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梅认真的说:“高叔叔这里不用客气,我长大了,高叔叔家的人也不用和我客气。”
高振东哈哈大笑,指着王德柱:“你啊,还没一个孩子活得通透,哈哈哈。”
王德柱也笑了,给小梅切了一条狍子肉串在铁钎子上。
小梅欢呼一声,拿着铁钎子就跑到火炉边了,滋滋冒油的肉和她的笑脸一前一后。
王德柱一边收拾,一边对高振东道:“对了,多用人才手册出版的事情,据说已经差不多了。”
这个事情高振东交给王德柱之后就没有过问,听见出版,还有点诧异,王德柱折腾得这么高端的么。
后来听见王德柱解释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也不由得笑自己,这么敏感的事情都没想到,好在这是个好事,也没什么好担心的。
转过头看见601,才想起一个事情来。
“大老王,601的大名还没起呢吧?”
“哈哈,亏你还记得啊,在医院不是说了等你起嘛,一直等着呢。”
高振东拍了拍脑袋:“对对对,你看我这记性,出个差什么都忘记了。等我回去好好琢磨琢磨。”
王德柱也不急,对于他来说,上户口那不是分分钟的事情:“不急,得给他起个好的,孩子上户口的期限还早着呢,再说了,这事儿,我办起来方便得很。”
在王德柱家吃了午饭,两人回到高振东家,给娄晓娥复习答疑解惑的时间到了。
娄晓娥学得很认真,她觉得这个机会来之不易,要是没学好,就真对不起高振东的一通忙活了。
而且高振东也告诉她,要做好降格录取的准备,所以原始成绩肯定是越高越好。
两人在高振东家你问我答,你教我学,晚饭都是跑到傻柱家蹭的。
——
周一,眼看快过年了,大家的工作也都闲散了一些,过年前嘛,除了高振东这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超级光棍之外,多多少少都是有些事情要办的,因而这个时候的管理也都会松散一些。
高振东也在单晶炉实验室,带着点悠闲的处理研究室的公文,顺便看一下单晶炉的情况。
研究室日常管理虽然有陈总工给他盯着,可是有一些必要的文件还是要他签署的,过年了,能处理的都处理一下吧。
这个时候,刘荣国“噔噔噔”的跑进来,嘴里还呼喊着:“高主任,大喜事,大喜事啊。”
高振东停下笔抬起头:“什么事儿啊,你这么兴奋。”
刘荣国拿出一份报纸:“高主任,你上日报了,头版!”
正是那份全国发行的大型日报,头版下方,一行加粗标题异常显眼——《我国首套电子计算机汉字环境HZ-1运行成功》。
那个时代的命名,就是这么简单直接。
对于这个,高振东倒是早有所料,不过其实他的成果上了好几次报纸,只是一般人都不知道罢了,因为上面没有他本人的消息。
他还没激动,俞允成先激动了,能上日报的大佬啊,虽然知道高振东牛,可是十七机部的奖项和上一次日报头版,还是有些不同。
他对着刘荣国伸出手:“老刘老刘,我看看,我看看。”
刘荣国把报纸递给他,他接过来,细细的读了一遍。
“.科研领头人高振东同志,在情况下,不顾”
虽然没有照片,可是从这个描述来看,高主任无疑。
俞允成仔细看了看HZ-1的研究时间,惊讶得叫出声来:“高主任,你在做单晶炉和其他这么多工作的同时,编制的这个HZ-1?”
高振东笑着点点头:“嗯,对。这个东西比较简单。”
这句话就让俞允成觉得高振东有些讨打了,简单的能上日报头版?人言否!
周围其他做单晶炉的人员也用带着羡慕和佩服目光看着高振东,放到高振东看过的网文里,大概就是“大佬恐怖如斯”的那种场面吧。
“听见没,简单。”
“可能对高主任真的简单呢,你看,单晶炉这么麻烦的东西,他也自己一个人就把原理设计拿出来了。”
“也对啊,可能单晶炉也比较简单。”
“你说什么鬼话呢,你负责的水循环系统弄明白了没?”
“我不要多的,我只要能说一句‘热场啊,简单’就烧高香咯。”
“你说,我们这个做完,有没有可能”
“想得美,没听见人家说嘛,十七机部都是打铁的,打铁还想上日报?”
高振东听见这个,却笑了起来:“你们还真别说,没准把硅单晶拉出来,你们也能上一回日报。”
但是能不能有名字在上面就不知道了,毕竟但凡我没有名字的,那整个科研组也没有名字,高振东心想。
而这个时候,厂里,高振东又被挂到宣传栏的墙上了。
第二更
第181章 花团锦簇与急火攻心(4k)
宣传栏里贴着一张大红纸,红纸的顶上写着几行大字:“热烈祝贺我厂技术处研究室高振东主任研究成果登上日报头版!”
日报头版被以类似剪报的形式贴在上面,报纸周围是一圈简约的手绘花边。
文章配了两张照片,一张是会场全景,另外一张,则是显示器上那行新春祝词,虽然因为印刷等原因,照片不甚清晰,但是字迹还是依稀可辨。
周围围了一圈人,在那里啧啧称奇。
“啧啧啧,高主任这是越走越远了啊。”
“日报啊,这辈子都没想过,能上一回厂里的工人报,我都满足了。”
“这个简单,你去耍个流氓,马上就上去了。”
“不敢,车间那帮娘们儿可不是省油的灯,流氓还没耍出来,怕是先被她们看了瓜。”
“你说这高主任这脑子怎么长的,打仗厉害,搞科学也是一把好手,怕是再过一段时间,这轧钢厂都留不住他了。”
“脑子?高主任就算是不用脑子,你也比不过啊。”
“好啊,我到高主任那儿告伱去,你说他没脑子。”
“滚滚滚,什么乱七八糟的。”
“新年献礼,高主任和十二机部那边这一手,玩儿得漂亮啊。”
“你说高主任刚进厂的时候,我怎么就没赶快下手呢。”
“别想了,你下手再快,也要人家看得上你啊。”
“.”
