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和事 第1节

香港人和事 作者: 罗孚

内容简介:

一九九七年,在香港从事文化活动超过半个世纪的罗孚,邀约二十多位香港作家,写下他们怀念中的人和事,所写的都是真人真事,且都是名家写名家,不作虚构,但在表现的方式上,个别可能像小说,原则上还是实事求是的写实。 [1]

有些东西原来都存在在我们的历史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时间令人遗忘,但也是时间提醒我们记住历史,令我们有了记忆。

作者简介

罗孚,原名罗承勋。1921年生于广西桂林。1941年在桂林加入《大公报》,先后在桂林、重庆、香港三地《大公报》工作。任香港《新晚报》编辑、总编辑。编辑过香港《大公报》、《文汇报》的《文艺》周刊。以丝韦、辛文芷、吴令湄、文丝、柳苏等为笔名,发表了大量的散文、随笔和文论、诗词等。著有《香港,香港》、《南斗文星高——香港作家剪影》、《燕山诗话》、《西窗小品》等,编有《聂绀弩诗全编》、《香港的人和事》等。

我行我素我罗孚

在网上搜索“罗孚”这个词,往往可以搜到的是一个名贵的汽车品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罗孚”,却是一位文人,一位有名的文人,一位颇有来历的文人。

罗孚是他的笔名,他本名罗承勋,1921年生于广西桂林。

他是一位报人。1941年在桂林参加《大公报》,从练习生做起,先后在桂林、重庆、香港三地的《大公报》馆工作,一共干了41年。徐铸成说他文品皆优,胡政之也说他头脑清楚。他做到香港《大公报》副总编辑和香港《新晚报》(即《大公晚报》)的总编辑,还编过《大公报》、《文汇报》的《文艺》周刊和《海光文艺》月刊等。

但他又不仅仅是一位报人。

1947年,他作为进步知识分子,参与了重庆地下党的理论刊物《反攻》的创办和编辑工作,《反攻》的领导人正是当时还没有被称作江姐的江竹筠。1948年,他在香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后长期在廖承志同志的领导下工作,廖公称他作“罗秀才”。

上世纪50年代,叶灵凤寓居香港,在他和朋友们的鼓动和帮助下,为左派报刊撰文,一时间凤兮归来,霜红正晚。70年代末,聂绀弩从沁园回到家,一副病躯,满脑子都是诗。他在香港以野草出版社为名,出版了聂诗《三草》,如今,老聂的诗成了一代人的心灵史。更早一些时候,查良镛还是一位编辑,写了几部电影剧本也没找到感觉,他鼓励这位同事在《新晚报》上开天辟地写武侠小说,以后,我们就看到了“金色的金庸”;类似的,还有梁羽生。再晚一些时候,他在《读书》杂志上写文章介绍香港作家,一篇《你一定要看董桥》,使得这位经济学出身的编辑,更上层楼,名满大江南北……

其实他还是一位作家,首先是一位散文家,他把发表过的文章汇集成册,有《风雷集》(1957)、《西窗小品》(1965)、《繁花集》(1972)和《香港文丛·丝韦卷》(1993)。作为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者,他不遗余力地为主旋律讴歌,似乎其中也有那么一点“风花雪月”。有人称他是香港左派文化阵营中的“一支健笔”,他却说,早年的文章不忍猝读,“四十多年来我写了不少假话,错话,铁案如山,无地自容”。萧乾评论说:“这是巴金的《真话集》问世以来,我第二次见识到这样的勇气,这样的良知,这样的自我揭露。”

1982年起,由于一个自己也意想不到的原因,他在北京蛰居了十年。从此,罗承勋改名为史林安。可是,黄苗子和郁风一定要管他叫“史临安”,临安者,南宋偏安之地后来的杭州是也。

