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从长生不死开始 第425节

区区三府之地,对于现在的楚国来说,也就聊胜于无,没多大意义。

反倒是另外几家,夺取了周国的领地之后,实力得到扩张的他们,对于楚国的威胁,可就远比一个周国要大了。

梁国夺取了周国占据的中州二郡,将进一步完善中州地盘的拼图,实力得到壮大,将来楚国想要北伐争夺中州,难度将会更大。

魏国夺取了周国的核心之地,将直接威压楚国的汉中、襄阳二郡,对楚国北疆的防务压力,直接带来巨大威胁。

可能以后整个北境,都无安宁之日。

蕃人夺取了河陇二郡,暂时有了栖息之土的他们,此后对于楚国的需求依赖,将大为缓解。

今后楚国在想拿捏对方,可就没现在这么容易了。

甚至这些蕃人在河陇之地占稳脚跟之后,还可能得陇望蜀,想着打进汉中郡和西川郡,拿下这些地盘,用于扩张自身的生存空间。

唯一一个对楚国没威胁的,也就是远在冀州的赵国了。

可赵国与楚国相隔太远,彼此联系一次都要数月半载,中间还有各国相阻,楚国就算想与对方合纵连横,效率也都太低了。

故而仔细总结一遍,对于楚国来说,周国灭亡,反倒还不如维持这个雍州霸主的存在,这样更为有利一些。

最起码。

在陆渊统一扬州,整合好江南之地,有力量北伐之前,周国不能灭亡。

所以现在,对周国放血可以,让这个雍州霸主慢慢虚弱,楚国则趴在它的伤口上吸取养分,一步步壮大自己。

等最后成长起来了,有足够实力,在会同周边的各个凶兽,一起瓜分这个虚弱的巨人,攫取巨人身上最为鲜美的那几块肥肉。

在达成这个目标前,周国不能灭亡,甚至有必要的话,楚国还能帮对方一把,让这个北地屏障,撑得更久一些。

于是秉承着这个思路,陆渊也适当调整了一下,自己针对周国的策略。

以为屏障,虚弱为主,必要时还可以扶持一二。

这便是今后针对周国的战略了。

……

神武十年五月十三日。

周国北疆精锐抵达陇西郡腹地,先锋与入侵此地的楚军交战。

两军大战一番,周国兵多,楚军失利,难抵其众,不由败退。

然后黄玄秉承陆渊的战略,借此败战,顺势撤兵数百里,将此前占据的陇西诸多府县,丢了大半。

随后再派出使者,前往蕃人之处,告知周人援兵抵达的消息,并且楚国已准备撤军。

接着不等蕃人回应,放弃了诸多占据的地盘之后,黄玄领兵再与周人援兵大战一场,将其击退,遏制住了周人气焰。

最终得了空闲,楚君带着最后一批裹挟的周人民众,顺着阳关小道,撤回了汉中郡。

至此,这场楚军出陇之战,最终以楚国裹挟了三十万陇西之民返回汉中,彻底宣告落幕。

而楚军撤退不久后,蕃人依旧心有不甘,舍不得放弃现如今拿下的大好战果。

最终被贺拔胜会合援军之后,抓到机会,将复仇的火焰,狠狠的撒在了这些蕃人身上。

一连数次大战,接连歼灭了蕃人二十余万兵马,狠狠的重创了这些入寇的蕃贼。

不过虽然损失惨重,但这次春掠,蕃人却也从周人手上,夺得了上百万石粮食。

这些食物运回部落之后,再减去战死的人口,已经足以让雪原上的诸多部落,好好的缓一口气,饥荒大为缓解。

今年夏天,能少死一些人了。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

随着河陇战事的彻底落幕,等楚军带着周人之民返回汉中,陆渊也顺势下诏,将这些略来的三十万周民迁往西川,以充实当地人口。

同时驻扎在汉中已有半年之久的三支北伐禁军,也由青云子统帅,正式开拔归京。

现在北方战事已了,汉中稳固,周国威胁已经解除。

至于东面的宁国,陆渊也亲率兵马防备,有洞庭郡十支禁军,五万水师,以及地方诸府县兵在,近三十万常备战兵,也足保无虑了。

现在就等青云子领着北伐的六万大军返回,还有李雄率领的十万诸侯兵马抵达洞庭,以这十六万大军为基,便可顺势组建南征大军了。

最多等到秋季,楚国便能发动南征,一统岭南。

第345章岭南三国

到了五月中旬,青云子终于率领六万精锐,返回了巴陵。

陆渊当即下令,让这出征半年的六万人放假轮休,各自批了一个月假,让他们回家和亲属团聚。

等放假归来之后,而前往巴陵各处轮戍,归入郡内防务部队中。

这支部队出征已久,属于师老兵疲的范畴,此次南征,陆渊并不打算用他们。

毕竟如今洞庭郡内,剩余的禁军足足还有着十支,想要从中挑选出三支来,实在太简单了。

根本不必逮着一支部队就往死里去用。

而且洞庭郡内,原先留守的十支禁军,基本都是新兵,资历最老的,训练时间也才堪堪一年而已。

一年时间,也不过让他们精通旗号阵列,明白军法秩序,勉强算是达到了合格标准。

但仅仅合格,不过是府县兵的水准。

想要成为战兵精锐,成为禁军骁勇,还得在战火里磨练一遍,从生死中滚过一圈,熬过了这一关,见过了血,才能发生质的蜕变。

到时坚定了意志,再花个两三年时间,打熬技艺,精深武艺,也就算是成为精锐战兵了。

如今这些新兵才刚刚走完第一步,从菜鸟成为了合格兵,此时正是让他们前去战场,经历血火淬炼,走完第二步。

正好。

相比于北边强大的周国精锐,岭南各国,水准其实都很一般。

哪怕是在南边诸小国中,向以强大好战着称的苏国,其实国中兵马水平也就那样。

苏国只不过一个小国而已。

国民不过百万,疆土不到万里,国中之人就算再怎么好战,底子资源摆在这,又能练出多少精兵来?

