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越快,空气阻力上升程度越是剧烈,气动外形变化对于速度影响越大,所以高振东偏向保守的说极速可能会有影响,巡航没什么问题。
巡航速度决定了这个截击机能在多长时间内赶到截击阵位,而极速不是用来赶路的。米格-21的R-11F-300发动机加力耗油率是中间推力状态耗油率的2.5倍,再加上加速过程,实际上极速飞行雄起不了几分钟,用来赶路是明显不合适的。
“嗯,但是如果航发所那边的推力真的能上升10%的话,我想问题不太大,干了!”黄总也有自己的判断,和高振东基本一致。
“那就行,不过我觉得这飞机有个地方必须改。”
哟,这个话就很严重了,黄总打起了十二万分的精神:“哪一块?”
“必须”,就连进气方式改变,高总工刚才都没用上这个词。
高振东指着黄总带来的资料上,米格-21线图的机头部分:“弹射座椅!或者说整个弹射逃生系统。”
“弹射座椅?这个弹射座椅看起来设计很周全,为了防止在高速下弹射的迎面气流伤害飞行员,专门设计了带离弹射,用座舱盖保护飞行员,气流趋于稳定之后才抛弃座舱盖,看起来挺不错的。”
不得不说,老毛子这一套看起来是真的关怀拉满,思虑周到,问题是有点超纲。他们后来的弹射座椅很好,但是不包括米格-21F这个。
高振东摇了摇头:“这一套动作看起来不错,好像保护很好,但是有个最大问题,我刚才看了一下这里面的资料,这套系统太复杂,环节太多,很容易出问题。而且对于老毛子的自动化系统,我的态度比较保守,相信我,这套东西真的用起来,非常容易出事。”
这套系统在军中素有“活棺材”之称,那是必须得改掉的!
高振东这话让黄总心里一惊,不是前面对问题的解释,而是最后一句话。他知道,高振东是国内当前最顶级的自动化技术专家,他写的书,他们所里不少同志都还在抱着生啃呢,就三个字——“太难了”。
这种顶级技术专家对某一个具体系统下的判断,是必须要好好考虑的。
“真有这么严重?”前面只是在消化吸收,还没有具体上手进行实际的调试试验,这个系统到底用起来是什么情况,也还不是很清楚。
“真的,这样,我建议你们额外向老毛子进口一些弹射座椅,放在模拟座舱火箭推动试车台上进行一下完整的试验,要多做几次。这关系到飞行员的生命,怎么慎重都不为过。”高振东此刻的脸色很严肃。
模拟座舱火箭推动试车台,听起来挺复杂的一个名字,但是黄总一听就明白是什么东西,哪怕在这之前还不知道这玩意。
“嗯,行,这方面我回去安排一下,如果是真的,那问题可就严重了。”这东西本来就是飞行员同志的最后一层安全保障,如果这东西出了问题,别说战时,就是平时训练巡逻都可能对飞行员同志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座舱保护,还得考虑一下弹射时的高速气流怎么处理。”他顺口提起了一个新问题,这是相互商量,倒不是说他想不出来。来都来了,既然发现问题,一起商讨一下。
“我觉得飞行员的抗荷服、代偿服、飞行头盔其实是能起到足够的保护作用的,只要弹射时固定得足够好就行。这方面,倒是可以在火箭试车台上全面试验,结合医学方面,就能确定。”高振东没有大包大揽,但是把自己的潜台词桑说得清清楚楚,实际上后来的弹射座椅,大部分都是不带这些花里胡哨的功能。
说到这里,高振东想起来我们早期改进的弹射座椅其实也一般般,他顿了顿,还是把自己的建议提了出来:“我建议你们找防工委,看看能不能进口一点高卢人,甚至约翰牛的弹射座椅学习学习。高卢人和约翰牛那儿,我们还是有口子的。”
约翰牛的马丁贝克弹射座椅那是真不错,要是能搞到,必须得抄一把。
黄总笑了起来,高总这思路那是真开阔,居然把主意打到高卢鸡和约翰牛的头上去了。
“行,这个事情我们和防工委那边提一下。高总,你是国内翼身融合技术的应用创始人,你觉得我们这个飞机用这个技术合不合适?”
