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444节

  陆装局的同志,把调研的情况说了一下。

  “……主要的意见,还是在射程上……”

  虽然130火还没有搞完,但是其技战术指标是已经明确了的。

  别看130火看着没多大个,炮管也短粗短粗的,但是这东西是配属师炮团的,这就很迷。

  在后世的军迷看来,都配属师炮团了,而且是火箭炮,那你的射程应该是师炮团里最远的那个了吧。

  其实不然,在当时的师炮团里,射程最远的是85加农炮,然后是122榴,130火以一公里之差,惜败122榴。

  口径越大,射程越小,简直是倒反天罡。

  当然,这和炮结构有关,加农炮和榴弹炮最大区别就是倍径大炮管长,所以当后来榴弹炮一路猛磕倍径,从39到45,直到52的时候,就基本上听不见有加农炮这个炮种了,取而代之的是加榴炮。

  但是和这两个不同,作为炮结构最为简单,一身本事都在弹上的火箭炮来说,130的口径只有10公里出头的射程,就很淦。

  “同志们觉得这个炮威力是很大,火力密集度也很高,但是设计中10公里的射程,就让大家有很多想法都无法付诸实施。有同志开玩笑,本来想这东西能顶风尿三丈,没想到却是顺风淋湿鞋。”

  高振东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问了一个问题:“现在130火箭炮的战术任务是什么?”

  陆装局的同志翻了翻笔记本:“威胁敌突击装甲集群,急袭敌浅纵深目标,封锁突破口,弥补身管火炮的火力空白。”

  高振东一听,觉得这个战术任务怎么听怎么古怪。

  “威胁突击装甲集群?为什么一定是突击的?集结、转场等状态的呢?”

  威胁“装甲集群”和“突击装甲集群”,看起来差不多,可是区别还是挺大的。

  “够不着,就10公里射程,也就只能威胁一下突击中的了,甚至连突击中的,都只能威胁离得近的。”

  高振东明白了,这是根据射程定任务,削足适履了属于是。

  “那急袭纵深目标,为什么是浅纵深?”

  “一样啊,大纵深够不着。”陆装局的同志抱怨,防工委的同志噗嗤一声笑出声来,把风雷厂的同志笑得满脸通红。

  高振东明白了:“那看来弥补身管火炮的火力空白,也是向下弥补了?”

  这是好听的说法,身管火炮可以通过调整角度和装药来实现小射程,哪儿需要向下弥补。

  “嗯,对,至少这个东西火力密度非常大,这一块还是很好的。对了,本来我们想增加一个新的战术任务,反敌炮兵,但是一看这射程,感觉没戏。打打菜鸡还可以,一个水平上的对手,这东西的射程够呛。再加上新122榴设计中的射程涨得厉害,这东西反炮兵怎么看怎么不靠谱,也就算了。”

  这个事情高振东比他们都清楚,新122榴射程最远已经到了18公里了,130火10公里射程也就能打打中小口径迫击炮。

  风雷厂的同志实在有些受不了了:“这个10公里的指标,已经定下来很久了,我们也不敢随便改啊。再说了,火箭弹这东西,打远了打不准,也没什么意义。”

  这才是现在的火箭弹打不远的最大原因,不准。

  当然,还有其他原因,这些原因在我们身上一个也没跑掉,都有。

  高振东笑着打圆场:“这不是在准备改指标了嘛,不急不急,我们慢慢讨论。”

  这话风雷厂的同志们听起来就很舒服了。

  高振东看向陆装局的同志:“你们调研下来,觉得这个炮的射程要多少才合适?”

  陆装局的同志道:“我们内部也开过一个会,讨论过,觉得在当前环境下,最少要到20公里乃至25公里才够。”

  这就是至少保证能在射程上压制住自己正在搞的新122榴了。

  这也没办法,就跟搞坦克和反坦克的同志们,现在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对手装备做参照,只好互相拿着对方的最新产品死磕一样,甚至有的同志还搞出了拿末敏弹的自锻破片战斗部打复合主甲和重型爆反的逆天操作。

  陆军负责火炮这块的同志,也实在找不到哪个对手的师(旅)榴炮射程比新122榴还合适的,只好自己和自己较劲。

  高振东仔细看了看现有130火的设计资料,笑道:“这个射程的话,那就意味着弹一定得大改了,15公里的话,我倒是有一定的信心,不用大改弹药。”

  几方的同志闻言都大惊,不是,你提指标都是这么提的?起手50%?

