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过客4251 第220节

当旁白刚一出来的时候,还有观众摇头张望,似乎是在寻找着什么。

如今在全世界,有声电影还是个时髦玩意,国内出现得就更晚了,一直到前年才在申城公开上映了一部名叫《歌女红牡丹》的有声故事片。

这些军官的收入都还不错,电影也好纪录片也罢,大多是看过的。

但他们过去所见的基本是默片,或者有人现场配音,所以刚一开始还会觉得有点奇怪。

不过随着影片的继续,场下的气氛开始渐渐凝重了起来。

从刚才第一句话中,大家猜出这讲的东西肯定与日本人有关,不少人立马就警觉了起来,眉头一皱,眼睛紧紧地盯着荧幕。

“第二班进行毒气、毒液试验,第一班进行电器试验,各自使用匪贼2人进行实验。”

“第二班的一个实验对象放置在光气的毒气试验室内5分钟,引起严重肺炎,比昨天的实验对象严重,但是存活。

第二个实验对象被注射了15克氢氰酸20分钟后丧失意识。”

“第一班的一个实验对象被数次施以2万伏高压,然后注射后使其死亡。

第二个实验对象多次进行5千伏电流的实验,也不使其死亡,最后连续通过数分钟电流将其烧死。”

白纸黑字之上记录的这些信息,光是看着听着,就让人头皮发麻,心底生出一股莫名的恐惧,背后的冷汗也跟着秫秫的落下。

“这是什么?谁写的?他们在拿什么做实验?”

几乎所有观众的脑海中,都浮现出了这些问题,甚至有的人已经隐约猜出了问题的答案,只是心里却始终不敢相信。

然而无论这些人再怎么恐惧,放映机依旧在吱吱地旋转,带动着画面与声音继续向他们不愿接受的方向,述说着他们不愿承认的现实。

中马城,这座建立在冰城东郊四十多公里外的军事要塞,明面上是监押要犯的秘密监狱,实际却是日本关东军进行人体试验的场所。

三个多月前,程刚带着准备已久的人员和装备,历经数次中转,终于安全抵达了东北抗联的珠河根据地,并与根据地的战士们一同将中马城捣毁。

除去解救出城内幸存的数十人之外,程刚还抓紧时间收集到了第一手证据。

这些证据,不仅有最开始展现的“实验记录”,同时还有他专门在所有房间内拍摄的胶卷,以及带出来的少量实物。

最后,因为计划周密行动迅速,所有行动人员赶在日军大部队到来之前成功撤离,并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转移到了更远的山区之中。

当然,考虑到日本人在实验中大量使用了炭疽、鼻疽、鼠疫和霍乱等病菌,为了以防万一,在这整个期间,所有曾进入中马城的人员,都进行了严格的防疫隔离,并和幸存者一同,接受了当今世界最为先进的治疗手段,避免出现二次传播的情况。

即便如此,还是有少数战士和幸存者因为伤情实在太过严重,最终不幸牺牲。

再加上此战中为了攻打碉堡、肃清残敌、阻击援军、掩护队友而牺牲的战士,以及之后在关东军的大规模围剿中牺牲的同志和群众,抗联为止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大。

好在的是,最后的结果没有辜负这些牺牲,所有能够找到的证据全都收集妥当。

当初在拍摄时,城内的每一处地方,程刚都强忍住自己的反胃与恶心,力求全部记录到位。

因为他很清楚,只要他们离开了,日本人肯定会想尽办法消除这里的一切证据,甚至以后还有没有这样取证的机会都很难说。

从最初制定计划起,程刚就非常清楚,中马城不过是日本人“实验”的开端而已,历史上他们就曾放弃过这里,转而在其他地方开设了更大规模的场地。

而在红军全面反攻之前,抗联在东北的力量必然会被不断削弱,之后再发起同等规模战斗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

