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坛天工:开局执教答案 第321节

  缺能在KG身侧或轮换时顶住大本、戴维斯、奥尼尔这种洪荒巨兽的内线护法。

  缺一个可以在外线撕咬对方箭头人物、提升整个外围防守强度的“疯狗”。

  甚至……缺一点真正在高压锅下淬炼出来、能豁出一切去赢球的狠厉气势!

  史蒂芬·杰克逊已经证明了他有这股狠劲,但这种特质对一支志在王朝的队伍而言,还远远不够。

  季后赛的炼狱级别的防守轮转需要不止一个“疯狗般”的战士,需要的是整个团队的钢筋铁骨般的韧性。

  桌上的咖啡早已凉透。

  陆远站起身来,走到窗边,望向窗外被灯火点亮的纽约夜空。

  麦迪逊广场花园巨大的轮廓在不远处安静地矗立着,像一个沉默的巨人。

  弗兰克·沃格尔处理完手中的数据,刚想开口询问陆远对接下来的训练营规划有何指示时,却看到主教练的背影凝固在窗边,仿佛与窗外的夜色融为一体,只有微微握紧的拳头,显示出他内心并非真的平静。

  “教练?”沃格尔轻声问道。

  陆远没有马上回头,他的目光穿越了城市的喧嚣,聚焦在了一个虚无的点上。

  他脑海中闪过无数个名字——球队球探组提交的详尽自由球员名单上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备选方案”,但每一个似乎都差了一口气,不足以满足他对这支球队更高目标的渴望。

  他需要“那个人”,不是锦上添花,是雪中送炭!

  是一个能立刻成为球队重要拼图、能在季后赛的冰与火中站稳脚跟的角色悍将。

  突然,一个念头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瞬间照亮了他紧锁的思绪!

  不是自由球员名单上的哪个“老熟人”或“潜力股”。

  也不是通过交易可能换来的某个角色拼图。

  “嘶……”这个念头实在太过于大胆,甚至让他自己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个疯狂的名字像一个不受理智控制的幽灵,带着巨大的诱惑和同样巨大的风险感,固执地盘旋在他思维的每一个角落。

  “弗兰克,”陆远终于转过身来,他的眼睛在台灯光晕的勾勒下显得格外深邃,里面跳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光芒,“如果我说…我有一个想法…可能会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甚至被人觉得我们疯了…”

  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着措辞,也似乎在测试自己说出这个名字的勇气。

  办公室里安静得只能听到窗外汽车掠过的低语,以及沃格尔屏气凝神的等待。

  窗外的纽约,灯火依旧璀璨,映照着哈德逊河面跳跃的粼光。

  办公室里,咖啡的凉气仿佛凝固了空气。

  弗兰克·沃格尔看着陆远转过身时眼中那簇异样的火焰,心头猛地一跳。

  他太了解自己的恩师了——那种眼神,通常在打破常规、在棋盘上落下那枚出人意料的棋子时才出现。

  沃格尔皱紧眉头,大脑里的NBA现役及自由球员名单数据库飞速检索着,但没有任何可以让陆远露出这种表情的球员。

  “教练,你说的是谁?海外淘金的主力得分手?还是欧洲联赛那些技术流的控卫?”他更倾向于后者,毕竟球队确实缺个给纳什分担压力的替补。

  陆远走回办公桌,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手越过那堆厚厚的自由球员名单,径直从桌角最下面抽出一份边缘有些微卷的文件。

  文件封面只有简单的姓名、照片和一个清晰的队徽印记——蓝紫色的雪山标志,犹他爵士。

  弗兰克定睛一看那张夹在封面下的黑白打印照片。

  照片上的男人年轻、削瘦、手臂奇长、眉骨带着点东欧人特有的深邃和冷峻。

  那双眼睛即使在静态图片里也透着敏锐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倔强。

  安德烈·基里连科。

  Andrei Kirilenko。

  文件标签页上手写着:AK-47。

  “是他?那个俄罗斯前锋?!”沃格尔几乎脱口而出,语气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惊讶和……一丝了然。惊讶的是陆远思维的跳跃性,他居然把主意打到了一支球队的核心队员上?

