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313节

  “呃……你说的这位同志是不是姓高?”

  “对啊!你果然知道,老东西,看得够紧的啊你。”电话里传来了对面戏谑的笑声。

  “我的确知道,不但我,还有不少老伙计都知道,不看紧不行啊。”防工委领导叹道。

  “看来小伙子挺重要的,我就不问了。这事儿你给我弄好了啊,那小伙子给我们的新战法需要这个东西配套。”

  防工委领导笑道:“知道了知道了,你把振东同志写给你的材料发一份给我,我找专业院所研究。”

  “你怎么知道他发材料给我了?你这也盯得过紧了吧?过犹不及啊。”老同志一惊,顺口吐槽,考虑得很周到。

  防工委领导没好气的道:“我哪儿有那闲心,我猜的,那小伙子工作习惯就是这样,既然提了建议,那就不会空口说白话的只给你两个名称的,必定有后手。”

  “嘿,还真被你猜准了。行,回头我发给你。”

  ——

  高振东把东西发出去,就没再寻思这个事情了。

  中午,他正在食堂打饭,傻柱过来了。

  “振东振东,走走走,给你尝个好东西,就当是配合我试验了。”

  试验?这兄弟现在也洋气起来了啊。

  高振东也没迟疑,端着饭盒就跟着傻柱去了后厨。

  来到后厨,有一小锅面条,但是和龙须面、细面、韭菜叶这些不同,这面条看起来更像是手擀面。

  粗细大概有筷头那么粗,没多少汤底,面条表面有一层油,估计是用什么调料制过,看起来略显黄棕色,香味扑鼻。

  但浇头里面,基本上看不到葱啊蒜啊什么的,蔬菜就更是没有了。

  高振东看了一眼,笑道:“你可以弄点梅干菜什么的嘛,那玩意应该耐放。”

  傻柱道:“那个后面再说,现在在倒腾面条呢,尝尝。”

  高振东二话没说,夹起面条就来了一嘴。

  “我艹,齁咸啊!”不能浪费了,高振东强忍着吞下去,赶忙在旁边弄了水喝了几口,转过头吐槽。

  “咸就对了,不咸不耐放,不过我吃着也觉得齁咸,你也这么觉得,那看来得减一点量。行了,没你事儿了。”傻柱哈哈大笑,还好,他是自己先试过才来找高振东,不是只坑高振东,还算厚道。

  “我艹,过河拆桥是吧?够狠。”

  高振东端着饭盒,一边骂一边闪人。

  下午下班,食堂的有几个同志都和往常不一样,饭盒明显多了一两个。

  傻柱也是,多了两饭盒,也不知道他哪儿扒拉来的。

  优哉游哉的回到四合院,正要进门,看见秦怀茹正在她们家门口。

  傻柱看看四周,转过身招手。

  “秦姐,秦姐,过来过来。”

  秦怀茹看看四周,走了过去。

  傻柱从自己大棉袄子里,掏出三个饭盒,分了两个给秦怀茹。

  “呀,这么多?你该不会坏规矩了吧?”

  秦怀茹这话说得就很有技巧,不是“犯纪律”,理论上本来就是犯纪律的,但是纪律之外,却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是短时间变不过来的,总之懂的都懂。

  坏规矩可就是大事儿了。

  “没有,那怎么可能,这个啊,连纪律都不犯。”傻柱洋洋得意。

  “那怎么可能?别介?你要不说清楚,我可不要。”秦怀茹把饭盒推了回去。

  “这个啊,是我们的工作,什么工作你别管,总之是正事儿。这东西,是我们专门做来让人试吃的,尝尝味道怎么样,这玩意要求比较特殊,所以得试试。别说你了,振东也吃过。”傻柱急眼了,连忙解释道。

  秦怀茹一听高振东也吃过,才放下心来,把饭盒接过来。

  “那啥,你吃了之后,记得告诉我是啥感觉,这玩意按要求不能太好吃,而且盐还重。”

  秦怀茹乐了:“这什么东西啊?要求这么奇怪,还不能太好吃?”

