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过客4251 第30节

只是相对于75炮,155更像是一个凑数的,威力虽大,但以此时的交通运输条件,确实不适合用于野战。

不过能拿到也不错,75炮的目标达到了,数量甚至好超出了不少,155有没有无所谓,有也更好,后面总会有用上的时候。

再不济,遇到真正危险的时候,把炮从空间中放出来,打完了再收回去,也未尝不是个应急的办法。

其实,相对于这些重型火炮,程刚同样也在意另一个小玩意,他第二次到42位面的时候,就给对方下达了订单。

后来经过了初步的研制总算定型了,这回在教导大队的三个月里,程刚就抽空去靶场观摩了一下验收工作,效果差强人意,总归是能用的,所以他比较满意。

而且观摩结束之后,程刚还与工厂的技术人员要来了生产资料,这种小玩意生产技术要求不高,也没有用什么先进材料,后面可以着手仿制,再到战场上验证是否可行。

毕竟67式手榴弹库存量这么大,总得帮他们消化消化,手扔的距离限于人力没办法太远,使用这种类似于掷弹筒的装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手榴弹和迫击炮之间的空白。

当然,大正十年式(1921年研制)和八九式(1929年研制)掷弹筒他也要来了一些,只是这两种的炮弹在42位面不容易搞到,毕竟就连这类口径的弹药都已经停产了。

总的来说,重型火炮当然非常重要,超轻型迫击炮同样也不能忽视,甚至考虑到此时轻步兵为主部队结构,掷弹筒这类装置的作用可能会更大一些。

至于精度等问题,先解决有没有,再去想好不好吧,如果真要较真的话,以这时候根据地的兵员水平,大部分都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情况下,给再好的装备都是牛嚼牡丹。

当然,不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就不给了,只是得把握住其中的分寸。

不支援肯定不行,历史上的牺牲太过惨烈了。随意支援也肯定不行,除了泄密风险外,在组织和部队还未成熟之前,掌握过于先进的武器,无疑是小儿持剑,伤人伤己。

一边开着飞机,一边乱七八糟想着各种事情,程刚很快就到了根据地的边缘地带,准备降落的同事,他也深深吸一口气。

相比于武器弹药,后面的政治问题才是最让人头疼的,可不管怎么样,他终究还是到了面对的时候。

第71章 归来与迎接

创立近半年的工农兵学院,是整个根据地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地处隆市,坐落在凝岗河边,原来是一座书院,被称为“隆江书院”,因凝岗河又被称为隆江而得名。

现在这座书院已经历经数次扩建,不仅有附属的中小学,还有工农夜校、干部培训所等机构,杂糅在一起,可以说整个组织上上下下几乎都有在此学习的经历。

如此这般下来,耗费当然不少,若不是程刚多番的周济,恐怕也难得形成这样的规模。

在上次反围剿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冯班长,此时也完成了他为期三个月的教导队训练,同时开始准备更上一层台阶,步入新的岗位继续奋斗。

