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总倒也不以为意:“这不是全流程试验嘛,所以从加注燃料开始咯。你放心,我们做过存储试验,这个燃料在弹上存储半年,没有任何问题。”
看着这两位同志,金总也在笑,战鼓二号相对战鼓一号,除了两种战斗部暂时只搞出来一种之外,最大的改进,就在这两个人身上了。
所以他们两个斗嘴是最频繁的。
时间在一分一秒的流逝,准备工作接近尾声。
一名指挥员跑步来到这群人面前:“报告,试射工作已经全部准备完毕,请指示!”
金总抬手看了看表,下达命令:“全体撤离,进入掩体!”
“是!”
指挥员拿起步话机,下达了命令,很快,发射架旁的战士们就组成几队,有条不紊的跑步撤离。
“嚓…嚓…嚓…”的跑步声,透着一种让人肾上腺素莫名飙升的感觉。
金总也带着大家,转头进了半地下指挥所。
电台里传来一阵报告声,所有的人都已经撤离到了安全地带,进入掩体。
“开始发射前测试。”
随着金总一声令下,各部门各自忙碌起来。
“XX系统正常……”
同样的声音一次又一次的响起。
一切正常。
“准备发射,倒计时!”
“10,9……1,0,点火!”报时的女同志声音沉稳有力,号手按下了红色的发射按钮。
发射架上,仿佛是定了一秒,然后导弹底部喷出大量的棕红色烟雾,火光四射,导弹缓缓升空,拖着一抹流光,向着远方的夜空飞去。
没有人欢呼,也没人鼓掌,刚起飞,还早着呢。
“XX跟踪正常!”每隔几十秒,就会有一个声音传来。
这是一路上的几个雷达站,在对导弹的飞行轨迹进行跟踪测绘,每一声正常,就意味着导弹又飞过了几百公里。
这些雷达站,都是分布在沿线荒芜人烟的戈壁大漠上的,为了导弹的试射,雷达站的同志们不远千里架设雷达,坚守在这些荒凉的地方,就是为了偶尔一次导弹从空中飞过。
100多秒后,在预定目标区上空,一架垂-5正在盘旋,预定目标区很大,导弹落点也不定,在地面放观测人员有些危险。
这已经是晚上,导弹飞到这里,燃料早已烧完,想要靠肉眼观察落点是非常困难的。
但是直升机上的同志们并不担心,他们有秘密武器。
一名观测手,正在紧张的盯着一个黑白显示器,显示器里,肉眼望去黢黑一片的戈壁,大致清晰可见。
这是RX-61型线扫热像仪,为了试验,专门为这架垂-5改装的。
突然,在显示器里,一个亮点闪了一下,然后地上一片烟雾腾了起来。
“来了来了!”观测手高兴的道。
这意味着不管准不准,至少远不远这个问题解决了。
在观测手的指引下,直升机向着弹着点飞去。这时候,导弹破空发出的声音才赶了上来,传入了他们的耳朵。
飞机一边飞,直升机上的观测人员向指挥所报告了导弹落地的消息。
经过多次转发,这个消息传回了发射基地。
金总听完,向同志们大声宣布:“同志们!我们的战鼓二号试验弹,已经顺利飞过了1700公里的距离,命中了目标区域!”
“噢……噢……”受了100多秒煎熬的同志们,这才长舒一口气,欢呼起来。
一时间现场帽子横飞,只有这东西能扔,还不会砸出问题。
发出欢呼的,还有茫茫戈壁上几处孤零零的小房子。
蔡总极为得意:“老张,远不远的事情,我可是圆满完成了,接下来,可就看你的了。”
导弹在预定目标区溅落,只能证明射程够了,可是目标区是很大的,准不准还不知道呢。
张总也不以为意,他也正高兴着呢,别管误差是否满足,至少制导系统大方向上没毛病,要不然这导弹可能半路就失踪了。
脏三:诶?谁在叫我?
他很有信心:“等着瞧吧,哈哈。”
同志们都笑了起来,到这一步,这枚试验弹的任务其实已经完成了——战鼓二号真能打这么远!
至于准不准,就算差点儿,改呗,没什么大不了的。
就在这边大家欢欣鼓舞的时候,垂-5已经飞到了弹着点上空,但是并没有急着落下去。
飞行员将飞机悬停在弹着点侧上方,观测员同志操作一台激光测距仪和其他测绘设备,分别测定了自己与弹着点、中心点之间的位置及角度。
将几个数据输入了计算机,一个数字马上就在计算机屏幕上跳了出来。
“920.8”!
观测员兴奋得拍了拍飞机的舱壁,大声喊叫道:“921!921!”
飞行员在巨大的轰鸣声中,勉强听清了这个数字,也高兴的大笑起来。
飞机一边往下落,地面上远方的同志也正在驱车赶过来。
这个消息很快传回了指挥所。
指挥所里,唯一最受煎熬的就是张总了,就他的系统还没完全证实。
金总接到前方的回报,看着张总,笑了出来。
“920.8米!距离靶心920.8米!”