  基里连科在犹他的日子,对于关注NBA的人不是秘密。

  1999年,他还是个年仅18岁、带着浓浓异域气息的俄罗斯天才少年,在首轮24顺位被爵士摘下。

  而直到两年之后,他才真正的登陆NBA的赛场。

  爵士的固执和老帅斯隆的体系宛如一个密不透风的铸铁机器,对一个稚嫩的、远跨重洋的非美籍球员来说,适应之艰难可想而知。

  但是他抓住了老天给自己的机会,随着斯托克顿退役、马龙转会,他被赶鸭子上架获得了大量时间和战术倾斜,场均砍下接近16分、8篮板、3助攻以及令人咋舌的场均2.7次盖帽和1.5次抢断!

  那赛季他仿佛是数据栏的“填格机器”,攻防两端的万金油属性展露无遗,潜力炸裂得让整个联盟都为之侧目!

  “是的,安德烈·基里连科,”陆远的声音带着一种奇异的笃定,“那个无所不能却又处处受限的AK-47。”

  他摩挲着那份文件的边角,目光锐利得像能穿透纸背,直抵那个俄罗斯青年的深处。

  “你看过他上个赛季的录像吗?我是说……完整的,尤其是在斯托克顿和马龙离开之后。”

  斯隆的挡拆体系要求严格的角色定位和执行力,而基里连科的全能反而成了一种“错位”。

  主打内外挡拆的爵士需要的是能拉开空间的投手或纯粹挡拆掩护墙,而不是一个会主动持球支配、喜欢策应甚至偶尔客串组织的全能锋线“干扰者”。

  基里连科的控球被压缩,他的组织需求被无视,他引以为傲的防守端四处协防扫荡、覆盖半场的恐怖能力,在强调位置防守的铁帅斯隆眼中成了“不守规矩”。

  他的投篮时灵时不灵(特别是三分线外),缺乏持续硬解能力。

  他的比赛气质是聪明的、灵动的,带着一丝俄罗斯学院派的技术雕琢感和欧洲球员特有的空间嗅觉,恰恰与爵士当时追求的“磨盘式推进”、“强硬低位强凿”和“有限转移球”的复古节奏格格不入。

  当陆远突然提出这个名字时,沃格尔内心的第一反应是巨大的疑虑。

  “陆,我知道AK的天赋有多可怕,那数据面板简直是个作弊器。”他翻动着那份资料,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基里连科在爵士时期的高阶数据模型和分析报告,防守影响力一栏高得吓人,“他能在防守端覆盖1-4号位,甚至可以短暂顶上5号位!能协防盖帽、抢断、封堵传球路线,还能贡献扎实的篮板和快速转换推进!在某个体系里,这能起到改变比赛能量结构的作用!”他承认这点,作为助理教练和专业分析师,他从不否认基里连科的防守天才。

  “但是!”沃格尔的“但是”掷地有声,“他在犹他的问题我们也能看到。投篮稳定性呢?季后赛关键时刻硬凿强投的硬解能力呢?他需要球权去梳理组织,我们的进攻体系围绕KG、纳什和韦德展开,球权够分吗?他能不能适应自己在球队的定位?搞不好就是一枚更衣室的炸弹!我们现在的团队化学反应来之不易,KG、纳什都是顶级领袖不假,可万一……”

  陆远安静地听着,目光却没有离开照片上基里连科棱角分明的脸。

  “弗兰克,你说的每一个‘风险点’,我都想过,而且可能想得更深。你说得对,他需要融入体系,而且体系必须匹配他的特点。斯隆的挡拆束缚了他,但我们呢?”陆远的右手张开,划过战术板的方向,“我们打的是什么?快速的攻防转换!多轴心驱动!无限挡拆掩护、球的流动与分享!还有防守端,弗兰克!这正是我最看重AK、并且认为他可能比任何人想象都更契合纽约的一点!”

  他的口气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灼热:“KG是什么?他是我们防守体系的擎天柱,是精神领袖。但他也需要帮手!想想活塞的比赛!我们太需要一个能在KG被牵制,尤其是在硬凿型内线冲击下,有足够机动性、嗅觉和臂展从弱侧快速补防篮下的人!也需要一个能在对方挡拆换防后不失位、甚至能快速换防对方小后卫不至于被轻松突破的锋线大闸!史蒂芬很硬朗,他能在某些时段成为合格的尖兵撕咬者。但史蒂芬的身高限制了他在协防覆盖范围上的上限,在应对高大型攻击锋线或错位冲击内线时的保护力量也有限。约什和凯尔在各自位置都很棒,但要他们同时肩负高强度防守任务?科沃尔的防守脚步偏慢一直是弱点,约什还在成长中。至于我们的内线……李冉、王治郅、包括那些边缘名单里的大个子,在活塞那种级别的肉搏里,能不能持续顶住?我们需要第三股防守力量!”

