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我哪儿也不去。”陆远重复了一遍,“至少,今年我不会回NBA执教了。我要休息一年。”
“休息?!”法尔克的声音陡然拔高了八度,“你在开什么玩笑!现在是你声望最顶点的时候!三连冠!史上最年轻的冠军教头!你现在休息一年,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热度会消退,意味着那些球队会找到新的目标!你这是在拿自己的职业生涯开玩笑!”
“我没有开玩笑,大卫。”陆远走到窗边,看着楼下车水马龙的街道,看着那些行色匆匆的普通人,“我有点累了。不是身体上的累,是心累。总冠军,我已经拿够了。那些商业代言,那些媒体的追捧,我也不需要。”
“那你需要什么?钱吗?我们还可以谈!只要你说个数……”
“我需要看到一些东西,一些比总冠军戒指更重要的东西。”陆远打断了他,“我回来,不是为了作秀,也不是为了镀金。我那个‘燎原计划’,现在还只是一张纸,一个概念。我需要亲眼看着它,从一砖一瓦开始,搭建起来。我要看着第一批孩子,按照我的方式去训练,去成长。我要确保它走在正确的轨道上,不会因为任何人的私心而跑偏。”
法尔克彻底没话说了。他从陆远的语气里,听到了一种他从未听到过的东西。那不是一个职业教练的野心,而是一种近乎于信仰的执着。
“陆……你确定吗?你真的要为了那个……那个什么‘燎原计划’,放弃这一切?”法尔克的声音里充满了不解和惋惜。
“我确定。”陆远笑了笑,“大卫,你不会明白的。在纽约,我只是一个成功的教练。但在这里,我或许可以成为一个播种者。冠军年年都有,但播种的机会,可能一辈子就这么一次。这感觉,很不一样。”
挂掉电话,陆远感觉浑身一阵轻松。他像是卸下了一个沉重无比的包袱。NBA的灯红酒绿,名利场的浮华喧嚣,在这一刻,都离他远去了。
他打开电脑,登陆了自己那个长草已久的微博账号,只发了一行字。
“累了,休战一年。搞点有意思的事。”
没有长篇大论,没有官方辞令,就像跟朋友发了条短信。
然而,就是这短短的一行字,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引爆了整个中国的互联网。
“卧槽!陆神不回NBA了?”“休战一年?这是什么操作?急流勇退?”“搞点有意思的事?难道说的就是‘燎原计划’?他要亲自下场干了?”“太牛逼了!放着几千万美金的年薪不要,留在国内搞青训,这是什么精神?”“黑转粉了!从今天起,谁黑陆远我跟谁急!”
各大体育媒体的记者们更是像疯了一样,第一时间召开了紧急会议。他们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体育新闻,这是一个现象级的社会事件。一个站在世界之巅的中国人,在最辉煌的时刻,选择了回归,选择了奉献。
国家体育总局的电话,几乎在同一时间打了进来。这次,总局领导的语气里,没有了丝毫的客套和试探,只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和激动。
“陆远同志,你的决定,我们已经知道了。总局这边,完全支持你!你需要什么,政策,场地,人员,只要我们能给的,绝不含糊!你放手去干,出了任何问题,我们给你兜着!”
陆远知道,从这一刻起,他才算真正地,把自己的根,重新扎回了这片土地。
一个月后,京郊,国家体育训练总局篮球馆。
这里,是“燎原计划”第一期全国青少年精英训练营的举办地。
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一百名年龄在14到16岁之间的篮球少年,齐聚一堂。他们是李春江、郭士强这些教练,从各自的青训梯队里,精挑细选出来的,最具天赋的一批孩子。
上午九点,孩子们已经在球场上站得整整齐齐。他们一个个眼神里充满了好奇和兴奋,交头接耳地议论着。
“诶,你说陆指导真的会来吗?”“肯定会啊!这可是他搞的训练营!”“我昨天在电视上看到他了,太帅了!他真的好高啊!”
