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434节

  钚弹就好一些,临界质量在16.5公斤左右。这也是为什么即使钚弹更复杂,大家也更倾向搞钚弹的原因。

  至于聚变弹,比裂变弹要重,因为它除了聚变装药之外,必定还有一枚裂变弹作为扳机。

  这个参数虽然没有公布,但是高振东大致是心里有数的,因为不到这个投射重量,战鼓二号就失去了意义。

  从其他描述上看,很明显,自己建议的偏二甲肼已经用上了这个新弹,自己提供的偏二甲肼合成工艺应该是得到了成熟运用。

  高振东非常清楚,原本的战鼓二号用的液氧煤油发动机,无论如何是够不上“反应速度快”这个描述的,同时,射程也从1300跳到了1700,也不知道搞导弹的同志们,都给这东西吃了什么灵丹妙药。

  只是简简单单把液氧煤油换为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效果可没这么好,偏二甲肼的理论比冲,实际上比液氧煤油还低一点,想来在发动机和弹的总体设计上是搞了很多门道的。

  比如高振东自己就知道,闭式循环比开式循环,发动机的实际比冲就要高那么几十秒。

  蔡总、张师兄他们干得漂亮!

  高振东抓着报纸,兴奋的跑到食堂。

  “傻柱,今儿晚上整点儿哈,下班了去我家拿东西。”

  傻柱看见高振东手上的报纸,知道大概又是有什么好消息了,高振东都已经养成习惯了,报纸上有什么好消息,就要找他张罗着,和哥们几个搓一顿。

  高振东在高兴,身处大漠另外一个基地的同志们,看见这个消息,是既高兴又心焦。

  一位同志拿着报纸,跑进了一间多人办公室。

  “同志们,好消息好消息!我们的国产中近程弹道导弹,试射成功了!射程1700公里!”

  办公室里正在埋头苦干的同志们,闻言纷纷起身。

  “真的?太好了!”

  “给我看看,给我看看!”

  “你看,是真的!《日报》上都刊载了!”

  “哈哈,没想到他们走在了前面!”

  “……”

  另外一间办公室里,几位科学家正在兴奋的讨论着这个事情。

  “他们动作可真快啊!我们觉得我们的进度已经够快了,没想到他们已经基本搞成了!”

  “我们可得加油了,现在那边的同志把枪都造好了,总不能没有子弹吧。”

  “投射重量1.3吨,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完全不用担心超重的问题。”一位科学家拿的不是《日报》,而是一定级别才能看的防工委通报,这上面的东西,可比《日报》上的齐全。

  “对啊,加把劲,误差不到1公里,对于我们这个东西来说,跟直接命中也差不多嘛,哈哈。”

  “工作!工作!赶紧把东西弄出来,要不然这么好的导弹,拿来扔一吨多的大炸弹可没什么意思。”

  “对,工作!”

  ——

  我们这里心情愉快,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心情可就不那么好说了。

  “纳尼?他们已经有了能够覆盖我们全境的导弹?”

  简简单单做个图就知道,这1700公里的射程,正好把鬼子全境基本上全包了进去。

  “嗨以!这是他们今天公布的。”

  “索得斯内!我们这个邻居,和以前真的是大不一样了。”

  “你说,他们会不会……”

  作为几乎和花旗佬同时拥有核武器的他们,对这个事情还是比较敏感的,毕竟这导弹最终会装什么弹头,用屁股想都知道。

  “不会,绝对不会,他们不是小孩子,战争早就结束了。而且,花旗人还在我们的基地里。”

  “可是,我们做下的事情,他们可都没忘记。”

  “八嘎!我们什么都没有做!什么都没有!我们当年是亲善的、共荣的,你滴明白?”

  “嗨以!”

  对岸,也接到了这个消息,自从连U-2都多次折戟之后,对于对面的消息,就只能靠潜伏的人当肉侦了,而战鼓二号这种身处大漠又偏又远的地方,自然是针刺不进水泼不透。

  别说肉侦了,基地里出现一头陌生的狼都得下锅滚三滚。

第672章 他们永远搞不出来

  这种条件下,对岸对战鼓二号这类消息自然是一无所知。

  风声可能知道,具体细节却是毫不知情。

  没办法,以前还能在天上看看,现在天上的眼睛被全部戳爆,只能等我们这边主动公布了。

  “不好了!对面有地地飞弹了!这是刚刚传来的消息,对面在《日报》上公布的。”一名情报人员拿着刚刚译出来的密电,冲进了自己上司的办公室。

  对于我们的信誉,这些几十年的老敌手还是很相信的,我们说没有的时候不一定没有,但是我们说有了,那就肯定有。

  “镇定点,有飞弹,也不会落到你我的头上。”上司一边看情报,一边镇定自若的道。

  不愧是当官的,虽然是个情报系统的基层小官,但这养气的功夫,就是比手下强。

  “长官,他们打起人来什么时候留过手?”如果说以前还只是地上的被对面按着暴打,那现在是水里游的天上飞的,但凡对面有了什么新东西,就会拿出来劈头盖脸的一顿招呼,热情得不得了。

  什么反舰飞弹、空空飞弹,现在地地飞弹都来了。

  上司把情报往桌上一放,骂道:“蠢货!你还是搞情报的,一点儿分析能力都没有!你不看看这射程?1700公里,打我们哪里需要这么远!要是500公里,我倒还担心一些,1700公里,根本不是对着我们来的!”

  我们不配!明白么?

