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494节

  事实证明,效果非常的显著,他们已经成功完成三次全程遥测弹的试验。

  看着这封信,高振东心情愉快。

  可以说,有了这东西,加上正在研制的相关平台,周边海上除了花旗佬之外,谁都不怵,就算是花旗佬,体系得当的情况下也够喝一壶的。

  不过,迫在眉睫的事情,还并不是这个,好在那个事情,高振东已经做了很多很多的准备,而且效果都在逐步显现。

  此时的大漠,也有人在忙碌着,两弹分别成功之后,第一件要解决的事情,就是两弹结合。

  “我们经过初步计算,就算是采用国内高温性能最好的591型高温合金,弹头再入时的气动加热,也会对弹头造成严重的影响。”

  一位同志向另一位汇报道。

  “增加厚度怎么样?”

  “意义不大,一是会大大增加弹头重量,得不偿失,二来,高温合金本来就是热的良导体,再厚也能传进去。”

  “那这样,以591为基体,内外加上石棉绝热层,最外层再加上石墨表层。”

  “石墨的耐高温倒是没问题,可是会被烧掉的吧?”

  “本来就是一次性的东西,烧掉就烧掉呗,大不了弄厚一点,不管怎么说,石墨的重量总比591轻多了。”

  “呵呵,我忘记这事儿了,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用于火箭发动机喉衬的材料应该用得上,那个材料能在高温高压燃气下工作数十秒的时间,用于再入段应该是够了。弹头再入角度大,在热障区停留的时间短,再入速度大,只要厚度合适,想来应该没什么问题。”

  “嗯,你仔细的算一下,如果没什么问题的话,联系东北碳研院,请他们为我们定制加工一批弹尖防热材料。”

  “好的,如果这样的话,那拦在两弹结合面前的拦路虎,可就不多了。”

  几人商定,分开各自工作。

  ——

  雪城试验中心,此时还是一片皑皑白雪,高振东前段时间想起来的林连伟同学,正在这里冻得瑟瑟发抖。

  和苏卫华到海边一样,他们来这里,也是为了打靶试验,毕竟在京城试验地对空导弹,好像有点略显违和,再说雪城试验中心这边的实验条件和设备,比京城那边要好多了。

  比起苏卫华,林连伟的步子就要快一些,现在已经是便携式防空导弹制导系统的负责人了,虽然这导弹小得可爱,除了单兵反坦克导弹和它差不多一个量级之外,没有比它更小的导弹了,可还是导弹嘛。

  此时的便携式防空导弹,已经基本成型,大部分的便携防空导弹,看起来都长得差不多,是一种个性特征非常鲜明的武器,非要说不同的话,大概就是瞄具、冷却气瓶形状、击发装置可能略有区别。

  导弹试射,是在室外的,所以也就格外的冷。

  林连伟一边看着参加试验的战士做准备,一边瑟瑟发抖的开玩笑:“这天气不错,都不用开冷却气瓶了,还能节约点试验经费,哈哈哈。”

  对于他的苦中作乐,其他同志也笑了起来,这话没毛病。

  导弹发射准备的速度非常快,这本来就是便携导弹,要是使用复杂,那真是黄花菜都凉了,近距离下,敌机来得快去得快,攻击窗口是比较有限的,当然,打直升机的话,可以悠哉一点,那玩意比后世的F1赛车还跑得慢点儿。

  战士把发射筒拿起来,然后将一个单独的瞄准发射具拿起,扣在了弹体的卡榫上,这些卡榫既是固定件,同时也是导线,扳机勾动后的电流就是通过这些卡榫传到导弹发动机的。

  单独的瞄准发射具,发射时再结合,这是高振东的建议,这东西的射程比一次性火箭筒远得多,虽然也是用的光学瞄具,但是精密程度和成本都比一次性火箭筒高得多,现在还没到财大气粗的时候,能复用还是复用吧。

  远方的山谷两边,假设了两座高塔,高塔之间一套钢索相连,一个红外靶标被挂在钢索上,能够以一定速度拉动。

  刚开始试验,总不能拿直升机拉一个靶标在天上飞,鬼知道导弹飞出去会瞄靶标还是瞄直升机?至于无人机……呵呵,那玩意先不说有没有,单单贵不贵这一关,就不是初次试验能用得上的。

  战士带着护目镜,将导弹扛在肩膀上,进行了最后一次检查:“报告,发射准备完毕。”

  林连伟最年轻,所以这个寒风中的差事就交给他了,其他同志都在掩蔽部里,观察试验的进行。

  林连伟拿起步谈机,离开试验战士一段距离后,向步谈机里下令:“预备……放靶!”