教导队中的成员大部分都有和他类似的经历,出身很低,贫民或者矿工,因为对旧社会的不满和仇恨,奋起反抗,跟随着组织的旗帜经历了不知多少次战斗,最终在队伍中脱颖而出。

在原来的历史中,他们中有的人此时已经牺牲了,有的人在未来可能会扛上一枚将星,但不管怎么样,他们的命运已经改写。

冯班长,因为家里排行老二所以老乡都叫他冯二,家住湘南某县的一个贫穷的小村落。

因为年轻力壮,脑子又灵活,所以他虽然年轻,但也算是村子里的一号人物,在年轻人里头有点名头。

后来王凯带着洪城起义余部来到湘南,发动了起义,整个湘南由此像是沸油锅里加了一瓢冷水,多年来积攒的阶级矛盾瞬间爆发了出来。

冯二也是那个时候参加的部队,带着村里的五六个年轻人,扛着上头发下来的梭镖,就这么靠着一腔热血和敌人打了好几场。

其实他们也没有怎么参战,冯二现在回想起来,农民出身的他们,当时基本没有什么纪律可言,完全靠着激情战斗,气势虽足,但毫无章法。

所以往往是老部队打头阵,他们在后面听候命令,上头喊冲锋的时候,再一窝蜂地冲上去。有时候遇到水平比较次的敌人,靠着气势就能把对方击退,但也不是没有碰上硬茬子。

湘南起义后,湘粤两省集结了7个师的兵力,从南北西三面向起义地区围剿,在正规军面前,此时勉强拉起来的农军实在太过脆弱。

后来就是撤离湘南,前往井冈山了,不过在这个期间,大大小小的战斗层出不穷,跟着冯二的同村人也在这个过程中全牺牲了,村里出来的,就只剩下了他一个。

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纷纷倒在了自己的身边,这对于年轻的冯二来说,实在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农村人不是没有见过死亡,在这个年代,死上个把人不是件值得奇怪的事情,但是人性总是共通的,亲友离世带来的悲痛也是铭刻在基因中的本能。

何况还是如此惨烈的死亡,敌人的马克沁一开火,大家就像割稻子一样,齐刷刷地倒下了,冯二此时还能想起,自己堂弟临死之前瞪得老大的眼睛,和嘴巴里冒出的通红的鲜血。

最后,都没来得及埋葬那些战友,剩下的战士们就跟着大队伍突围了出去,再之后就到了井冈山,曾经的人生也就此翻了一篇。

也是到了根据地,冯二才真正有了成长的机会。之前的经历让他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可是除了仇恨和恐惧之外,没有给他的心灵留下更多的印记。

但在这里就不一样了,他第一次认识到,为什么从小到大自己就和那些地主娃娃不一样,为什么自己就必须对着他们低声下气,没做好还得挨爹娘的骂。

为什么爹娘就必须起早贪黑地种地,而某些人就只用收租,当他们不满这个世道,奋起反抗的时候,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军队来打杀。

这些道理他们之前不懂,甚至连自己从小过得有多苦他们都不懂,因为自家爹娘也好,其他长辈也罢,都跟他们说这就是命。

可现在不一样了,他们知道这不是命,这不是已经注定好的事情,他们的反抗是对的,战友们的牺牲是有价值的,他们正在参与一个前所未有的事业。

也是在这个时候,冯二有了一个全新的名字,冯红旗,这辈子就跟着红旗走,这是他在懂得道理之后,给自己立下的誓言。

教导队的其他人,名字也和他类似,这些人从小要么没有接受过教育,要么就零星地认识几个字,真正的文化教育,是到了根据地之后才开始的。

或许文化水平不高,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分析问题的时候也没有多复杂的逻辑,甚至有些地方还容易出现极端化,二极化的错误。

但这些人,是真的愿意跟着红旗走,真的想要见到那个大家口中的那个新社会的。

同时,冯红旗也是第一次摸到了枪,一支属于他自己的步枪。

当放下了陪伴了他数月的梭镖,当手中握着这杆透露着浓浓杀气的武器时,这个年轻人再一次想起了自己的同伴,眼中的泪水忍不住地奔涌而出。

综合了各种复杂的因素,才有了他这半年来刻苦的训练和学习。

效果同样也是显著的,早先参军的时候,因为带着同村的伙伴,人又比较机灵,所以早早被任命为班长。

后来班里的战友牺牲了大半,到了根据地之后,队伍又缩编了不少,所以冯红旗就成了个光杆。

但在接下来的扫盲教育和大练兵中,训练刻苦,学习迅速,思想进步的他,很快又被提拔了起来,重新恢复了班长的职务。

并且他很快就带着自己的这个班在全团中冒出了头,还被挑选到了突击队,战斗立功之后,又收到了军里的嘉奖,过不久还被选拔进了教导队。

现在教导队的学习已经告一段落了,冯红旗走在回宿舍的路上,今天晚上他就要收拾好行李,然后回到团部,接受下一步的任职。

入党的申请书他很早就递交上去了,后来参加了突击队,战场上和其他几名战友一起火线入党,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候补党员。

