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进上去看了看。
很帅。
比杜丘还帅!
张红梅看到这一幕,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她欣赏的看着钱进,下意识的点头、下意识的红了眼眶。
功夫不负有心人。
服装厂终于出产了王牌产品!
在她眼里喇叭裤不是能担起一个服装厂牌面的商品,这裤子很好生产,甚至有些心灵手巧的姑娘都能自己改造。
可双排扣风衣不一样。
这肯定不是一般小作坊能生产的衣服。
泰山路人民服装厂,终于算是在同行行业里站住了!
窗外的风雪似乎更猛烈了,呼啸着撞击着厂房的铁皮屋顶,发出沉闷的轰鸣。
炉子里的煤球“啪”地轻响一声,裂开一道缝,火光随之更加炽烈。
钱进跟玩换装游戏一样,一次次的试穿风衣。
有大有小,型号不一。
他穿上主要是看看大概情况,看看有没有需要回炉改造的地方,倒是不需要多么合身。
要看看合身情况下风衣的情况,有人来试穿。
当天风衣出产,劳动突击队的男队成员闻声而来……
他们可是看过《追捕》电影的,他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杜丘梦。
杜丘的蛤蟆镜早就有了。
如今杜丘的喇叭裤已经有了,又出现了杜丘的风衣。
队员们抢先内购。
风衣定价是五十元。
这不是钱进和服装厂自己内部定价,是他们给出建议价,然后交由物价局核定出厂价,最终订了这么个高价。
然后还是被抢购了!
队员们现在可不差钱。
即使差钱的,面对杜丘风衣也忍不住,哪怕借钱都得买一件!
海滨市的12月和1月是很冷的,到目前雪都已经下了好几场了。
现在该穿棉袄棉裤了,早上晚上上下班的自行车大军则裹上了绿色军大衣。
在这个正变得臃肿的世界里,蓝风衣和喇叭裤的出现就成了一条风景线。
人民流动食堂的青年骚包们清一色的此等装扮,白天脸上再扣上一个蛤蟆镜。
他们走到哪里都感觉自己是最靓的崽。
当然他们这样的打扮确实是走到哪里都能吸引人的目光:
青年男女们看到这一身惊呼‘杜丘装’。
中年人对风衣很感兴趣。
老头老太太们看到这个打扮则捶着自己的老寒腿、老风湿腿笑话自己的接班人来了。
不管怎么说。
蓝风衣的出现配合还在上映的《追捕》,一下子获取了相当大的关注度。
其实人民流动食堂的队员们不太冷。
冬天烧烤停下,是鲜汤煮和麻辣烫的天下,而这两样全靠火炉撑着生意。
他们围着火炉做买卖,顾客多了忙起来不冷,顾客少了烤着火也不冷。
如此一来他们更加张扬。
如此一来广告很成功的做出去了。
不知不觉间,泰山路人民服装厂门口又开始聚集了一群青年……
此时市供销总社会议室里也聚集了一群人。
从中央到公社,每一层供销社都要召开领导干部的改革开放工作动员会!
海滨市供销总社二楼最大的会议室,热水在贴着墙壁的铸铁暖水管和暖气片里转动,可寒意还是透过刷了半截绿漆的窗户缝隙渗进来。
今天天气不好,阴沉,于是会议室里开了灯。
好几条日光灯管发出炽烈的白光,照亮了一圈围着长条形深栗色会议桌的面孔。
桌子有些年头了,漆面划痕累累,边缘露着暗木色,被人手无数次的抚摸拍打磨得包浆。
主席位后面墙上,紧挨着悬挂着大幅领袖像和一帧“为人民服务”的手书标语。
空气浑浊,几十杆烟枪吞吐出的灰白色烟雾扭结盘旋,悬滞不去。
钱进默默的往四周看。
娘希匹!
全是老烟枪,只有自己和保卫科长周基清两个人不抽烟!
这发现让他很诧异。
周基清竟然不抽烟?!