在球场的一侧,李春江、郭士强、闵鹿蕾、阿的江这些CBA的大牌教练们,也破天荒地,像学生一样,人手一个小本子,坐在场边的椅子上。他们今天不是来当教练的,他们是来当“观察员”的。他们想亲眼看看,陆远的训练,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老李,你说他今天会练什么?”郭士强小声问旁边的李春江。
“我哪知道。”李春江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入口,“不过肯定不是咱们那套,先跑个三千米再说。”
就在这时,球馆的侧门被推开。
陆远走了进来。
他没有穿什么名牌运动服,就是一身最简单的黑色速干衣和短裤,脚上一双普通的篮球鞋,手里,拿着一个笔记本。
他一出现,整个球馆瞬间安静了下来。所有孩子的目光,都像被磁铁吸引一样,聚焦在了他的身上。那是一种混杂着崇拜、敬畏和好奇的目光。
陆远没有走到场地中央,没有发表任何慷慨激昂的讲话。他只是走到场边,看了一眼那些像小学生一样坐得笔直的CBA教练们,微笑着点了点头,然后径直走向了那群孩子。
“都放松点,不用这么紧张。”他的声音不大,但清晰地传到了每个人的耳朵里,“从今天起,未来两个月,我就是你们的教练。我不管你们以前是谁,拿过什么成绩,在我这里,一切从零开始。”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每一张稚嫩的脸庞。
“在开始训练之前,我先问一个问题。你们觉得,篮球训练,最重要的是什么?”
孩子们面面相觑,一个胆子大点的举起了手。
“报告教练!是努力!”
“是天赋!”另一个孩子喊道。
“是基本功!”
各种答案此起彼伏。
陆远听完,笑了笑,摇了摇头。
“你们说的,都对,但都不是最重要的。”他举起了手里的笔记本,屏幕上亮起一个鲜红的单词——“MIND”。
“是脑子。”陆远一字一句地说道,“篮球,是用脑子打的。身体只是执行大脑命令的工具。如果你的脑子是错的,那你练得越努力,错得就越离谱。从今天起,我要教你们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正确地思考。”
场边的李春江和郭士强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震撼。
第一课,不练技术,不练体能,练思想。
这路子,太野了。
“好了,热身。”陆远拍了拍手,“所有人,把你们手里的球放下,分成四组。”
一个助教立刻上前,引导着孩子们分好了组。
郭士强忍不住了,他站起身,走到陆远身边,小声说:“陆指导,不先跑跑步,拉伸一下吗?直接上对抗,容易受伤。”
这是所有中国教练的惯性思维。
陆远看了他一眼,指了指场上的孩子们。
“郭指导,你看。”
只见场上,四组孩子并没有进行任何跑步。第一组,在用弹力带进行各个关节的动态激活。第二组,在用泡沫轴放松肌肉筋膜。第三组,在进行低强度的原地纵跳和侧滑步,模拟比赛中的动作。第四组,则是在进行神经反应训练,助教随机报出颜色,他们要立刻触摸对应颜色的标志盘。
整个热身过程,没有一分钟是浪费在无聊的慢跑上的。所有的动作,都充满了针对性,科学而高效。
“传统的静态拉伸,已经被证明,在训练前进行,会降低肌肉的爆发力,反而增加受伤风险。”陆远的声音在郭士强耳边响起,“我们现在做的,叫做‘动态热身’。它的目的,不是把身体‘拉开’,而是把身体‘唤醒’。从肌肉,到神经,到大脑,让它们都进入准备比赛的状态。这才是科学的热身。”
郭士强愣愣地看着场上的一切,手里的笔记本差点掉在地上。
他当了这么多年教练,第一次知道,一个简单的热身,里面居然有这么大的学问。
他默默地退了回去,在本子上,重重地写下了“动态热身”四个字。
热身结束,陆远开始了他的第一堂训练课。
他没有教运球,没有教投篮,他教的,是“空间”。
“篮球场上,最重要的资源,不是球,是空间。”陆远用投影仪调出一张NBA比赛的战术图,开始根据球队实战案例讲解NBA中的某些经典战术。
他把孩子们分成两组,进行无球的跑动和防守演练。
“进攻方,你们的任务,不是接到球,而是通过你的跑动,让你的防守人,离你尽可能远。防守方,你们的任务,是像一块口香糖,死死地粘住你的对手,不让他有任何轻松呼吸的空间。”
一开始,孩子们很不适应。他们习惯了跟着球跑,现在没有球,他们很多人都不知道该往哪跑,场面一度很混乱。
李春江在场边看得直皱眉。他觉得这太虚了,浪费时间。有这功夫,让孩子们练练折返跑,不香吗?
