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过客4251 第31节

至少他们不用一边面临敌人的围追堵截,一边想尽办法制造武器弹药以改善战友的装备,同时还要一边抽出空学习更多知识。

更因为他们有充足的资料可以学习:这个组织积攒了几十年的财富,所有战争年代的知识、经验、智慧和教训,像是专门为他们准备的礼物,冷战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可以尽情地享用:

《土法制造手榴弹》—又称七人背教材、《煤气机和煤气发生炉》、《土法炼钢》、《土化肥、土制农药》……

这些源自那个特殊时代的教材,经过程刚的删改之后,被成功地引入了这个时代,成为了学员们心目中的瑰宝。

如果以现代的眼光,完全从功利的角度来看待这些资料,那么只能用一文不值来形容。因为里面所使用的技术早已过时,即使制造出来了,也毫无利用的价值。

即使放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因为政治环境的变化,似乎也没有实际派上真正的用场。比如对于传说中的“七人背”,在现代某些人眼中,也就只能用这段话来评价:

“一句话:本来就是残缺的制造系统,还过时了。连里面的铸模沙范的配方,都是几十年前的了,工艺上还有很多关键没有写上,例如脱模剂、翻砂粘结剂什么的都没提到。

这样造出来的东东,只怕连铸造成品率都堪虞。也难怪,“备战备荒”那时候糊弄领导的产物罢了。”

但这些过时的毫无用处的资料,实际正是那些在战争年代挣扎奋斗了几十年的战士们,对自己过去的总结,正是积攒了几十年的财富。

或许在现代并无实际用途,但也值得后人缅怀,同时当它们到了这个战火纷飞,知识匮乏的年代,就开始散发出了独特的魅力。

总而言之,不管是工业系还是其他专业的学员,他们对于程主任带来的这些资料,当然是非常喜爱的。

这些可能在之前还大字不识的年轻人,从最基础的拼音和简体字学起,一点点地啃着那一摞摞的横向排版的专业书籍,慢慢地在脑中搭建起工业文明的骨架,同时也打下了带有程刚影响的烙印。

这就是程刚这个过客带给这个世界的,最重要的变化。

话说回来,学院不远处的机库内,降落后马不停蹄地继续工作的程刚,总算和学员们一起,带着一身油污完成了简单的检修工作。

正好在山里集训的飞行员们问讯也赶过来了,他干脆利用这个机会,给大家讲起了自己学过并理解的发动机知识。

“上次我们讲过飞机发动机的液锁问题,启动发动机时,螺旋桨刚刚转动后瞬间停转,甚至螺旋桨出现反方向转动一两叶,这种情况称作液锁。

我在之前就遇到过好几回,所以给你们专门讲一下,不管是地勤人员,还是飞行员,都必须要极度重视这个问题。

发生液锁故障的原因,主要在于这款气冷式发动机的气缸属于星型排列模式,当设置的气缸处于水平线以上,机匣内部的滑油就会由活塞和进气管进入气缸内部。

当入股气缸滑油大于相应的燃烧容积,因液体具有不可压缩性,此时启动发动机,活塞、连杆极易遭受冲击,导致活塞或连杆损伤。

……”

旁边的学生们,有的或许能够听懂,有的还明显带着茫然的眼神,但不管怎么样,他们都没有发出声响,眼神默默地跟随着程刚的手指,恨不得把有他说的所有内容都记个清楚。

程刚也尤为珍惜这样的讲课时间,不求所有人都能够明白,只要给大家留下一个基本的印象,留下一颗希望的种子,那就够了。

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第73章 汇报见闻(上)

“我这次回来,带了好消息,也带了坏消息,大家想听哪个?”面对会场的几位头头脑脑,程刚问出了这么一个问题。

因为革命局势的不断好转,现在凝岗、甬鑫两地,已经成了红军的基本盘,作为特委的最高领导,李书记也不断在各地之间调研,主持进一步工作。

而王军长同样也是事务繁多,这几月里,俘虏转化、大练兵后续、部队参与秋收等活动,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同时,虽然敌人在军事上没有大的动作,但小动作还是不断的,先前湘省军阀在会剿时不出工出力,来了个雷声大雨点小。

