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从长生不死开始 第217节

第211章两国合兵

官员缺口这个问题,老生常谈了。

从去年平定三府开始,陆渊就一直受这个问题困扰。

如今一年多过去,这个问题依旧得不到解决,弄到此时,成了他开国的拖累。

不过好在如今朝廷册封他为长沙王,正式得以开国,原本的名分问题解决了,这事也就好办了。

因此听到孙思文的话后,陆渊此时便道:“科举之事,等我接受册封,开国之后,便会下诏。在国境之内,广开恩科,以此选拔官员。

至于如今朝廷中枢所缺之官,各部各司所缺主事,可挑选地方精干之官入职,先行搭建起各部司框架。

他们离去之后,所缺官员,地方再行提拔。

先把朝廷和地方府县的框架搭起来,安排好各部各司、各府各县主官,维持上下运转。

剩下所缺之基层做事之官,等开了科举,再有那些新官去充任。”

选拔官员,对于此时的陆渊来说,算是最好解决的事情了。

只需开个科举,自然有那以千百计的秀才举人,如鱼归海一般,涌来为他效命。

然而听完陆渊的话,孙思文却没那么乐观,而是略带愁苦道:“大王,新开科举,这是可以解决用官之缺。可如今我洞庭郡内,历经多年战乱,地方疲惫,百姓流失。

生民饥饱生存,尚且艰难,又何谈读书了。

这些日来,臣查阅地方送上来的籍册文书。

清点过后,发现如今四年丧乱下来,我洞庭举郡之内,江南九府之地,地方有秀才功名者,不过两千三百余。

就这点秀才生员,面对多达一千七百余的官员缺口,根本不足以用事。”

陆渊听到这话,也不由大感头痛,然后问道:“洞庭郡士子如此之少,往年何以维持那么庞大的官员?”

孙思文答道:“我大越诸郡,除了临海、豫章两郡之外,其它各郡,历来文风不盛。往常时候,朝廷多是选拔临海、豫章两郡士子,以分派往各郡为官。

就如臣,当初考中举人之后,便从豫章郡分派到了洞庭郡。

而似臣这等临海、豫章两郡的籍贯的官员,足足占据了大越各郡官员半数。剩下半数,才是由其它六郡士子充任。

如今大王建立新国,郡内那些临海、豫章两郡籍贯的官员,多有弃官而去者。

此类士人,家卷宗亲俱在临海、豫章两郡,为朝廷所制,皆不可信。

故而大王若选官,除非愿意日后皆心向大越之臣,否则是无法从朝廷那边获得援助了。

可若无临海、豫章两郡士子,洞庭境内官员又缺乏,找不到合适人充任。

该如何决断,唯请大王裁决。”

没有足够官员,陆渊建立的长沙国就无法运转。

可如果只找朝廷讨要官员,那他在长沙国算自己的,还是算朝廷的?

这个事情太难决定,孙思文根本不敢擅加决定,只能请陆渊这位国主,自行选择了。

而陆渊听完,也是沉默。

这几年洞庭郡因为战乱,元气损失的太惨了。

不仅户口从巅峰时的六十万户,三百万人口,跌落到了现在的三十六万户,一百八十万人口,损失近半。

就连地方上的文人,也在接连的战乱中,不是被乱兵所杀,就是搬迁出去,逃到外郡了。

所以弄到现在,等陆渊开国,清点下去,全国秀才竟然只剩下了两千三百多人,足足一个文化荒漠。

面对这么一个百业凋敝的场景,陆渊心中只能长叹,仔细思索之后,最终道:“朝廷士子不可用,但不属于朝廷的士子,总是可用的。

如今南海国、宁海国立,此两国虽然也遭了战乱,但已过去数年,早已恢复太平。

尤其是南海国,先前被静海国入寇时,所受影响也不深,如今早已恢复了底蕴。

我与此二国结盟,可遣人出使两国,具陈厉害,请这二国允许国中士子,来我国科举,出仕为官。

以这两国现今情形,当会同意的。”

当初陆渊和严望秋、苏玄歌结盟,就已定下了守望互助的盟约。

此两国更是允诺,会大力支援钱粮、帮助陆渊维持国中,用以抵御北方周国和越国的威胁。

如今陆渊国中缺少官员,再发文过去,请求帮助,这二人大概率是不会拒绝的。

孙思文听到陆渊的折中办法,微微愣了愣,随后点头笑道:“若是求助南海、宁海二国,当无问题了。”

【推荐下,换源app追书真的好用,这里下载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旁边崔长青也是莞尔一笑,打趣道:“曾听闻南海、宁海二国初立,原先南海派、九川剑派的那些江湖武人,就迫不及待的跳了出来,纷纷抢占两国要职。

不仅占据了大半朝中官位,便连地方官府,也被安插亲信,根植党羽。

据传,此二国立国才不过半月,原本两郡的地方官员,就有过半被遣散逼走。

如今两国国内,无数文人士子,都对此大失所望。

若大王发出求贤之令,此二国士子闻之,必欢欣鼓舞,不避千里之远,往来投之。”

孙思文与崔长青之所以如此发笑,主要还是南海派与九川剑派这段时间做的事情,是在太过乱来,吃相难看了。

不同于陆渊一穷二白,一把手建立如今基业,没有太多牵钳制。

南海派与九川剑派建立,都超过了千年。

这么长久时间下来,两派弟子都已过万,其中利益纠葛,不知分出了多少派系。

如今两派化派为国,严望秋与苏玄歌吃下了最大好处,成为了王室。

那他们底下的那些长老弟子们,甚至门派附庸们,是不是要给出足够利益好处,用来安抚?

