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年代从1977开始 第466节

  话到这个份上,张红梅便大声说:“好,钱总队您和领导们放心,这裤子我看过了,咱能生产。”

  钱进拿出一本薄册子,里面全是手工绘制的各式喇叭裤裤型。

  这是他在商城买了画册后,去海滨大学找了素描画老师一比一画出来的。

  “要不您给打个样?”钱进将册子递给张红梅后指了指裁剪区,“就用昨天国棉六厂送来的那批65支混纺布。”

  张红梅痛快的说:“那我先试试?”

  钱进和魏香米几乎同时伸手:“请!”

  电动裁剪台开动,女工们又是一阵惊叹。

  张红梅像抚摸小孙子一样摸着光滑的台面,然后利落地铺开布料。

  她不用画粉,直接用剪刀在布上划出流畅的弧线,动作快得让人眼花缭乱。

  “这裤腿,得裁成倒喇叭形……”她一边开工一边给围观的众多女工进行讲解。

  老师傅就是不一样。

  剪刀在她手里像活过来了,刀刃走龙蛇,布匹丝滑剪开:“腰围收紧,臀围放松,到膝盖开始放大……”

  钱进站在一旁,看着阳光透过高窗照在张师傅花白的发髻上。

  老裁缝的剪刀在布料上行走的沙沙声,和街头喇叭传来的《歌唱祖国》的旋律融合在了一起。

  感觉很奇妙。

  他抱着双臂倚在旁边看。

  看人群。

  张红梅第一次在新单位生产裤子,所以操作的很小心,务求完美,效率低一些。

  然而即使这样也只是用了半个多小时。

  随后,第一条喇叭裤诞生了。

  张红梅最后从缝纫机上下来,当她把成品举起来时,厂房里又是一阵掌声如雷。

  “谁来试穿?”钱进环顾四周。

  张红梅补充了一句:“一米六的姑娘吧。”

  女工们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好意思上前。

  最后还是刚才敢伸手摸样品那姑娘一跺脚,泼辣的说:“我来!”

  她接过裤子,跑到临时更衣室,一分钟后扭捏地走出来。

  阳光正好照在她身上。

  卡其色的喇叭裤衬得她腿型修长,宽大的裤脚随着步伐轻轻摆动,像两片柔软的波浪。

  女工们“哇”地围上去,伸手摸的、指指点点的,情绪很热烈:

  “难怪都喜欢呢,样式真时髦!”

  “这要配什么鞋啊?”

  “走路带风似的……“

  张红梅却抱着胳膊站在一旁:“小娟,你转个圈我看看。”

  小娟转了一圈,裤脚划出完美的圆形。

  张师傅的眉头却越皱越紧,她这次私下里对钱进说:“钱主任,这裤子……怕是卖不出去。”

  她指着裤脚,“这么宽,多费布啊!现在布票多金贵,咱怎么定价呢?”

  钱进笑而不语,从公文包里拿出本杂志。

  封面上的外国模特正穿着类似的喇叭裤,背景是纽约街头。

  他翻到折角的那页,指着一段用红笔画线的话:“这东西在国外早就卖出很多很多条了,甚至国外都不太流行这种款式的裤子了。”

  “看看,这是美帝国主义的纽约、这是小鬼子的东京,洋鬼子喜欢这裤子,咱们生产以后即使在国内卖不出去,那咱也可以卖国外是不是?”

  “你也知道我在市供销总社干什么职务吧?我是外商办的主任呀,到时候咱把商品卖到国外去给国家创汇,你说行不行?”

  一听自己有机会给国家创汇。

  老太太一改态度,当即拍巴掌,激动的两眼闪泪光:“哎呀,要不然你能当领导呢,原来是真么回事呀。”

  “那准成、那准成,要是能给国家创外汇,我把我老骨头砸碎了都行!”

  “姑娘们、同志们,马上准备学习生产缝纫这种喇叭裤!我一定把我一身能耐都教给你们!”

  为国家创外汇这个事是真刺激到老太太了。

  老太太是经历过列强瓜分中国那个苦难时代的,更经历过日军侵华那个恐怖时代。

  所以她太清楚国家两个字为什么是国在家前面了。

  所以她太想看到祖国繁荣强盛的那一天了。

  如果自己能为这一天的到来做出贡献,她会责无旁贷、竭尽全力!

  女工们还在围着小娟转圈,有人兴奋的说:

  “我想起来了!我说我怎么对喇叭裤这个名字感到耳熟呢,我看电视新闻,就是今年广交会——就是个外贸展销会,当时港澳客商就穿的这种裤子!”

  “从今天开始,我们全力生产喇叭裤。”张红梅挥拳大喊,让所有人都安静下来,“第一批五百条,十天交货,必须得由我验收合格。”

  一句‘能创汇’,让先前对待喇叭裤态度最消极的老师傅变得最积极。

  “好了好了,不要再吵吵了,四十位同志按照既定好的分组去各自的缝纫机前做好,老姐妹们,你们带好自己的徒弟。”

  “都听见了吗?各就各位!我马上就要教裁剪这种裤型的基本要领,今天学不会的不准中午回家吃饭!”