不知是受了上头的催促还是其他原因,赣敌退却了个把月后,湘敌也又不着眼地跑过来了。

但好在因为程刚提前消除了隐患,当时的根据地没有发生部队私自离开的那件破事,所以也很快击退了敌人,可惜缴获不大。

总之不管怎么说,整个根据地所处的局面,相比于历史而言要好上不少,当然,上上下下忙活的事情也多了不少。

所以程刚回来之后,也是过了好几天才有机会和这几位头头脑脑碰上面,碰面的地方也透露着效率,就在一处刚刚搭建的草棚子里。

虽然会场条件确实不怎么样,但大家倒也没有怎么在意,抓紧时间把事情讲完,后面还有一摞子工作等着处理呢。

而在会议的安排上,刚刚回来的程刚,自然是得第一个发言了,毕竟离开了这么久,大家都很关心这位程主任在这几个月里又有怎样的见闻。

“好咯,你这卖什么关子咯,事情不是都在你那份报告里写明白了么。

我也看了,最重要的就是五军的动向和敌人的围剿,还有一个东谷的情况,你先把这几个着重跟我们说一说。”

李书记先是深吸了一口烟,然后慢慢吐了出来,再回了程刚这么一段话。对于年轻人偶尔的古灵精怪,他已经差不多适应了。

“五军那边我们前几天已经收到了消息,还派了一支部队前去接应,现在大概快到联华了,不过萍疆的情况我们都不清楚,程主任你既然去过,就简单介绍一下吧。”

在一片云雾之中,王军长也给出了相同的回答,在开会之前,程刚就已经把前段时间在各地的见闻写成了一份报告,然后分发给了大家。

当然,这仅涉及他在51位面驾驶飞机的那一个月,后面内容他没有说,其他人也没有主动来问。

所以程刚这也不算卖关子,因为只要认真看了他写的报告,就不难看出所谓的好坏消息到底是什么。

好消息,要么关于萍疆起义部队,要么就关于东谷根据地,这并不是程刚用历史记录糊弄大家,因为他确实去了这两个地方。

首先是关于萍疆起义的,7月中旬,湘省独立五师一团团长鹏石穿,组织发动了这次起义,随即宣布成立第五军。

由于部署得当,行动周密,起义部队打垮了县城内的反动军队,占领了平江县城,释放了被关押的数百名工人、农民,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随后,王龚略第三团三营起义官兵,何果钟率随营学校100多名学员也赶到萍疆,和鹏石穿的起义部队胜利会合,当时队伍总数一度达到2000余人。

但是萍疆起义的爆发,如此大的声势,同样使得当局极为惊恐。湘省当即调派了两个师从多地分路向起义部队扑来,同时还电传鄂、赣两省当局派兵“堵剿”。

和此时在全国发生的大多数起义类似,在坚持了数十日之后,在敌人猛烈的攻势下,损失惨重的第五军不得不主动撤出平江城,向周边山区转移。

随后,这支队伍辗转多地,攻克数个县城,但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之下,伤亡同样不小,也没能占领一处稳固的根据地。

只是和历史相比,这支队伍的发展又有了些许的不同,首先是起义的时间相对提前了一些。

原因可能与井冈山的名声对其他地区同志的激励,和对敌人的威慑有关。

毕竟对于军阀一方而言,因为红军这边有了程刚的援助,所以这几次的围剿的失败显得尤为惨痛。

也就导致这回井冈山的声势,相比于历史上的威名,无论是传播的范围还是力度,都要强上些许。

另一个不同自然就是程刚与五军的偶遇了,他是7月初从根据地离开的,把全国大小根据地跑了个遍之后,再次回到湘省时正好是八月初。

而此时的五军正在山沟沟里和敌人转圈圈,这一期间,由于敌人穷追不舍,屡屡发生激战,五军内部一些旧军官和意志薄弱者经不起考验,纷纷开小差,甚至叛变投敌,整只队伍近乎达到了崩溃的边缘。