这个问题也是他很感兴趣的,毕竟攻-5改战-7,翼身融合的好处肉眼都看得见。
高振东点点头又摇摇头:“这个看进度,如果仿制来得及,那就可以用,如果对进度拖延太长,我建议是可以不用。”
不一定用?这其实有点出乎黄总所料,一般一项新技术的创始人,都是倾向尽可能的推广自己的技术。
“可是这样的话,这个米格-21的航程实在是……”说实话,再是对作战半径要求不高,米格-21的作战半径也有些难看,特别是低-低-低的正儿八经空战作战半径,的确不太好看。
就算做的是截击机,黄总也希望自己做出来的能多一些功能,能兼顾一下其他作战任务。
“如果翼身融合来不及或者效果不好,我们有其他办法。”高振东道。说完,他翻开了黄总带来的米格-21线图。
“黄总,你看这里,这个机翼油箱是有扩大的潜力的,我们在机翼里多装一点油……”
黄总顺着他的手看过去,仔细的考虑了一会儿之后点点头:“嗯,这里的确还有潜力……”
此时他心里是惊讶中带着服气,高总就看这一会儿,还是边聊边看的,居然就已经找到原设计能挖潜的地方了,这本事那是真不得了。
要知道线图上看起来空空如已的地方,实际上可能是布置了设备的,这在线图上是看不出来的,高总就这么看几眼就能知道那里有潜力,那是真的对战斗机结构了解非常深才能做到。
第975章 真丑啊
实际上高振东就只知道米格-21这一个,在他前世,老战-7的改进多如牛毛,其中机翼油箱恰好是他有记忆的。
黄总在心里大致算了算:“嗯,这里能增加一些燃油,但是不是太多啊。”
高振东突然笑了起来,黄总不知道他到底在笑什么,正想问的时候,高振东自己在纸上画了一个米格21的侧影,然后大笔一挥,从座舱盖后缘平着拉了一条线到垂尾上。
然后他又画了一张俯视图,把侧面的轮廓也描了出来。
“在这里,再加一个背脊油箱!我刚才估算了一下,至少能增加600升燃油。而且同时把座舱盖加高几厘米,一是配合背脊油箱,二是这个飞机的座舱实在是太矮了。”
飞机座舱的高度,是个很反直觉的事情,实际上老毛子的不论是坦克、步战还是飞机,至少驾驶员的个子都没多大,并不是想象中的五大三粗虎背熊腰,我们的飞行员进去反而觉得不习惯。
而增加油箱,这是老毛子从F-PF-S-MF一直到bis,一直在干的事情,一直在加!
一开始还有点羞答答的,只加大一部分,还要留一点蜂腰维持一下颜值这样子,到了后来,就彻底放飞了,怎么实用怎么来,脊背油箱越来越大,越来越丑。
黄总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难怪他要笑,这么一看,这飞机就更丑了!
原本米格-21的确是有一条背脊隆起,但是并不明显,而且非常协调,经过高振东这么一加,飞机顿时就从有点腰身变成了飞行的易拉罐,前后一边儿齐!
而且……加上大嘴那是真的丑啊!
