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把掷弹筒打准,需要两个参数,一个是与目标的直线距离,另外一个则是高程。
前者很好理解,而后者真的是不大好测。
假如一名射手测到了与目标的水平距离是一百米,可是如果目标所在位置比你的位置高了二十米,那么射手不掌握高程能命中目标吗?
显然那是不大可能的!
不掌握高和,你发射出去的榴弹会打在目标的下方,而敌人则是在那个高达二十米的山石或者土坡上。
如此一来你打出去榴弹的效果肯定没有预计的效果好的。
所以要是前方目标比发射手的在位置高,那就需要调整掷弹筒的发射角度了。
周让为什么要事先就试射,这自然是因为她知道自己并不是用掷弹筒的高手。
她很庆幸自己试射时日军并没有前脚跟后脚的追上来!
周让在发射榴弹之前所做的工作除了试射,还有就是必须要把日军顶一下。
如果阻击一下,那么日军可能就从山上直接追击下来了。
这个就更好理解好,用杀伤半径也就是十多米的榴弹去炸一个巴掌大上面挤满了敌人的地方那是什么效果?
反之如果敌人散开了已是如同在山坡上吃草的群羊,那么发射一颗榴弹的效果都不会赶上一发子弹。
榴弹也好炮弹也罢那是讲究“群伤”的。
周让在发射榴弹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真的没有浪费,而实际效果如何也马上得到验证了。
冲上山头的日军在周让他们先前的阻击下已是被象憋一条溪里的水给憋在山头了,于是那两颗榴弹便准确的落在了山头上日军的中间!
“轰、”“轰”两声里,榴弹爆炸便如同在那山顶上两朵绽放的花朵,而它们向四周飞射出去的弹片那便是死亡的花瓣!
那些直接就在爆炸中心的日军士兵就不说了,那横飞的弹片却是又击倒周围的日军。
日军真的没有搞明白为什么这两颗榴弹来的毫无征兆,哪怕抗日游击队试射一下给他们个提醒也是好的啊!
可是,没有!
由于吉住奈良的死亡,追击的日军到底是耽搁了时间。
他们也有人注意到当时小山这面传来了隐陷的爆炸声。
可是这里本来就是战场嘛,哪个会把周让试射所产生的爆炸声当成一件多么严重的事情?
战斗靠士兵的英勇,但靠的也有军官的算计,否则中国人就不会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说法了,智谋很重要!
当十几名日军在榴弹的爆炸声中倒了下去或者死亡或者在大声的呼叫呻吟之际,其余日军便本能的反应过来了,自己一方竟然被大日本皇军所产的武器给杀伤了。
于是,他们本能的卧倒。
可时,这时周让他们所射出第二拨榴弹就又到了!
“轰”“轰”又是两声,日军再增伤亡。
“散开!快散开!”日军军官高喊了起来,“把对方的掷弹筒炸掉!”
此时的他也意识到自己一方人员太密集了,必须马上散开马上反击。
于是那些原本趴在地上还能动的日军士兵直接就向山坡下滚去。
“轰”“轰”就在日军的滚动中两颗榴弹追着又飞了过来。
这回这两颗榴弹是在山坡上炸响的,那自然是周让他们把弹着点向往前提了。
有一名日军掷弹发射手滚身而起直奔山顶,他要反击了。
因为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大日本皇军伤亡很大,可并不是对方的榴弹发射的密度大,而是因为他们大日本皇军在山头上的人数密度太大了。
“榴弹!”他大声招呼道。
只是可惜他的弹药手已经被炸死了,这时有另外一名日军士兵捡起了弹箱就向他爬去。
那名发射手自然瞥见有人给送榴弹来了,他扭身一手扶着掷弹筒一手就去接榴弹。
可是,这时候他听到了一声枪响,他的手接空了。
他回头再看却见那名同伴已是中枪倒了下去!
这时他才意料到抗日游击队竟然在远处藏了狙击手!
要说日军的斗志绝不是吹出来的,没有了弹药手远方有抗日游击队的狙击手那又怎样,我自己来!
那名日军掷弹发射手回身伸手就把那颗掉落在地上的榴弹捡了起来,然后他再转身而回。
可是他趴在山丘的棱线后看着前方却有点蒙。
他自然是看到了山坡下就是一片不大的树林,他还看到有抗日游击队的端着枪正往山顶上冲呢。
可是,对方的掷弹筒架设在哪里他根本就不知道,在他的角度也只能看到那些翠绿色的树冠!
他愣了一下刚想喊“抗日游击队冲上来了”的时候,他便中枪了。
很幸运!
他中了两枪,前面一枪那是彭进宝打的,后面又来了一枪,那是躲在远处的何玉英打的!
此时周让他们的掷弹筒已经停了,那能不停吗?
他们一共就缴获了八颗榴弹,试射用了一颗,其余的已经打光了。
日军军官顾不上己方在榴弹的攻下击伤亡惨重,大声招呼残余士兵上山反击。
他也明白,这个时候不是逃跑的时候。
如果这个时候他带兵后撤,要是抗日游击队再把山头占了从山上往下面打枪那他们可就没有活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