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巨头从娶女儿国王开始 第99节

  陈奇显然是从这一次大会的精神当中领悟到了一些东西。

  “新款BJ212的发展需要厂里面有更大的处置权利,而这个变化是符合相关政策要求的。”

  “这个大会之后,我觉得相关部门应该是会考虑选取一批企业作为试点,尝试做一些改革。”

  “我觉得厂里面可以考虑主动的提出这个方案,看看一机部有什么反应。”

  江辉这个提议,还真不是空穴来风。

  1979年5月,国家经贸委等6部委选定首都钢铁公司、首都清河毛纺厂、津城自行车厂、津城动力厂、沪上柴油机厂、沪上汽轮机厂等京津沪8家企业进行扩权改革试点。

  作为试点企业,在企业的经营发展当中的话语权增加了不少,对企业的发展肯定是很有好处的。

  这些企业试点之后的情况也是比试点前好了很多。

  最明显的就是江辉曾经去修过车的首钢了。

  1979年3月,当时的首钢主要领导听到国企“扩权让利”改革试点的消息,就赶紧给首都市和冶金部领导写报告,主动请缨,争当改革试点企业。

  这种完全符合改革精神的报告,自然立马得到了批准。

  从此首钢开始走上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全员承包、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包全留,欠收自补。

  首钢由此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承包制改革。

  通过化整为零,责任到人,承包制最终落到首钢7万余名员工的头上。

  员工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抢抓生产,热火朝天的场景在首钢处处可见。

  农业改革看小岗,工业改革看首钢。

  首钢探索的“承包制”改革,成为当时华夏工业企业改革的一面旗帜。

  率先冲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桎梏,首钢的改革如同往一潭死水中扔进石头,“一石激起千层浪”。

  首钢主动试点的承包制,让国企释放出巨大活力,实现首钢发展史上的腾飞,使其成为全国工业改革发展的一面旗帜。

  整个80年代,全国各地每年有上万人次来首钢参观学习。

  改革前的首钢没有经营自主权。

  一年要炼多少钢、多少铁、多少焦炭,全都得按照国家每年下达的生产计划来,种类和数量是安排好的,首钢只需要完成生产任务即可。

  尽管首钢员工数万,当时的首钢经理,角色却如同组织生产的“车间主任”,手中的签字审批权,只有800元。

  超过这个数,首钢就得向上级管理部门冶金部打报告请示。哪怕是企业要盖一个厕所,也需国家计划中有专项的资金。

  企业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

  员工还能有啥积极性?

  改革后就不一样了,包产到班组、个人了,干多干少收入不一样。

  大家的积极性自然不同。

  如此好的机会,江辉自然不想首都汽车制造厂错过。

  特别是这种企业放权的改革,对于自己今后的一些谋划很有好处。

  所以江辉可以说是千方百计的想要推动厂里面朝着这方面去发展。

  “这种事情过去是从来没有人做过的,我们主动的冲上去,会不会有风险?”

  现在毕竟才是1978年12月,距离那些特殊的日子还不是很远。

  陈奇固然是想要搞点成绩出来,但是也担心出现什么意外。

  “我们的报告前面可以引用这一次大会的相关精神,甚至是把总师的一些话给放在前面。”

  “然后再把我们的想法给提出来,当然了,我们不是只提自己,而是提议选择一批厂家作为试点,比如八家或者十家首都、沪上、津城等地的重点企业。”

  “改革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嘛,万一我们的这个申请成功了,那么很可能将会成为一个典型,为厂里带来巨大的荣誉。”

  “厂领导们的眼光也会被一机部高看,到时候也许会有额外的机遇。”

  江辉这么一说,陈奇立马就来劲了。

  对他来说,自己已经是总工程师,再升就是厂长,但是难度很大。

  如果有机会从首都汽车制造厂的总工程师的位置晋升到其他工厂的厂长,或者是去到部里面的话,他的人生就变了。

  陈奇有一点背景,但是也非常的有限。

  如果有大功劳的情况下,继续提升是完全有可能的。

  否则就只能在现在的位置上干到退休了。

  “你具体说一说这个改革是怎么个改法,等会我去找厂长先沟通一下。”

  陈奇满眼期待的看着江辉,对这个事情的兴趣明显是很大。

  “我是这么想的,关于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的问题,这次大会之前经济学界就有过探讨。”

  “1956年高尚全先生就提出企业自主权过小,主管机关集权过多。”

  “1961年,孙冶方先生鲜明地指出在简单再生产的范围内的事情是企业的小权,国家不应该再管。”

  “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上打开一个缺口,初步改变了过去只按国家指令性计划生产、不了解市场需要、不关心产品销路、不关心盈利亏损的状况,增强企业的自主经营意识和市场意识。”