黄总一边在心里疯狂吐槽,但是冷静一下,又不得不承认这个改法是最为经济、直接的。
不会改变飞机的最大前向截面积,同时增加的湿面积和各剖面截面积也不多,按照面积率很容易处理,而且增加的重量比较均匀的分布在中部机体之上,对飞机的重心变化影响不是太大。
也就是说,在对整个飞机没有动大手术的前提下,获得了更多的内油量,这对于航程是有极大提升,内油的燃油携带效率比起副油箱要高得多。
虽然这让机体进一步增重,可能影响干净构型飞行性能,但是高振东却并没有很在意,老毛子最早的截击型米格-21PF用的R-11F2-300的发动机推力提升还不到10%呢,同样用得好好的,一直用到M型,随后SM/MF用的R13-300发动机相比米格-21F也不过增推15%左右。
无论如何,在允许的情况下把燃油更多的装到机体内,对于实战挂载构型其实更加有利。
权衡了一下之后,黄总捏着鼻子认了,这东西是丑,但是丑得可爱啊。
“行,这个我们回去仔细算算,看看到底能整多大。”高振东给的示意图,基本上是一步到位,直接按照MF的脊背油箱给的图,像是在米格-21背上爬了一条巨大的猪儿虫。
对于后来的同志来说,这是高振东同志生涯里为数不多越整越丑的东西,也算是增添了一段趣闻。
“对了,这个地方我觉得能改一下,把减速伞上移,放到垂直尾翼根部去。”高振东没等黄总提出下一个问题,先指了指线图上的机尾。
米格-21F的减速伞舱,是在发动机喷口下方,腹鳍后面,但是后来不论是老毛子还是我们,都放到了高振东说的这个位置。
“这个放上去?好像区别不大啊,有意义么?”这东西太过细节,黄总一时间不知道到底有什么用。
“不,这样能改善降落性能……”高振东解释道:“原本位置的话,减速伞与机身的连接处低于飞机的重心,这样一旦打开减速伞,飞机就有埋头的趋势,这对于降落是不利的。放到上面来,就没有这个问题了。”高振东简单的在刚才的侧视图上画了一个受力分析。
“诶,从力学理论上来看,还真是!细节,太细节了。降落性能改善了,那起飞性能有没有可能……”黄总非常高兴,这趟回去,几位型号老总不知道有多开心。
高振东想了想,好像做事儿做一半的确不厚道:“倒不是不行,可是有点复杂。”
“复杂没关系啊,能改善就好,实在太复杂,那就改回去就是。”黄总心里很是淡定。
“那这样……”高振东指着线图上发动机的某个位置,接下来的话让黄总两人差点没跳起来:“在这里开个洞,把发动机里的高压空气引出来,从这个位置,襟翼上方吹出去,注意啊,这种情况下,襟翼和主翼之间的缝隙要小。”
发动机上开洞?的确有点麻烦,而且为什么吹襟翼上方不吹下方?吹下方在弯曲的襟翼上不是更能产生向上托举的力么?
听了他们的疑问,高振东笑道:“这里主要是利用气流消除襟翼开启时上方的分离乱流,在襟翼背部形成稳定气流,进一步提升襟翼效率,提供更大升力。”
看着高振东在襟翼剖面图上画出来的气流示意图,两人才明白瓷飞厂的同志说高总工在空气动力学方面造诣很深到底意味着什么。
还说什么?赶紧记下来吧。这个事情说麻烦也麻烦,说简单其实也还算简单,在压气机段抽空气,总比在燃烧室后段抽燃气简单吧?
而且这看起来的确是能在襟翼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飞机的起飞性能,这对于改动后可能因为雷达、燃油等增重的飞机很重要,而且米格-21F的起飞性能本来就挺一般的,能改还是要改。
说到机翼,他想起来这次过来另外一件重要事情,这方面也是高总工首倡的,问问他总没错。
“高总,边条翼也是你提出来的,我们也想在这方面向你请教一下。”毕竟新战-7用上边条翼之后,好处肉眼可见,而米格-21仿制能不能用、怎么用这个边条翼
机翼啊,高振东比黄总还来劲,除了机头,他想改的内容里改动最大的就是机翼!
看着高振东兴奋的眼神,黄总觉的莫名奇妙的有点慌,他该不会搞什么大动作吧?
果然,高振东第一句话就把他的想法给否了。
“这个飞机不用边条翼!”
没有理由,要说理由的话,那就是不论是我们还是老毛子,改了那么多都没用边条翼,那高振东自然不会去动这个心思。
“不用边条翼?”
“边条翼不是万能的,这是个高速飞机,咱们想别的办法。”说完,高振东在纸上画了个机翼,看起来有些怪。
“咱们用双三角翼!我算过,内侧机翼后掠角保持57度不变,外侧机翼后掠角改为42度,同时机翼后缘前掠。这样利用内侧机翼尽量保证高速性能,外侧机翼兼顾中低空中低速性能,这样两头都能比较好的兼顾。而且机翼内空间也大一些,燃油、升力特性、翼载、航程也能得到比较好的改善。”
前世7爷双三角翼型号最大飞行速度依然有2马赫,高振东并不太担心这种翼型会大幅降低飞机的高速性能。
还能这样?天才!