不然原本属于大家的门派,突然变成只属于你们两人的国家,好处总不能全让你们占了不是?

真这样,还有谁愿意,跟着苏玄歌和严望秋做事?

于是出于这方面考虑,严望秋与苏玄歌,不得不将国中大半官职拿出来,作为利益蛋糕,分给自己手下的那些人。

但南海郡与郁林郡就这么大,都不过十府百县,就算如今建国了,多一个中央朝廷,又能有多少位置分给手下人?

他们每人手底下,可都有千百人眼巴巴看着,等着捞个官位呢。

于是为了凑出这么多官位,严望秋与苏玄歌不得不选择,将原本的地方官员裁撤开除,空出大半位置来,用来安置手底下的亲信。

而这种行为,他们还美名其曰,清理朝廷影响,与天下万民分利。

至于万民是谁?

那自然是他们的门亲故旧,亲朋好友了。

这么一种行为,自然恶心坏了两郡地方文人。

原本南海、宁海开国,两郡地方士子也并不怎么抗拒,甚至隐隐有些期待。

毕竟两国建立之后,外国的世子,自然就无法来他们本郡做官。那么两国选拔官员,自然也就只能选择本国的人了。

而上面孙思文已经提到过。

原本地方上,一半的官员都是由临海、豫章两郡的士子占据的。

如今这一半的名额空出来了,他们本国的士子,自然就可以去争夺了。

这种大好事情,对于那些当地文人,自然欢欣鼓舞。

可如今严望秋与苏玄歌一方操作,不仅把那空出来的近半名额占了,还把他们原本剩下的一半,也给占了不少。

自己原本期盼的建国好处没了,反倒自己的利益受损了。

你说说,两郡地方的文人士子,能开心就有鬼了。

怕是文坛之中,那些文人士子私底下,对于两国都怨声载道,暗骂暴君了。

也正是在这种舆论风潮之下,南海、宁海二国的一系列作为,迅速的传遍天下各郡,已为世人所知。

而孙思文与崔长青作为传统文人,自然对两国这种武夫作派,大为看不过眼。

此时见陆渊提到,便忍不住讥讽几句。

讥讽的同时,两人也不由庆幸,自己遇到的是陆渊这位国主。

不然碰上严望秋与苏玄歌那种江湖武夫,别说成为宰相,执掌一国了。

怕是连官都没得做,只能打包袱回家,做个田舍翁了。

陆渊看着自己两位宰相这般态度,也不由无语,随后无奈笑笑:“南海、宁海两国文风,虽然也如我国一般不盛。但举国秀才加起来,六七千人还是有的。

这六七千人中,只要有过半来我国,再加上我国士子,应足够用了。

就算最后还有缺乏,但也因影响不了大局,日后再慢慢填补进去就行了。”

孙思文点头道:“大王明睿,求助南海、宁海二国,如此选官一事,便无问题了。”

陆渊笑道:“既然如此,那二位便回去准备吧。开国仪典,礼制选择,出使之事,科举准备,这些国政,都要两位忙碌。孤在此拜谢了。”

陆渊说到后面,起身向两人行了一礼。

军务方面他没什么问题,但政务方面,没这对翁婿帮助,那还真弄不转。

自己强行去弄的话,最好情况,也不过是南海、宁海第二,甚至可能还不如对方。

所以不管是出于情分,还是出于需求,这一拜都真心实意。

而孙思文与崔长青哪敢受此礼,连忙避让,口称道:“我等受国主所重,托与国事,敢不殚精竭虑,为王效命。不敢受大王此礼。”

如此,在一派君臣相得的氛围下,关于开国之事,便定下了框架与基调。

……

有了大致的目标,以孙思文与崔长青的效率,自然迅速的执行了起来。

长沙府内各大裁缝绣娘,被召集征用,各大布行的布匹,也被采购而来。

新朝要有新气象。

陆渊既然开国,自然要准备新国的官服王袍,确定自己的服色礼制。

如今距离正式开国,还有段时间,虽然依旧仓促,但弄出一些简陋的朝服王袍,临时拿来用一用,还是可以的。

最起码新朝一些重要的中央官员,需得穿上自己的服色官服。

不如此,如何明示正统,如何表明自己和大越的区别?

难不成像南海、宁海二国一样,国主披一件黄袍,底下大臣穿着乱七八糟,形制都不一样的各类服袍,像个草贼乱寇一样,开国登基吗?

真这样,那孙思文和崔长青真该找块豆腐撞死,白读这么些年书,白当这个宰相了。

而除了准备新朝服色外,修建在长沙府外的祭天之坛,也在征集的民夫加班加点下,按照正规形制,开始筹备着。

服色礼制、受位祭天,开国建邦最重要的两条事情,便在两位宰相的努力下,慢慢的完善起来。

除这两件事之外,关于中央官员,那三省六部九寺五监各职司主官,也在他们的推举之下,迅速的被陆渊下达诏命,从九府地方提拔上来。

不过半月余,这些中央各部职司主官百余人,就从地方府县上抽调了上来。

而他们离开之后的空缺,也重新在地方辅官上提拔,补足了空缺。

虽然底层还缺乏大量的基层官员,但起码那个框架是搭起来了,维持日常最基础的运转,已然勉强够用。

首节 上一节 217/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