对于能够成为和各位老师还有首长一个组织的成员,冯红旗感到非常高兴,经过整风之后,入党这件事被管控得非常严格。

候补党员,实际就是后世的预备党员,根据此时的最新规定,也就是去年六月的《第三次修正章程议决案》。

“候补党员候补期:劳动者(工人、农民、手工工人、店员、士兵等)无候补期,非劳动者(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等)之候补期三个月,但市委员会或县委员会得酌量情形伸缩之。”

所以早先根据地刚建立时是没有候补期的,但随着党员问题的严重,在程刚的建议下,特委最终决定在边界实行六个月的候补期。

虽然仍然不能和后世相比,但是所处阶段不同,革命环境和国内局势也不同,当然得要辩证看待。

不管怎么说,经过整肃之后,即使是像冯红旗这样表现不错的年轻人,也只有在战场上火线入党的机会,地方上也是类似,早先拉郎配的做法被完全摒弃了。

先前混进来的所谓党员,十有八九也被清理了出去,甚至在一些地方的操作当中,还有不少过火的迹象,好在很快就被叫停了。

总之,到了这个时候,哪怕是候补党员也是一个极为严肃的身份,冯红旗当然可以为之激动和高校,不过他心里头更多的,还是沉甸甸的责任。

自己能做好后面的工作吗,能不能像首长们一样,解决好各种各样的问题,能不能带领战友们夺取更多的胜利。

就像是后世即将毕业投入工作的大学生一样,此时的冯红旗心中,忐忑多于兴奋。

突然,远处的天空传来了阵阵嗡嗡的声音,稍加分辨,年轻人就知道这是飞机发动机传出来,之前程主任开飞机的时候,他曾在远处好奇地看过几回。

突然想到了,冯红旗连忙放下手上的行李,从宿舍里跑了出来,在奔向河边的路上,他还看到了不少和他一样在从宿舍、从教室、从田地里过来的学员和教师们。

没过多久,一架绿色的双翼飞机不紧不慢地出现在了众人的视线中,这是一道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身影,程主任回来了。

离开了三个多月后,程主任终于回到了根据地,这是大家看到飞机后第一个冒出的念头。

毕竟对于在场的大多数人而言,由程刚驾驶的这架Po-2教练机,就是他们对于飞机的唯一印象。

虽然在图画室里见过不少其他的飞机图片,但真正飞起来的就这么一架,而能够有资格驾驶这架飞机的,也只有程刚一个人。

“没错,是乌-2飞机,肯定是程教员回来了,走,同学们,我们一起去迎接程教员!”

就连学院的老师也发话了,其他在场的学员们自然也不会拒绝,个别聪明的学员甚至能够从飞机的轨迹中看出,程刚即将在北边两三公里处的河道降落。

不需要任何人下令,这群人纷纷沿着河堤跑了过去。

PS:Po-2早期名为乌-2(U-2),后来为了纪念苏联著名飞机设计师尼古拉.波利卡波夫(N.N.Polikarpov),才改名为Po-2,程刚对外也是使用的乌-2这一名字。

第72章 工业种子

回到根据地的程刚,先是收到了众人的热烈欢迎,相比于上一次离开,因为之前一段时间的努力,他在大家心目中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

