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495节

  林连伟这才想起来,赤剑-61也是高振东搞的,要说导弹的旋转稳定,特别是这种小型战术导弹,最合适咨询的人还真没别人了。

  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不但是小型战术导弹,就连火箭弹的稳定,现在也是高振东在解决。

  “行,我先给他打个电话,叫他把时间留下。”林连伟自告奋勇。

  “嗯,对对,你先打电话,他估计忙得很,时间可是不太好约。”老总觉得林连伟的安排真是太对了,有熟人就是好办事。

  他们回到雪城试验中心的办公区域,林连伟直奔机要室。

  现在高振东接打机要通话方便多了,机要线路直通办公室,主要是他的电话,走机要通道的比普通通道多得多,不这样的话,时间都浪费在路上了。

  听完林连伟的话,高振东笑了起来,他倒是想起来一个有意思的东西。

  “诶诶诶,老高,你别老笑啊,说吧,给我留哪个时间?”林连伟也不客气。

  高振东笑道:“时间就不用给你留了……”

  “啥?你要撂挑子?你这就不厚道了啊,老苏那儿你都伸手了,我这儿你就站在岸上看着?”林连伟急眼了。

  “那怎么可能,我不是这个意思。”

  对于高振东来说,一定时间之内,林连伟这个事情甚至比苏卫华的还重要得多得多。

  因为林连伟这个事情,是能给花旗佬放血的,而且是大放血!

  花旗佬在交趾,最出名的是什么?不是别的,是直升机!

  这是花旗佬第一次将直升机大规模用于战争,好用是好用,但是损失也大,各种原因损失的直升机超过5000架。

  但是其中被便携防空导弹打下来的有多少?200多架。

  才这么点儿,那哪儿够啊,让隔壁花旗佬看见,还以为打不起呢。再上,一架一枚!

  这个现象,其中有几个原因,一个是萨姆-7出世和入场都比较晚,二来,萨姆-7的技战术性能也是比较差的,特别是单色单波段导引头抗干扰性能不好。

  高振东要求不高,希望能把200,变成1000。

  无论如何,交趾统一和花旗佬在南部海域扎根相比,无疑后者更为严重。前者是癣疥之疾,后者可就是心腹大患了。

  想想在交趾南部的锦兰湾蹲着花旗佬的第七舰队是个什么后果?

  所以林连伟这个事情,非常重要,这是给花旗佬放血的好东西。

  “这还差不多,那你说时间吧。”林连伟很是满意。

  然而高振东的话,让他高兴得差点跳起来。

  “我的意思是,你们这个问题啊,我马上就可以给你们解决。”高振东的声音在林连伟听来,如闻天籁。

  “啊?你不看我们设计资料和测试数据?”

  高振东的声音在电话里显得很是自信:“不用。这样,我给你画个图过来,你一看就知道了,办法是土办法,但是绝对好用。如果不明白,你再给我打电话,哈哈。”

  林连伟半信半疑的挂了电话,二十分钟后,机要室的计算机上,跳动着信息,告诉他他收到了一封加密邮件。

  林连伟和老总、还有搞总体和飞控的同志打开一看,面面相觑。

  信件很简单,就一张压缩图片,还有寥寥几句介绍和说明。

  但是效果却是非常好,几位同志看了,你看我我看你的看了半天,型号老总终于蹦出来几个字。

  “绝!太绝了!办法是很土,但是也真是绝!”

  图上,一个圆筒筒连着一个方盒盒。

第762章 带着镣铐也能跳好舞

  最核心的说明就只有简简单单一行,其他的是一些别的建议。

  “将尾翼放置于发射筒前端方盒中,导弹射出时套接卡紧即可,尾翼想做多大都行。”

  虽然这话有些没头没尾,还不清不楚,但是在座的同志都不是傻子,一看就明白了高振东的意思。

  高振东这个办法,最早来自约翰牛的“吹管”,但是约翰牛的脑子多少是有些大病的,这个办法不错,但是他们套上去的那个尾翼的套接长度也忒特么大了,导致导弹发射筒看起来像个大号的木柄手榴弹,抽象成这样的防空导弹,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而且更神奇的是,约翰牛这东西和别家的红外被动寻的,发射后不管不同,这东西是个半自动指令制导的,俗称人操。

  而且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了约翰牛下一代的星光便携防空导弹上,那也是个奇葩,还是半主动制导,只是先进了一点点,激光矩阵架束制导。

  高情商——很难被电子干扰。

  低情商——烟雾教射手做人。

  所以星光拥有当时世界上便携防空导弹中最快的速度——4马赫,原因也不难猜,飞得慢了,要么操作手可能跟不上飞机,要么操作手被对方打掉了就歇逼了,都是被制导方式给逼的。

