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赵策英来说,赵宗全最重要的身份永远是“父亲”。
但他在对外人提起赵宗全,更合适的称呼,永远是“陛下”。
赵策英还是受到了父亲死了这件事的影响,险些在曹太后面前说错了话。
毕竟,礼仪问题,可大可小。
听了赵策英的哭诉,曹太后演技很到位地向后倒去,然后被经验丰富的宦官抱住了,然后又被扶着坐在了御座之上。
曹太后“捶胸顿足”,口中念念有词地说道:“我的儿……我的儿……你这是怎么了……为什么要抛下……”
虽然心中知道这是假的,但赵策英还是觉得晦气,于是言简意赅地说道:“大娘娘,还需要您主持大局……”
然后,赵策英就不说话了,同时也不再克制自己,开始抹眼泪。
曹太后听了,眼泪哗哗地往下流,口中说道:“我……我一个妇道人家……我怎么……”
心怀鬼胎的“祖孙”两人对着哭了好一会儿,曹太后见赵策英依旧沉得住气,没有主动向她讨要什么,才说道:“我是妇道人家,帮不上什么忙,这天下还是要看你支撑,大郎,你一定要挺住啊……”
李猛也跟着赵策英来了,但方才一直没有说话,没有参与进这一对“祖孙”暗中的较量。
如今见火候差不多了,于是向前迈了一步,低着头小声说道:“大娘娘,还请您颁布懿旨,让太子殿下主持大局!”
曹太后又抹了一把眼泪,然后看了李猛一眼,口中说道:“这是自然的……你们拟了旨意出来,我来用……用印……”
赵策英心中松了口气,知道这第一关总算是过了。
李猛插话的时机很到位,给赵策英省了不少事,同时也没有留下隐患……这让赵策英对这个人老成精的老头更加的满意了。
怪不得仁宗陛下喜欢他,父亲也喜欢他,梁晓也向自己推荐他……
确实好用。
……
汴京城外,京郊大营。
“将军,宫门关闭了!”
皇宫的宫门关闭没多久,远在京郊大营的梁晓就得到了消息。
对此梁晓一点都不意外,毕竟他今日才去过皇宫,也知道赵宗全的情况不甚乐观。
如今梁晓远在京郊,无法插手宫里的事,他只能寄希望于太子赵策英不要掉链子了。
对于自己都需要做什么,梁晓早已经在大脑中想过无数回了,再确认宫门确实关闭后,梁晓就叫来了林钟。
这是很久以前就追随他的手下。
梁晓做了殿前司副都指挥使后,林钟就属于“鸡犬升天”的范畴,如今也算是个统领官了。
对于并无背景的林钟来说,这已经是他自己想都不敢想的高位了。
林钟自然知道自己能有今天,全赖梁晓这位“贵人”的提拔,对梁晓是忠心耿耿。
“将军,请您吩咐。”
林钟急匆匆地赶到,对着梁晓行了礼,然后直接请战。
梁晓对林钟的态度很是满意,吩咐道:“立刻开始警戒,尤其是盯紧了所有的城门……宁错杀,不放过,真有风吹草动的话,立刻来报我!”
林钟的心猛地跳动了一下,他也算是为官多年了,从这个命令中嗅到了不同寻常的味道。
但军人以执行命令为天职。
林钟大声答应下来,就要去做事,根本不问原因。
还是梁晓又叫住了他,小声提点了几句,“宫里应该是出事了,陛下多半是……你也无需太担心,太子殿下就在陛下身边伺候呢,你就按我说的去办事吧……”
林钟点了点头,更能感觉到梁晓对自己的重视,郑重地说道:“将军放心,我老林跟了您这么多年,我心里有数……”
这就是赤裸裸的表忠心了。
梁晓靠近林钟,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我明白……也不要反应过激,凡事有我呢,我来拿主意,切记!”
第234章 对西夏,不能畏惧,也不能小瞧(4K)
赵宗全的丧礼上并没有出乱子。
以赵宗全自己为首的禹州集团,早在半年以前,赵宗全初登帝位之时,就开始为今天做准备了。
为了彻底掌控皇宫及汴京城,以赵宗全、赵策英为首的禹州集团,向太后党等其他大势力让渡了很多利益。
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只要赵策英能够坐稳皇位,让渡出去的利益都有可能收回来的,甚至是变本加利的收回来。
要知道,赵策英是盛年即位,如今不过二十岁出头的年纪。
若是他能活到他父亲赵宗全的寿数,且坐稳了江山,不被人推翻,那他至少也能执政三十年。
三十年啊!