虽然只是看到这个设想,还没有具体的设计和计算、以及实验数据,但是大部分好处都是一眼看得见的,就连那个最悬的同时兼顾高速和低速,看起来也好像并不离谱。
打个比方就是,大后掠段劈开空气之后,小后掠段就能比较容易的跟进。
最关键的是,这个设计对于飞机的改动实际上并不大,没有任何制造上的困难,反而是确定两段的后掠角度和后掠角变化点比较麻烦。
甚至高总工都把后掠角给算出来了,至于没有给后掠角的变化点,估计是因为现在飞机还有不明确的地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吧。
但是黄总对于双三角翼的信心却是很足,未知数已经没剩多少了,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风洞给我吹起来!就算是不用在米格-21的仿制改进上,这种翼型也是非常有用的一种翼型。
“57度……42度……诶,老黄,是这个数字吧?”另外一名同志一边记,一边向黄总确认着,生怕自己记错了。
“对对对,就是这个数字。”
黄总一边回答他,一边自己也在记录,嘴里还念念有词:“这样一来,原本的挂点就显得太少了,嗯,在机翼外侧再加两个全功能湿挂点,挂副油箱、导弹……啊对!还有火箭巢!”
有个一般人想不到的情况,米格-21F和我们的基本型老7爷,机翼挂点都只有两个,而且不是湿挂点,副油箱是挂不了的,他们都只有一个机腹挂点能挂副油箱,作战半径就更可怜。
至于为什么一般都看不到老7爷只有两个挂点的照片,那是因为2个挂点的7爷产得少、退得早。
黄总理了理自己手上在高振东这里拿到的建议,发现虽然看起来改动很大,但实际上要动到结构的地方却非常少,主要集中在机头、外翼两个地方。
第976章 振东同志说到做到
除了这两个,其他的都是做一点不算麻烦的增减就能完成,主要的麻烦是在增减到什么程度和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黄总对于自己单位的信心还是很足的。
高总工给出思路和方向就好,至于想要细节,那就太过头了,这个阶段也没法细节。
而付出这些代价,换来的是更大的雷达、更好的安全性、更佳的起降性能、更长的作战半径、更广的适用范围,以及有可能更大的载弹量。
对于这个战斗机来说,可谓是低价高效。
而高振东自己,其实知道更多的改进方向,但是那些他不准备动,已经有可能改动到整个战斗机的总体构型了,那动作可就太大了点。
这个战斗机提供的主要就是截击能力,起降性能改善可以尽量靠前布置,加上增加的作战半径,能将敌机往后压,加上更好的火控和雷达,这就差不多够了,正经截击机能一招鲜,吃遍天。
至于多功能性,有新战-7,对地攻击有新攻-5,而且多功能性可以靠好航电弥补,老毛子在帝国坟场早期最好用的固定翼攻击机之一,是侦察机出身连机炮都没有的米格-21R,因为这货能靠侦察吊舱做到初步的“察打一体”,虽然它是靠铁炸弹和火箭巢发起打击。
空军:看看,我就说火箭巢有用吧?
而真正的目标机,那是“三级三型”最后一型要完成的任务。
对于仿制的米格-21来说,双二上下、好雷达加上好导弹,辅以一定的截击作战半径,对于未来真正的威胁图-22M就已经有了足够的截击能力,至于图-22,那就是个弱鸡,和图-22M之间除了名字,就没啥太大关系。
老毛子也是懂借鸡下蛋套项目的,图-22M除了名字,和图-22完全是两架飞机。
而且抛开细节能力不说,从运用上来说图-22M其实飞得不高,靠低空高速突防过日子的,如果有了能抗地面杂波的预警机配合,这个飞机作用会非常受限,至于高空高速,这东西的实用升限其实并不夸张,最高也就18000,截击机只要能飞到17000以上,对它就有足够的威胁。
这时候空战绝不能导弹万能论,可如果目标是笨重的轰炸机,那导弹还真就比较万能,除非它能远远的发射射程数百乃至数千公里的巡航导弹,这种情况下问题就变成打巡航导弹。而60年代到70年代,老毛子的空射巡航导弹射程不超过500公里,想要逼退它的载机到射程之外,其实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办的。
当黄总带着满满的收获离开三分厂,到防工委汇报工作的时候,防工委总工看着他们的笔记本上那个最终的改进方案构型,哈哈大笑起来。
“振东同志还真是说到做到。”一边说一边笑,完全停不下来。
黄总深以为然:“是啊,高总工对米格-21的改进的确很有想法,甚至比他当时在规划会议上说的,还要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