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从厨师学徒开始 第467节

  这时,徐州厨师团队的张师傅先开了口:“王总,我们徐州人做事习惯了快节奏,一心想着把活儿干好、干快。

  可能有时候语气着急了点,让大家不舒服了,但绝对没有别的意思。”

  青岛本地服务员小李也鼓起勇气说道:“张师傅,我们也知道你们是为了工作。

  可你们每次催得太急,我们压力很大。

  而且这种管理方式,让我们觉得很压抑。

  就像今天婚宴上那事儿,真的太让人下不来台了。”

  王建业认真地听着大家的发言,不时点头。

  等大家都说得差不多了,他缓缓说道:“我听明白了,这就像不同的两匹马,朝着一个方向跑,但步伐不一样。

  咱们得想个办法,让大家步伐一致,齐心协力。

  我呢,想了个‘南北互补’的方案。”

  大家都好奇地看着王建业,等着他往下说。

  王建业接着讲道:“后厨这边,徐州师傅们带来的标准流程都很实用,咱们得保留。

  这是保证菜品质量和出餐效率的关键。”

  徐州厨师们听到这儿,纷纷点头表示认同。

  王建业又转向青岛本地员工:“但是,对于咱们的服务团队,我打算增设一个‘服务之星’评选活动。

  每个月评选出表现优秀的服务员,给予奖励,激励大家把服务做到更好。”

  青岛本地员工们眼睛一亮,这个方案听起来很有吸引力。

  有人问:“王总,那这‘服务之星’怎么评选呢?标准是什么?”

  王建业微笑着解释道:“评选标准包括顾客满意度、服务态度、专业技能等方面,综合来评判。

  大家只要用心服务,都有机会。

  而且,咱们还可以把青岛特色的方言问候纳入服务规范,让顾客感受到咱青岛的热情与亲切。”

  这一提议让大家都来了兴趣,开始讨论起用哪些方言问候更合适。

  “您好,吃了吗?”“欢迎光临,喝点啥?”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笑声在啤酒屋中回荡。

  一位老服务员感慨地说:“王总,这个方案好啊,既保留了后厨的优点,又给我们服务团队更多提升空间,还融合了青岛特色。”

  王建业看着大家逐渐融洽的氛围,心中一块大石头落了地:“咱们饭馆就是一个大家庭,只有大家团结一心,才能越办越好。

  以后有什么问题,咱们随时沟通,互相理解。”

  聚餐结束后,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轻松的笑容。

  王建业走在最后,看着大家有说有笑地离开,心中充满了欣慰。

  从那以后,饭馆的氛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徐州厨师团队和青岛本地员工之间的矛盾渐渐消散,工作上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

  在“服务之星”评选活动的激励下,服务员们的积极性高涨。

  大家努力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争着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

  小张因为热情周到的服务,经常收到顾客的表扬,成为了第一个月的“服务之星”。

  他站在领奖台上,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以后会做得更好!”而青岛特色方言问候也成为了饭馆的一大亮点。

  顾客们一进门,就能听到那句亲切的“您好,欢迎来尝尝咱青岛的美味!”倍感温暖。

  很多外地游客都觉得新鲜有趣,纷纷拍照发朋友圈,饭馆的知名度也进一步提高。

  一次,一群外地游客来到饭馆用餐。

  听到服务员用地道的青岛话热情招呼,游客们高兴得不得了。

  “这感觉太有意思了,真有当地特色!”一位游客笑着说道。

  后厨的徐州厨师们也更加注重与服务员的沟通方式。

  上菜的时候,会轻声提醒而不再是大声呵斥。

  青岛本地员工也开始理解厨师们的工作压力,在传菜等环节更加积极主动。

  在这个团结和谐的氛围中,饭馆的生意蒸蒸日上。

  每一天,饭馆里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顾客们在这里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团队和谐带来的温馨服务。

  又一个热闹的夜晚,饭馆里座无虚席。

  王建业站在门口,望着热闹的场景,心中感慨万千。

  “这团队的矛盾解决了,饭馆就像一艘稳定的船,在商海中稳步前行啊。”

  王建业欣慰地想,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饭馆不断发展壮大。

  新的员工加入这个大家庭,也都被这种和谐的氛围所感染,迅速融入其中。

  徐州厨师团队将精湛的厨艺倾囊相授,帮助新员工提升烹饪技能;青岛本地员工则带着新人熟悉服务流程,分享服务心得。

  有一次,新入职的厨师小赵在烹饪一道徐州特色菜时遇到了困难。

  徐州厨师老张耐心地指导他:“这道菜关键就在这酱料的用量和火候的掌握上。

  你看,先小火慢慢熬制酱料,等香味出来了再大火收汁。”

