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492节

  看来是随着成果上报效率的提高,还有支撑和评价工作的经验积累和改进,已经能够在春节前完成评奖工作,不论是部里还是获奖人,其实还是都希望能在春节前发奖。

  拿着奖励过个肥年,肯定比年后才能发奖要更香一些。

  十七机部的大礼堂里,人头攒动,气氛热烈。

  接近年关了,来参会的也主要是京城附近的单位同志,太远的就没法来,只能是在会上宣布,然后必须由部里置办的表彰用品如奖状奖牌等,邮寄过去,至于其他福利性质的奖励,就由获奖人员单位收到奖章奖牌等之后,合并代为发放。

  既然是发奖,那大家坐在会场上,话题自然离不开这个事情,自然而然的,高振东也是他们的重点讨论对象。

  “不知道今年高振东能搞多少个啊?”

  “七八个应该有吧?”

  “难说,去年好像也没太多的样子。”

  “嘿嘿,那你就不知道了,去年没太多,是你看见的没太多,实际上很多的。”

  “啥,还有这事儿?说说来听听!”

  “那不行,犯纪律。”

  “嘁,七八个?你们想什么呢,高总工手上,别的不说,光一个6011会战的课题,下面就有差不多二十个新材料,新材料啊,个顶个的都是一等奖的苗子,至少二等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新材料归新材料,不过有的是在已有材料上的改进,有的是全新的,改进至少值得一个二等,全新的肯定是一等。

  “对啊,而且他是全部搞完了的,你猜他能得多少个?”

  “我猜二十个一等。”

  “可能没有那么多,一等二等一样一半吧。”

  “我们赌一顿饭,咋样?”

  “你们两给我收着点儿啊,禁止赌博!”

  “没劲……”

  其实不止是他们,包括老陈在内,也包括高振东自己,都挺好奇部里面到底怎么处理这个事情。

  别人都好说,是拆开了的,你参加一个,我参加一个,就连郑良枢,他作为与三分厂合作的另外一方的负责人,他也是在名义上主动退出大部分课题,交给了别人。

  对于郑良枢来说,他是行政线,不是技术口的,课题这种东西,一定得有,但是有时候太多太多,反而不是好事。

  当然,一般来说不会有人有这个担心,特么的一个两个还费老鼻子劲呢,什么时候会有“太多”这种烦恼了?

  但是这事情不是沾上了高振东了嘛,性质可就变了。

  如果说郑良枢一开始在兴奋中没意识到将近20项课题代表什么的话,那在6011会战开始不久就他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幸福的烦恼啊,于是他主动分出去不少,也收获不少。

  但是和郑良枢不同,这个事情上,高振东是分不出去的,不论他怎么分,最重的那一份始终在他手上,他想给别人也给不了。

  别的单位,成果集于某人一身,嗯,这特么肯定有猫腻!

  但是在三分厂,啥,这么多新成果都和高振东没关系?绝对有大问题!

  但是老陈也好,高振东也好,他们知道,部里面如果要按项目给高振东下表彰,很为难。

  太多了,实在是太多了!对烈火科技奖一等奖的严肃性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有成果不奖,是不公正,但是把普通人和高振东这种异类放到一起来进行评价,对普通人是不公平。

  所以高振东根本不在乎自己能得什么奖,他就是略微带点儿腹黑的好奇,部里怎么处理这个事情。

  对这个疑问感兴趣的人,不止高振东一个,十七机部对他熟悉的人都很好奇。

  在这种好奇中,本年度的烈火科技奖颁奖流程如常进行,波澜不惊,仿佛一切都和去年没什么变化。

  高振东的名字一直没有被提起,人们并不奇怪,去年前年也是这样的,如果把他放在前面发,会让大家对在他后面的所有项目都失去兴趣和关注。

  这叫技术工作者里的顶流!

  当人们的好奇被拉到顶点的时候,眼看一等也快颁发完了,典礼到了尾声。

  这时,十七机部领导拍了拍话筒。

  “接下来,是我们最后一个奖,也是最特殊的一个奖。”

  来了来了,这必定是高振东,但是为什么是最后一个奖而不是最后一个人?

  “今年烈火科技奖特等奖,授予京城第三轧钢厂的高振东同志,获奖课题——无!”