  和固体反舰导弹不同,这种几公里的弹,他们就没有搞遥测弹了,一是没必要,二来嘛,弹体太小,把战斗部都抠干净,也放不下遥测设备,干脆直接上。

  远方的高塔一端,钢索上的靶标迅速移动起来,战士有大约30秒的试验发射窗口。

  试验的战士将靶标稳稳的套在光学瞄具的瞄准框里,同时打开了冷却开关。

  林连伟说把冷却气体省下来,明显是开玩笑的,这玩意的冷却气瓶,在试验阶段是能重复使用的,其实花不了几个钱。

  随着靶标的移动,导弹发射筒也在随着微微转动,此时的导弹导引头,已经在开始扫描锁定目标了。

  没多久,导弹的发射装置发出了“嘀嘀嘀”的蜂鸣,这表明导引头已经锁定了目标。

  射手呼吸平稳,轻轻的勾动了扳机,“嗖”的一声,导弹带着一股烟雾飞了出去,但是和火箭弹用的推进剂不同,这个烟雾并不太大,考虑到发射后的安全问题,便携防空导弹使用的是烟雾特征尽量低的推进剂。

  林连伟面露激动,目送导弹向着目标飞去。

  “哎呀!”观察导弹飞行的林连伟,突然发出了一声惊呼。

  导弹飞了不到一半,在空中画了几个不规则的圈圈,最终在这种不规则的飞行中掉到了地上,虽然实装了破片战斗部,但是却并没有炸开。

  这一画面,把负责发射的战士搞懵了,非常不好意思,以为是自己的失误。

  林连伟安慰了他一句:“和你没关系,不要想太多。”然后拔腿就向掩蔽部跑去,研制导弹的其他同志都在那儿,他得过去商量商量。

  林连伟气喘吁吁的跑进不远处的掩蔽部,里面的几位同志已经在等着他了。

  “怎么会掉弹?”

  “不知道,发射程序有没有问题?”

  “我盯着的,一点问题都没有,锁定的声音我听得非常清楚,锁定后的发射时机也把握得非常好。”林连伟道。

  “我们过去把导弹捡回来看看。”型号负责人拔腿就要往外走。

  “老总,不行,太危险了!导弹装了实弹的,而且还没炸,现在随时可能爆炸。”他被其他人拼命拦了下来。

  “那怎么办?不把弹体捡回来,怎么分析问题?”

  制导系统是林连伟负责的,不过飞控不是,但林连伟也顾不了那么多:“老总,我去!我年轻,损失小!”

  什么损失,他没说出来,但意思却是很明显的。

  “不行!你站住!”这回换老总不干了。

  拉扯了半天,老总决定:“这样,再打两发试试!”本来今天的试验流程,就是准备打三发看看情况。

  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只要人不靠到哑弹那边去,一切都好说。

  林连伟转身走了出去,很快,两发弹的发射试验就完成了。

  三发弹打完,结果非常不乐观。

第761章 给花旗佬放血的好东西

  试验结果击碎了参试人员心中的最后一丝侥幸。

  三发弹里,两发弹飞行过程中就掉下来了,表现如出一辙,区别就是早晚而已,对了,第二发掉弹的引信炸了。

  剩下的一发飞行倒是正常,成功命中了靶标。

  但是这一发正常并没有什么卵用,从另外两发的情况来看,掉弹不是那种偶发故障,而大概率是设计上出了大问题,或者是制造上有批量性的问题。

  否则不会故障率如此高,而且故障表现如此一致。

  好在有一发导弹引信爆炸,而且离哑弹的距离很远,带着一丝希望,林连伟带着几位参试的战士,去将残骸捡了回来。

  掩蔽部里,导研院的同志们看着残骸,非常无语。

  捡回来的就是一个空壳子,导弹的火箭发动机部分,至于导弹头部的导引和控制段,已经被炸飞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到这个时候都没炸,引信应该是钝化了,我去把控制段拆回来。引信是我搞的,拆这东西我最合适。”搞战斗部的同志站了起来,就要往外走。

  控制段里面记录了一些关键性的过程数据,希望没有问题,也许能对事情有帮助。

  “我去吧,控制段怎么拆,拆什么东西最重要,你没有我清楚。”负责飞控的同志毫不退让。

  在他看来,导弹掉弹,大概率是飞控问题,这个责任,得自己来承担。

  就在两人你争我抢的时候,型号负责人发话了。

  “都别抢!等着!等弹载电池没电!”虽然他不是搞引信的,但是他非常清楚,这个弹装的是近炸引信,这玩意解开保险之后的脾气,一点都不好。

  说完,他看向大家:“谁要是再抢,我就请部队的同志一枪把导弹给崩了!”