  陆远指着录像带:“你看过他的比赛录像就知道了!他几乎就是个无处不在的魔鬼蜘蛛侠!防守端从弧顶扫荡到篮下,快速回防并且限制对手的快攻,对手投篮不中他第一时间摘下篮板快速启动推反击!阵地战穿插时,他的空切嗅觉一流!更重要的是他的策应!他在欧洲联赛场均接近5次助攻可不是刷出来的!那是基于他良好的空间洞察力和传球技巧!这恰恰是我们目前轮转阵容中、第二组织点薄弱环节的完美补充!他的多位置属性能让KG更长时间驻守在内线关键位置防守而不必疲于奔命补位!”

  他深吸一口气,眼神紧盯着沃格尔,像是要穿透对方脑中的每一个疑虑点:“至于球权?”陆远嘴角竟然勾起一丝带着某种狡黠和疯狂的弧度,好像想起了某位全能的故人,“我们的进攻体系建立在分享球的基础上!纳什是驱动核心没错,但韦德无球冲击力多强?KG最擅长的就是高位策应!科沃尔站在那儿你就不想给他传球?约什需要球权持球单打吗?AK不需要大包大揽!他可以在防守带动反击中冲锋陷阵,在快攻中作为优秀的终结者或连接点,在阵地战转移里做那个在强弱侧准确输送炮弹、或利用空切的威胁给核心攻击手拉开空间的‘润滑剂’!他的全面技能树,恰恰是在一个强调多点开花、讲究快速转移球的体系里如鱼得水的最大本钱!”

  “那……他的投篮呢?”沃格尔问出了最关键的技术命门之一。

  基里连科的投篮不稳是公认的问题,这在强调空间和投射效率的现代篮球环境下,是个巨大短板。

  “在犹他,他出手犹豫,因为定位模糊,怕影响节奏。我们有联盟最顶级的空间环境!纳什、科沃尔、韦德甚至KG都足以把防守拉得足够开!只要他保持空切和快速决策传球,并且愿意投入训练,他的空位跳投潜力足以被挖掘!我不是把他当作主攻点,弗兰克!我把他当作一块顶级黏合剂!一块覆盖防守漏洞、提升第二阵容活力、串联进攻轴、在球星被限制时能提供多一种解决路径的特殊万金油!”

  “那性格和薪水呢?”沃格尔问出了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现实问题,“爵士给他的续约谈判很艰难,据说他非常坚持要一份顶薪长约才留下。我们…能负担得起这样一个人可能带来的更衣室变数和薪资压力吗?”

  陆远沉默了。

  这是他所有构想中最脆弱的一环。

  基里连科在爵士展现的“不合群”气质和追求大合同的决心是客观存在的威胁。

  纽约尼克斯虽然球市巨大,老板也舍得投入,但球队核心加内特刚签下天价合同,纳什也拿的是顶薪级别控卫待遇,未来韦德势必要走向顶薪(好在仍在低薪红利期),球队薪资空间并非无限敞开的金库。

  为一个风险系数颇高的“外援”付出高昂代价甚至打破薪资结构平衡,这是每个管理层都不得不面临的艰难抉择。

  但这个念头如同野火一般,一旦燃烧起来便无法轻易熄灭。陆远深知,要在东部的血沼中杀出去,要与西部的豪强宇宙抗衡,尼克斯需要一些真正独特的、超出对手预料的拼图!

  “风险和收益永远成正比,弗兰克,”陆远最终开口,声音沉稳中带着破釜沉舟的决绝,“AK是一把双刃剑,但如果他能成功融入我们,他能把我们从一支‘优秀’的球队,提升为一支具有真正冠军韧性和体系丰富度的争冠队伍!一个能减轻KG防守压力、提升纳什传球选择、为韦德快攻添翼的无形帮手,其价值不是数据能完全体现的!”他顿了一下,目光灼灼,“至于薪资,我们可以谈!”