  “我们打报告申请国企实行经济责任制的改革,是要把企业和职工的经济利益同他们所承担的责任与实现的经济效益联系起来,使广大职工以主人翁的态度,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这完全是符合这一次大会的精神,很有可能成为改革的典型案例……”

  江辉快速的把自己的想法给说了出来,陈奇听了连连点头。

  要是在今天之前江辉跟他说这些东西,他肯定是不敢轻举妄动。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大会的精神已经正式的见报,首都汽车制造厂要是能够成为首先响应的企业,那么好处真的是非常值得期待。

第136章 改革先锋,魅力无穷

  江辉的话太有诱惑力。

  但凡是陈奇对仕途还有一些追求,就不可能不心动。

  他一刻钟就等不了,直接带着江辉去到郑海明的办公室。

  作为厂里面的二把手,想要见郑海明自然是非常的简单。

  甭管郑海明的办公室外面还有多少人在排队等候接见,陈奇都能直接插队。

  不少处室的人员看着江辉跟着陈奇进入到郑海明办公室,然后把门给掩上,眼神之中难免流露出羡慕的表情。

  “老陈,小江,新款BJ212莫非又有什么好消息了?”

  在郑海明看来,陈奇和江辉一起来找自己,那肯定就是新款BJ212相关的事情了。

  不过陈奇却是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说道:“郑厂,关于前几天大会的新闻报道啊,您今天有看不?”

  要把江辉的提案给落实下去,肯定要首先深入的学习了解一下过去几天大会的精神。

  只有领悟到了那些变化,才能下定决心去搞事情。

  要不然的话,郑海明肯定不会同意首都汽车制造厂去当出头的椽子。

  “看了,这是一场非常成功的大会,受到了领导们高度的赞扬。”

  “我准备过几天在厂里面召开一个扩大会议,请各个处室的负责人一起好好的学习一下这次大会的精神。”

  “今后的发展,肯定就要聚焦到经济建设上面去了。”

  “我们厂作为什么汽车的工厂,跟经济发展也是息息相关。”

  像是郑海明这样子的人物,与其说是一名企业管理人员,倒不如说是一名官员。

  人家不仅有行政级别,平时对厂内生产相关的日常管理也不关心,更多的是想着一些跟自己的前途有关系的事情。

  很显然,这一次的大会,虽然他们都没有资格参加,但是会议的结果却是最终会跟他们牵扯上关系。

  如何在今后顺应大势,成为受到上级器重的人物,就是郑海明非常在意的事情。

  “是的,我跟小江也是这么认为的。”

  “刚刚我们两个觉得厂里面可以顺应这一次大会的精神,主动的跟一机部申请作为改革的示范工厂。”

  陈奇一边结合郑海明的反应,一边把刚刚江辉说的那些内容拿出来复述了一下。

  郑海明听了没有立马发表意见,而是快速的权衡利弊一番。

  让首都汽车制造厂成为改革的示范工厂,要是踩对了步伐,那肯定是可以得到很大的好处。

  自己屁股下面的位置将来再挪动一下,几乎是必然的事情。

  但是如果走错了路,到时候风向变了,那么自己可能也要倒霉。

  其中的利弊,肯定是要权衡一下。

  不过想着刚刚报纸上看到的各种内容,结合最近一年来的各种变化,郑海明觉得风向其实已经比较明朗了。

  现在的各个工厂都有什么毛病,他这个当厂长的肯定是很清楚。

  不说其他的厂家,单单是自己厂里面的BJ212,之前生产了十多年都没有进行升级换代。

  因为生产任务都是上级定下来的,只要按计划生产就算是完成任务了,厂里面没有什么太多的腾挪空间。

  这种情况下,厂里面自主开发新技术的热情自然就很低。

  再加上员工的工资都是固定的,干好干坏都一样,干多干少也一样。

  这种情况下,大家也不愿意折腾。

  短时间内,这样子也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但是把时间拉长来一看,情况就不一样了。

  很多原本技术还不错的产品,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都没有升级换代,就变得完全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为什么今年开始很多厂都开始拼命的打报告要采购进口设备,就是因为感受到了差距。

  要是不做任何改革的话,这种差距今后只会不断地扩大。

  这对于各个工厂来说,肯定是很不利的。

  所以改革是必然的事情。

  需要注意的就是如何去改革。

  想通了这些问题之后,郑海明也是有了主意。

  “你们的这个提议很好,作为首都地区的重点工业企业,我们厂有必要站出来争当表率,主动的跟一机部申请经营体制的改革。”

  “今后我们除了承诺按时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任务之外,也会尽最大的努力去提升产量,争取生产更多计划外的车型用来自己去销售或者出口,为厂里面创造更大的收益。”

  “这些额外的产品的收益,将会拿出一部分用来改善工人的福利待遇,拿出一部分用来升级设备,再拿出一部分用来搞技术研发。”

  “争取让我们厂早日成为可以媲美国际一流汽车企业的华夏大厂。”

首节 上一节 99/15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