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弗拉·佩顿去了菲尼克斯,”沃格尔补充,“身体壮得像犀牛,就是篮子实在粗糙。”
陆远点点头,目光扫视着名单,等待着那个属于尼克斯的、在多数人眼中如沧海一粟般渺小的机会。
他们的签位在第二轮,一个常常被球迷忽略、被媒体一笔带过、球队自己也未必真当回事的位置。
公牛在首轮末尾的第24顺位又出手了。
斯特恩念出了那个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多波澜的名字:“来自圣约瑟夫大学的德隆蒂·韦斯特!”
一个面相看起来有几分稚嫩却透着股精干劲儿的黑人小伙子站起身来,带着些许紧张,但眼神很亮,动作利落地走上台。
接受采访时,他的表达很直接,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期冀:“很高兴能被芝加哥公牛选中,这是一个伟大的团队!我非常期待能够和勒布朗一起并肩作战,我相信在他的带领下,我能学习到很多,也能和他产生美妙的化学反应!”
这个名字,像一根细小的冰棱,轻轻擦过陆远的记忆角落。
德隆蒂·韦斯特……这个本该在那个错位的时空中,几年后才加盟新兵詹姆斯的克利夫兰骑士,并在巅峰未至便以“染指太后格洛丽亚”的骇人八卦,以一种极其荒诞惨烈的方式毁了自己NBA前程的小人物……
陆远端着工作人员刚递过来的热咖啡,下意识地在唇边停顿了一下。
他那双穿越者特有的、洞悉着无数平行可能性的眼眸微微眯起。
詹姆斯……格洛丽亚……
韦斯特……公牛……
看着台上那个正努力维持着得体微笑、野心与忐忑交杂在眼底的年轻男子,陆远只觉得一股极其荒诞的宿命感涌上来。
这个本应在克利夫兰上演的、日后被花边小报翻炒成惊天丑闻的离奇剧目,两位主角竟又在另一个城市、另一个时间点、甚至身份没变,就这样被命运的丝线提前拉扯到了同一个聚光灯下?
“这下可真是……有乐子看了。”陆远在心中默默说了一句,没人听见。
他啜了口咖啡,眼神深处是一种看戏人独有的复杂玩味。
当那枯燥且缺乏戏剧性的第二轮进程也接近尾声时,会场里的气氛已然松弛下来,不少记者已经退场,球队代表和经纪人也开始收拾东西准备离去。
终于轮到尼克斯了。
他们手中的是第二轮第几个位置已经不重要,在大多数人心中,这个名字的选择更像是例行公事般的填补名单,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价值。
负责宣布的马克杰克逊甚至都没过多抬头,声音也平淡得多:“在第二轮总第52顺位,纽约尼克斯队选择了……来自希腊,效力于雅典帕奈辛奈科斯俱乐部的瓦西里斯·斯潘诺里斯。”
这个名字念出来带着点拗口的希腊味道,落在这片渐渐冷却的空间里,几乎没引起任何涟漪。只有零星的、来自希腊的记者席位爆发出几声激动的低呼。聚光灯漫不经心地扫过,落点却有些茫然——因为斯潘诺里斯并未亲临现场,他此刻正身处大洋彼岸的地中海之滨。
一个瘦削、带着典型南欧人轮廓的身影很快出现在舞台下方的电视连线屏幕里——那是欧洲联赛的信号转接入现场。
斯潘诺里斯穿着合身的西装,脸上带着一种介于兴奋和局促之间的拘谨笑容,对着镜头点头致意,显得有些紧张,对着麦克风说出的英语也带着浓重的口音:“谢谢……谢谢纽约尼克斯队……我很荣幸……非常期待!”
语速不快,表达也很简单直白,甚至有些词不达意。
这场景和状元朗霍华德那被闪光灯追逐、侃侃而谈的盛况形成了天壤之别。
他举起临时印着尼克斯LOGO的帽子,对着镜头展示了一下。
会场里的反应是平淡的,甚至能听到一些后排记者轻微的交谈或收拾笔记本的声音。
大多数球队代表脸上也没什么特别的表情变化。
一个欧洲来的后卫?
在这个美国本土天才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一个需要在第二轮才被挑走、连现场都未能亲临的欧洲球员,很难吸引太多专业的目光。
“这个叫斯潘的……哪国人?”记者后台有人低声问。
“希腊的吧?帕纳辛纳科斯的?得分后卫……好像是。”
“欧洲联赛的数据看着还不错?场均十几分……在欧洲那环境算不错了吧?”
