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111节

  高振东在三轧厂继续他的操作系统和Modem通信的编程,单晶炉的事情,主要是俞允成在负责具体落地,他就是个最后的保险。

  而部里批复的那批特种材料的研制计划,已经交由梁发明开始做前期准备工作了。

  忙完了年后上班第一天的高振东,回到家中,隐约见到对面闫埠贵家人影绰绰,还比较热闹,应该是有亲戚朋友过来拜年。

  看见高振东回家,闫埠贵还过来借了一袋瓜子花生,看来是对来人很重视。

  高振东随口问了一句,闫埠贵笑着回答是有人带着姑娘过来给闫家介绍,姓张。

  高振东这才想起来,这年头的人结婚早,闫解成也20出头了,好像是时候了。

  从电视剧来看,剧情开始65年,第二年于海棠是24岁,所以应该是42年生的人。

  姓张啊,那应该没戏,你儿媳妇姓于,高振东想到。

  不过电视剧里的年龄真的都挺迷的,许大茂28岁没孩子很急,可是闫解成按照于莉的妹妹于海棠的年龄来推算,剧情开始怎么也有25以上了,一样没孩子,闫家人却一点儿都不急。

  没在意这个,第二天早上,高振东来到了防工委。

第187章 半导体制造,我要来了(3k)

  对于防工委,高振东不说熟门熟路,但是至少也是驾轻就熟。

  来到会议室外,出乎意料的是,运算所的厉所长、池总工,1274厂的厂长和总工也在。

  不多时,人都来齐了,反正这个事情涉及的面也逐渐广了,干脆,大家一起进去吧。

  等到会议开始,高振东才知道今天来是干什么。

  外商部收到大量DJS-59的求购请求,但是不知道这个东西能不能卖,需要向外事部门确认,外事部门需要防工委明确出售的敏感性,而防工委要十二机部确认出售的行为是否会影响DJS-59的生产,而十二机部得找十七机部的高振东打听下一代计算机的进度,以及出售行为对下一代计算机是否产生影响。

  这个圈子很绕,但是很有必要。

  外商部的领导把事情做了个介绍,最后说道:“现在就是这么个情况,按说是个好事情,可是下一步怎么处理,还是需要大家的集体智慧。”

  外事部门领导笑道:“这个事情,毫无疑问,是能扩大我们影响力,提升国际声誉的事情。毕竟卖高科技产品,比卖农产品的附加值要高,也有利于减轻我们的压力,把更多的农产和农副产品、急需的工业品留在国内。”

  外商部的领导补充道:“不瞒诸位啊,根据我们的统计,去年我们出口的一批包括高温合金和晶体管计算机在内的高科技产品,很大程度的缓解了我们的还债压力,改善了内部的情况。”

  外事部门领导道:“从这一点上,研究、生产、出售这些产品的人,都是于国有功的。不过一个东西能不能卖,我们一家说了不算。DJS-59的技术敏感性,已经经过论证,但是这么大规模大范围的出售,会不会对DJS-59的生产,以及它的下一代产品的诞生,产生影响,这就需要进一步的明确了。”

  接下来就是大家畅所欲言的时候到了,不过高振东几人,暂时还是不点名就不说话。

  是否产生影响,主要看自产的晶体管产量和质量是否都能DJS-59的需要,否则如果大洋公约国家警觉过来,停止向港岛输出晶体管,或者提高晶体管的审查级别,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十二机部领导对于生产,还是有一定把握的,所以对于DJS-59本身是否受影响,他相对比较乐观。

  他笑着道:“DJS-59本身的生产,应该还好,1274厂的晶体三极管生产线改造,现在正在进行,具体情况,我请1274厂的厂长汇报一下。”

  1274厂的厂长也不怵,毕竟手里有活儿,东西是实打实的有了。

  他打开自己的笔记本,边翻边汇报:“各位领导好,我们到春节前为止,已经整合了1218厂的硅车间以及我厂的四车间、七车间,通过调整,就在本月,已经形成了一条新的三极管生产线,现在还在产能爬坡初期,月产三极管大约是25万只,三个月内,有望增加到月产80万只,这个事情,我们的把握还是比较大的。”

  大家的眼光看向了运算所,厉所长道:“80万只晶体三极管,根据DJS-59配置的不同,大概能生产120台到200台之间,我们也用1274厂的晶体管进行了生产试验,试验表明,1274厂的晶体管在加强散热措施之后,可以满足DJS-59生产的质量要求。”

  这个话,让外事部和外商部的领导喜上眉梢,有望啊。

  防工委领导笑道:“那真要出口的话,就全是国产三极管生产的了,这样也不会让大洋公约国家太注意到,毕竟那边有些东西,我们也是需要的。”