历史上五军之所以一直要到12月上旬才到了联华,就是因为这段时间的崩坏,使得在这之后马上遭遇了一次大败,导致第一次挺进井冈山的计划失败。

结果正打算飞到预设的传送点(离根据地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的程刚,就恰好看到了地面一支打着红旗的队伍。

本来程刚并没有指望能够正好碰上对方,毕竟现在兵荒马乱的,他这一路飞来飞去,不知道撞上了多少正在行军的队伍,为了避免引起注意,还得想办法躲着这些军队。

但他到底提前做过了功课,对地图还有历史情况足够熟悉,不然也不可能联系上其他地方的队伍,所以当他在山区偶遇上五军时,就在猜测是否是碰上了萍疆起义的部队。

另外有一点还是比较好区分的,湘省的军阀大多打着国党的旗子,青白标志很好认,而起义部队,则往往使用纯红或者带有金色标志的旗帜。

反正当时的位置距离传送点也不远,即使真的遇到了危险,程刚也大可以当场传送离开,不会影响后续的计划。

所以程刚就大胆地浪了一回,通过抛掷信件的方式与地面部队取得了联系,然后与对方短暂的接触了半天,顺带在晚上送了点援助。

四军在之前几次战斗中缴获的武器,经过军械厂修理之后,差不多有一半被程刚拿走了,根据地现在全员莫辛纳甘和762*54r,对于汉阳造和792毛瑟圆头弹的需求不多。

所以那些天程刚援助其他队伍,大多是用的这些武器,这样他们获取子弹也方便,不然给了莫辛纳甘,子弹也是个问题,虽然也有办法,但到底不如毛瑟弹。

不过与那位大将军的沟通,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位性情耿直,或者说脾气冲的特点,在年轻时表现得更加明显。

好在程刚也有了不少和其他队伍接触的经验,反正大家井水不犯河水,他尽量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交换完情报,然后晚上抽个合适的机会把援助放下,第二天一早就找个由头走人。

几乎都成了一个标准的流程了,这样差不多就是留个人情,结下善缘,对方后续的计划和动作,程刚是不会擅自插嘴的,以免刺激或者干扰到对方。

在这样的操作之下,双方相处得倒也和谐,除了少量武器弹药之外,粮食盐巴和军服这些必需品也给了不少,算是缓解了五军的些许窘迫。

虽然总量上还比不上他们在县城里的缴获,但这可是飞来横财,不费任何代价就拿到手了,所以确实给了大家不小的激励。

尤其是获得了井冈山的确切消息,又直接地拿到了实惠,所以五军在程刚离开后,士气很快地就恢复了起来。

按照现在的进度,相比于历史上的情况,五军大概提前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就来到了根据地,估计损失也会更小一点。

之所以提前这么多,程刚的援助是一方面,但实际这点物资并不算多,关键是在情报上,提供了详尽的地图和井冈山的具体情况,给了五军上下准确的指引,同时提升了士气,避免了后面的弯路和挫败。

“情况大概就是这样,我8月份和五军分开之后,因为上面的指示,就没有再继续和其他根据地来往,直到最近才获得批准回来。

至于东谷那边,因为离这里不远,所以是我这次离开根据地后的去的第一站……”

8月到10月的这段时间,程刚是从这个世界消失的,谁都没办法找到他的踪迹,所以程刚也只能模糊来讲了。

当然了,他现在身上也是债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痒,反正已经浑身疑点了,大家就算再怀疑,在当前这个局势下,还是得保持这种看破不说破的默契。

至于东谷那边,可能后世对这个根据地的了解不多,甚至对此完全陌生,事实上建国后20多年里也没有东谷根据地这一正式说法。

但在历史上,李主席曾经说过它是第二个井冈山,刘懿元帅也称它为“东井冈”,当地的老百姓说:“上有井冈山,下有东谷山。”

所以程刚通过历史资料,了解了东谷的情况后,当时选择的第一站就是这里。

第74章 汇报见闻(下)

“虽然只在那里待了几天时间,不过东谷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是和我们完全不一样发展思路,对于后面的根据地建设,有非常大参考价值。

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我在报告中都有详细介绍,大家后面可以看一下,不过毕竟是一己之见,调查得也不够深入,就当是简单了解一下好了。

那边的基本情况大概就是报告里写的样子,前段时间我把各个起义队伍和根据地大致都跑了一遍。

所有根据地里,我在东谷待的时间最久,之前我在根据地的时候,咱们就有和他们通信,不知道后面两地之间新的合作搞得怎么样?”