  下面“轰”的一声就炸了,特等奖?以前怎么没有这东西?

  还有还有,那个无获奖课题是个什么意思?高振东一个课题都没有?开什么国际玩笑。

  不过大家很快就回过味儿来。

  “看来这个奖,就是为高振东量身定做的。”

  “嗯,部里估计也是没办法,奖无可奖了”

  “部里这个考虑倒是有道理,按照课题来表彰,会把其他同志比得好像是不值一提一样。”

  “对对对,这样对其他同志来说有点不公平,和高振东比,根本没法儿比啊!”

  “干脆把高振东摘出来,独一档!姜还是老的辣,部里领导厉害啊。”

  “注意到没有,没有具体的课题,这个奖,就是奔着高振东这个人去的。”

  “他的课题还少了?就一个高炉操作线,意义就完全不是这些单独的材料能比得上的,那是对整个十七机部的巨大提升。”

  “这结果,服气!”

  “……”

  会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同志们用最大的力气,表达着自己的情绪。

  高振东也听明白了,这个“特等”,其实有点类似终身成就奖,或者说弱一点,“本年度最高综合成就奖”,不和你说课题,不和你说具体指标,要求看起来很简单,你的成果要够多!意义要够大!

  数量、质量,都得是顶尖的,缺一不可!

  什么叫顶尖?

  顶尖的评判标准就是,但凡部里觉得能给你发几个一等奖就完事儿的,那就不够顶尖。

  陈总……不对,现在是三轧厂的陈厂长了,老陈乐呵呵的在高振东边上笑道:“看来部里真是被你逼急了,哈哈哈。”

  这话高振东不好接,只是嘿嘿笑了几声。

  三分厂的厂长郑良枢同志也在旁边哈哈笑了起来,想着自己老领导被高振东给逼成这样了,他笑得很是有些不厚道。

  “下面,请高振东同志上台领奖!”

  在所有同志再次响起的热烈掌声和钦佩的目光中,高振东站起身,向领奖台走去。

  炽热的灯光下,他的身形显得异常高大。

  ——“烈火科技奖特等奖,非常设奖项,仅在某些极为特殊的情况下颁发,颁发对象为年度内综合科技成就极高,且数量极多的科技人员。获奖者至今不过寥寥数人,颁发次数总计不到10次。获奖次数最多的,是冶金业泰斗高振东同志,其余获奖者获奖次数均为一次。”

  ——摘自21世纪出版的《冶金科技史》。

  ——

  “高总工,这个慢扫感光元件,20秒这个我倒是想得通,掺氧硫化锑我测试了电阻率,达到10的13次方欧姆.cm量级,的确是有这个效果,可是一个小时这个,我有点没弄明白。”

  坐在高振东面前的,是刘荣国,那个从烧热电偶电极开始,就跟着他干的同办公室“小刘”。

  不过现在还叫他“小刘”的,可找不出几个来了,人家已经从技术员一跃成为正式工程师,并且是特种合金和非合金特殊材料领域的顶尖技术人员。

  他也不是光靠高振东喂饼,作为正儿八经科班大专毕业的他,在工作中也在自己不断的学习和进步,对于理论知识和实践,都在不断的积累。

  所以对于一些课题,他也是有思考自己的见解的。

  高振东倒是很乐意回答他的问题:“情况是这样的,在不涂敷其他材料层的情况下,掺氧硫化锑自身的高电阻率就足够达到20秒的电荷贮存时间。但是在进一步将靶面做成双层的时候,此时硫化锑材料主要起到的是光电导作用,而电阻率更高的疏松氯化钾涂敷层,起到的才是长时间贮存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够达到1个小时的电荷贮存时间。”

  高振东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画着慢扫摄像管靶面的等效电路图,对着等效电路图向刘荣国仔细解释。

  一席话让刘荣国茅塞顿开,高呼学会了。

  “原来是这么回事儿,明白了,高总,你放心,这事儿我一定弄得妥妥当当。”

  这个问题搞不搞明白,其实都不影响刘荣国把高振东的意图实现出来,但是对于刘荣国来说,这却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他本专业是搞冶金的,这些掺杂了电学的知识,对他的眼界来说非常有帮助。