  他转头看向负责总体结构的同志:“弹载电池的连续供电时间是多久?”

  “5分钟,这个天气下,可能会更短一些。”5分钟听起来很短,但是对便携防空导弹这种东西来说,实际上已经是非常的长了,这种导弹从上电到击中目标,不过几十秒的时间,5分钟足够完成很多次取消——再次瞄准——射击的过程,而且冷却气瓶的放气时间,实际上也就这么些。

  “等!等到明天早上再去拆!”

  老总留足了安全冗余。

  看起来很离谱的时间对比,5分钟和一天,但是每条看似离谱的规定背后,都至少有一次血淋淋的教训,就好像矿山的哑炮,按规定绝对不能在短时间之内去处理一样。

  第二天早上,控制段终于被拆回来了,剩下的战斗部被战士们一枪给崩了。

  幸运的是,控制段的数据,还能读得出来。

  看着那一点点数据,负责飞控的同志分析了很久。

  “弹体失稳,超出了飞控系统的控制范围了!”

  还好,找到了故障的原因,而且看起来不是非常麻烦的问题。

  大家都长舒了一口气,七嘴八舌的开始讨论解决方案。

  “看来是弹翼太小,那增加折叠弹翼面积?”

  这个弹的稳定,是靠弹翼稳定的。

  负责总体和气动的同志摇了摇头:“不行,你以为我不想把弹翼搞大?实在是搞不大啊!弹体直径太小,弹出来的弹翼就大不了。”

  “增加折叠长度?”多折几折,展开后面积就大了。

  “困难,多折的弹翼展开后强度不够,这个问题很难解决的。”这种显而易见的解决途径,搞总体的同志早就考虑过了。

  “增加弹出弹翼的开槽长度,改90度折叠为平移弹出,这样的话,可以形成沿弹体方向绵延很长的弹翼,总面积应该足够了。”

  “这样就更不行了,这种方案会切割弹体内部空间,里面的东西根本就没法布置。”负责总体的同志差点哭出来,这种办法真是要我的老命啊。

  大家面面相觑,啊这……

  有一位同志眼睛一亮:“要不,我们改方案,将弹翼稳定改为旋转稳定?”

  还真有旋转稳定的防空导弹,而且数量不算少。

  “这个方案改动是不是太大了?”

  “不大不行啊,现在一时间也找不到更好的办法。”

  “也许可以,我们的反坦克导弹就是旋转稳定的吧?”这个话其实有问题,赤剑-61的旋转不主要是为了稳定,毕竟那东西的弹翼已经足够大了,而是为了节约一对矢量喷口。

  “旋转稳定的话,对弹体自身转动角度的状态就必须采集回来,那就得加陀螺仪,这样会增加弹体重量,增加系统复杂度和不确定性。而且反坦克导弹的直径比我们这个大多了,它能布置下的陀螺仪,我们这个可不一定布置得下。”总师提出了异议。

  同志们只要考虑解决稳定问题就好,作为总师,要考虑的事情就多了。

  便携防空导弹直径70mm,反坦克导弹120mm。

  眼见陷入了僵局,总师突然想起来什么,他能看到的系统内的消息,比其他同志要多一些。

  他转头看向了林连伟:“连伟,你、我、负责飞控的同志,带上数据,我们去京城出个差。”

  说起来都搞笑,京城是他们单位所在地,但是现在在雪城搞试验,回京城却成了出差了。

  林连伟一听,老总这是要摇人了啊!

  “老总,这个问题太具体了,而且解决起来非常受限,他也不一定解决得了吧?”

  老总笑了:“这我不知道,反正我只知道前不久搞反舰的同志们也掉弹,也是跑了一趟京城解决的。而且就算是想要搞旋转稳定,别忘了赤剑-61是哪儿来的。”

首节 上一节 494/6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