  小赵认真地听着,按照老张的指导反复练习,很快就掌握了这道菜的做法。

  与此同时,新服务员小周在服务顾客时有些紧张,不知道该如何应对顾客的特殊要求。

  青岛本地老服务员刘姐主动过来:“小周,别慌。

  顾客要是有特殊要求,咱要耐心倾听,尽力满足。

  就像刚刚那位顾客想要一份无糖的饮品,咱们就微笑着给他换一种合适的。

  这样顾客满意度就高了。”

  在刘姐的帮助下,小周进步很快,服务越来越得心应手。

  在这种团结互助的氛围下,饭馆时常组织团队活动。

  周末的时候,大家一起去海边烧烤、露营。

  在沙滩上,大家支起烤架,厨师们大展身手,烤出各种美味的食物。

  服务员们则忙着为大家端饮料、递餐具。

  大家一边享受美食,一边看着大海,欢声笑语洒满整个海滩。

  “这样的活动真好,让咱们团队的感情越来越深厚了。”

  一位员工感慨道。

第667章

  王建业看着大家欢乐的样子,心想:“团队的凝聚力就是饭馆发展的最大动力啊。”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餐饮市场也迎来新的挑战与机遇。

  王建业意识到,饭馆想要进一步发展,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利用互联网进行推广。

  于是,他组织员工们参加线上营销培训,学习如何拍摄美食照片、制作宣传短视频等。

  在培训过程中,徐州厨师和青岛本地员工密切合作。

  厨师们负责将菜品制作得美观诱人,服务员们则帮忙摆放餐具、调整灯光,配合拍摄。

  大家一起头脑风暴,想出各种创意十足的宣传文案。

  “咱们把这道菜的独特之处详细地写出来,再配上精美的图片,肯定能吸引更多顾客!”一位员工兴奋地说道。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饭馆在各大网络平台上的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

  精美的菜品图片和生动有趣的短视频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很多人慕名而来,饭馆的人气越来越高。

  在饭馆业务不断拓展的同时,王建业也没有忘记初心。

  他经常组织员工参与公益活动,为社区的孤寡老人送饭菜、为贫困地区的儿童捐赠物资。

  通过这些活动,大家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恩,团队的凝聚力也进一步升华。

  几年后,王建业的饭馆已经成为了青岛家喻户晓的美食地标。

  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外地游客,都对其赞不绝口。

  而这一切的成就,都离不开那个精心组织的聚餐、“南北互补”方案以及整个团队团结一心的努力。

  ……

  在青岛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阳光轻柔地洒在大街小巷,空气中弥漫着大海特有的咸涩气息。

  王建业的王氏分店热闹非凡,顾客们进进出出,欢声笑语在店里回荡。

  然而,这份繁荣却引来了同行的嫉妒,一场阴谋正悄然降临。

  离王氏分店不远处的一家老牌海鲜酒楼内,气氛压抑而阴暗。

  酒楼老板坐在豪华的办公室里,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紧握着拳头,眼神中闪烁着嫉妒与狠厉。

  旁边站着的心腹参谋,小心翼翼地说:“老板,王氏分店最近生意太好了,咱们的客人都被抢了不少啊。

  您看怎么办?”老板猛地一拍桌子,站起来大声吼道:“哼,一个外地来的饭馆,也敢在咱青岛地盘上抢生意!去,雇些人在他们店门口散发传单,就造谣说他们是外地饭店,用的都是死海鲜!我倒要看看,他们还怎么招揽顾客!”当天下午,几个穿着普通的人在王氏分店门口聚集,开始四处散发传单。

  传单上赫然写着“外地饭店用死海鲜,小心入口有害!”过往的行人纷纷驻足,看着传单议论纷纷。

  有的顾客原本正打算进王氏分店用餐,看到传单后,犹豫了一下,转身离开了。

  店里的员工看到这一幕,心急如焚。

  服务员小赵慌慌张张地跑到正在后厨忙碌的王建业面前,焦急地说:“王老板,不好了!店门口有人在散发传单,说咱们用死海鲜,好多客人都被吓跑了!”王建业的眉头瞬间紧皱,心中涌起一股怒火,但他很快冷静下来,沉思片刻后,自言自语道:“不能被他们打乱节奏,这种谣言,正面回应反而显得我们心虚。”

  他深吸一口气,对小赵说:“你先别慌,让大家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我来想办法解决。”

  王建业走出后厨,来到店门口。

  他看着那些散发传单的人,心中怒火中烧,但还是强忍着没有发作。

  他望着那些犹豫的顾客,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大家看到我们的新鲜食材,用事实打破谣言。”

  回到店里,王建业立刻召集所有员工开会。

  会议室内,气氛紧张而凝重。

  员工们围坐在一起,脸上满是担忧和焦虑。

  王建业站在前面,目光坚定地看着大家说:“大家都知道了外面的谣言,这是有人故意在打压我们。

  但我们不用害怕,我们要用行动证明我们的清白。

首节 上一节 467/50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