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过客4251 第221节

“如今以常凯申为首的国党金陵政府,始终对于西方国家的所谓调停抱有幻想。

又寄希望于通过暂时的妥协来满足日本人的胃口,延缓他们侵略的步伐,难道他们就没有学过《六国论》吗?”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几乎就是异口同声一般,所有在场的土共干部,一同背诵了这段古文。

他们都在工农兵学院进修过,除去土共党员必须掌握的政治理论外,一些作为常识的文章也是需要熟记的。

反而是那几位东北军将士面面相觑,比较下来,似乎他们更像是一群土包子?

不提其他外人到底是怎么想的,对于程刚来说,作为土共派去长安谈判的先头部队,他们这一行的身上可是压了不小的担子。

既然都准备了这么久,若是连这几位东北军人都说服不了,那未免也太失败了。

第四百四十一章 程张会谈(上)

“想必张司令已经看过那部纪录片了吧?”

10月2日,程刚一行抵达长安,随即马上就来到了张汉卿的府上。

这是双方的第一次会面,看着这位少帅脸上憔悴的神情,程刚开门见山地问出了这个问题。

果然,张汉卿本就苍白的脸色突然变得更差了,内心的愤慨之情油然而生,却又无从发泄,只能闷不做声地点了点头。

好在一旁的秘书很是机灵,见到场面颇有些尴尬,便上前引着众人往屋内走去,沿途还不忘聊上几句以打断刚才的沉默。

不过张汉卿始终板着一副脸,秘书也不好多说什么,直到走进屋内之后,前者才终于开口了:

“程先生,日寇的禽兽行径着实可恶,贵军此次摧毁敌巢,不仅让我等知晓了他们的狼子野心,也算是为所有东北人报仇雪恨,这份恩情,在下肯定会记住的。”

先是所部军队大规模战败,后是老家出了这么大一件惨案,最近几个月里张汉卿受到了太多的刺激,精神状态相当不妙,就连说话的语气都十分虚弱,脸上也只是勉强挤出了一丝笑容。

程刚大概猜出了对方的状态,而且根据他的观察,这位眼下估计还没有完全戒除毒瘾,可能是蝴蝶效应所致吧。

不过至少张汉卿刚才的这段话说得很是诚恳,所以程刚也跟着轻轻一笑:

“张司令客气了,身为中国人,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何况东北抗日联军也并非完全是我党的部队,任何有志于抗日的人士,都可以加入进来。

据我所知,此次参与行动的战士也有不少曾在东北军服役,只是后来意外走散了而已。”

其实程刚已经说得很礼貌了,当时九一八事变张汉卿几乎是不放一枪一弹就撤离了东三省,自然有不少余部滞留在东北。

而这些部队其实大多并非东北军嫡系,在家乡失陷之后便有一些人选择了奋起反抗。

只是东北环境艰苦,关东军又人多势众,物资雄厚,这些林林总总的抗日部队只能屡败屡战,兵力规模和活动范围日益减少。

唯有抗联因为提前做了不少准备,加之程刚时不时过来支援一二,不仅保住了元气,而且还愈发壮大起来。

所以短短两年时间过去,抗联便吸收了大量抗日志士,成为了一支名副其实的“联军”。

不过如此一来,组织建设又成了一个大问题,尤其等到后面局势更加险恶,这支鱼龙混杂的队伍要何去何从,还得土共中央好生操心了。

此外,一群被张汉卿放弃的杂牌军人、普通民众,以及他日防夜防的赤党,最后居然联合到了一起。

而且还成为了东北抗日战场上,最为关键的武装力量和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不得不说也是对张汉卿极为深刻的一个讽刺。

“是吗!?果然我们东北还是有不少血性汉子啊!”

张汉卿面色一喜,连连点头,明显没有听出程刚的潜台词,或者说即便听出来了,他也不会在意。

作为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二代贵公子,这几年来的波折与坎坷已经极大地削弱了他的胜负心,甚至让他对权力都开始看淡了。

“对了,只是不知此次行动究竟是何人策划,不要误会,我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向他专门感谢一番。

另外战斗中牺牲的将士,能否也让我有机会抚恤一二,聊表心意呢?”张汉卿接着问道。

“哈哈,这次行动是我们土共集体的决策,最后能够成事也是全体同志的努力,并非某个别人员的功劳,所以就不用再提了。

至于牺牲的将士,抗联中自然已有安排,但若是张司令坚持,我们也可以为你代为传递。”

用眼神制止了身边同志的发言,程刚简单地向张汉卿解释了两句。

“哦?既然如此,那便按贵方的安排来办吧。”张汉卿迟疑了一下,最后还是点头同意。

土共不愿告知行动细节,他其实也能够理解,毕竟此事极有可能事关对方在东北的高度机密。

如今即便是他们东北军,对于三省的影响力也可以说微乎其微了。

而土共不仅拉起了偌大的队伍,策划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行动,如今还能承诺替他传递抚恤。

这只能说明对方在东北的根基,或许要远超于自己的想象,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他张汉卿还想打回老家去,就必须按耐住性子,与土共合作。

这是决定会见土共代表团之前,东北军高层就已经达成的共识。

客套到这里,张汉卿的毒瘾已经有了萌发的迹象,为了节省时间,他只能尽快开门见山:

“既然程先生愿意带队前来商谈,说明贵党对于合作还是颇有诚意的,只是不知你们对于我那位结拜大哥,到底是个什么看法?