陆远却极有耐心。他一次次地叫停,然后走到犯错的孩子身边,蹲下来,用手在地上画着战术线路。
“你看,你刚才往这边跑,就和他撞到一起了,空间就被压缩了。你应该往底角去,把他带走,这样,中路就空出来了。”
“还有你,防守的时候,不要只看人,要用你的余光,去看整个球场。你要预测他下一步可能要去哪里,提前站住位置。”
他的指导,细致入微,充满了逻辑性。
渐渐地,场上的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孩子们开始懂得如何利用变向、变速去摆脱防守,如何通过交叉掩护去创造机会。场上的跑动,不再是无序的乱跑,而是开始变得有章法,有目的。
一个小时后,当陆远再次把球发给他们时,奇迹发生了。
球的运转,变得前所未有的流畅。传球,空切,掩护,投篮,一气呵成。每个人都像一个精密的齿轮,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了正确的位置。
场边的几个CBA教练,看得目瞪口呆。
他们感觉自己就像在看一场欧洲顶级联赛的青年队比赛。那种对空间的理解,那种战术的素养,完全不像是一群只练了一个小时的十四五岁的孩子。
“他……他是在给孩子们的大脑里,装了一个篮球的操作系统啊……”闵鹿蕾喃喃自语,眼神里充满了震撼。
训练课的最后,陆远把所有孩子召集到一起。
“今天,我们只学了一个词,‘空间’。回去以后,你们每个人,都要交一份一千字的报告给我。写一写,你对空间的理解,以及你认为,你今天在训练中,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
孩子们一片哀嚎。打球就打球,怎么还要写作文啊?
“在我这里,会打球的文盲,我一个都不要。”陆远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我需要的,是能用脑子打球的‘球商’型球员。你们不仅要会做,还要会想,会总结,会表达。这,就是燎原计划的第一条铁律。”
说完,他宣布解散。
孩子们散去后,李春江几个教练,立刻像学生一样,围了上来。
“陆指导,你这套东西,太神了!”李春江一脸的激动,“我回去就让我们青年队这么练!不,成年队也得这么练!”
“陆指导,那个动态热身的详细方案,能给我们一份吗?还有那个空间理论,有没有更详细的教材?”郭士强拿着本子,一脸的求知若渴。
陆远笑了笑,把手里的笔记本递给他们。
“别急。我既然决定留下来一年,就不会藏着掖着。我为‘燎原计划’,准备了一整套,从U14到CBA,贯穿十年的训练大纲。从热身,到体能,到技术,到战术,再到营养和康复,所有的一切,都数据化,标准化了。”
“未来这一年,我不会去任何一支球队执教。我就待在这里,把这套体系,手把手地,教给你们,教给你们选上来的这些年轻教练。你们,才是未来燎-原的火种。我的任务,是把火点起来。而你们的任务,是让它烧遍整个中国。”
看着笔记本上那密密麻麻,却又条理清晰,充满了各种数据模型和图表的训练方案,李春江这些见惯了大场面的冠军教头,感觉自己的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
他们知道,他们正在见证的,是一场真正的,足以改变中国篮球国运的,伟大革命的开始。
而他们,何其有幸,能够成为这场革命的,第一批参与者。
傍晚,陆远拒绝了所有饭局,一个人打车,回到了BJ一个老旧的居民区。
这里,是他从小长大的地方。
他轻车熟路地走上五楼,用钥匙打开了那扇熟悉的,漆皮有些剥落的防盗门。
“回来了?”厨房里传来母亲的声音,伴随着一阵炒菜的香气。
“嗯,回来了。”陆远换上拖鞋,走了进去。
父亲正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新闻联播,看到他,只是抬了抬眼皮:“吃饭了没?”
“还没,就等您这口呢。”陆远笑着在沙发上坐下。
没有闪光灯,没有欢呼声,没有亿万合同。只有昏黄的灯光,老旧的家具,和饭菜的香气。
饭桌上,母亲不停地给他夹菜。
“多吃点,看你瘦的。在美国那边,是不是天天吃那些汉堡薯条,没营养。”
“没有,妈,我吃得挺好。”
“工作别太累了。”父亲喝了口小酒,开了口,“新闻上都说了,你现在是大人物了。但再大的人物,也得睡觉,也得吃饭。身体是本钱。”
“知道了,爸。”
一顿饭,吃得平淡而温暖。
饭后,陆远回到自己那间小小的卧室。房间还保持着他离开时的样子,书架上,摆满了各种篮球杂志和模型。
他推开窗,晚风吹了进来,带着楼下花园里淡淡的花香。远处,是北京城璀璨的万家灯火。
他想起在纽约尼克斯夺冠的那个夜晚,香槟,彩带,震耳欲聋的欢呼。那一刻,他感觉自己拥有了全世界。
但不知为何,他觉得,此时此刻,站在这间小小的卧室里,听着窗外寻常的市井声,内心的那种充实和安宁,却远胜于那个喧嚣的夜晚。
他知道,自己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
未来的路还很长,“燎原计划”也才刚刚迈出第一步。但他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