程刚先是简单介绍了一下东谷的情况,因为在报告中已经写得比较清楚了,所以没有多费什么口舌。

历史上东谷和井冈山之间确实有过联系,毕竟一个在赣西南,一个在湘赣边界,地理距离并不远,换在后世的话,大概也就两个多小时的车程。

只是在这个时代,交通不便,敌人封锁,各地组织还没来得及恢复白色恐怖带来的破坏,所以才导致不同地区之间鲜有实质性的来往。

而程刚显然早有准备,上半年他就提供了东谷的消息,根据地这边后来也派人过去取得了初步的联系,期间的过程自然也少不了波折,但后面好歹还是完成了几次通信。

所以对于程刚离开根据地,第一个选择去东谷,大家倒也不是很奇怪,结合报告中的阐述,不得不承认东谷那边发展得确实不错。

而对于程刚来说,这次回了根据地之后的几天,因为其他领导人散布在各地,所以他主要在隆市那边给学生们上课,没办法了解最新的外部情况。

不过他倒是在学院见到了几个颇为眼熟的学员,在对方的自我介绍之下,他才想起原来是当时他在东谷见到的同志。

因为东谷这边发展得比较好,组织建设也完善,所以除了提供一些基本的武器弹药、粮食油盐之外,程刚还留下了不少油印的教材资料。

这些书籍受到了当地同志的强烈欢迎,这个时代虽然已经算是步入工业化,但是在国内的大多数地方,仍然算得上是知识的荒漠。

想要建设根据地,没有科学技术是搞不定的,哪怕是要练兵打仗,也最好得有书本可以参考学习,所以不难理解那些同志的兴奋。

但是仅仅有书还是不够的,想要完全依靠自学成才,或许有如此能力的确实不少,但相比于建设带来的巨量人才需求,这点人肯定是不够的。

可程刚又没办法在那里久待,所以干脆说,井冈山这边办了一个工农兵学院,资料更加丰富,他也经常会去讲课,如果有条件的话,东谷这边可以派些学员过去。

“东谷那边确实与我们联络上了,这次他们派了十几位同志过来,说是程主任邀请他们来我们工农兵学院进修,当真是个大手笔,哈哈。”

李书记就是教员出身,一直也喜欢带学生,在工农兵学院里,虽然他没办法经常去讲课,但是他的课始终是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所以对于东谷那边派学生过来进修,他也是最开心的,礼尚往来,听说东谷在打算开发小铁矿炼铁,还专门从钢铁厂抽调了一批同志送了过去。

“我们和东谷之间,本就是同志兼邻居的关系,当然要互帮互助。

正如程主任报告中所说的,东固处于集庵周边几县的交界处,同样是边区,加上大山环绕,地形非常好。

我们两个根据地,只要发展好了,势必形成掎角之势,未来在整个赣西地区,形成区域性割据态势,指日可待。”

王军长更加关心军事上的问题,东谷那边的军事能力虽然不及井冈山,但是对方占据的地方更为有利。

而且声势小也有小的好处,两个根据地只要达成了合作,一明一暗,战略上的空间自然就大了不少。

“没错,东谷地区的农会基础好,去年的暴动失败后许多党员都到了那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种,这点和我们是有相似之处的。

同时相比于井冈山,东谷因为采取了公开武装斗争与秘密割据相结合的形式,所以与白区照样通邮通商,不影响经济发展,能及时获得敌情信息,也有利于建设和发展。

这种方法,能在敌我力量悬殊时保存实力,同时争取群众,符合东谷的红二、四团,主要以农民自卫队为主,多为当地农民群众,战斗力贫弱的实际情况。

首节 上一节 31/3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