“B级潜力评分……也就那样了。身体对抗和NBA强度肯定差一截,适应起来够呛。”
“尼克斯……大概就随便选个试试水的。没签嘛,总得带个人回去。”
类似这样的窃窃私语就是斯潘诺里斯此刻在美国篮球界留下的全部印记——一个名字拗口的二轮秀,一个遥远的、面目模糊的疑问。
陆远看着信号屏幕上年轻人略带紧张却闪动着斗志的眼神,脸上没有任何意外或失望的表情。
他只是在名单上的某个位置轻轻划了一个勾。
史蒂夫·科尔在本子上写下了“V. Spanoulis”的名字,后面附注了一个简短的球探评述:“传球视野优秀,突破犀利(面对欧洲级防守),投射稳定性待提升,控场节奏感强,身体对抗需要适应NBA强度。”
弗兰克·沃格尔若有所思:“欧洲后卫……听说那边挡拆和整体配合比较精细。”
“技术底子应该不差,”陆远平淡地接口,“具体怎么样,拉过来练练就知道了。”
锡伯杜哼了一声:“要打磨他那对抗能力……训练场的苦头少不了。”
查尔斯·奥克利则大大咧咧地问身边的尤因:“帕特,听说他们那边打球娘们唧唧的?”
尤因翻了个白眼,没接他茬。
麦迪逊广场花园剧院的喧嚣逐渐散去,犹如一场盛大的交响在乐章最高潮之后缓缓落下最后的音符。
新科状元霍华德的意气风发,詹姆斯+霍华德组合带给公牛的无限遐想,与尼克斯在那个遥远角落里摘下的一颗陌生种子,构成了这个夜晚交错的旋律。
陆远走出会场时,纽约的夜空深邃宁静,远处街道的车流尾灯如流动的星河。
他深吸了一口带着初夏微凉气息的空气。
选秀尘埃落定,各队实力图景已悄然描画下浓淡不一的新笔触。
清晨的MSG显得有些空旷,陆远像往常一样穿过略显冷清的后场通道,球鞋踩在光滑的地板上,发出清晰的哒哒声,混合着远处早到球员练球的嘭嘭声。
昨晚选秀的波澜——公牛骤然堆砌起的内线钢铁长城霍华德、乐天与强悍的矛盾体、以及那个记忆中缠绕着绯闻阴云的德隆蒂·韦斯特也踏入了芝加哥的更衣室——这些念头还在他脑海中盘旋。
他正盘算着今天的训练安排,特别是那个顶着拗口名字的希腊后卫斯潘诺里斯,签证机票都得安排上了。
通道拐角处,光线被一排攒动的人影遮暗了一些。
陆远下意识地脚步一顿。不是熟悉的纽约体育版记者,也不是等待球童签名的小孩,而是一群穿着各异,但普遍带着点正式商务感,面容线条明显属于东亚的男男女女。
他们像被惊动的鸟群,“哗”地一下围了上来,动作算不上粗鲁但足够急切,瞬间将不算宽敞的通道堵得水泄不通。
接着,就是一串急促、高亢、音节分明,听起来异常耳熟但又完全听不懂的话语,如同连珠炮般轰来。
“卢源xi!”
“思密达!卢源社长nim!我们是大韩民国体育新闻联合采访团!”
“河升镇选手!状元签!为什么?”
“加内特太老了!交易!姚明一样潜力!”
“卢源社长!请回答!思密达!”
空气里瞬间充满了浓郁的咖啡味、男士古龙水味,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急切、亢奋情绪凝成的焦灼气息。
陆远懵了半秒。
这语言……这“思密达”……他脑子里原本关于训练方案、新秀适应、东部格局的精密思维链条,“啪”地一声,断了。
韩国记者?
他们怎么找到这的?
堵我干嘛?
那些亢奋的语流裹挟着几个重复出现的音节,像楔子一样企图打进他混乱的思绪。
“Heo Seong-Jin?”
“姚明?”
“状元签(Number one pick)?”
“KG?”
“交易(trade)?”
突然,一道记忆的火花刺啦闪过!
那个被波特兰开拓者在第二轮46顺位才挑走的高大韩国中锋,河升镇!
绰号“河马君”或者……叫什么来着?
“大寒民国之皇帝?”
陆远依稀记得穿越前偶尔掠过的一些篮球论坛角落里关于此君的“传说”。
这群记者……是为了他?
而且……听这语气,他们似乎觉得他,陆远,应该用凯文·加内特去交换那个……那个刚刚被选中的、在他们心目中足以比肩……甚至是超越姚明的“超级中锋河升镇”?
还认为他值一个状元签?!
