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436节

  别看池总工在高振东这里很谦虚,但是转身过来面对其他同志,在计算机、软件这个专业方向上,他可就一点儿也不客气了。

  话可能说得挺客气,但是意思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核心就一个,这个好事情,我们运算所干了。

  对于他的话,统计司和外商部的同志没有什么意见,本来就是,自家经贸院校的同志,要说搞点统计、经济类的应用软件可能还行,但是这种一听就是大工程的系统性通用基础软件,还得是运算所这种国内最顶尖的技术机构出手,他们才放心。

  这可不是护犊子的时候,在运算所面前,经贸院校的同志配合配合还行,领头是干不了的。

  至于这种大工程为什么在高教授那里就值十五天,那是高教授的本事。

  至少对于外商部的同志来说,在这方面高振东说是什么,他们也就相信什么。

  统计司和高振东实际上不熟,但是没关系,有外商部的同志顶着呢,他们都相信,我们为什么不信?

  他们听了池总工的话,统计司的同志笑道:“嗯,有你们这种专业机构出手,那我们就放心了。我们司里,以及承担过相关工作的院校同志,一定会做好配合。”

  这个事情你们领头,没问题,但是我们院校的同志你们也别忘了。

  外商部的同志就更简单了,这个事情,他们就是个介绍人,把最强的相关力量组织到一起就行,顺便打打酱油,享受一下成果。

  事实证明,他们这一步是做对了,高振东同志一发言,三下五除二就把这个事情搞得清楚明白,釜底抽薪。

  一旦成功,以后啊,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这个事情都不会再成为问题。

  至于不成功怎么说?就算不成功,高振东这个方案,也是最好的方案,不成功再退而求其次呗,比如他和运算所的池总工也都提到过的制定数据标准的办法。

  几个经贸院校的同志也没有意见,自家人知自家事,这东西一听就不是那么简单的,别看人家高教授说得轻松愉快,半个月搞定源代码,但是其他人可不见得有他的本事。

  自己几个院校说是过去有应用软件经验,但其实只是各自分了一点简单的统计应用软件的编制工作,要说到在这种大型系统软件方面的经验,和运算所比那自然是拍马难及。

  能跟着高教授和运算所的专业人员,增加一些软件资历,分润一点成果荣誉,已经是非常满足。

  几个院校的同志们纷纷表态,一定充分发挥好自己的相关工作经验,配合好数据库管理系统这件大事的调试工作。

  对于在经贸院校里搞软件的同志来说,这就是最好的机会。

  我不是最好的软件人员,那没关系,我是搞经济的同志里最好的软件人员,那就足够了。

  接下来,就是运算所和统计司、外商部、院校之间讨论具体的工作安排。

  这个事情,高振东就没有怎么管了,虽然基本上每确定一件事情,池总工都要问一句:“高教授,你看这样安排合适不?”

  高振东基本上是一律点头,这些细节他又不参与,你们自己定就好。

  从外商部直接回到家,高振东和正在做饭的娄晓娥打了个招呼,就一头扎进南屋。

  虽然从开源数据库源代码,想裁剪为现在的DJS系列计算机能用的,是一个极为庞大的工作量,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比写个新的还难,但是高振东却是在系统商店里看见了别的东西,有了这个东西,他就能作弊了。

  只能说,学校周边的这些小店里,卖啥的都有,特别是当一些在学校里就挖空心思开始赚钱的同学加入进来之后,事情就变得更为有趣了。

  他看到的,是一个U盘,U盘的介绍非常有趣。

  “数据库源代码。这是一名开打印店的学长,为学弟学妹们搜集下载好的某开源数据库所有重大历史版本源代码。好心的学长甚至只收他们50块钱。”

  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到高振东穿越的时候,谁特么还不会自己下载点儿东西了。

  不过鸟大了……反了反了,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

  就是有人不知道到哪里去找这些东西,或者懒得找的,直接动用钞能力,毕竟能把所有重大历史版本都弄来,这工作量也不算小了。

  只是这种事情并不那么多见,一般是开打印店这类店的学长学姐,收到订单才会做,高振东也就很偶尔才能找到。

  这就是他作弊的依仗了。

  从系统里弄知识,那是没有适应性改造这一说的,学得懂就学,学不懂就干看着。

  但是提取系统商店里的物品,那可就不一样了,高振东能卡个bug。

  系统把这东西描述为“数据库源代码”而不是“U盘”,很明显,在系统判定里,认可的是“源代码”这个东西,这就意味着,这玩意提出来、加以适应性改造的,是“数据库源代码”!