毕竟单凭我的部队,大概是抵抗不了日寇的,如今中央军势力最为强大,若是提及抗日,恐怕还是绕不开这一关吧?”

这话把程刚听得很是无语,但好在土共对于张的反应早有准备,以这位的见识,提出如此疑问也实属正常。

如果只是简单从地图和战报上来看,遭殃军确实仍然还占据不小的优势。

不仅南方的精华地带和交通干线名义上都在常凯申的手中,而且全国最大的财源长江口关税与盐税也都是国党掌控。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金陵政府背后有洋人撑腰,君不见他们去年与共军大战一场之后,可谓是损失惨重,结果一眨眼的功夫列强就迫不及待地为其提供军事贷款。

如今遭殃军不仅迅速把战损的编制恢复了过来,又因为土共重心北移,重新占据了南方战场的上风,虽说还是没占着多少便宜,但至少暂时稳住了自己的江湖地位。

只是对于那几支重建的嫡系师,为何会成批地使用日式装备,这里头的蹊跷,张汉卿就只能下意识忽视了。

而程刚也知道短时间内想要改变一人的想法怕是很难,所以他只在心头呵呵一笑,然后反问张汉卿一句:

“既然司令把问题提了出来,想必已经有了想法,可否先说来听听呢?”

这话确实不咋客气,但眼下攻守之势相异,张少帅麾下号称的20万东北军,最为精华的几支部队在红军面前一触即溃,剩下的那些只怕也难以指望了。

而程刚的背后,却是整个红一方面军,包括红一军团、红五军团和其余二三线部队在内,布置在北方各地的八万大军,这便是他的底气所在。

要知道,此时的红军搞的可不是历史上虚张声势的套路,方面军就是方面军,旗下起码一个军团再加若干支军级单位。

而能够称之为军团的,必然是作为绝对主力的野战部队,兵力至少在两万以上,而且确保齐装满员。

比如红一军团,哪怕抽调了大批人员支援兄弟部队,眼下仍有近三万人,这些指战员可是枕戈达旦,只需中央一声令下,随时都可以翻越秦岭拿下关中。

若不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土共还真没必要派出这支代表团和张汉卿谈判。

直接趁着此次战役扩大规模,首先上演一番蛇吞象将东北军的大部消化,再一举吞并甘、晋、绥、宁,进而与日本人大干一场,岂不是更爽。

但权衡再三,如果真搞成这般霸王硬上弓,着实有些兵行险招,对于财力、人力包括整个组织体系都是个极大的考验。

但凡中间某个环节没有跟上,过于臃肿的架构不仅不能带来便利,反倒有可能拖起后腿来。

张汉卿自然无从得知土共高层的想法,此外他对于共军的认知也始终存在偏差。

之前国党把持着国内大部分的宣传口径,向来喜欢粉饰太平,所以相隔千里的东北军未曾认识到红军的可怕之处,倒也还算正常。

如今吃了败仗之后,在张汉卿的心里,红军的战斗力当然是蹭蹭地往上飙,所以在与程刚交流时,就很自觉地摆正了自己的位置。

但他却是不知道眼前这位的背后,到底蕴藏着多么庞大的能量,而红军的战斗力完全爆发起来,又会有多么恐怖。

于是这位少帅也只能给出一个,在自己的认知中最为可行的办法:

“这……程先生,我怕日寇是不会等待我们把国内整理妥当的,为了大局考虑,不如‘拥常抗日’?”

“嗯~~~”程刚强忍住大笑的冲动,同时也为小六子幼稚的政治意识感到悲哀,“抱歉,拥常是不可能拥常的,实在没有这样的心情咯。”

“可若是这般,在中国全面抗日的日子到来之前,我除了站在势力强大的中央军一起和你们战争下去之外,恐怕就没有别的路可走了啊。”

泥人还有三分火性,何况张汉卿的脾气向来好不到哪去,见自己的示弱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他也忍不住恼了起来。

但此话一出,一股难以抑制的悲伤又从张汉卿的心头冒了上来,当即让他痛哭流涕,不能自已。

这一哭起来,反倒让程刚有些尴尬,好在张汉卿没有沉默下去,而是继续哽咽地说道:

“程先生,我是根本不愿意剿共的,只是委员长对我很好,他要我挑一件事情做,我便只能挑了,但实实在在地说,我对内战、剿共是不愿意的。

如今张某不过是一条丧家之犬,心中所想唯有尽快打回老家去,难道你们连这个愿望都要从我的身上剥夺了吗?”