  要说老毛子和花旗佬搞不出4马赫的便携防空弹?那是扯淡,一个暴力助推器的事情,多大个事儿啊。他们之所以都不搞,实际上是没必要。

  总之就是约翰牛S2之后的武器装备,大部分总是透露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喜感。不过他们的记者报纸那是真能吹,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挺厉害,就好像每次世界杯要是看他们的报纸,会觉得他们的球队牛逼得不行,然后一开打就各种拉垮。

  说回高振东发过来的这个东西,其实后世的军迷基本上都见过,我们的新一代便携防空弹。不过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目光都被那个多棱体的弹头给吸引了,因为那东西长得实在是像高卢鸡的西北风,不过要看着这个弹头形状就说这个弹和西北风有多大关联,那也不见得,这两个弹的个头差别大着呢。

  而这个弹头部那个方方的盒子,就是尾翼盒,里面放了一副尾翼,弹体飞出去的时候,会自动套在弹体上。理论上,想做多大做多大,比如约翰牛的“吹管”,那特么是真大啊。

  同志们看着高振东发来的示意图,一个个啧啧称奇,实话说,他们还真没想到高总工能在接到电话电光石火之间,就想出这么一个奇葩的方式来。

  “这……这有点太天马行空了吧?”

  “你别说天马行空,你就说能不能解决你的问题?”

  “你别说,还真能解决,就是这个方式实在是有点离谱。”

  “离谱就对了,这也是高总工煞费苦心想出来的。我们都搞到这一步了,估计他想尽量减小对现有设计的更改。”

  “对,这个设计对现有弹体和内部结构的改变,是最小的。”

  “你以为人家真想不出旋转弹体的办法?这不是我们把基础打这儿了,为了将就我们嘛。”

  这个话的确没错,高振东是有其他的办法,不过对于搞便携弹的同志们来说,既然他们的技术路线已经是这样了,那使用其他办法的变数就太大,还真不如这个东西好用。

  “你是搞气动的,你觉得怎么样?”型号负责人看了看负责弹体气动的同志。

  “这办法不错,我估计过,就这办法,发射筒头部不需要增加太多尺寸就能解决问题。”对于他来说,本来原有弹翼面积就处于可控和不可控的临界状态,增加一些面积也就足够了。

  搞飞控的同志也表示同意:“嗯,头部折叠翼控制方向,尾部套接翼负责稳定,这个方案最妙的就是,完全没有对原有的所有技术路线做出任何大改就解决了问题,除了尾翼套接需要一点设计工作之外,其他的部分完全不需要做任何改动就能用,包括我的飞控,除了必要的参数调整,大的东西一点儿没变。”

  有的同志有些担心弹体飞离套接尾翼的精度问题:“这个如果做得不好,会不会每枚弹套上去的状态不一样,为飞控带来问题?”

  搞总体的同志倒是不担心:“这个问题不大,设计得当,套接误差和尾翼展开的误差相比,没有本质的区别。”

  搞飞控的同志也很有把握:“在这个事情上,我最怕的是两种情况,第一就是提供的能力先天不足,比如现有设计的尾翼太小。第二是结构稳定度不足,飞行中带来不确定的干扰。至于这东西,只要套结实了,歪一点也没事,给它一个固定的调节量就行。每一枚都不一样没关系,只要每一枚的偏差是在允许范围内,而且相对固定就好办。”

  对于自动控制算法来说,解决这种问题那真是不要太简单。

  同志们看着这张简图,越看越喜欢。

  型号总师不由得感叹:“高总工这个方案,简直就是给我们量身定做的,绝了。能把舞跳好是一门本事,能带着镣铐也把舞跳好,这就更绝。”

  说完,他对同志们道:“同志们,我们就按照高总工这个改进方案来,争取尽快把改型弹做出来打测试!”

  “好!”同志们的回应非常有朝气。

  等同志们都各自开展工作,型号总师看着高振东的其他建议陷入了思考。

  “……建议与空装局沟通,考虑增加敌我识别装置,且敌我识别代码固化至核心控制代码中……”

  “……建议在此基础上,同步简化出仅有单色导引头的简化版本,降低必要时的批产成本……”

  高总工这是在考虑什么?是在防着什么?看着这些和高振东平时的习惯大相径庭的建议,型号总师心里有些不解。

  ——

  高振东面前,坐着一个人,拿着海河口1761的介绍信。

  这就是俞允成找来的替身,唐少辉同志,也是1761所在半导体晶体方面的骨干,在碲汞镉晶体的试制过程中也是出了大力,有丰富经验的,和俞允成之间也有深厚的工作情谊。

  坐在三分厂的会客室,唐少辉神情多少有些激动,这个地方看起来像是个工厂,但是在十七机部内,差不多快成了搞材料的同志的圣地。

  对于相当一部分系统内的同志来说,能因为公事走进这里,就够回去吹半天的,如果能工作上一段时间,那不用说了,回去基本上重用是必定的,假如还以核心的身份参加了高总工的课题,啧!年底部里颁奖大会,基本上就已经预定了一席之地,不是核心也没关系,单位上评优总跑不了。

  至于因为私事走进这里,就不要想了,进不来的。

  唐少辉至今还记得老俞来找自己的情形。

  “老唐,三轧厂三分厂高总工那儿有个应用课题,想不想参加?”