  十二机部领导却摇摇头道:“DJS-59不产生影响了,那下一代呢?会不会有问题。”

  这个话,大家都回答不上来,大家讨论了一会儿,还是不得要领。

  这时,防工委领导笑道:“这个问题,就要问问我们的高振东同志了。”

  见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自己,高振东仔细的想了想,组织了一下语言。

  “各位领导,现在的情况,我的看法是会有影响,但是我希望不产生影响。”

  这个说法有一些拗口和矛盾,在大家不解的目光中,高振东解释道:“我正在设计中的下一代计算机,是使用半导体集成逻辑电路的,我们大量使用半导体器件的晶体管计算机出现在国际市场上,的确有可能让大洋公约国家产生警惕,收紧半导体类器件的出口,即使是民用器件。”

  外事部门领导沉吟道:“我们可不可以要求购买方保密?”

  外商部领导眼睛一亮:“对啊,这个办法不错,毕竟这东西,光看一个外壳看不出什么来。”

  防工委领导笑着摇摇头:“我们可以要求对方保密,对方也可以遵守约定,可是大洋公约国家内部互相都在疯狂刺探情报,这种密,很难保的。可以延缓一时,但是长时间不太可能。”

  这就让高振东想起约翰牛的MI6了:花旗佬想要我们的情报,根本不需要花钱买,懂吗?

  大家这时候想起高振东说的“希望不产生影响”半句话,又看向了高振东。

  高振东看向防工委和十二机部领导:“两位领导是否还记得,上次论证DJS-59的技术敏感性的时候,我曾经提出过一个关于信息技术产业的想法。”

  两人都点点头,十二机部领导还笑道:“你的这些想法,我们都记下来了,正在推动它。”

  高振东道:“其中有两条,一条是向半导体制造业倾斜投入、一条是科研院所展开半导体制造相关研究,这就是解决办法。现在半导体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刚刚起步,趁着这个机会,我们是可以跟上国际水平的,不需要太大的投入,因为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

  “我现在研制设计下一代计算机的器件,是托家里人通过港岛,到大洋公约国家采购的。这是民用器件,所以不甚敏感。这也是没办法,毕竟这方面的技术,他们的确领先,而北边,自己都不行,他们不是没有半导体技术,但是根本就把半导体技术作为电子管技术的辅助来使用的,根子上就出了问题。”

  作为这个行业当前公认的顶级技术人员,高振东的话毫无疑问的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如果北边可以,何必找自己买,经助会国家又何必舍近求远找自己买。

  这个时候,1274厂的厂长提出了一个疑问:“高主任,我们现在更多的,是生产锗晶体管,硅晶体管由于硅单晶的原因,我们产量和质量都比较一般。据我所知,半导体集成电路抛开其他技术不说,是以硅为基础的,这个怎么解决?”

  1274厂的总工毕竟是这个行业的顶尖专家,对情况还是相对比较了解的,“一般”,其实是比较委婉的说法了。

  高振东笑道:“我们国内,前面已经有俞允成同志拉出了纯度4个9的硅单晶。”

  1274厂的总工点点头:“这个事情我知道,不过4个9还是差一点,有害杂质浓度太高了,最终产品质量堪忧啊。”

  高振东道:“嗯,对,那个单晶纯度、直径都不是太好。不过现在,我正和俞允成同志一起,设计可以拉制大直径高纯度单晶的单晶炉,现在进度还可以。”

  此话一出,语惊四座。

  十二机部领导:“你的步子已经走得这么快了?”

  防工委领导:“我就说嘛,你说话,一向是不打无准备之仗的。”

  外事部和外商部的领导对视一眼,看来我们有希望出口DJS-59了,甚至,也许不止DJS-59。

  最激动的是1274厂的厂长和总工:“真的?高主任。”

  高振东严肃的点点头:“真的,现在单晶炉正在组装调试过程中,目前为止进度顺利。”

  1274厂和运算所的人是知道高振东在系统内的赫赫声名的,这个年轻人,不出手则已,出手必中。

  1274厂的厂长和总工大喜:“高主任,伱真要能拉出大直径高纯度的硅单晶,硅三极管的事情,我们包了!我立军令状。”

  运算所的人则是有一些担心:“可是高主任,你下一代计算机是用的集成电路啊,不是单独的三极管。”

  高振东笑道:“现在准备用的集成电路,集成度很低的,其工艺在三极管的基础上再提升一些,加上一些特殊的设备,也就能搞了。1274厂的同志先爬坡三极管产能,保证DJS-59的生产,等我单晶炉搞好了,我和你们一起搞半导体工艺。”

  高振东说这话,底气来自于春节前的最后一次抽奖。

  不过他虽然有底气,其他人却受不了了。

  “嗯?!”