另一边,看着张汉卿这副涕泗横流的模样,就是做足了准备的程刚,也只能暂时表示无奈了。

“谈判对象内心戏太多了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

第四百四十二章 程张会谈(下)

如今的土共早已是鸟枪换炮,真要说起来,还不一定就看得上东北军的这点人马和装备,红二十六军新增的那个师,放在红军序列中是锦上添花,还到东北军来也未尝不可。

当然,事情肯定没有这么简单,不只是常凯申对于东北军虎视眈眈,土共同样也看上了这股势力,大哥和二哥都想吃掉老三,无非是谁的吃像更好看点而已。

此外,想要真正掌控一支军队,大而化之的方法是争取人心,而具体到细节上,首先肯定是掌握其人事和财政权,在这方面,土共眼下有着不少的优势。

失去东三省之后,东北军就基本丧失了自我造血的能力,过去那种一年损耗数万支步枪的败家日子肯定混不下去了,只能扣扣索索地维持现有水平,日子久了,走下坡路更是迟早的事。

而国内的军火要么进口要么自产,即便是自产也高度依赖于进口的原材料乃至器件,极少有全国产化的武器,即便有,质量也难以保证。

所以现在能够稳定获得军火的势力,占据长江口且财大气粗的国党算一个,两广的桂军和粤军算半个,阎锡山算三分之一个。

之前东北军倒是有钱有厂有渠道,是仅次于国党的大头,如今全都丢了,自然算不得数。

除此之外,就只有开了金手指的土共,凭借程刚这个BUG建立了一套相对独立的军工体系,而且还在逐渐实现全面自产。

眼下这套体系虽然还不成熟,但只要程刚能够及时供应关键零部件,分散在各地的兵工厂,起码已经可以满足绝大部分红军的战争需求,并有不少潜力可挖。

尤其现在略阳钢铁厂已经开始正式运营,这意味着土共又在北方成功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工业基地,哪怕后面生产出的部件质次价高产量低,那也是不用担心被人卡脖子的立根之本。

而且提起质量,红色军工的产品也不是全都落后于国内乃至国外。

单就步枪来说,现在土共生产的主要是7.62mm口径的莫辛纳甘,至于另一个大头,7.92mm口径的汉阳造,则是利用缴获武器进行维修改造,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自产。

其中莫辛纳甘的质量肯定是最佳,因为枪机和枪管大都是用的援助零件,当然产量就相应受限了,现在只有红一军团,加上部分红三军团的部队在使用。

至于汉阳造则得视情况而定,因为大量使用报废零件再加工,所以从枪管到机身的质量都层次不齐,纯粹是为了兼顾国内的实际情况,才不得不凑合上马,当然了,对于现在的红军来说,也没有太多挑剔的必要。

毕竟像鄂豫皖这些地方,没有程刚天天守着,缺啥给啥,想发展出成体系的高水平军工,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往往是自产与缴获混用。

即便是自产,也没法大规模地拉制枪管、切削枪机,所以报废零件便成为最主要的原材料来源。

因此,这种情况下再搞两种口径就纯粹是添麻烦了,打一开始,程刚就只给其他地区提供缴获修理过的汉阳造,后来也只帮助他们建立了汉阳造维修生产线。

所以根据不同地区工厂的层次,以及当时缴获步枪的质量,这些红军造的水平肯定是起起伏伏,最好的甚至能够比拟德国原产,最差的就勉强能用吧,起码比川军好点。

顺道一提,考虑到792圆弹那拉胯的性能,程刚也不是没考虑过将其改成尖头弹。

但目前98K等德式步枪使用的尖头弹,弹径和膛压均与圆弹不同,要用在汉阳造上,基本相当于重新设计一款子弹,而且尖弹的生产难度与成本也要略高,衡量下来并无必要。

国内倒是有一部分从德国采购的委员会1888改型,可以使用98k的尖头弹,但流传甚少,还不如遭殃军和东北军中使用的98k多。

而且在33年的民国,主流步枪还是使用7.92圆头弹的汉阳造,正是因为考虑到这些缴获,所以红军才放弃了大规模装备莫辛纳甘的计划,所以推广7.92尖头弹的意义不大。

当然,莫辛纳甘的7.62*54步枪弹也不是没有问题,这玩意的凸底缘设计用在步枪上还好,用在机枪上就只能逼出DP-28这款大盘鸡了。

更直接的解决办法,应该是直接使用7.62*39步枪弹,即SKS半自动和AK-47所使用的中间威力弹,历史上,建国后曾大规模将战争时期的各国造步枪,改成7.62*39口径作为民兵武器,比如著名的捷克式轻机枪。

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子弹的制造工艺比步枪还要复杂,想大规模、高质量、稳定地生产子弹,难度可小不到哪去,所以目前红军暂时还只能在7.62凸底缘和7.92圆头弹上打转转。

首节 上一节 221/3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