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文莉自幼聪慧,一岁半时到了爷爷、奶奶家,已经学会走路,简单的日常用语也学会了。嘴巴甜甜的,深得爷爷奶奶的喜爱。我的母亲身体不好,但为了照顾孙女,整天围绕着她转,身体也渐渐好转了。女儿1972年春节离开二老到北京时,两位老人依依不舍,所以在初三寒假时,她一个人独自回武汉看望爷爷奶奶。
文莉4岁时来到清华与我们团聚后,上清华园幼儿园、清华附小、清华附中直到清华大学工物系,再也没有离开过我们。我和妻子工作忙,有时很晚才能回家,她6岁时我们就教她做饭、做菜,以便照顾她自己和弟弟。
晚年乐事
身为父亲,我于心有愧,但她一直说自己是最幸福的人:当她上小学时,我们从筒子楼搬到了两家合住一套的清华西11楼202室,两家共用厨房和厕所;待她念初中时,我们搬到清华南7楼,全家有了真正单独的一套住房;等她上高中时,我们搬到三室一厅的房子,姐弟两人都有了自己的卧房。
她爱好体育。一次开运动会前,过去从未投掷过标枪的她就只练了几次,竟在马约翰体育竞赛时得了名次。高考前她还担任了清华附中校篮球队队长,结果在海淀区参加比赛时带领全队得到了区竞赛的第三名。她亦重视社会工作,高中时曾被校评为优秀班干部。由于篮球比赛获得区第三名,在高考中获得20分加分的奖励。1986年,她考入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由于她从小脑子灵活,勤学习,肯吃苦,意志顽强,做事麻利,也善于待人接物,深得同学的好评,我们都很爱她。
文莉要强,怀孕时还坚持在人大念完在职硕士,并取得了硕士学位证书。她有主见,工作一段时间后看清了时局,就离开原公司出来个人创业。经多年努力,如今她与芬兰一个财团合资开办格拉司通(三河)工具有限公司。被任命为总经理。
儿子文胜也很争气。还记得他两岁时我们刚刚接他来身边,他还只能叫“爸爸”、“妈妈”。我们送他去清华在林学院(当时清华在林学院有几栋宿舍楼)开办的幼儿班,每晚我都教他识字。有一次幼儿园接他,阿姨告诉我:“你儿子真能吃,一顿能吃七八个饺子,其他孩子都只吃两三个。”他在两三岁时长得矮胖,蹲下去就起不来,每次要用两只肉圆的小胖手用力撑地才能勉强站起来,我们一直担心他将来是个矮个子,结果到高中时一下长到1.84米,让我们大吃一惊。
他从小性格内向,不惹是非,直到现在,回家也很少议论他人是非曲直。遇问题时他有主意,能沉得住气,善帮人,做事认真负责,深受老师、同学、同事好评。学习上除小学毕业时考试一次失误,差几分未能进入清华附中外,就读清华附中二部后,年年成绩优秀,获得每学期都免学杂费的奖励,在初中毕业考清华附中时名列前茅,顺利被录取。与姐姐文莉一样,学习成绩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比较稳定,用不着我们操心。在1988年高考时,他顺利考入了清华大学自动化系。
我们从林学院搬到校内后,他从上清华幼儿园、清华附小、清华附中二部、清华附中到清华自动化本科到硕士生毕业,再到自动化系系办公司工作,一直都在清华园内学习和工作。读硕士时他当班长,该班毕业时被评为校优秀班集体,并授予奖状,他本人被评为校优秀共青团员。现在他在外企NEC(中国)有限公司工作。
女儿、儿子进了清华大学,现在都获得了硕士学位,我们对他们的培养任务总算圆满地完成了。
我和两个妹妹、还有弟弟感情都很好,与大伯的孩子们也常有联系。伯父和伯母未去世前,每年过年时我们全家都要进城向她们拜年,并和堂弟妹们团聚,当伯父伯母都去世后,和堂弟妹们每年春节仍要团聚一次,叙述一年来的各自生活、工作、子女等情况。大家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好不惬意。
到了这个年纪,不像以前那样好事儿了,只是遇到事出点这个主意、那个主意而已。充沛的精力不再复返,心有余而力不足。安稳地过着居家的小日子,买买菜、做做饭,与儿孙们能常相聚。儿女们对我们都很孝顺,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后记
回顾这一生,比起同代人,我是个幸运儿。
解放前家里不愁吃、不愁穿,我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父母无私的付出在我的心底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养育之恩不能忘记。家乡的传统教给我最纯净的品质:为人善良,懂得感恩,尊重他人。
解放以后,中学、大学我一路走来,没有党的培养,恩师的教导,领导的关怀我不可能有机会来到清华大学,更不会有今天的生活。
总结起来,我觉得有几点感受对个人的成长特别重要。
首先,对待工作一定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按照过去的说法,听党的话,党把你安排到哪儿,你就在哪儿生根发芽。这一点绝不含糊,不管顺境、逆境,我始终坚持着。只有这样,才能开创出自己的小天地,赢得他人的尊重。
其次,人不能好高骛远,要实事求是地要求自己。只有追求可以做到的事情,梦想才会变成现实。到苏联去学习时,我深切地体会到这种做法的意义。我的期望很高,但是人家不满足怎么办?所以就要有第二套方案,再不行应还有下策,不管遇到什么事总要有个办法。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追求实际可行的事物,这样才不容易自暴自弃,心情舒畅地一步步成长。
很多人对我说:“陈老师,这么多年,您的变化不大。”
每每听到相似的话,我就会淡淡一笑,“我没有太多想不开的心思。”
最后,人要有一个颗平常心,凡事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斤斤计较,要顺其自然。有的人心事重,比工资、比住房,心态自然不平衡。其实,有本事自己去创造,够不到“上”就够个“中”,够不到“中”至少有个“下”,事情就是这么简单。想开了,就觉得活着挺愉快、挺满足。
偶然想起了高中的暑假,我还是个黑发少年,张开双臂,只是享受阳光的沐浴、和风的亲吻,仿佛就拥有了未来。
时光悄然无声地溜走,我已两鬓花白。
伴随着芬芳四溢的书香,一缕缕思念、一段段情感在飘逸,陪伴我走过这怅然若失的年纪。生命不能恒久,但回忆录中久久留下了我的印记。
过去的不能重来,而未来仍在脚下,而我亦将坚定地走下去,追逐着梦想,追逐着希望。人生道路永无止尽,生活的意义在于创造。追忆流失的岁月,收获心血浇灌的果实,品味辛劳换来的幸福,展望夕阳无限好的美景,我的心里跳荡出四个大字——岁月如歌。
--------------------------------------------------------------------------------
[1] 此段摘自《文化旅游》——鄞县茅山镇(现改名为“姜山镇”)千年文化古村走马塘特刊,2000年4月25日第3期,谢善实的《岩花岩雨相兼落 溪水溪鱼一样闲》。
[2]摘自陈万丰2000年11月29日发表的《发现走马塘》。
[3]珞珈山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中部,东湖西南岸边,由十几个相连的小山组成。
[4]博学中学后改为武汉市第四中学,位于武汉市硚口区,是一所百年老校。这所创办于1899年的学校,原名博学书院,1952年始易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