陈总工办公室,来串门子的杨厂长笑着对老陈道:“老陈啊,你这个徒弟收得值啊,眼看着,没准就快能反过来照顾你了。”
老陈面有得色:“老杨,你这个思想可是要不得啊,什么我这个徒弟,是厂里这位年轻骨干,说话不要犯错误嘛。”
杨厂长指了指老陈:“我看你就乐吧,你这眼光,我服。”
老陈却叹了口气:“眼看着,可能这里就留不住咯。”
杨厂长却摇摇头:“我看不见得。”
老陈有些诧异:“怎么?你又有什么动作?”
杨厂长笑道:“我能有什么动作,现在他的动作大部分都是各部委在动嘛不是。不过你想想他这情况,到哪儿,和在我们厂又有什么区别,不如不动。”
老陈想想,也对,在轧钢厂,他干的事情太多领域太广,轧钢厂涵盖不完,所以觉得留不住。
可是去了其他单位,又有哪个单位能涵盖得住他的所有领域,不还是一样。
至少现在,高振东的成果从项目数量来说,还是和轧钢厂有关的占多数。
对于上头来说,还不如暂时不动。
——
京城某地,一位首长正在看着手上的一本书。
书比较厚,首长很仔细的翻看着目录,又反复从前翻到后,从后翻到前,对着目录看了后面的不少内容。
坐在他面前的,是防工委的领导。
首长看了一会,意犹未尽的放下了手里的书。
“好,好,这本书好,内容很全面,能很好的指导群众开展社会各个方面的基本生产生活工作,虽然浅显,但是易懂,是一本专门为普通老百姓写的书,是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放下架子,深入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写出来的书。”
防工委领导笑道:“老领导,我就是看中这个,所以专门带来给您看看,要说新年礼物,我想对您来说,没有比这个更合适的了。”
首长点点头:“嗯,难得你有这个心思,这个新年礼物,我收了,哈哈哈。”
防工委的领导哈哈一笑:“这本书啊,一开始其实是作者里面的高振东同志,为了解决老战友家庭生活困难,工作之余抽空汇集编撰的,编好后交给他当年的副排长组织油印发放,然后被相关人员发现,还差点闹了点误会。”
首长笑道:“原来作者还曾经扛枪保家卫国。嗯,误会得好呀,后来呢。”
“后来一看这内容,觉得有意思,就请相关人员看了一下,相关行业人员评价很高,于是,干脆从他的副排长那儿把书稿取了过来,组织出版。”
“嗯,干得好,一边在隐蔽战线忘我工作,一边也把群众的事情牢牢放在心上,你们干得也不错。”
说完,看着书封面上的两位作者:“高振东,娄晓娥,嗯,你看,女同志在新社会能发挥的作用,从作者就能看出来嘛。”
防工委领导哈哈一笑:“老领导,这两位同志,是这个。”
说完,伸出两个大拇指,并在一起比划了一下。
极富浪漫主义气息的首长一见,哈哈大笑:“佳话!佳话!”
说完,兴致勃勃的提起笔,写了几个字,递给防工委领导。
“你送我一份新年礼物,我也送你一份新年礼物,这个,就算是我为这本书题的字吧。”
防工委领导一看,心道:稳了!连忙双手接过。
——
高振东这边花团锦簇,东北碳研院那边的段工,却是急火攻心。
他拿着试验报告,表情不愉:“开裂?还没上试验就开裂?”
试验人员苦着个脸:“是的段工,几种粘接剂都试过了,不论哪种粘接剂和原料混合,压出来的半成品都开裂,根本就没法进行下一步试验。”
“所有的组合?”
“所有的组合!”
碳研院的副院长皱着眉头道:“时间很紧了,连第一步都还没走出去,我们要加油了,大家想想,看看还有没有什么没考虑到的。”
大家都在冥思苦想,段工却摇摇头:“看来,还是要去求人家了。”
副院长看着他:“嗯?你这是什么意思?”
段工苦笑着道:“不久前去京城的时候,高主任替我分析渗铜材料在长时间下工作烧蚀率加速问题的时候,听他的意思,他设想中是有一种石墨材料比现在的渗铜石墨要好。”
副院长像看傻子一样看着他:“那你没打听回来?还是他不能说?”
这个时候,倒没有往不愿意说上面想,不论是这个时候的氛围,还是高振东的风格出发。
段工一脸不好意思的摇摇头:“没有,我没问,主要是实在不太好意思。人家一个搞自动化的,要分身搞合金材料不说,还天天替我们擦本专业的屁股。本来想着先用加量的办法先顶着,然后把这个预想中强度更高的材料弄出来,就可以解决问题,没想到第一步就栽这儿了。”
副院长指了指他:“你呀你呀~~~~~什么自动化的?人家手上还拿着我们院的技术顾问聘书呢,在这个专业上你别管人家本专业是什么,现在就是比我们强!你有什么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