  至少陆装局和防工委的同志都知道,新122榴,他就是从11.8提到18公里左右的。

  至于“一定信心”这话,在他们的概念里,搁高振东这儿,就和“强烈的信心”是一个意思。

  “高总工,不大改弹体尺寸真能提到15公里?”陆装局的同志满眼的精光,这可太有兴趣了。

  高振东有些奇怪,难道你们的20公里以上是来讨价还价的?漫天要价等着我就地还钱是吧?

  不过15公里他是真的有信心,前世他知道的130增程火箭弹,就没有大改尺寸,至少没有突破定向管限制,把射程提高到了15公里。

  而且刚才他也看了这个弹的设计资料,火箭发动机这块,怎么说呢……

  高情商:潜力还很大。

  低情商:设计用料都一般。

  他在心里计算了一下现有推进剂和自己手上的推进剂的差别,试了试别的构型,套了套设计公式。

  接下来,他的回答非常肯定:“是的,不用大改弹体,能搞到15公里以上。”

  陆装局的同志大喜,说出来的话算是让高振东知道了什么叫做既要又要还要:“太好了!,回头我把搞107的同志也请来找您取取经,您给指导指导,50%就不用了,保守一点,给他们提个30%吧?您看怎么样?”

  107的射程是8.5公里,提30%就是11公里,比现在这个130都大了。

  高振东有点哭笑不得,说贪心吧,还知道克制,考虑各种条件只要求30%,说不贪心吧,这儿还在说130呢,你就把主意都打到107去了。

  但是这个事情他还是比较喜闻乐见的,不过没有大包大揽,万一107的同志的火箭发动机已经设计得很好了,小手术的潜力不到30%呢。

  “这样,我也不保证30%,因为107的火箭发动机设计我还没看过,但是请他们来交流交流,没有问题,随时都可以安排,我尽力。”

第686章 好用,但是有缺陷

  高振东不准备对这门神器提任何意见,最多只是在不改变尺寸的前提下,尽量帮忙提升一下射程,别的,他什么都不想说,也不敢说。

  这东西好得一批,瞎改什么勾巴?

  陆装局的同志一脸满足,先不说130如何吧,至少107改改都能兼职130火的工作了。

  这个事情再想想,陆装局的同志就觉得很离谱,这个事情就能凸显出一个问题——这个130火真是不整个大动作不行。

  同时,高振东这话听得风雷厂的同志脸上一抽一抽的,他们听明白了,这火箭弹的毛病,第一个可能就出在火箭发动机上。

  107的还没看见过设计,所以连30%都不能保证,自家这个130却是直接就提升50%,还特别有把握的样子。

  看来人家陆装局对射程颇为不满,也不只是因为指标定得低,而是自家的东西的确有问题啊。

  “高总工,这个真能在不大改弹体的前提下增程50%?”

  风雷厂的同志也顾不上那么多了,学东西要紧。

  其实火箭弹这东西,是我们起步比较早的一种武器,但是也就仅限于起步早,就连这个130火,都是在他们厂搞130火搞了很久,一直无法满足最低的技战术要求的情况下,国家在老毛子那边引进了一些先进火箭弹的样炮样弹才搞出来的。

  基本整个系统,主要都在借鉴,在这种情况下,有很多东西借鉴是借鉴了,但是为什么要这么搞,是根本不知道的。

  所以很多事情,他们心里都是没谱的,还别说现在130火还没全搞完,心里就更没谱了。

  高振东笑了:“要是射程再远一些,那还真不好说,射程远了,我分析过,情况会很复杂,简简单单一个打不准,就包含了很多情况,比如掉弹、扇出、弹道交叉、累积误差大、随机精度误差大等等。但是这就十来公里的事情,情况就没那么复杂了,提升到15公里需要额外考虑的东西并不多。”

  说实话,对于高振东的话,风雷厂的同志自身都是懵的。

  除了随机精度误差大这个问题外,风雷厂的同志都没遇到过,这让他们更惭愧了,这东西,技术低了,居然连碰到的困难都分三六九等的。

  高级点的困难,自己甚至还不够格遇上,这特么找哪儿说理去。

  甚至人家提出来的一些可能发生的问题,己方别说碰见了,连听都没听过。

  这让他们第一次生出了“高总工是不是感觉很不过瘾?”的想法。

  “高总工,我们以前碰到过随机精度不足的问题,分析是高低机、方向机变位大,锁不死,后来通过仿制北方现有火箭炮样品类似零件的办法,加以解决。”