所以这将是对日作战胜利前的最后一次机会,取得这些证据之后,程刚不需要拿着自己国人受苦受难的证据去找洋人摇尾乞怜。

他需要是能够真正唤醒大家的宣传武器,而没有什么比赤裸裸摆在眼前的影片更能震撼人心的了。

利用在东北隔离的那段时间,程刚一边主持防疫和治疗工作,一边整理他收集到的素材,并在最后制作完成了这部影片。

几段骇人听闻的“实验记录”放完,直接就是程刚在战后所拍摄的中马城实况。

旁白则继续讲述着此地的背景,以及相应建筑背后的“途”和“故事”。

整座中马城面积不大,院子内一共三座砖瓦房,偏西有两幢,构成拐把子型,房屋跨度8米,长约45米,设有中心走廊,两侧共有100多个房间。

显然,这100多个房间连带着附加的地下室,有的是监牢,有的则是“实验室”。

随便进去其中一间屋子,映入眼帘的就是墙上紫红色的斑斑血迹,而那挂着的铁钩更是让人不寒而栗。

随着更多细节的展露,曾经发生在这个中马城内的往事,也渐渐浮现在了观众们的脑海。

成车的“犯人”被押到“实验室”里,一批穿着白大褂的鬼子军医整天忙个不停。

有的人被绑在靠墙的铁钓子上,被日本人用针管强行在他们身上抽血,抽干血后,随便用刀砍死拉去焚烧。

有的人被关进毒气室进行毒气试验,或者注射含菌毒液,进行细菌试验。

而那些被残害至死的人,便被拖进炉子里焚烧,骨灰就地埋掉。

其实在拍摄的时候,程刚的处境还是有些危险的,为了赶时间,大家来不及确认屋子里有没有残敌,就匆忙开拍了。

而为了采光打着的数支手电筒,更是在黎明时分,成了最显眼的靶子。

所以在部分片段当中,观众甚至能够看到屋内残余的日本人反抗的画面,不过幸好都被拍摄者和他的同伴一一击毙。

当影片播放到这里时,已经基本没人再怀疑它的真实性,所以每见到一个日本人被打死,场下就响起了阵阵的叫好声。

只不过,将近一个小时下来,当片子来到结尾,在一座烟囱的旁边,众人合力挖出了埋藏在此的骨灰和尚未烧透的衣服碎片。

整个放映场由此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随即便是一阵响彻苍天的嚎哭。

看着那些穿着光鲜的东北军军官在那里放声大哭,红军派来的放映员虽然已经跟着看过许多遍了,还是忍不住哽咽了起来。

放映员是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赣南瑞金人,像他这样的贫农孩子,若不是参军之后学了点普通话,和眼前这些东北人可能连话都对不上。

按理来说,大家所处的环境完全不同,乃至于天差地别,几乎找不到什么相似的地方,但是当看到片子里的场景时,像放映员这样的南方人,也会不由地生出悲伤和愤慨。

这时,政治课上指导员跟大家讲授的道理,忽然又浮现在了他的脑海。

“为什么那些日本人就这么坏,因为他们和我们不是一个民族,所以他们不把我们中国人当人看,肆意残害我们的同胞。

今天受苦受难的可能是东北人,但我们若是不反抗,不坚决把这些情侵略者赶出国门,无论是北方的晋、陕、冀、鲁,还是南方的湘、赣、鄂、闽,都会变成侵略者肆意妄为的地狱。

所以,同志们,战友们,同胞们!

正如歌声里所唱的那样,现在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必须用我们的血肉,捍卫我们的民族!”

第四百四十章 谈判代表团

“民族,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具体来讲,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其实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而直到现在,华夏民族的主体意识还一直处于萌芽阶段。

就目前的中国而言,大部分民众对于自身民族的认知,和过去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相比,并没有颠覆性的变化。

无论是满清还是民国,对于这个国家的政治模式、经济生产以及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冲击都相当有限。

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古往今来都是种地交税,满清统治时是这么干,民国成立后也照样如此,“皇权”自始至终都没有下过县。

因此对于这个国度中的人民,特别是那些受压迫的中下阶层来说,国家顶层架构变化所带来影响基本微乎甚微。”

33年9月底,程刚带着一群青年干部从中央所在的略阳县,乘车沿着正在修建的公路翻阅秦岭,来到了关中平原,最终目标则是长安城。

其实他们也可以直接乘坐飞机前往长安的,但正巧从凤翔到双石铺的轻便铁路此时正在选址,作为该计划的提出者,程刚肯定需要先过去视察一番。

一行人首先坐船来到略阳上游的白水江码头,然后乘坐运送木料的拖拉机绕道陇南抵达双石铺,接着就是翻山越岭,折腾了好几日才终于踏上平原。

一路上,程刚也没有忘记和其他同志进行交流。

除去结合眼前实例,向大家讲解地理、历史以及铁路、机械等方面的知识外,剩下讨论得最多的话,当然还是由《中马城纪实》这部纪录片所带来的影响。

顺道一提,目前这条规划中的凤双轻便铁路,可以算得上凤蓉铁路的前身,历史上曾于抗日战争爆发时开始修建。

而在那条战时铁路上运行的所谓“火车”,其实绝大多数都是木制或者加装铁架的木制车,7-8辆车为一组,采用人力和畜力推送。

甚至于其中落差最大的一段,即现在的凤蓉铁路观音山展线群附近,连铁轨都铺不了,只能使用畜力大车接运,考虑到秦岭山脉的艰险,这确实是当时国力的极限。

毕竟不仅机车难买,为了承载住数吨重的小火车头,铁轨要么得要加厚加重,要么就的升级为钢轨,成本可就打不住了。

至于这时的土共,肯定还无法和建国后相提并论,所以直接谈论凤蓉铁路还为时过早。

但在这之前,补上整条陕川交通线中最大的短板——凤翔至双石铺段,还是勉强能够实现的。

不需要全人力推动,有了程刚的支援,专用的小型机车不是问题,蒸汽机和内燃机都能保证供应。

比如现在往铁路工地运输木料的车队里,就有五辆拖拉机整日喷吐着黑烟,雷鸣般的排气声甚至十几公里外都能听到。

其实这种柴油发动机在国内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早在十八年前,羊城的“协同和机器厂”就已经生产出了类似的机型,不过因为体积硕大且笨重,只能作为工坊的动力来源。