  至于普通U盘能不能提出EEPROM来,高振东试过,提U盘必定出现的是磁带,而不是EEPROM这种东西,哪怕是一次性写入的都不行,看来现在的技术还不能支持ROM的生产。

  也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系统对U盘的定义是“可移动存储器”,而不是“可擦写芯片存储”。

  总之,U盘是提不出EEPROM,也就只好作罢。

  而有了上面这个bug,就很舒服了,系统改造,简单快捷,立等可取。

  完全不需要高振东自己苦哈哈的去改写。

  要不是怕把会上的其他同志吓死了,他甚至敢说“明天就给你们”。

  不过那样搞的话,实在是太过于惊悚,完全没办法解释,高振东只好定了一个半月之期。

  启动提取,出现在高振东手上的,是一盘磁带,这回连纸质材料都没有了。

  这个鸟系统,抠门得可以。

  把磁带插入磁带机,在DJS-61上读了出来。

  高振东浏览了一下,源代码非常完整,还附带了一份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说明书,还好还好,看见没有纸质资料的时候,高振东还以为说明书没了呢。

  原本功能强大的开源数据库,已经被降级成了一个类似于FoxBase的东西。

  FoxBase,80年代左右在DOS下流行的一个上古关系型数据库系统。

  简单是简单,但是基本功能都有,还是命令行模式的。

  就现在DJS-61的这样子,再复杂的,也顶不住。

  说实话,这个简化版,已经做到了现在的极致,但是要说功能,其实挺委屈U盘里那份原始的源代码的。

  想到这里,高振东立马反手固化了这个“数据库源代码U盘”的提取资格,把这玩意固化了,羊毛能一直薅到21世纪!

  有新型计算机了就提一次,紧跟计算机的最新发展更新数据库管理系统版本,岂不美哉!

第675章 得陇望蜀的同志们

  要知道,这个开源数据库实际上就是他前世的时候,世界最大的商业数据库公司之一在进行管理和更新,功能和性能都绝对是杠杠滴,别说数据库的基本功能了,这能够满足绝大部分软件直到21世纪,对结构化数据库的所有需求。

  高振东想了想,这份源代码,是实践的结果,但是数据库的理论,却没有涉及太多。

  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高振东又在系统资料里一阵倒腾,弄了一本《数据库技术》出来,这本书是他专门挑的,里面主要内容是数据库的理论内容,应用部分不多。

  这样一来,高振东关于数据库这个事情,最花时间的反而是把这本书里面的内容,涉及到应用举例的地方,全部替换成他手上这个精简版数据库的。

  好在内容不太多,要不然还真搞麻烦了。

  等到吃饭的时候,娄晓娥道:“对了振东,今天家里打电话,我哥马上要回来了。”

  高振东一惊,算了算日子,也不短了,是到了差不多回来一次的时候了。正好,等他来了,自己可以和他商量一点事情。

  只是不知道这位大舅哥,有没有给娄晓娥找到嫂子。

  不过这个“马上”,估计也是个时间比较长的事情,打这个电话的时候,估计娄守行还在港岛,无论如何不可能今天打电话明天就到。

  高振东穿越时的很多常识,在这个年头是不适用的,比如,大部分省会之间,铁路可以在12小时内到达。

  而这时候就很困难,别说12小时了,点子背或者距离远的,120小时还不见得能赶到呢。

  不过对于娄守行来说,速度不是问题,他可以通过飞机完成飞行,对他来说麻烦的是手续和准备工作,这就很花时间了。

  高振东一边改着数据库技术的书,一边干着点儿其他事情。

  这天,他刚上完京城工大的课,正在往办公室走。

  现在SZ61配套计划的二期,被放到了十二机部那边,自然就不用跑到61号教室答疑解惑。

  还没走到办公室,就被人叫住了。

  “高教授,请留步。”

  声音很熟悉,高振东转头一看,是罗教授。

  罗教授自从枪挂榴弹的事情定型批产之后,就一直在搞末敏弹的事情,只是需要找到高振东的时候不多,一直都挺顺利的。

  今天叫住自己,是末敏弹有结果了?