  “我亲自去一趟盐湖城!”

  夜色如墨。

  办公室里的灯光打在陆远脸上,半边明亮,半边投入深邃的阴影中。

  这个念头像一场在悬崖边策马的疯狂之赌。

  尼克斯的对手是活塞冷酷的钢铁壁垒,是湖人闪耀的银河战舰,是蓄势待发的公牛怪物雏形。

  而尼克斯唯一的筹码,是陆远那颗燃烧着不甘平庸、渴求在乱世筑起新堤坝的不羁之心。

  目标:AK-47!

  一场跨越东西方大陆、穿梭于高原峡谷与繁华都市的“狩猎”,在NBA总决赛尚未点燃全球战火之前,悄无声息地启动了。

  纽约的夜色下,一枚指向未来的、极其锋锐却无人知晓的“子弹”,已然离膛。

第269章 怜悯不能赢得胜利

  盐湖城的空气带着高原特有的疏朗和清冽,吸进肺里有股干净劲儿,和纽约那种被尾气和人潮捂得发腻的味道完全两样。

  陆远走下飞机舷梯,使劲嗅了嗅。

  有点凉。

  他没有惊动任何人,甚至没让爵士方面派人来接,只开着从当地租来的一辆半旧的福特SUV,径直驶向爵士队那栋著名的训练场馆。

  车外是犹他州标志性的开阔地景,平直、空旷,透着一股近乎苛刻的秩序感,就像等下要见的那个人。

  陆远靠在椅背上开车,不时转过头看一眼副驾驶上放着的文件夹。

  里面就两张纸:一张是约什·霍华德新秀季的精华剪辑简述,另一张后面跟着一串数字和一个小表格。薄薄两层纸,分量却压得他心口有点闷。约什这孩子,眼神里有股狠劲,U.D(乌杜尼斯·哈斯勒姆)更是训练馆里闷头咬牙的主,从来没有因为少的可怜的上场时间而有过任何的怨言。把他们丢出来……他甩甩头,把这点柔软扫开。

  真正的砝码在脑子里:安德烈·基里连科覆盖整个禁区的长臂,迅捷如电的协防,以及在俄罗斯国家队里越来越精妙的传球枢纽作用——尼克斯的欧洲球探报告用近乎夸张的词汇写着:无所不能。

  方向是爵士那座著名的训练场馆。

  铁灰色的外形,不高,却透着一种拒人千里的硬朗。

  它属于杰里·斯隆,也属于那个铁血挡拆构筑的王朝残留。

  助理领他们穿行在内廊,脚步落在光洁地板上发出单调的回声。

  空气里的气味很熟悉:汗水、皮革、还有篮球无数次撞击木地板积攒出的微醺。

  最终停在尽头一扇厚重的木门外。

  门上挂着块简洁的黑底白字名条:Jerry Sloan。

  陆远伸出手,轻轻敲了三下。

  “进。”门内传来的声音不高,却有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带着几分伊利诺伊州农场浸染的硬朗口音。

  推开门。杰里·斯隆没坐在他那张宽大的、一看就坐了许多年的办公桌后面。

  穿着灰色训练服,脖子上胡乱搭着条白毛巾,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

  他背对门口,窗外的强光裹着他已经有些佝偻却依然宽厚如岩石的背影。

  阳光照亮了他花白的鬓角,也落在他扶着窗框、指节粗大的右手上。那手背上的青筋像盘踞的老树根。

  斯隆自己转了身。

  那张脸,像是被盐湖城的寒风和数不清的哨声、怒骂、胜负反复切割过,沟壑纵横,眼神却锐利得能钉进墙里。

  他的目光像两道冰锥,死死扎在陆远脸上。办公室的空气瞬间像结了冰碴子。

  “陆先生。”斯隆开口了,声音干涩低沉。

  他死死的盯着陆远,那里面带着一种近乎赤裸的审视,还有一种……毫不掩饰的、被时光和记忆腌渍发酵过的隔阂。

  盐湖城冰冷的冬日,拥挤喧嚣的三角洲球馆,震耳欲聋的噪音……这些画面碎片一下子撞进陆远的脑海。

首节 上一节 321/6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