  “这……”好像有点道理。

  上司一边拿起电话,一边继续给他吃定心丸:“再说了,这种东西便宜不了,又只能带点炸弹,就那么几颗,能顶得上什么事儿。对我们的威胁,还不如一架轰炸机来得大。”

  说完,他叫人将这个消息急速上送,虽然他说起来轻松,但是这个事情还是不小,得早点报上去。

  打完电话,他回过头:“好了,这些事情,让老头子们头疼去。”

  “长官,对面的人,打起仗来真的那么厉害?”这名情报人员是才参加工作没几年的新兵,对于我们的战斗力早有耳闻但是没有实际经验。

  但是自己这个上司却是和对方打了很久交道的,而且是一年之内才和对方打过,所以他趁着这个机会,壮着胆子问出了自己的问题,想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上司被这个问题问得一愣,他是才从西南边境外被打了撤回来的,还不到一年时间,回来之后靠着亲戚的关系进了这个部门,对对面的印象可是深刻得很。

  想了想,说一说也行,免得这些小子不知道天高地厚。

  “小子,这么说吧,说是我们是和他们打仗败退回来的,不如说我根本就没见着他们。”

  “啊?”这个回答让手下非常吃惊。

  “我们当时是在国境线外,把外国人来围剿我们的部队都包围了正准备吃掉。外国人打不过我们,求着他们越境来打我们。我们除了少数部队和他们接触了一下,一触即溃之外,我们这些人,听到他们越境的消息就跑了,根本不敢打。”

  西南方向的勘界作战,是我们为数不多的在邻国邀请下越境作战的战例。

  别看对岸的残兵在我们面前不堪一击,但是到了国外,那真是如神兵天降,打得所在国家的正规军哭爹喊娘的。

  “这也太……”手下嘀咕道,还以为好歹能真枪真刀干一场,没想到全是逃跑。

  上司一看他这样子,气不打一处来:“你别以为我们胆子小,实在是打不过,保命要紧啊小子。听和他们接触过的兄弟们说,他们现在比以前还能打!装备又好,每个人手上都有大炮,凶残得很!”

  “啊?每个人都有大炮?”这个消息实在是让他的手下很吃惊,这不是人,是神仙吧,谁扛得动那玩意,你们打不过也别扯淡啊。

  “你还别不信,听说他们看见火力点,或者是我们两三个人扎堆的地方,抬手就是一炮,根本不知道心疼弹药的,不少兄弟连人都没看见,就被炸死了,不跑不行啊。”

  “这……那我们还守得住嘛?”手下有些担心起来。

  “安啦安啦,他们大炮再多,也要过得来才行,有花旗佬帮我们守着的啦。不过我劝你一句,要是他们真打过来了或者你被派过去执行任务,该跑就跑,该投降就投降。”

  “知道了,姐夫。”

  “混账!说了多少次了,在这里别叫我姐夫!”

  “好的,姐夫。”

  “滚!!”

  ——

  对于我们搞出中近程导弹的消息,老毛子和花旗佬倒是没什么太大反应,他们现在都是准备打上月球的人,对于这个射程才1700公里的小东西,自然是没什么太大的感觉。

  非要说的话,老毛子多少还是带点开心的。

  可算是有人一起顶缸了。

  老毛子再自大,可是面对一大票先进工业国组成的大洋公约组织,还是有压力的,这时候又没到石油危机爆发,他们还没有靠着石油大发其财,压力自然就更大。

  为了和花旗佬别苗头,表明阵营的优越性,他们甚至干出了用轰炸机改客机的事情,其压力之大,也多少能看出点端倪来。

  只是对于我们能用几百公里射程的导弹,改吧改吧的,就弄出一个1700公里射程的东西来,他们还是很吃惊的,这个小老弟那是相当的厉害啊。

  在地图上量了量,够不着自己首都,最后一点担忧都被放了下来。

  至于花旗佬,远在地球另一边的他们自然更是放心,唯一的问题是,在远东第一岛链的基地,都被覆盖,这让他们在战略上不得不进行一些考虑。

  不过本身就拥有最顶尖的导弹技术的他们,对于导弹的能力自然心知肚明。

  只要没有核弹头,那这种导弹就没有太大的威胁。

  至于核弹,开玩笑,东方人怎么可能造得出来。

  “只要我活着,他们就不可能造出那东西来!”

  这可是某人的生命之誓,而本来,他也成功的捍卫了自己的豪言壮语。

  那还担心什么?接着奏乐接着舞!

  这个消息,除了在他们负责具体事务的人那里产生了一些变化之外,总体上并没有给花旗人带来太多困扰。

  ——

  高振东还没从导弹试射成功的兴奋里完全走出来,就接到了外商部的电话,邀请他去参加一个会议。

  说是和内经部联合的,和软件有关。

  这就让高振东有些茫然,外商部的会议他是参加多了,可是和内经部联合的,和高振东就没啥关系。

  带着这种疑惑,高振东赶到了外商部这边。

  接待他的,是外商部负责计算机这块业务的同志。

  据这位同志介绍,和他一起的,是内经部负责经济数据统计的同志们。

  统计?是想要统计软件?但是这和高振东关系不大啊,应用软件这东西,他是不怎么管的,各行业自行组织开发。

  不过来都来了,高振东坐下来。

  除了他,他还看到了运算所的池总工,以及一些内经部院校的同志。

  见人都到齐,内经部统计司的同志,才大致的介绍了一下他们的想法。

  高振东听了几句,就意识到他们的需求是什么了。

  “……现在我们的困难,就在于数据处理不够方便,数据通用性不够,多部门之间数据的共享使用有很大障碍……”

  “……而且对于数据的管理,其实我们也没有太好的手段,数据与数据之间,是割裂的,没有联系的。这对于数据的序列化和关联使用,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对于数据的问题,他们是把握得比较准的,毕竟是负责具体事务的部门,没有系统性概念,但是具体问题还是很清楚。

首节 上一节 434/6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