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世界生活录 第461节

  傍晚,小婵又叽叽喳喳说起了苏家的八卦。

  “姑爷,你不知道,现在整个苏家都知道你是个大才子,都夸小姐眼光好呢,找了这么好的夫婿。”

  “还有,我听说,姑爷你很快就会去私塾当先生了。”

  小婵叽叽喳喳说了一通,李牧也算听明白了,他展现出来的才气,让苏家对他的去处再也没有任何争论的余地。

  以前说什么去店铺当账房,或者去小店当掌柜,现在提也没人敢提了。

  一个在整个江宁都有几分名气的才子,你们就让他做账房或者掌柜,完全是羞辱读书人,这种事苏家承受不了。

  更何况,真这么做了,绝对成为其他家族嘲笑的对象。多少家族耗费了多少资源,想培养一个有名气的才子而不可得,你们如此糟蹋,简直是鼠目寸光,不可与谋。

  即便去私塾教书,以李牧的名声和展现出来的才气,也是大材小用,未来传出去也少不得被人说苏家苛责他这位才子。

  只是,苏家除了这处私塾,还真没地方安置他。

  ……

  不过几天功夫,这件事便定下了,苏老太公还专门叫他过去聊了聊。

  苏家的私塾名叫豫山书院,附近当然没有豫山,据说是苏家祖地的一座山,便拿来为私塾命名。

  这里除了招收苏家的子弟外,也收一些有关系的外人,包括苏家名下那些掌柜的子弟。

  书院距离苏家不太远,在一条比较清幽的街道上,灰瓦白墙,里面还有一小片竹林。

  “豫山书院”的牌子,据说是花重金润笔,请一位大儒写的,走进里面,倒也有几分书香氛围。

  书院有七名先生,师资还算雄厚,山长苏崇华是苏家人,早年中过举,当过几年官,据说无甚建树,只能回来教书,培养苏家下一代。

  除了老师跟学生,此外还有厨娘、杂役之类的下人。

  苏崇华或许因为李牧的名气,或许是因为他是苏家未来执掌家业的苏檀儿的夫婿,对他倒是挺客气的。

  毕竟是混迹社会多年的老油条,不会做无缘无故刁难人这种无聊的事。特别是他这种一看就不好惹的。

  原本,李牧无才无名,也不知学问如何,按苏老太公的意思,计划安排他带那些刚启蒙不久的幼童。

  如今李牧才名远播,这么安排显然不合适了。

  苏老太公为此事也和李牧沟通过,说以他的才学教小孩子确实有点委屈,让他去书院也只是找个事做,并不是把他限制在书院,也不用承担多少教学任务。

  苏崇华也知道苏老太公的意思,和李牧沟通过后,决定由他负责一门小课,时间很宽松,一两天来一次书院就可。

  李牧欣然应允,这样挺好,他可不会没事给自己找活。

  ……

  在请教了书院的两位先生之后,李牧发现,在古代若不想当一位名师,当一位普通的教书先生,其实也挺简单的。

  特别是古代不像现代,没有那么多学科,也没有那么多课本,从三字经之类的蒙学开始,到四书五经,也就那么多本书。

  许多书都是翻来覆去,学了一年又一年,不但倒背如流,每个字每个词的意思、写法更要熟稔无比。

  到了科举考试中,从四书五经中随便拿出来一句话,就要能写出一篇言之有物的文章。

  于是乎,他这个先生当的也极简单。

  本身,豫山书院就相当于一处蒙学,苏家的子弟十几岁后,如果在读书方面稍有些天分,就会被送去官学,或者一些知名的书院。

  在这里读书的,要么年龄小,要么读书天分普通,需要学的书并不多。

  李牧一般都是领着他们读几遍书,然后让他们摇头晃脑的接着读,等读熟了,再对书里面的意思做一个初步的讲解,让他们继续读。

  直至能够背诵默写下来,再对文章做更进一步的讲解。

  读不好,背不会的,戒尺也不是摆设,打打手板也能给他们一个完整的童年。

  这里对严师还是挺喜欢的,如果学不好,打手板只是轻的,屁股打肿了家长也只会感谢先生,觉得是先生负责。

  那种和学生打成一片,甚至交朋友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自然是好的。在家长看来,这样的教书先生显得有点轻佻,不庄重,甚至有辱斯文。

  相应的,在古代这种尊师重道的大环境下,班上的学生对先生的那种敬畏,也绝不是现在能比的。毕竟是惟师惟上的古代,天地君亲师,师也只排在父母后面。

  ……

  在书院待了半天,回到小楼上,便听到杏儿又在用“千里共婵娟”打趣小婵和娟儿。

  小婵刚开始还有些羞涩,觉得姑爷写我干什么,被打趣多了,也就不在意了。毕竟她现在算是姑爷的贴身丫鬟,是几个丫鬟中和姑爷最亲近的,看着千里共婵娟,想到被写进词里,心里甚至隐隐有些高兴。