所以根据地也更加想念这位程主任,对于他的回来自然表现出了特别的兴奋,这种朴素的情怀,着实感动了这位刚从飞机上下来的年轻人。

不过感动归感动,正事还是要继续的,和众人一起把飞机存入仓库之后,程刚又和学院的机修小组一起把这架在这个时代算得上先进的机械,检修了一遍。

当然,以目前的根据地的教育水平和机修小组学员的技术能力,大部分情况都是程刚在讲解,其他人跟着练习。

毕竟这些学员之前最高的学历也就是小学,差不多只是识字的水平,从小到大基本没有接触过工业机械,甚至可以说连后世技校的中专生都不如。

所以这些人算是一边补齐义务教育的基础,一边拿着程刚提供的各式教学器械上手练习,学了半年时间,勉强达到一个学徒工的层次。

当然了,对于这个进度程刚已经非常满意了,他在42位面除了学飞行之外,同时也学了一点机修的皮毛,毕竟后面很多事情都得自己做。

现在简单的问题分析和换零件一般来说没有问题,但更复杂的,就只能靠换飞机解决了,这次交易他又往空间里补了三十架,填补了之前报废留下的空白。

但后面肯定不能一直这么干,当前位面的技术力量还是需要发展,所以才有了机修小组的成立,而机修小组,又是附属于学院下的工业系。

从上井冈山开始,程刚就一直非常重视工业人才的培养,早先他带领的学习小组中,就有好几个表现优秀的的学生,被他带着往工业方向发展。

后来钢铁厂、农具厂、军械厂等小型工厂的建立,也带来了巨大的人才需求,同时考虑到后期的发展,工农兵学院中自然要设立专门的工业系。

只是因为根据地的农业不发达,根本没法养得起那么多学生和技术人员,也发展不来太大规模的工业,所以整个工业系的规模并不大,学的东西也比较杂。

实际就是一些万金油式的工业人才,这些学员中,有的是部队里挑选出的年轻士兵,有的是各家工厂推荐过来的工人,目的就是逐步建立一个初步的人才梯队。

对于他们来说,掌握一点简单的机械制造和维修,严格来说还更偏向于后者,那么在这个时代就已经够了。

另外,所谓的机修小组也不是一个实际的建制,更像是一个兴趣小组,里面的学员根据自己学习的课程,在小组中担任不同的角色。

而他们实际学习的课程,则是完全贴合当前的需求而设置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这同样也是工业系下的分类。

懂得点枪炮等军事装备的原理,会修理武器,会复装子弹,会组装简易手榴弹、地雷和各色爆炸物——这是军事科。

懂得点发动机和传动装置的机械原理,会修理各式动力装置,会组建简单的传动系统——这是动力科。

懂得点金属冶炼、加工的原理,会用铁矿石和焦炭木炭冶铁,会用坩埚炼钢,会铸造/锻造简单的金属物件——这是钢铁科。

懂得点三酸两碱的化学原理,会用土法制造调配各类化合物,包括土化肥、土农药、枪药、雷火、炸药等等——这是化工科。

如果以后世的教育标准来看,这样的划分肯定是不科学的,实际上还有更加不科学的,那就是整个工业系基本没有几个老师。

所谓的教员,实际就是从组织中挑选出文化程度较高的同志来担任,往往也就高中学历,少数大学学历,而且还都是临时职务,过来学习的同时,帮助指导其他文化基础更差的学员。

这些教师,或许在文化水平上能够胜过其他学员们,但在专业程度上,实际懂得的并不多。

所以工业系的师生们,往往面临的情况就是,一半的时间由教员给学员们补文化课,一半时间则是大家一起在教室里读书。

没办法人手一本,那就由老师照本宣科地读,在黑板上誊抄,其他人在下面听,同时在本子上做笔记。

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地方,那就大家坐在一起讨论,教师在这里更多意义上是作为一个组织者,因为对于某些问题,他们自己也没办法确定真正的答案。

程刚在的时候,还可以找程刚,毕竟是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和四年高等教育,又是工科生,对于一些基础问题,程刚还是能答得上来的。

如果还有连程刚也不会的,那他就记录下来,等着带到现代去想办法搜索答案,或者请教专业人士,这样一般都能得到解答。

这也是程刚为什么这么受学院师生,尤其是工业系师生欢迎的原因,没办法,积攒的问题太多了,就等着他把答案带回来呢。

换句话说,相比于学院中其他的系别,比如师范系、政工系,工业系真的算得上是草头班子起家。

三四个老师带着几十个学生,按照各自的兴趣分成了三个科,大家一起学习文化课,再分开来学习专业课程。

不同科之间人员还会有流动,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跑去学习其他科的内容,或者遇到大家都感兴趣的,那就干脆坐在一起讨论讨论。

如果看过吴运铎同志撰写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那就很容易看出来,现在这些学员所学习的知识,其实就是当年的前辈们(或者说他们自己或后辈们)在战争中所用上的。

只是相对于历史上的那些同志,工业系的学员们要幸运一些,因为他们还有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环境。

首节 上一节 30/3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