北京十年,其实不是蛰居,是谪居。走了罗孚,来了“柳苏”。柳、苏,当是柳宗元和苏东坡。他说,我安敢自比柳、苏,只是取了其中的贬谪之义罢了。话虽这么说,事实上他成了“专职”的作家,也迎来了自己创作的高峰。这期间,他写了介绍香港形形色色的《香港,香港》、《香港作家剪影》和《香港文化漫游》,描绘了一幅97以前香港文坛的画卷,他肯定香港是有文学的,也有很多好的作家。他写下了二十余万字的散文和随笔,见诸大陆和香港的报刊。他还读诗、写诗、解诗,自己写了许多首旧体诗,编辑了聂绀弩的诗集,写了《燕山诗话》。柳苏比起罗孚,又多了一点冷峻和老辣,好像还有一点忧伤和无奈。

当然,他还不止是写作,还有交游。和他作忘年交的有:沈从文、夏衍、冰心、启功、钟敬文,他的密友还有舒芜、舒諲,和他一起吟诗作赋、唱和作答的有:黄苗子和郁风、丁聪和沈峻、吴祖光和新凤霞、杨宪益和戴乃迭,还有黄永玉、王世襄、范用、邵燕祥……这些也都成了他的创作题材。他为新组建的三联书店写作并出谋划策,沈昌文曾说:“柳苏先生熟谙港人港事,许多人、书、事都是他亲历、亲闻。文章不仅生动而富文采,而且具有史料意义。他还帮助我们扩大了自己的出版范围,开辟了一条通往外面世界的道路。”

1993年,他回到了香港。他说,我对香港,未免有情,我恋香港。余年无多,“岛居”最久。这些年,他又在报刊上以“岛居杂谈”和“岛居新语”为栏目,写了大量的散文和随笔。年事虽高,笔锋仍健。出版了《文苑缤纷》、《丝韦随笔》等书,还编了一个专辑《香港的人和事》。

主持《新晚报》后,他以“罗孚”登记了身份证,也不再用其他笔名。几十年来,他用过十几个笔名。也许是留恋家乡的山水,他用过“石发”;抗战时崇尚罗斯福,同事们管他叫了这个“花名”,他就做了“史复”和“罗孚”;写革命文章时是“封建余”;办报时作“辛文芷(新闻纸)”;抗战时期在重庆替宋云彬主编的《民主》周刊写“无花的蔷薇”专栏时为“丝韦”;上世纪60年代为文时又称“吴令湄(勿令迷)”。当然,还有“柳苏”。现在,罗孚,既是本名,又是笔名。

罗孚“岛居”以来,他的作品似乎也被“岛居”了起来。今天,我们整理出版罗孚的著作,就好像迎接一位长者的归来,也应了聂绀弩写给罗孚的诗:“惜墨如金金似水,我行我素我罗孚。”

编者

2010年9月2日

罗 孚

编者的话

香港的人和事》是邀请一些能文之士,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最熟悉的事,当然是和香港有关的人和事。由于是最熟悉的,相信是较有可读性的。

所写的都是真人真事,不作虚构,但在表现的方式上,个别可能写来像小说,原则上还是实事求是的写实。个别地方或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或略有溢美之辞,实也难免。我们不想说得绝对。那就请高明的读者自作判断了。

人和事,人之所以为人,是通过他所作的事表现出来的;事在人为,而事之所以为事,更非有人去做不可。人和事,不可分,写人写事也就不可分。说到底,当然还是人为主,主要还是写人。

香港虽然只是一个地方,却是一个相当特别的地方——特区,因此也就颇有可以特别一写的地方——人和事。由于我们只是偶然想起,尝试一下,就动手了,没有周详的计划,做下来的结果,就有了一点小圈子的味道。限于文化的小圈子,几乎没有去写文化圈子以外的人。邀请的作者也有限,虽然已有高手,却有许多高手来不及邀请。

因此而想到,这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份人物杂志就好了,可以面面俱到,方面很广,一次又一次地去写多种多样的人物,写人世,写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人间世,写尽人间的百态和万象。

我们一些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就不禁表现出了这方面的兴趣,他们已经自己定了下来,此刻写的只是他要写的一系列文章的第一篇——之一而已。