  娟儿心情就有些复杂了,她和姑爷接触不算多,姑爷却把她也写进去了,每每想起都不由得有些胡思乱想。

  有时被杏儿打趣的急了,也会羞得脸色通红,心里默默想着:“姑爷干嘛要写这句啊!干嘛带上我和小婵。”

  导致这几天,每次见到李牧,都低着头,脸色红红的。

  这里面心情最复杂的,还是苏檀儿。

  原本以为嫁的是书呆子,后来接触中发现相公应该有些小才气,最近发现相公有可能是名大才子。

  夫君越来越优秀了,苏檀儿自然是高兴的,但她发现自己越来越看不透夫君。古代的背景下,便是再聪慧再独立的女孩儿,只要嫁了人,谁又能不在意自己的夫君呢!

  这几日忙忙碌碌之余,苏檀儿也派杏儿去了相公以前居住的胡同。

  这样的事,成亲前便干过,那时打听出来的消息是,相公成日在家读书,极少出门,人比较老实木讷!

  结果,相处这些时日,相公根本不像打听出来的那样。

  这次,杏儿再去打听,结果同样出乎意料,甚至两极分化。

  有些人听到宁毅的名字,明显疑惑了好大一会儿,在杏儿提示了几遍是住在某家某院的男子后,对方才渐渐想起来。

  “你说的是那个书呆子呀!”

  又或者:“你问的难道是宁家那个小子,听说入赘到什么地方去了。”

  “你问学问怎么样?那谁知道,想来也不好,学问好干嘛入赘呀。大概是觉得自己功名无望,才走的这条路吧。”

  打听出来也有完全相反的说法。

  “立恒呀!怎么不知道,我看着他长大的,这孩子从小就不一般,聪明的很,听说邹夫子都夸他是神童,未来前途无量。你难道没听说他写的那首水调歌头?你说不是神童能写出来嘛!”

  也有的人说:“立恒嘛,他学问一向惊人,只是比较低调稳重,不喜欢与人攀比。不像那些所谓的江宁才子,肚里没多少墨水,名头叫的倒是响亮,哪像立恒这么踏实低调。我早就说他肯定有展露才华的那一天的,你瞧,水调歌头一出,你们知道立恒有多厉害了吧!听说咱们江宁最有名的才子,李公子和曹公子都甘拜下风。”

  “至于立恒为什么入赘,还不是他这个人,人品太好,心眼太实,太重承诺,长辈定了婚约,必须要守的。千金一诺知道不知道,功名利禄对他来说比不过一个信字。”

  “当然,我也听说了,苏家的这个苏檀儿小姐,是一个国色天香,倾城倾世的佳人,和立恒二人一见钟情,海誓山盟。立恒为了不辜负她,也情愿入赘。只可惜了我立恒老弟,用情至深,为了承诺,为了不辜负苏檀儿小姐,情愿放弃功名利禄,干当一个赘婿。”

  杏儿目瞪口呆的听完,几乎带着满头问号走出这条胡同的。

  随后,她又来到教宁毅读书的邹夫子那里,可惜邹夫子一年前就已经去世,打听的时候,邹夫子的遗孀几乎不记得曾经有这么一个学生。

  杏儿再三提示之后,连写水调歌头这件事几乎都说出来了,邹夫子的遗孀似乎才反应过来,恍然大悟道:“你说的是立恒呀!”然后一顿夸,什么神童,天赋异禀都蹦出来了。

  又说邹夫子以前多么看重他,教授他学问时多么用心,宁毅有今天的才学和名气,他自己的天赋自然占了极大的功劳,和邹夫子的精心培养也有关系。

  只是,杏儿总觉得她这些话似乎像临时编出来的,最后还特意强调邹夫子的功劳。

  看着邹家的生活确实不好,毕竟顶梁柱没了,杏儿回去请示了苏檀儿过后,以宁毅的名义,送了几贯钱,一些米面粮油过去。

  打听结束后,苏檀儿一时间脑子也懵了,各种各样的说法,很多还相互矛盾。

  “相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她也迷糊了?”