  “想!我去!”自己当时甚至都没问是什么课题,自己是过去做什么工作,辅助还是核心骨干……这些自己都来不及想,心中只知道一件事情——这个课题,我一定要参加!谁来劝都不行!

  唐少辉当时唯一担心的,就是老俞的消息或者推荐不靠谱。

  事实证明,老俞在三分厂这边,那面子还是杠杠的,刚过年就收到所里通知,到三轧厂三分厂报到,那边要借用一段时间,到底多长时间没定,反正所里绝对支持就对了。

  高振东在他来之前,俞允成那边已经把唐少辉的情况做了介绍,高振东也是相当满意,他要的是对方在这个方向上的经验,至于太阳能电池的经验他不要求,因为现在国内有这方面经验的人,基本没有,大漠那边倒是勉强有点儿,但明显不可能出来工作。

  出乎唐少辉的意料,他刚一到三分厂,高总工甚至都没有给他留学习的时间,而是直接安排了他第一步要做的工作。

  “理论方面的学习,你边做边学,现在时间紧,当然,任务倒是不重,你在理论学习的同时,直接先把基础材料搞起来,齐头并进,两不耽误。”

  对于高振东的安排,唐少辉倒是比较理解的,现在谁不是争分夺秒?既然高总工安排了自己两条腿走路,两手同时抓,那就说明自己应该能够完得成,高总工的知人善任,至少在1761所是很出名的,不会给你非常大的压力,但是又能让你努力一下才能够得着。

  有点累,但是能学到东西,而且都是新技术,成就感和未来发展前景都是极强的。

  “好的,高总工,需要做什么基础材料,你直接安排。”唐少辉一点儿不含糊。

  高振东笑道:“嗯,一开始主要还是你的老本行,想来单晶硅你是没问题的吧?”

  小看我了不是?单晶硅啊,闭着眼睛都能拉出来。

  “啊,单晶硅啊,这个没问题。”唐少辉反而觉得有点不过瘾。

第763章 高低结合

  高振东很高兴,熟手就是好:“嗯,那就太好了,你第一个任务,是制作单晶硅,纯度不低于5个9,切割之后得到晶向为(100)的硅片,硅片面积为2*4cm,厚度0.2~0.5mm,但是厚度要均匀一致。晶向的要求不是十分严格,位错密度和少子寿命尽可能好但是不做非常高的要求,有没有问题?”

  唐少辉这才知道俞允成说的“高总工安排的工作,应该不会超出你能力太多,但是你总是需要努力一下才能实现”是什么意思了。

  晶向(100)的硅片,他没整过。

  但是要说这事儿有多难?也没有,晶向(100)的单晶硅片以前他没搞过,最大的原因是没有需求,而不是技术有多困难。

  特别是高总工还很贴心的把一些边缘参数给做了放宽,只抓核心问题。

  看来高总工对于这个课题的走向和路线,非常清晰,已经到了游刃有余的地步了,能够清晰的抓主要和次要矛盾,这在绝大部分新课题的基础材料制备里都是不多见的,一般都是漫天要价,恨不得各方面的性能都越高越好。

  结果要求太高太全面,最后什么都做不好。

  而高总工这个要求就很合理,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就能把精力和资源集中到最重要的方向,成功率其实比眉毛胡子一把抓要高得多。

  舒服!在高总工手下搞课题果然舒服!

  “好的高总,那我就准备开展工作了。”唐少辉非常积极。

  高振东叫来现在负责三分厂研究室日常工作的梁发明,剩下的事情,暂时就是他们沟通,反正单晶炉这些东西,厂里都有,这一步,不需要高振东沟通太多。

  太阳能板可以是多晶硅的,但是高振东要搞的首要目标,是空间用的,那就不能用多晶硅了,紫外线下光电效率劣化严重,在大气层内用没问题,到了大气层外,直面紫外线,那乐子就大了去了。

  不过也不能因此小看多晶硅太阳能板,这东西最大的好处就是便宜,效率虽然比单晶硅低,但是也还可以,13~16%的主流效率,在大气层内也不是不能用。至少现在高振东拿到的要求,其实是效率不低于10%,尽量做到12%。

  要不怎么说高振东早就打过埋伏了呢,他一开始说的,是单晶硅15%的效率,就算当前技术环境有些问题,但是这个目标还是比较容易的,因为他是直接抄版本答案啊。

  看着唐少辉和梁发明一起离开,高振东也回了自己的办公室,向总给的有机物合成的书,早就通过机要通道送过来了,他正在忙活这个事情呢。

首节 上一节 495/6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