  “方姐,后面的事情可就交给你了!”刘荣国转头向已经从1274回到厂里的方迎红笑道。

  “没问题,我看过了掺杂要求,没问题,不需要其他的改进工作就能完成。”

第758章 各种准备工作

  作为支援到1274厂,参加扩散炉改造的核心骨干人员,回到三分厂后,部里新调过来的扩散炉相关工作顺理成章的落到了方迎红的头上。

  本来因为技术出身和底子问题,眼见前路就断绝在技术员这一档的她,近两年却是大变样,除了三轧厂的本职工作之外,还多次被派到其他厂所搞技术支持工作,自身位置也在一步一步硬生生的往上走着,不快,但是却非常的稳健,无可阻挡,现在她也是工程师了。

  她和刘荣国一样,听见高振东有课题就两眼放光,个人利益是一回事,主要是能支援国家建设,对吧~~~~~~

  不过这话一点都不夸张,从他们事后掌握的情况来看,他们在高振东指挥下做的每一件事情,几乎都有重大的意义,公私两便活儿,干起来那绝对是舒畅得一批。

  这世上真正的懒鬼是不多的,但是对于普通人,至少得把人喂饱,有点儿奔头。这一手高振东是跟前世导师学的,他那时候那么努力按照导师要求干活儿,除了能学东西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作为大三学生,他居然能从导师那里拿到堪比家里给的生活费的劳务费,菩萨导师了属于是。

  看着两个兴高采烈的手下出门,高振东抓起电话。

  这些安排,都是最近新工作的准备工作。

  海河口1761所,一脑门子圈圈的俞允成来到传达室,接起了电话。

  太阳能电池,作为和硅单晶有着直接联系的东西,想要找配合人员,俞允成无疑是顶级的,和高振东合作多次了,能力值得信赖。

  “啊,是高总工啊,你好你好。”俞允成很是高兴,作为今年烈火科技奖的获奖者,他才和高振东碰过面。

  最近的俞允成不太顺利,CVD(气相沉积法)的研究搞了,但是没全搞,说直接一点就是,形不成成果。

  作为所里的顶尖人物,所里倒是也不催,搞科研哪儿有一蹴而就的,单晶炉、单晶硅、碲汞镉这些东西,情况特殊,不能作为常态来考虑,所以只要上头不叫终止相关研究,所里肯定不会随便动,而CVD作为基础研究,上头也不傻,基础研究哪儿有特么什么上马下马的说法,瞎勾巴折腾啥,慢慢来,急不得。

  不过作为担纲人物的俞允成自己,倒是有些心急,他那一脑门子圈圈就是这么来的。

  “什么?有个新的应用型课题?”听见高振东那边的话,俞允成心里就是一激灵,高总的应用课题啊。

  高总的课题,成功率非常高,因为他把基础都建立得非常好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大部分都是工程应用性,或者甚至是技巧性的。

  可是对于心气儿比较高的同志来说,也有个坏处,那就是没多少发挥的空间,觉得不够过瘾,只能说是有得必有失了。

  俞允成在纠结,高振东也不催,谁手上都有工作,不可能一下子就想得清楚的。

  考虑了一下,俞允成决定还是自己再博一把,看看今年能不能在CVD上有所收获。

  “高总工,很感谢你记着我啊,我也很想来。不过我刚才理了一下,现在CVD的工作,也到了一个关键期,我这里实在是不太方便。”

  这话俞允成说得有些忐忑,高总工会不会觉得自己不识抬举?而且他说的关键期,其实是有些水分的,实际情况是这样的。

  关键期(×)

  瓶颈期(√)

  不过他马上就发现自己想多了,人高总工才不在乎呢。

  “这样啊……那真是太可惜了,嗯,的确,CVD工艺也很重要,的确是擅离不得。这样这样,这方面的应用型人才你很熟悉,我就一事不烦二主了,你在你那边调研调研,给我推荐个人吧?”高振东的确感到很遗憾,不过总不能影响人家正常工作,那给我推荐个人吧,这个事情,我就赖上你了。

  啊这……

  一时之间,俞允成有些开心,又有点失落。

  开心的是高总工压根儿就没想别的,请自己推荐人就是明证。

首节 上一节 492/6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