  索性,她也不纠结。两人都已经成亲了,各方面比她想象的更好,有这样一个夫君,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

  接下来几天,苏檀儿出去谈生意,明显感觉到了些许不同,大家对她客气了一些,也重视了一些。

  于苏家有生意往来的也有一些是书香世家的产业,尽管生意上有些往来,这些人骨子里的矜持,对商贾或者突然崛起的富户的轻视,或不以为然,不经意间还是会展露出来。

  这次,这些人依然矜持,态度却好了很多,偶尔会来一句:“那宁毅宁立恒,便是你夫婿么?”然后将水调歌头赞叹一番。

  似乎因为相公的关系,她也摆脱了人们眼中简单的商贾之女的标签,能让这等才子拜倒在石榴裙下,自然不简单,说不定也是一位才女。

  市井间现在确实没少流传,她这位苏家的苏檀儿小姐,不但是一位国色天香的美人,还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才女,这才让宁毅心甘情愿的上门当赘婿。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苏檀儿外貌也当得起国色天香,再安上一个才女的名头,似乎也没人觉得不对。不然,仅靠美貌,没有才华,怎么能吸引宁毅这等才子上门。

  因为李牧的关系,苏檀儿现在头上也笼罩了一个小小的才女光环。

  作为商贾之女,她也明白这种重视和光环的分量。起码以后她接掌家业,内部和外部的阻力都会小许多。

  只是没想到相公的一个举动,对她也有这么明显的影响,谁让读书人地位高呢!

  都说商人逐利,这话确实不错,钱能解决很多问题,但论社会地位,算不上多高。

  地方每年大灾小灾,他们出钱出力,也很难得到必要的重视。

  苏家办学堂,砸钱办教育,就是希望家里出点读书人,取得功名,摆脱商贾的标签,进入士人一流。这些,她都一一看在眼里。

  不但是苏家,濮家正是如此,每年花大力气办濮园诗会,不也是为了摆脱商贾的标签,踏入士人的圈子。可惜,濮家如今在世人眼里,仍然是富商,暴发户之流,仅仅半只脚踏入士人的圈子。

  武朝,毕竟是官家与士大夫共治的天下。

  倒是没曾想,苏家培养的人才还没眉目,离进入士人的圈子还远的很,她却蹭了相公的光,摆脱了商贾之女的单一标签,甚至有莫须有的才名流传。

第590章 小推车和小吃

  中秋节过后,天气开始降温,即便是深秋,雨仍然时不时的就下。将夏日的燥热彻底驱散,带入到一片清凉的世界。

  离那场诗会已经过去月余时间,前面的十余天,是这首词最火热的时候,不但评价极高,对他的好奇议论也是最多的。

  随后,李牧深居浅出,既没有参加文人的聚会,也没有接受一些诗会的邀请,热度很快就降下来了。

  特别是在市井民间,对于升斗小民来说,更关注的是自己的生计,诗词什么的他们又不懂多少,蹭蹭中秋节热闹的气氛,附庸风雅一下,多些八卦谈资。

  中秋节的热闹气氛过去,在市井间这首词自然也慢慢冷了下去。

  如今热度最高的地方,反倒是那些青楼楚馆,作为一个花魁或者名妓,你若不会唱水调歌头,自己都不好意思。

  不过,虽然这首词在江宁的热度下降,对于是不是李牧写的,还伴随着一定的争议。

  可,这首词的影响力,通过江宁学子的口耳相传或者信件,如同水波一样,向武国其他地方扩散而去。

  倒是江宁以外的其他地方,对李牧的质疑之声,便基本没有或者极少了。

  就如一名千里之外的士子,偶然听到这首词,同样会赞叹感慨。但对于宁毅是谁,这首词是不是他梦里写的,不会太上心。

  日子就这么平平淡淡的过着,这段时间,李牧清晨又在河边碰到聂云竹多次,也会简单的打个招呼,聊上两句。

  偶尔经过她的小楼,通过厨房撑开的窗子,会看见她在小楼一侧的厨房中或生火或切菜。又或者会看到她端着一个木盆,去河边倒水或者洗衣服。

  这天的下午,天有些凉,学生放学后,李牧也出了书院,没有直接回苏家,顺着眼前的小道开始闲逛,不知不觉来到附近的集市。

  这里倒是极为热闹,卖菜的做生意的小商小贩到处都是,周边还有许多的临街店铺,就是人太多,太杂乱。

  李牧转头刚要离开,随意瞥了一眼,似乎发现了一个熟人,竟然是聂云竹。

  她穿着打扮极为朴素,脸上不但没有化妆,甚至有点扮丑,头上还包了一块老气的头巾,正站在一辆小推车前,似乎在卖煎饼。

  或许感受到李牧的目光,往这边看了一眼,两人目光相交,聂云竹似乎有点不好意思。她现在的尊容,以及卖煎饼的样子,和往日留给李牧的印象确实差距不小。

  想低头躲避,似乎又不想逃避这些,很快便调整好情绪,抬头冲李牧笑了笑,大大方方的挥手打了声招呼。

  “宁公子,你怎么来这里了?”

  李牧走过去笑了笑:“随着逛逛,就来到这边。”

首节 上一节 461/49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