在后世它还有另外一个更为人所知的称呼“热球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发动时必须使用专门的燃料棒才能完成点火。

因为生产工艺简单,价格低廉,建国初期国家曾从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进口了不少单缸热球式拖拉机,程刚自然也不会放过。

而在这个位面,刚开始大家还只是用现成的,后来慢慢熟悉了就开始尝试自制。

这种由程刚从后世带来的发动机,与国内同款产品相比,无非是体积小点、马力大点、技术先进了点,使劲钻研几年后,还是能取得一定突破的。

当然,更加先进的单缸及多缸柴油机在工程和军事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研究当中,只是饭要一口一口吃,至少就目前而言,热球机已经够用了。

再说回来,关于《中马城纪实》的影响,其实还要略微超过程刚这个制作者的预料。

七月底他刚一来到陕北,都来不及印制更多的放映胶片,首先就给被俘的东北军将士放了三天三夜。

果不其然,因为处境和出身缘故,大部分底层士兵的反应,普遍要比那些中高层军官强烈得多。

再加上红军政工干部的再教育,思想动员能力几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不少战俘当即决定参加红军,最后直接迫使刘之丹不得不临时增加了一个师的编制。

这还只是刚刚开始,给东北军战俘放完之后,赶工制作的胶片拷贝也陆续出炉了,从红二十六军到整个红五军团,再到红一方面军,所有指战员全都看了不止一遍。

如今两个月过去,包括南方的几大方面军也陆续观看完毕,光是各地报废的胶卷就有两百多盘,效果同样显著。

原本老根据地上下,对于从去年开始就不断强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多少还有点抗拒心理。

尤其是一部分内陆的同志,别说日本人了,有的连洋人都没见过,所以对于外敌入侵并没有太多直观上的感受,反而是眼前的劣绅和军阀更为可恨。

“在这种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的大环境下,大部分人对这些所谓民族概念是没有太大感触的,那些喊喊口号的大多是士大夫阶层和一部分上层利益集团。”

从凤翔赶往长安的马路上,结合从各地收集到来的报告,程刚和大家继续分析着民族概念在历史中的发展。

“打个比方,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当英国人的战船驶入珠江口攻击清军的时候。

当地群众大多都是抱着凑热闹的心态去看的,因为他们在那之前从未经历,也无法理解被外族殖民的深重苦难。

后来,英军在侵略的过程中屠杀了不少中国民众,一开始老百姓还很不理解。

他们明明与这些洋人无冤无仇,那些英国人为何要至自己为死地?实际上原因很简单,对方压根就没把我们当人看。”

说到这里,随行的一名红军干部,大约三十来岁,操着一口客家口音的普通话在旁补充到:

“程部长说得没错,之前我在羊城一带活动的时候,也曾听当地的老人提起过这事,不过现在的年轻一辈大多都不清楚了。”

“是的,就像叶校长说的这样,只要外来的刺激消失,原有的惯性又会使得民众恢复到之前的节奏上去。

但日本的侵略还有一点与西方列强不同,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从中国获得利益,更是想要在政治和文化思想上,对我们进行近乎灭绝性的打击。”

骑在马上,程刚从随身挎包中掏出了一迭资料,继续跟同志们说道:

“大家之前也看过这些报告,在现在的东北,日本人不仅建立了殖民统治,而且还开始推行奴化教育,让中国人的孩子尊天皇,学日语,意图从根本上摧毁我们民族。

同时,他们又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掠夺,当地的粮食、煤炭、铁矿被成批运往日本本土,而这些根本不需要付出半点报酬。

农民们纷纷失去土地,被强迫劳役,别说吃个半饱了,就是累到死也不过是直接扔到坑里埋掉,有的人甚至还没死,只是因为生病累倒了,也直接被抛弃在了荒郊野外。

光是被动的死亡就已经如此凄惨,更不用说那些主动的屠杀,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一旦让这些侵略者得寸进尺,他们还会在新的地盘上继续这些行径。

今天是东北,明天或许就是华北、江南乃至于更深的内陆,这就是我们为何一定要尽早联合起来反抗的原因。”

说到这里,程刚又看了看不远处几位东北军将士,他们是张汉卿派来接应和护送程刚一行的。

就在程刚给自家同志上课的过程中,这些人也在悄悄地侧起耳朵听着,似乎还听得很是入神。

朝着他们和善地笑了一下后,程刚继续大声说道:

首节 上一节 220/3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