  “嗨,你别问,总之记住我的话就成。”

  秦怀茹看了傻柱一眼:“嗯,谢谢你。”

  什么不能太好吃,盐太重,这年头是计较这个的时候吗?别的不说,闻着那油香味儿就馋人。这东西下了二合油,就是猪油和菜油混在一起煎过,吃过猪肉的人都知道,好猪油那是真的香!

  傻柱眼神躲闪,有些慌乱:“呃,那啥,我先进去了。”

  看着傻柱的进门的身影,秦怀茹目光闪动,转身回了家。

  ——

  夜晚,三分厂高振东办公室内,他在盘点自己60年的成绩,算算手上工作的进度。

  娄晓娥上课没回家,正好他自己也有事情,干脆也没回家,熬个夜。

  别看他看起来这样忙忙,那样搞搞的,但是心里那条主线一直没停过。

  当前最重要的事情,集成电路工艺,已经在他一块儿一块儿的拼接下,基本成形了,现在就等东北光学所那边把最后调整好的光学系统送过来,至于1274厂负责的工艺部分,他看过,基本差不多了。

  集成电路的设计这边,已经在培养人员了,估摸着集成电路工艺一旦成熟,基本上能赶得上趟。

  坦克这边嘛,听防工委领导说装甲兵那边马上要开会,启动二代坦克的正式论证和研制了,这个倒是不急,除了草原拖拉机厂正在搞的二冲程柴油机之外,其他基本上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现成的。

  实在不行,先用老发动机顶一顶也问题不大,线扫热像仪出来之前,红外大灯也不是不能用,全靠同行衬托啊,大家一样烂。

  步兵装备那头,算是都差不多了,除了单兵反坦克导弹长剑厂还在为那个小陀螺仪的批产工艺努力之外,其他的子系统基本上是都试验过了。

  雷电-1改的研制工作进度也不错,这个工作本来就不是非常急迫的,导研院正在和碲汞镉正交四元探测器较劲呢。

  至于计算机方面,三位师弟师妹正在和精简TCP/IP协议簇较劲呢,而高振东自己的工作,他在等,等一个机会。

  至于别的工作,都是有人在负责,高振东抓大方向、抓资源协调、抓疑难问题,甚至有的,他只管出点子就行。

  高振东长舒一口气,今年还是干了不少事情的嘛。

  做完这个事情,他起身去了试验室。

  试验室里,一个略显奇怪的装置正立在那里,粗看有点像个摄像机,只是个头要大一些。

  这玩意,就是线扫热成像仪的原理样机了,而且非常原始。

  除了光学扫描、线阵列、冷却装置之外,线阵列后面密密麻麻的引出来64组线,这些线,都进入了一个方盒子里。

  这个方盒子里面,是温差电动势读出装置,其实就是一个模数转换系统,负责把每个红外光电二极管的数据读出来。不过高振东是用的轮扫的方式,否则64个单元都要配一个模数转换的话,那就不用搞了,用不起,也装不下。

  方盒子后面,有一把数据线引入到了一台DJS-60D里面,之所以说是“一把”,是因为这是个并口,信号线的条数远超日后的串口,在电子技术还不够发达的时候,并口比串口好用一点。

  而高振东特意熬夜加班,就是为了这个,热像仪嘛,先在晚上用一用试一试。

第493章 三帧电竞

  高振东按下总开关,打开了机器,同时,旁边气瓶上,一个阀门被他扭开,一阵“嘶嘶”声传出来。

  这个样机的冷却,还是用的涡流管,这东西还是找导研院要的,要了好几个。

  气源方面,高振东找了个大压缩空气瓶给接上了,算是能够满足长时间试验的要求。

  这种大气瓶,旁边还有好几个。

  随着“嘶嘶”的放气声,线阵列的温度逐渐下降,DJS-60D的界面上,一个温度数值在不停的向下跳变,数据来自一个热电偶。

  “280K”

  “275K”

  “……”