浓烈的烟叶味儿混合着茶杯飘荡出来的白蒙蒙水汽,一起往人鼻子里、嗓子眼里钻。
周基清忍不住低咳,不满的说:“少抽点烟,知道的人知道咱在开会,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咱在里面烧炭呢。”
副社长姜茂撇嘴:“老周你可行了吧,平日里你是咱单位第一号烟枪。”
“你知不知道咱单位同志都怎么找你?看看哪里有烟囱!你抽烟是一根接一根的抽,跟烟囱冒烟似的,现在犯气管炎了、咳嗽了,你又开始让我们少抽烟了?”
“你不能只在你不抽烟的时候,让别人少抽烟!”
周基清无辜的说:“领导你怎么能污蔑人呢?我在家里硬挺的很哩,啥时候犯过气管炎?”
“我这次是感冒了——噢,去医院检查了,医生说我这是病毒感染!”
他还向左右炫耀:“你们知道什么是病毒感染吗?病毒感染不用吃药,医生说我身体壮、抵抗力好,一个礼拜自己就好了。”
钱进豁然色变。
娘希匹!
你是病毒感染?
他惊恐的看向封锁的门窗,再看向不停咳嗽的周基清,赶紧自己也点了一根烟。
烟雾多多少少能够消毒杀菌。
他可不想被感染!
门打开,韦斌端着茶杯带秘书进来。
扩大的全体领导干部会议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所有人掐灭烟头,打开笔记本开始认真起来。
大桌的主席位上有三位:社长韦斌,副社长易学兵,副社长姜茂。
韦斌坐在正中,身上是洗得发白、四个兜的中山装,领口扣得严严实实。
他今天特意收拾了形象,头发一丝不苟地向后梳拢,时不时看向角落位置。
单位宣传科的摄像师在那里架起了一台照相机。
用威严的目光扫过全场,他没有立即开口,只是端起面前的厚白茶杯,轻轻吹开浮沫,呷了一口。
满屋的嗡嘤细语霎时静了下来,只听见纸张翻动、茶杯盖轻碰的脆响,以及室外寒风拍打玻璃窗的呜咽声。
易学兵站起来说道:“韦社,同志们到齐了,现在可以开会了。”
韦斌放下茶杯点点头,沉稳有力的开口:
“各位同志,今天把大家叫齐了就一件事,传达、学习、领会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他说这话时,目光像探照灯一样扫过全场每一张脸。
“这是一次划时代的会议!是决定我们国家走向的大会……”
屋子里落针可闻。
许多人下意识地挺直了微驼的腰背,手指握紧了膝盖或面前的笔记本边缘。
钱进更是表情严肃的连连点头。
这可不是装腔作势。
他知道韦斌对这次大会的意义说的一点没错。
“……好,下面由姜茂同志宣读文件。”韦斌盖上笔记本冲副社长姜茂点点头。
姜茂开始读文件。
他嗓子有点嘶哑,音调却拔得高亢,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宣讲感:
“……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为保障人民社会主义事业的稳定有序进行,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将转向发展乡镇公社集体企业和城市街道小集体企业!”
钱进在笔记本上奋笔疾书。
这可是大政策,而且跟自己手下的劳动突击队各企业息息相关。
有了这个大旗。
泰山路的几个小集体企业要起飞了!
会议文件和中央总社下发的会议精神传达文件宣读完毕,韦斌放下茶杯又开始讲话:
“各位同志,文件宣读结束了,咱们开始做个内部讨论,开始进行工作具体安排。”
“首先说一下,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咱供销社的职责更重要了,任务更艰巨了。”
“咱们过去就是按计划收点粮食棉花花生油,把肥皂火柴分配给市民。”
“以后呢?要支持小集体企业、农村集体企业的经济工作,因为这将关乎城乡知青的工作安排事宜!”
“他们要办小工厂、小单位,要养鸡养鸭种果树开代销店,咱供销社就是支点!”
“咱的农资门市部,肥料农药农机具,得想办法满足他们!”
“他们生产出来的东西,咱的收购站,不能还坐在那里等国家调拨,要去收,要替他们小集体企业的生产产品跑销路,咱们也得变……”
众人疯狂记笔记,纷纷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