  生产任务开始了。

  厂房活了过来。

  劳动突击队将参观人群带走,缝纫机的“哒哒”声像急促的雨点,电动裁剪台的嗡嗡声像低沉的雷鸣。

  钱进站在门口,看着女工们忙碌的身影,耳边是远处传来的国庆游行队伍的欢呼声。

  魏香米不知什么时候站到了他身边:“钱主任,你真觉得这种裤子能卖出去?”

  钱进没有立即回答。

  他望向街道对面,几个穿着军绿色制服的年轻人正对着厂房指指点点。

  其中一个小伙子突然模仿喇叭裤的裤脚,夸张地甩着腿走路,惹得同伴哈哈大笑。

  “魏主任,我记得一直到七十年代初,街上还有人批判说穿‘的确良’是资产阶级作风吧?”钱进指向欢庆游街的人群。

  “可现在呢?”

  他又指了指厂房里忙碌的女工们。

  此时白天的时候天气还有些热,不管青年人还是中年人,身上都是一件的确良衬衫。

  现在的女工们有个好处,都接触过缝纫机,都会用缝纫机。

  有了师傅的指导,女工们使用缝纫机的技术更加精湛。

  很快,厂房里的缝纫机声开始密集起来。

  街道上游行的锣鼓声越来越近,红色的旗帜在秋风中猎猎作响。

第234章 领导开大会,钱进再露脸

  国庆节结束,各单位停止了欢庆活动,又开始紧锣密鼓的工作起来。

  省供销总社机关大楼这间最大的战略会议室,此刻门窗紧闭,厚重的墨绿绒布窗帘严严实实地垂着。

  天花板上六排崭新的日光灯管全开着,惨白明亮的光线硬是穿不透那几层凝固的蓝灰色烟墙,只在墙皮半旧的黄绿色漆面上投下众人斑驳晃动的影子。

  长条会议桌是厚重的实木,铺着洗得发白、边缘磨损出毛边的军绿色台呢,触手冰凉。

  桌面上散乱地摊着成堆的纸张、红蓝铅笔、边缘浸了茶渍的搪瓷茶杯盖、还有几只冒着烟仿佛正在喘息的不锈钢烟灰缸。

  省供销总社、省外贸局的几位主要领导正襟危坐,脸上没了往日的从容。

  主持这场会议的可不是这些往省里呼风唤雨的大领导,而是一个头发灰白稀疏、习惯性皱着眉头的老头。

  这是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进出口管理局的副局长,齐酉阳。

  进出口管理局是对外经济贸易部的四大核心业务司局,另外三个分别是:

  对外贸易管理局,对外经济合作司,计划财务司。

  其中这个进出口管理局负责编制全国进出口计划,审批进出口许可证,管理配额分配及商品目录,编制全国进出口贸易计划及外汇收支计划,实行指令性配额管理。

  所以齐酉阳的称呼是个副局长,听起来没什么,可是在全国进出口贸易行业,他是当之无愧的几个实权派人物之一。

  此时办公室里一堆的地方大员——

  除了助理和秘书外,参会正式人员中职务最低的也是韦斌这等市供销总社的社长,他们面对齐酉阳没人敢大声说话,顶多可以开个玩笑。

  不过齐酉阳工作认真,不喜欢跟人开玩笑。

  此时他捏着一叠厚厚的文件纸,指尖捻着纸页边缘,发出连续不断的细碎“沙沙”声,一个劲的摇头。

  省供销系统和省外贸系统两大系统的领导们听到这声音、看到他的这个表现,心里焦躁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尤其是省供销服务总社的总社长万承风,此时表情最难看。

  他那身笔挺的深蓝色中山装前襟不知道什么时候被烟灰烫了个洞,可他却毫不在意,依然在一个劲的抽烟。

  而他对面省外贸局的几位主要领导,神色也好不到哪里去。

  外贸局局长韩茂林是个圆脸胖子,向来喜欢与人和气说笑,此刻却面色阴沉得能滴下水来。

  他给万承风使了个眼色:“那些资料怎么回事?”

  万承风自然知道韩茂林说的是齐酉阳手里那一摞的国外商品介绍书。

  今天他们要进行一场大型选品会议,开展建国以来省内最大的洋商品引进工作。

  面对朋友的询问,他面色复杂的说:“还能是怎么回事?就是我们单位外事处专业翻译给翻译的呀。”

  韩茂林压低嗓音说:“就那几个三把刀?这么重要的工作你让他们来开展?”

  万承风不开心了:“他们哪个不是外国语学院毕业的精英?怎么还成了三把刀?”

  齐酉阳似乎是听到了两人的话,一把将翻译资料扔到了桌子上。

  万承风面色更加复杂。

  这可是他手下得力干将们连夜鏖战、字斟句酌翻译出来的东西,是省内首批进口商品技术资料汇编。

  本来它们应该是宝贝,此刻却摊在桌子的中心位置,像一个烫手的山芋。

  “各位领导啊,”齐酉阳终于重重叹了一口气,带着浓重的鼻音开口了。

  他伸出手指在那份资料上点了点,面色比万承风还复杂:

  “不是我老齐挑剔,这东西……”

首节 上一节 466/70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