费,按照林莹的说法明天早上做泡饭当早饭,到时候再买两根油条蘸酱油,另外她今天还特意买了点酱菜,放点香油拌一拌凑合着又是一顿。

  “我今天把全国粮票都给换了。”收拾着碗筷,林莹说道。

  “换了?去哪换的?”

  “还能哪里,当然是黑市了。”

  “黑市?你怎么找到黑市的?我今天逛了一圈也没见,本来想问问人的,可人生地不熟怕问出麻烦来。”周继业好奇道。

  “你傻呀!”林莹白了他一眼:“说是黑市难不成还真会正大光明挂着黑市的牌子?你不是魔都人你不懂里面窍门,其实黑市到处都有,专门有人搞这个,这种人在北方叫黄牛,在魔都叫模子,找黑市不难,只要先找到模子不就成了。”

  “模子?”周继业念叨着这个词,怎么觉得这个词有些熟悉呢?突然想到了自己在魔都的本家那位穿西装梳油头的波波,抬手一拍额头。

  “打桩模子?”

  “算你反应过来了,对!就是打桩模子。”

  周继业恍然大悟,接着问林莹全国粮票换了多少,林莹笑呵呵地让周继业猜。

  他们本来有三十斤全国粮票,前几天用了些,剩下的还有二十七斤,这些全在林莹的身上。

  林莹的神色有些得意,嘴角挂着笑意。

  “换了四十斤?四十五斤?不会是五十斤吧?”周继业也不傻,一看林莹这幅样子就知道她换了不少,想了想试探着问。

  可直到他说到五十斤,林莹却依旧摇头,难不成自己猜高了?正当周继业疑惑的时候,林莹伸出手比划了下道:“实话告诉你,换了足足六十二斤魔都粮票再加十元现金还有楼下的那堆煤饼。”

  “卧槽!”

  周继业差一点就蹦起来了,他怎么都没想到这么点全国粮票居然能换这么多。

  “真的假的?能换这么多?”

  “当然是真的,说实话我换的肯定略微亏了点,毕竟打桩模子也要赚钱的,而且要放在几年前还能换的更多,现在这价格已经跌了些了。”

  见周继业一副不信的模样,林莹解释了起来,告诉周继业她今天打听了黑市的行情,现在普通一斤粮票黑市收购价是0.28元,要买的话在0.32元左右,而全国粮票的价格是地方粮票的三倍,也就是一斤全国粮票如果换钱就是0.85元左右,要买的话得一元钱呢。

  这还是因为现在知青回城的缘故市场价格跌了些,假如放在前几年,一斤全国粮票最贵的时候可以卖到1.2元,随着知青陆续回城,全国粮票在黑市虽有些贬值,可因为它的特殊用途,却依旧很是抢手。

  所以林莹用二十七斤全国粮票换了六十二斤魔都地方粮票再加十元现金,再弄了些虽然凭票可实际却不怎么值钱的煤饼,其实整体说起来林莹还是略亏了些。

  不过就算这样也亏不了多少,林莹不是那种斤斤计较的人,就和她说的那样黑市的打桩模子也要赚钱,何况她借着和对方接触的机会还打听了不少其他消息,这些加起来也算值了。

第13章 鸡蛋

  “今天打听到了些什么消息?”周继业好奇地问。

  “你今天出去转了一圈又怎么样?”林莹反问了一句。

  听到这,周继业瞬间就来了精神,他从怀里掏出小本子来,翻着自己记录下来的内容眉飞色舞讲解起来。

首节 上一节 7/5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