香港虽小,写香港的人和事却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这就有望于后之来者了。

本书文章的排列以作者署名的笔画为序。编者自认为这有一个好处,即他自己的文字因此可以排在最后,附于骥尾。

作者其实多为读者熟知,但奉命简介如下:

小思,原名卢玮銮,一九三九年出生于香港。散文作家、香港文学研究开拓者,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有多种著作和编辑的书籍行世。

她有关香港的著作有《香港故事:个人回忆与文学思考》、《香港文纵》、《香港文学散步》、《追迹香港文学》(合著)等。她编辑的有《香港的忧郁》、《许地山卷》、《叶灵凤书话》等。

这篇《记陈君葆先生》也属于香港人以至中国人应该记得的香港的故事之一。

吴瑞卿,一九五三年出生于香港。中文大学的哲学博士,学过文史,教过新闻,主持过电台多个节目。著有《但愿人长久》、《没有天使的天使岛》等。现居旧金山湾区,是美国国务院特约翻译。与丈夫陈纪安合编《美国生活百科丛书》多种。

周蜜蜜,又名密密。出生于一九五三年,来港定居于七九年。原籍广西罗城。

父亲是作家周钢鸣,母亲是作家黄庆云。黄庆云是以“云姐姐”出名的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女儿也就承继了父母的衣钵,特别是母亲的,写了不少儿童文学的作品,多次得过奖。她也写大人们看的小说。

胡菊人,一九三三年出生,广东顺德人。五十年代初到香港,当过校役、杂役。后参加友联出版社工作,晚间读书于珠海书院,半工半读毕业后,六十年代初主持《大学生活》杂志,后又任《中国学生周报》社长。六七年起任《明报月刊》总编辑,历时十二年。七九年任《中报》、《中报月刊》总编辑。八一年与陆铿合办《百姓》半月刊,任总编辑。

现定居温哥华,仍为港报写作专栏。在香港时,曾任香港作家协会主席等职。

菊人菊人,人淡如菊乎?“采菊东篱下”的人,也有舞干戚而“猛志固常在”的时候,而且是常有。

梁羽生,原名陈文统,一九二六年出生于广西蒙山。现居澳洲雪梨。

在广州岭南大学毕业,学的是经济,但对文史有兴趣。四九年毕业来港,参加《大公报》工作,其后主编副刊,以冯瑜宁、梁慧如笔名,写文艺随笔、历史小品。

五四年开始写武侠小说,以《龙虎斗京华》开创了新派武侠小说的道路,与后起的金庸有一时瑜亮之称,并称为金梁,同被称为新派武侠小说的鼻祖。三十年间,写了武侠小说三十五部。

下棋是他的兴趣所在,精于围棋,尤精于象棋。看过许多棋赛,写有许多精采的棋评。

对对子也是他的兴趣所在,著有《名联谈趣》一书。他自撰一副嵌上自己名字的对联:“散木樗材,笑看云霄飘一羽;人间境异,曾经沧海慨平生。”上下联末一字嵌上了“羽生”。

现定居澳洲雪梨。同在“雪”中的陈耀南呼之为“生公”,不知梁羽生能说何法?

马国亮,出生于一九○八年,广东顺德人。现住美国旧金山湾区。

小时就到香港读了两年英文,其后几次来港,一九五三年还因是左派电影工作者而被港英政府逮解出境,八十年代才重到香港。

二十五岁就担任上海《良友画报》的主编。四十年代在香港办过《大地画报》。五十年代担任过《新中华画报》主编。八十年代又担任香港《良友画报》的顾问。

他不仅是小说作家,还是编剧家,担任过长城公司的秘书长,编过七部剧本。这以前,还为薛觉先、马师曾主演的故事片编过剧本。

他有一个音乐家庭,夫人马思荪是马思聪的妹妹,和女儿马常子都是钢琴家。

他著有小说《命运交响曲》,散文集《浮想纵横》、《美国短长》、《偷闲小品》等。

首节 1/3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