  这就是制冷热像仪的缺陷之一了,得等制冷到达预定温度。

  花旗佬吹上天的“标枪”单兵反坦克导弹,第一批难用得要死,这个制冷头是一大元凶,另外一大元凶是繁琐的操作流程。后来操作流程是修改了,但是制冷头还是那个鸟样。

  至于我们后来的类似单兵弹,嗯,传说我们用的非制冷头,特么的不用制冷了。

  但这是60年代,能有制冷热像仪都已烧高香了,别的就不要想太多。

  终于,样机发出“嘀”的一声响,光学扫描系统里,多棱镜开始缓慢旋转起来。

  现在这个旋转速度,是远远不够生成视频的,因为高振东的想法是先生成一幅图试试看。

  如果能生成单帧图像,再继续往下走。

  而且他是用计算机处理传感器数据形成图像,而不是利用传感器输出信号直接驱动显示器,这两者之间差别很大。

  前者在计算机速度慢的时候,完全没法得到流畅的视频动画。

  而后者电路比较复杂,高振东现在还没做,提取的那个热像仪很多细节和高振东手搓的这个不同,不能直接替代。

  样机观察的目标,是它俯瞰着的窗外一楼的一辆车,就是三分厂留给高振东用的那辆,虽然外面一片漆黑,基本看不见,但是它的确停在那里。

  开车的同志今天接到了一个奇怪的命令,把车开到高总工楼下空地指定位置上,然后到了晚上让发动机怠速运转着,关闭所有灯光,别的什么也别做,等着就行。

  坦克是没得看了,先看看车吧。

  高振东的计算机屏幕上,64像素的点,一列一列的逐渐显现,依稀能看出来,是一幅有规律的图像,而不是随机的噪点。

  高振东心情激动,好像有门!

  这可是自己想尽办法,手搓出来的第一台热像仪,世界也是第一!

  高振东有点后悔自己为什么要把光学扫描速度定这么慢,太折磨人了,一秒一列,而一共需要扫96列!

  哪怕现在的计算机很慢,但一秒一列这个时间无疑是长到离谱,其实是高振东想多曝一会儿光,这样至少能保证有一个图像出来。

  64像素非常粗糙,但是随着一列一列的呈现,高振东还是依稀辨认出车子的小半边轮廓来,看看,这是车大灯!

  大灯看起来有三四个像素高,如果单独看这一小团像素,绝对想象不到这是个车大灯,但是人脑的渲染能力是很强的,俗称脑补,只要放到整个环境里,就能看出来了。

  图像仍然在一列一列的扫,整个图片也慢慢显出了全貌。

  虽然效果很差,细节全无,但是毫无疑问,这是一辆车,一辆在夜色中的车子,最亮的地方,就是它的引擎盖,在那下面,是滚烫的发动机!

  高振东哈哈大笑一声,有了有了!我们有热像仪了!

  虽然它很原始,虽然它速度很慢,虽然它像素只有96*64,但是这就是一个热像仪,一个能在夜色中,将敌人看得清清楚楚的热像仪!

  三分厂上夜班的同志,听见高总工的办公室里传来一阵“哈哈哈”的大笑,不少同志以为高振东出了什么事儿,正往他办公室冲呢。

  然后就听见后面的声音传了出来,“我艹!”、“搞成了!”、“这下看你们往哪儿跑!”

  噢,原来是在搞研究,而且听起来像是成功了,那没事儿了,大家又散了回去。

  高振东从激动中恢复了一点儿出来,仔细的观察着这幅图。

  他调出了这幅图的原始灰度数据,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图的原始灰阶比显示器要丰富,灰阶级数更多。

  坏消息,显示器支撑不了这个数据的完美显示。

  那没关系,就算现在显示器这个效果,高振东也基本满意了。

  高振东一时兴起,把灰阶图做了一个处理,做成了双色图像,也就是只有两个灰阶,非黑即白,他高兴的发现,即使在这个质量下,也能依稀看出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来。

首节 上一节 313/6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