该国上下五万兵马中,估计也就只有一两万老牌精锐,能达到楚国标准禁军的水准。剩下大半兵马,也就是地方府县兵那种合格兵的水平,根本当不得大用。

想要扫平对方,出动两三支禁军,配上一位先天宗师,基本就可以灭了苏国了。

至于南海国,那就更不用说了。

文恬武嬉,严望秋都死了五六年了,如此长的时间内,南海国竟然还没培养出一位先天宗师来?

甚至如果从当初越国北伐的时候算起,那时南海国还是南海派时期,当时该派便面临着后继乏人的情况。

若是从这时候挑选后人,重新开始培养,十几年的时间,怎么着也能挑选出一个合格继承人了吧?

可事实就是,从前越弘道六年,一直到如今楚国神武十年,整整十四年时间,南海国依旧没培养出一个先天宗师来。

要知道陆渊培养孙思文,前后耗费也就是五六年而已。

由此可见,只要有基础的话,再加上资源倾斜,想培养出一位先天宗师,其实也算不得多难。

但就是这么一件不怎么难的事情,南海国就是做不到。

其中原由,这些年陆渊通过皇城司的百般探查,倒也了解了一些。

南海国之所以培养不出先天,究其原因,无非是一个体制问题。

原先是南海派的时候,举派上下是一个宗门,严望秋哪怕作为掌门,本质上也不过是宗门弟子,是要屈居于门派之下的。

在这种情况下,南海派是南海派所有人的,掌门只是所有人中,推选出来的管理者而已。

这种公有推举制度,令得南海派可以放下私心,毫无顾忌的从门派中挑选合格弟子,培养出先天继承人来。

这便保证了门派的传承。

可这种公有推举制度,在严望秋身为掌门的晚年时期,出现了问题。

因为在那时候,当时身为掌门的严望秋,想要培养继承人时,纵观门下一圈,竟发现自己的弟子门人,没有一个成才的。

所有人挑来挑去,也找不出一个符合条件的先天种子。

当然,这个挑选的范畴,仅限于严万秋一脉的弟子门人,以及他的血亲家族。

至于整个门派之中,南海派十万人,当然能找出合格的先天种子。

可严望秋相比于此前历代掌门,无疑是私心极重的一位。

相较于从,门中别支挑选一位继承人,然后夺去自己一脉的权利。

甚至因为自己的偏袒,族人弟子已经如同寄生虫一样,趴在了南海派的躯干上,吞食了太多原本属于大伙的利益和权力,已经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形式。

等新掌门上任,面对这种旧掌门一脉,盘枝错节的利益关系,所能做出的选择当然不多。

一想到日后,下一任掌门可能对自己的弟子后人发动清洗,灭了自己的传承和家族。

严望秋就宁可宗门内没有先天继承人,也不愿挑选出一个日后会斩向自己后人的刽子手来。

这便是当初南海派,明明据拥岭南,弟子十万,宗门实力数倍于九川剑派,却偏偏连个继承人都找不出来的原因所在。

一切只是私心而已。

南海派时期尚且如此,到了南海国时期,就更不用说了。

原先宗派的时候,属于公天下。

虽然这个所谓的公天下,在严望秋的理解中,也只是属于自己弟子和族人之间的公有制,并非是整个门派所有支脉的公有制。

可哪怕是这种狭隘的公有制,相较于后来来说,其实也已经算是先进和无私了。

因为到了后面的南海国时期,成了国主之后,看着国内数千里江山,数百万黎庶,听着众人俯首称臣,听着万民口称万岁,原本还有一丝公有之心的严望秋,心思就彻底变了。

就如上古禅让走向家天下一样。

严望秋也和大禹一样,想将整个天下,传给自己的儿子,然后让自己这一脉的血亲后人,统治南海万万年,永为国主。

这个想法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确实是好的,属于先进的。

毕竟国家和宗门不一样,宗门可以毫无顾忌的玩推举,属于谁强谁上都行。

可国家除了需要强之外,还需要稳定。

因此最强的力量掌握在王室手中,自然能够以此作为威慑,再加上大义名分,用以稳定全国。

不然国主是严氏一族,先天宗师却是他人。

一个掌握最高名分,一个掌握最强力量,国家最重要的名与器,分别被两股势力掌握,最后势必会造成政出多门,互补一统的局面。

到时等待南海国的,只会是战争与毁灭。

要么名与器统一,严氏一族覆灭,掌握最强力量的先天宗师,重新组建自己的政权。

要么外力入侵,趁着南海内乱灭了此国,严氏一族的下场同样好不到哪去。

以上不论哪一个,南海国与严氏一族,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别觉得危言耸听。

当初大禹传位于夏启,等夏启登基之后,有扈氏便反对作乱,最终被启率军讨平。

首节 上一节 425/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