  在场所有人集体惊呆,你这手伸得也太长了吧?

  计算机设计、软件设计,现在又伸到了半导体制造?

  这里的“伸手”不是贬义,虽然是个好事情,可是这未免有点让人难以相信。

  防工委领导却是在场最了解情况的,毕竟591-593,他下属厂所都在用,想想觉得好像有有那么一些可能。

  他笑道:“振东主任不愧是同时搞出591和DJS-59两个出口拳头产品的人啊,涉猎得就是广。”

  今日6k完成

第188章 高振东同志,你算半票(3k)

  外事部门和外商部门领导闻言,惊讶得一下子坐直了身体。

  这位年轻人能列席参加这个会议,本身已经表示出了他的不平凡。

  可是防工委领导这一句话,却是完全刷新了他们对于“不平凡”的认知,年轻有为不说,还横跨两界是吧。

  而且“合金材料”和“电子计算机”实在是跨得太远了,这已经比刚才高振东说的电子计算机和半导体的跨度更让人惊讶了,如果说半导体多半和计算机沾点边的话,那591高温合金就真和计算机八竿子打不着了。

  外商部门领导指着高振东:“我们出口的那个高温合金也是他做的?不可能吧?这跨度也太大了。”

  外事部门领导则一脸的赞赏:“没想到啊没想到,我们去年能减轻那些压力,根子居然在你一个人身上。”

  防工委领导笑道:“别说你们不信了,我那儿顶尖的技术人才多了去了,可是跨度如此之大的,我也是头一次见,一开始我都不相信。你们应该已经知道,DJS-59一开始就是他一个人搞出来的,除了他对象家出资购买原材料外,没有任何其他助力。”

  这个事情,上一次在论证DJS-59对北边出口的时候,大家都已经听到过了,当时就对高振东这个没有参加会议的人印象深刻,人才啊。

  现在再听一次,还是觉得离谱,特别是那个“没有其他助力”。

  不过这个年代,个人自掏腰包搞科研,做贡献,那是司空见惯。

  国内半导体行业的奠基人之一,一位可敬的女士,也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第一位女博士,第一位中国博士,突破重重阻碍离开花旗国回国的时候,全部积蓄被花旗国扣押,回国已经身无分文。

  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她却想办法带回了500克锗单晶和100克硅单晶,价值数十万元,全部无偿捐献给祖国的科学事业。

  早期的国内科研,就是这么众志成城,聚沙成塔的搞起来的。

  所以对于高振东对象家出资搞DJS-59的研究,钦佩但不意外。

  防工委领导补充道:“实际上,他的成果远不止这些,不过有一些是不能说的,我也就不说了,哈哈。这也是为什么他成果不少,却不怎么听得到他的名字的原因。”

  众人的感觉大概是:不能说伱就不要说,吊胃口很有趣么?

  不过有了这个事情,大家也都对高振东说的半导体生产工艺的事情有了一点信心,开始期待起来。

  防工委的领导的话,至少证明了几个事情。

  第一,这个高振东同志是真的有跨界科研的能力,而且有成功事例。

  第二,这位同志应该是不会放空炮的,毕竟有例在先。

  有实力,还不放空炮,那这个事情就多少有点眉目了。

  1274厂的厂长笑道:“高主任,那我们就静候佳音了啊。”

  高振东也不谦虚,他抽到的那本叫做《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的教材,给足了他底气。

  虽然高制程的工艺和产品因为环境和科技条件原因,弄不出来,可是在这个集成电路刚刚发展的初期,里面的一些内容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因为制程低,要求低。

  他笑道:“没问题,先让我把硅单晶拉出来,把单晶炉造出来,然后就弄这个。”

  外事部门的领导笑道:“高振东同志在电子技术方面有如此的水平,怎么却是在十七机部那边工作。”

  这话一说,十二机部领导脸色就黑了,同志,哪壶不开提哪壶是吧?

  他尬笑着为自己这边挽尊:“他的591这些成果,就是十七机部的业务范围嘛,是金子,在哪儿都发光。”

  外商部门的领导心情非常好,这下子,就意味着DJS-59的出口有望了。

  为了稳妥起见,他还是追问了一句:“高振东同志,你是否确定DJS-59的大范围出口,不会对其以及下一代计算机的生产产生较大影响?”

  听见这个问题,外事部门领导也看向了高振东。

  按说这个话,不该由高振东来说,有点揠苗助长了。

  不过领导既然问他这个话,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荣耀。

  你要是在这个专业上没有足够的能力和证明,谁会问你这个问题,谁敢问你这个问题。

首节 上一节 111/6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