三十年的时间,足以让赵宗全、赵策英一系长长久久的产出皇帝,
也足以让如今还很弱小的禹州集团成为大周朝的第一势力。
所以,当然是值得的。
在过去半年时间中,赵宗全将自己的伤势隐藏得很好,麻痹了太后党等敌人。
曹太后及太后党觉得赵宗全至少能当三五年的皇帝,与其纠缠皇宫中的护卫是不智的。
——皇帝在皇宫中天然具有优势,只要给智商正常的在位皇帝时间,是肯定能彻底掌控皇宫的——所以,还不如见好就收,换一些其他利益。
太后党上下都觉得自己这一方做生意至少没有赔。
直到赵宗全突然昏倒,疑似不久于人世的消息传遍汴京,太后党才发现自己做错了什么。
只是,这时的他们就算把肠子悔青了,也一点用都没有了。
赵宗全父子早就完成了对宫中侍卫和禁军的整编。
……
大周皇宫,太后居所。
太后党的核心干将们向曹太后请示,如今自己这一方公司如何做。
曹太后有些不悦,微微皱眉,说道:“大行皇帝尸骨未寒,你们却来问我这个?这说的是人话吗?”
太后宝座之下,太后党干将们面面相觑,都不知道这是怎么了。
要知道,赵宗全只是曹太后的便宜儿子,双方一丁点的血缘关系都无。
再有,赵宗全驾崩之前,新帝党和太后党已经势同水火了,双方才刚刚近身拼了一回刺刀。
就算最后没有伤亡,可双方想要让对方死的心,都已经表露无遗了。
那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自然是“趁他病,要他命”了。
他们不知道的是,曹太后这是产生了些许“兔死狐悲”之心,还想起了先帝。
不对,现在该说上上任皇帝陛下了,或者用庙号“仁宗”来称呼。
仁宗皇帝的死,直接原因就是兖逆叛乱。
若无兖逆叛乱,仁宗皇帝也许还能再活一段时间。
曹太后与仁宗皇帝相伴数十年,感情还是很深的。
若无赵宗全带着禹州众将拼死相救,只怕仁宗皇帝的结局会更不好。
没准当场就暴毙了。
或者被逼着写了传位给兖逆的诏书,让兖逆继承他的一切……
仁宗皇帝刚驾崩时,曹太后对赵宗全是有一些好感的,虽然做了垂帘听政的皇太后,但也是真心实意地给赵宗全铺路。
只是,这些许好感,在权力欲望面前,根本就不够看的,很快就被消磨殆尽。
曹太后和新帝党成了死敌。
可如今,赵宗全暴毙身亡,也让曹太后又回忆起了赵宗全的好。
说是真心流露也罢,说是鳄鱼眼泪也好。
总之,就算赵策英和禹州集团准备得很好,没有露出破绽。
曹太后也就不想在赵宗全的丧事上捣乱。
对,最重要的就是无利可图。
宝座之下,太后党众人惴惴不安,并不太明白曹太后的心思。
曹太后见了,还是决定给他们一些提点,于是淡淡地道:“没有必要在这个时候捣乱,全天下人的目光此时都集中在此,你们要是真做了什么,被拿住了把柄,就得不偿失了,就算是我也保不住你们了……”
“再有,日子还长着呢,不急于一时,如今优势在我……”
不怪曹太后有信心,虽然如今赵策英忙于父亲赵宗全的葬礼,还没有给曹太后晋升。
但曹太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太皇太后了。
曹太后是赵策英的祖母,太皇太后,还被赵策英祖父仁宗皇帝亲自授与了“垂帘听政”的权力……
无论怎么看,曹太后都是胜券在握。
宝座之下,太后党们也是这样认为的,脸上或多或少都带出了一丝喜意。
他们死心塌地的跟着曹太后,和皇帝父子对着干,其实心里也都是忐忑的。
毕竟,曹太后的年纪摆在那里,只要是个头脑清醒的人就都知道,时间并不站在曹太后这边。
就如同梁晓劝说赵策英时说的那样,赵策英才二十多岁的年纪,熬也能熬死曹太后这个黄土埋半截的人了。
到了那个时候,曹太后生前再强势,又有什么用呢?
曹太后一蹬腿,什么都不管了,他们这群太后党可就要遭殃了。
只是,他们之中的很多人,都是在仁宗皇帝驾崩前,就做了曹太后——那时还是曹皇后——的党羽。
他们现在如果背主的话,下场肯定会很惨,曹太后一定会拿他们开刀。
除此以外,太后党剩下的人中,虽然投靠曹太后的原因不同,但都或多或少的考虑过以后的事。
如今见曹太后胜券在握的样子,他们终于可以稍稍放心了。
先不提曹太后会不会在占尽优势后,行废立之事。
就算还是赵策英坐皇位,只要太后党能够将赵策英架空,让太后党遍布朝野上下。
那么,他们就算是安全了。
毕竟法不责众。
曹太后死后,赵策英也不能将朝野上下的官员全都清空,只能睁着眼睛装瞎子。
心情不错的太后党众人纷纷出言拍马屁,然后默契地告退了。
他们还要去先帝赵宗全的灵前哭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