“哗啦啦啦……”所有的同志掌声四起,祝贺着这些付出了无数心血的设计者。
在如释重负的张总的笑声中,一封加密电报发向了防工委。
“战鼓二号首次试射圆满成功,射程1700公里,误差920.8米。”
1700公里,或者说至少1500公里这个射程,是非常有讲究的,不是我们拍脑袋定的。
众所周知,我们的地图是一只大公鸡,在鸡的下巴那儿画一个半径1500公里的圆,或者在西边这只鸡脚上画一个、还有雪域高原画一个,就能知道能盖住哪些地方了。
我们的研究组非常克制,并没有就此断定战鼓二号的圆概率误差就是1000米以下,那是要通过一系列试射,多枚弹打下来统计才能确定的。
第671章 有枪了,弹呢?
虽然已经是半夜,但这个消息马上就传到了防工委领导的案头,虽然人没过去,但是他也一直在等消息。
“好,太好了!”
虽然早就知道规划中的射程,但是当得到证实的时候,还是让他非常激动。
更别说和射程一起传来的,还有920.8米的精度。
领导激动的站起身,在鸡下巴那儿比了一个长度,然后画了个半圆。
“哈哈哈,先保证能打得到你!”
画完这个半圆,他坐回办公桌,拿起电话。
“首长,好消息……”
没睡的人,不止他一个。
第二天下午,防工委领导,还有从大漠基地飞回京城的型号总师金总,就已经在某首长办公室里了。
在这个办公室的,不止一位首长。
“好哇!好哇!帝国主义是纸老虎,但也是武装到牙齿的纸老虎。我们要是没有好家伙,打起老虎来,也难免要吃点亏滴。这个东西已经把第一岛链滴敌人,纳入威胁范围内!”
另外一位首长也笑道:“是呀,这回,敌人在这个范围内的战略布置和活动,就要多考虑考虑了。”
别管邱小姐是个什么情况,至少这表明,我们的手,能够伸到这些地方了,别人不管嘴上说得再轻视,但是心里还是打鼓的。
当然,一般战术级别的活动或者骚扰肯定没什么变化,这些东西还够不上这导弹的级别。
“首长,这个导弹的反应速度,非常快,不用临时加注燃料的,这对于我们拟定中偏向‘反击’的策略,是极为有利的。”
我们搞这些东西,都是为了自卫,自然在使用策略的考虑上,就会偏保守,所谓的“我们因为技术差、数量少所以选择反击策略”是扯淡,不先进,我们是反击,先进,我们依然是反击,这是思想决定的,不是技术。
“噢?我们滴同志,还是很厉害的唻。我记得北方的同志,也还做不到这一点吧?”
虽然不懂技术细节,但是对于大致的情况,首长还是非常清楚的。
“嗯,投入实用的,据我们所知是没有的。”
“很好!很好啊!不管他们有没得,反正我们是有了滴。搞导弹的同志们,辛苦!”
“嗯,这次他们是在仿制北方的战鼓一号基础上,换用了新型燃料和发动机,高振东同志提出的这种新型燃料非常好,存储性能大大超过原来的燃料,一举奠定了快速反应的基础。”防工委领导汇报道。
“高振东同志?他不是搞计算机滴嘛?火箭他也会?”
几位首长大为吃惊,但是好像他们又记得,高振东不只是搞计算机的,好像还搞点物理什么的东西,那个激光就是,而且好多部委都和他有关系。
只是一竿子捅到火箭燃料这个事情上,还是有些出乎意料。
防工委这边笑道:“这事儿说来复杂,总之高振东同志虽然没有直接参加战鼓二号的研制,但是他提供的很多项技术在里面是出了大力的。至于他具体是搞哪个专业的,我们都说不清楚。这个燃料和燃料的工业化制备,就是他提出来的,这是纯纯的化学,但是他好像也挺清楚的。”
喉衬、燃气舵、弹道计算机、捷联惯导、偏二甲肼燃料……
仔细想想,还真不少。
“嗯,好啊!搞战鼓的同志在大漠里边努力,以高振东同志为代表的其他科研人员也在外面倾力协助,内外结合,搞得很好!”
以“XX同志为代表”,这话可就不简单了。
说完,他也兴致勃勃的在站在地图前,拿起尺子画起圈圈来。
比划了半天,他放下尺子:“这个消息,要马上公布出去,让我们的敌人,先习惯习惯,涨涨自己人的士气,灭一灭敌人的威风,不是只有他们才有这个东西的。至于人员,就暂时只能委屈他们了。”
——
两天后,高振东在上班的时候,看到了这个让他大为欣喜的消息。
《日报》的头版头条。
——《我国第一枚国产弹道导弹试射成功》
没有副标题,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射程1700公里,里面与实际参数有关的就这一条,其他都没有透露。
“……战鼓二号的成功试射,表明我们已经掌握了可靠的远程弹药投射能力……该导弹具有精度高、可靠性好、反应速度快等优点……”
“……该导弹的试射,是我国增强自身防卫力量的努力,不针对任何国家及地区……”
射程作为威慑的一种体现,自然是要公开出来的,大意就是告诉射程里的潜在敌人,我现在能够得着你了。而且不但够得着,反应还很快!
实际上,除了精度之外,还没有公开的另外一个参数是投射重量,这个重量,是1.3吨。
虽然裂变弹还在搞,但是其重量是大致能预估得到的。这年头的裂变弹重量可不低,还没有到弹头小型化的程度。
理论上,铀裂变弹的重量不可能低于52公斤,这是它的临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