荒谬感,如同在严肃音乐会上突然有人放了个惊天动地的响屁,以猝不及防之势,瞬间淹没了陆远。
他努力抿紧嘴,试图压下那几乎要冲出口的、极度不合时宜的大笑。
他看到了记者们眼镜片后闪烁着绝对炽热和不容置疑光芒的眼睛,看到了他们伸过来的长枪短炮,每一张脸上都写满了“你必须立刻承认并忏悔你的错误”的表情,仿佛他错过了一位迈克尔·乔丹级别的宝藏。
“咳……”陆远清了清嗓子,尽量让表情维持在一种疑惑但专业的范畴内,并且特意用了中文“各位……记者朋友,非常抱歉,但我需要翻译。”
他目光扫视一圈,试图找到一个能沟通的桥梁。
这时,一个略有些矮胖、戴着厚厚眼镜、看起来相对沉稳的中年男子从人群边缘挤上前来,额头上带着汗渍,操着带着浓重韩式口音的英语,语速同样飞快:“陆教练!您好!我们是代表韩国最大的几家体育媒体的记者团!我们想请问尼克斯队!”
他喘了口气,继续道:“我们大韩民国未来的支柱!拥有世界级天赋!即将成为NBA超级巨星!伟大的河升镇选手!他在我们国内被视为拥有比姚明更加全面和巨大的潜力!”
他语速极快,带着一种不容辩驳的自信:“我们非常不理解!尼克斯队明明手握凯文·加内特这样的优质筹码,为什么不向公牛队极力争取状元签?如果用KG交换状元签,再选择我们的河升镇选手,尼克斯将会立刻拥有未来二十年的内线基石!这是显而易见的双赢!为什么您没有采取这样明智的策略?!这是对河升镇选手潜力的巨大浪费,也是对尼克斯球迷的巨大不负责!思密达!”
翻译还在努力地将“比姚明更大潜力”“未来二十年基石”这些词汇转化成中文时,“噗……”陆远实在是没忍住,一声极短促、压抑的低笑从鼻腔里溢了出来,又被他强行压下去,变成了肩膀可疑的、轻微的抖动。
但这细微的反应,如同在滚烫的油锅里滴进了一滴水,“刺啦”一下更加激怒了现场的记者们!
“卢源社长!您在笑什么?思密达!”
“这很严肃!河升镇选手是亚洲之宝!”
“KG的年龄已经到了巅峰末期!而河君才19岁!前景无亮!”
“放弃一个暮年巨星,换取一个足以统治联盟的年轻皇帝!这难道不是篮球世界最基本的价值判断吗?思密达!”
质问声浪一浪高过一浪,那个矮胖翻译的脸色都有些涨红了,显然也带着同仇敌忾的情绪。
陆远深吸一口气,那点笑意被强压下去,迅速转化为一股混杂着荒谬与不耐烦的愠怒。
他终于理解了这种“举世皆浊我独清”的狂热源于何处,也明白了根本无法用正常的篮球逻辑去交流。
但他实在很难客气了,尤其是对方把自己评估球员的眼光和智慧贬得一文不值的时候。
他抬起手,微微向下一压,试图盖过一点声浪。
他的声音不高,但异常清晰,带着一种冷冰冰的、实事求是的残酷穿透力:“首先,我不知道你们从哪里得到的结论,认为凯文·加内特是可以用来‘交换状元签’的等价筹码。即便是,芝加哥公牛也从未对外表示过任何交易状元签的意图。”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锐利地扫过情绪激动的记者们:“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关于河升镇先生。”
“他的选秀顺位,是在第二轮,第46位。由波特兰开拓者队选中。这并非我的主观评价,而是NBA所有总经理、球探团队共同判断后产生的结果。”
他看到前排的几个记者脸上瞬间涌起强烈的“你们懂什么”的不服。
“我观看过河升镇先生的比赛资料,他的身高和骨架确实是优点。但是,”陆远加重了语气,“NBA的强度,尤其是内线对抗的速度、瞬间爆发力、持续的高强度身体接触、篮下卡位的技巧与意志力……以他展现出来的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恕我直言,他目前根本无法适应。NBA有无数拥有优秀硬件的大个子,最终倒在了这种强度的门槛之外。这不是潜力大小的问题,而是在当前的训练水平、身体条件和篮球理解下,能否立刻生存下来的问题。”
“波特兰开拓者,很现实,”陆远刻意用了这个词,“用一份符合期望值的二轮末合同签下他,这对他来说是一个相对稳妥的发展平台。”
潜台词不言而喻——谁家会用状元签来选一个需要“稳妥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