  高振东一边高兴,一边和罗教授打招呼。

  “罗教授,你这是有什么喜事?是末敏弹的事情?”

  看见罗教授满脸喜色,高振东猜想着道。

  如果不是末敏弹有好消息,他应该不是这个样子。

  “对对对,消息有好有坏,总体向好。”罗教授笑道。

  “哦?说说看。”高振东笑道。

  罗教授先是递给他一叠资料:“地面固定破甲试验已经做过了,你看看。”

  这叠资料里,有照片,也有文字报告。

  高振东翻开看了看,笑了:“哟,这个还真是好消息,这个深度可以啊。”

  罗教授他们做的自锻破片战斗部,在设计炸高以下,破甲深度不低于90mm,对于这个数字,其实高振东是很高兴的。

  别看一分米都不到,可是除了坦克的正面装甲之外,能扛得住这个穿深的不多。

  更别说西方这一代坦克,个个都基本上是脆皮,这时候正好是甲弹对抗,弹因为聚能破甲战斗部横行,大占上风的时候,复合装甲又还没有大规模面世,真正投入使用的,实际上到现在就我们一种而已。

  所以这年代的坦克,因为聚能破甲、导弹的出现,正处在“装甲无用论”的这个论调盛行的节点上,大洋公约组织的那票坦克有一个算一个,基本上都脆皮。

  以高卢鸡的AMX-30为例,如果不论倾角的话,这货的装甲除了火炮防盾之外,正面装甲厚度也只有80mm,算上倾角也不过大概170~200mm的程度,基本上是除了欺负装甲车,见了谁都要跑的地步,大约也就能欺负一下它传统势力范围——非洲的那些小国家。

  对了,这东西机动性不错,跑得还算快,也许对于高卢鸡来说,这东西还真就是最合适的,别看它打不过,但是它跑得掉啊。

  至于其他位置,简直没法看,顶甲20mm,发动机顶部15mm,侧甲30~40mm。

  所以90mm的穿深,打AMX-30这种奇葩的主装甲都绰绰有余,因为这个90mm,是从上往下打的,AMX-30的主装甲倾角,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

  可以这么说,这个穿深,只要运气不是太差,打大洋公约组织所有的二代坦克都没什么问题。

  高振东一边看,一边点头:“嗯,最终选定了非制冷碲汞镉双波段?”

  罗教授笑道:“对,为了节约成本和体积,使用的非制冷碲汞镉双波段探测器,这样一来,没有了制冷那一坨,成本进一步下降了。而且结构越简单,做起加固来就越容易。”

  这东西不说一出生就要上炮弹,但至少火箭弹还是要上的,必须能承受一定的加速度、振动等环境条件。

  高振东确定了一句:“红外探测器的性能足够?”

  没有制冷,红外探测器的性能是要下降的。

  “试验过了,足够的,对于行驶中、或者发动机关闭半小时以内的目标,发火率在85%以上。而且双波段探测器对于火堆等典型干扰源的误触发率,不大于10%。”

  只要是跑着的机动车辆,那发动机温度就必然不低,就算是熄火,短时间内也是凉不下来的。

  高振东前世,开过SUV,那发动机熄火半小时温度都还不低呢,更别说装甲车辆或者是重卡发动机那么大一坨了。

  “嗯,这个数据不错了,犯错概率足够低就行,想要做到杜绝也没可能。”

  要是真要把这些数据做到极限,那就得上红外成像之类的手段了,这年头明显是有点不现实了。

  听见高振东的话,罗教授也很高兴,他的大部分研究工作,主要就是在高振东给出的技术里,挑挑拣拣,自由组合,最终选一个综合性能功能和成本最合适的组合出来。

  这工作不能说是轻轻松松吧,至少也能说是难度不高。

  看了一遍,高振东笑道:“这东西做得已经不错了啊,还有什么坏消息?”

  在他看来,这个末敏弹虽然还没上布撒器和火箭弹进行测试,但是就现在已经完成的部分测试来说,已经很好了。

首节 上一节 436/6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