  这个事情高振东是不知道的,闻言有点无语,这种情况实在是有点匪夷所思了。

  好在这个基本问题总算是解决了,解决了就有经验,再碰到类似情况,就不会成为太大问题。

  高振东也没有先发表什么意见,还是看陆装局这边对射程的要求吧。

  “这么说吧,15公里射程,可以不用对炮和弹进行大改就能做到。20公里以上,必须大改,而且改动非常多。到底要哪个射程,你们自己定一下。”

  听了高振东的总结,陆装局陷入了幸福的烦恼,而风雷厂的感受就很难以言述了。

  高兴么?高兴!毕竟己方想尽了办法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在人家这里居然还能挑三拣四。

  尴尬么?尴尬!原因同上。

  “高总工,我们也尝试过把火箭射程做大,但是15公里都很难办啊。加大射程就要拉长火箭,拉长火箭精度就会很差,但是原因我们现在还没找到,弹体自旋什么的都没问题,就是精度差。”

  高振东笑道:“你们不用担心,首先,刚才说过了,15公里对于我来说不用改弹体。其次,改弹体后的精度保证,我有技术和把握。”

  “用同口径尾翼稳定?那个精度也很差啊。”风雷厂的同志其实想过的办法非常多,但是都没成功。

  高振东摇摇头:“同口径尾翼不行的,在超音速状态下尾部会有非常严重的乱流,精度当然好不了。那东西用在低速火箭弹上还行,高速就算了。”

  风雷厂的同志甚至都来不及说别的了,一个个的埋头运笔如飞。

  愣着干什么?记啊!

  他们知道现象,但是不知道原因,没想到人家都不用看试验材料和过程就知道了。

  这年头,我们对于火箭弹的理论,基本上是一无所有,任何一点理论知识,对于同志们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这一点点理论,就能让他们在设计不同火箭弹的时候少走一点弯路。

  别小看这一点点,这一点弯路,那一点弯路,最终就整成了山路十八弯。

  这个时候,陆装局的同志干脆做出了一个成年人的决定。

  ——我全都要!

  在这里他也没法仓促决定这个事情,干脆,反正这尊大神在这里又不会跑,请他都说一遍。

  “高总工,这样,您把两种方案都给风雷厂的同志说一说,具体的射程,我们回去组织人员论证,你看可以不?”

  风雷厂的同志闻言,是有些惊讶的,这是不是有些贪心了?

  没想到高振东马上就点头:“嗯,这个办法不错。”

  说完,他转身开始在黑板上写写画画。

  “如果只是15公里的话,第一个事情,是换推进剂。”

  看见几方人马都在皱眉头,高振东笑了,他知道他们在担心什么。

  “不用担心,我知道火箭弹要的是什么,便宜量大嘛,这和导弹不太一样。但是我给你们这个推进剂不是很贵的复合推进剂,也是双基药,成分略有不同而已,价格差不多的。”

  包括防工委的同志在内,这才放下心来,火箭弹本来就比炮弹贵了,推进剂用量很大,要是高振东建议一个贵得离谱的推进剂,那乐子可就大了。

  “有这种推进剂?我们怎么不知道。”这话就问得有点没水平,不过也可以理解,人在惊讶之下,有些把不住门儿也是正常的。

  “前几次会议之后,我预感到火箭炮应该会有动作,特地为你们准备的。我看过你们现在推进剂的性能了,差不少。”都是双基推进剂,但是还是有高下之别的。

  火箭弹和导弹的推进剂还是有一定区别的,高振东找了个现阶段比较合适火箭弹的,比冲要好,价格还不能贵。

  说完,高振东从自己包里摸出一份材料,递给风雷厂的同志。

  “你们看看吧,这是这种推进剂的性能。我委托某厂的同志测试过,不用担心数据真实性。”

  风雷厂的同志一看,眼睛都直了。

  “比冲2500N.s/Kg?!你怎么弄出来的?”

  高振东一脸的茫然:“就这么配出来的啊。”

  这个事情怎么说得清楚。

  防工委和陆装局的同志一脸茫然,他们对比冲是不熟悉的:“同志,这个数据有什么讲究么?”

首节 上一节 444/6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