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过客4251 第32节

我在那里跟着他们的队伍转了几圈,虽然论打仗,东谷那边的部队不管是从装备,还是训练水平上来说,都不如我们,但是他们的战斗方式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程刚讲了这么多东谷的事情,其实最主要就是为了把这点给引出来,在历史上,李书记也曾经多次到东谷考察,并且从当地的经验中获取到了不少的思想灵感。

“关于战斗方式,这点我也看到了,我们四军在之前几次战斗中,主要采取的是“凭险据守”的山地战术思路,敌人来了易守难攻。

但是东谷那边,一没有我们这样的装备和战斗力,二也没有太过险要的地势,所以他们主要采取“飘忽不定”的游击战术,而且从地图上来看,游击的范围还非常广。

游击战,我们之前也有学习过,在前面的几场战斗中,也有过局部的应用,但是像东谷这样,完全以游击战为主,并且还能维持根据地的稳定发展,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扪心自问,如果让我们换了他们那边的情况,不一定能够做得比这些同志要好,甚至做得更差也都不好说。”

也不用程刚主动说出来,李书记就把这点给总结好了,正如他所说的,井冈山这边虽然引入了部分游击思想,但主流的战斗思路还是以阵地为主。

这里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四军的主要骨干都是正规部队出身,想要他们立即改变思路,本就不太可能,历史上在这个问题上,四军内部就爆发过不小的矛盾。

另一方面也与程刚有关,因为他带来的武器装备和练兵方法,使得部队战斗力有了大幅度提升,无论是胜率还是伤亡损失,相对于历史都改善了不少,所以大家也更难接受游击战了。

对此,李书记是看得最清楚的那一个,虽然其他同志不是很理解他的坚持,甚至还可能认为这位领导不懂军事,但他始终认定,游击战才是红军部队在初期生存下去的关键。

所以李书记在与东谷的同志沟通交流,又看了程刚的报告后,就非常肯定东谷的做法,认为在接近总暴动之前,这种形式是最好的,不至于失掉群众。

“两处地方环境不同,当然也不能完全拿出来做比较,再说了,现在根据地的瓶瓶罐罐不少,如果我们也像东谷那样,打圈子式地和敌人周旋,这个损失就太大了。”

王军长很早就看出身边这位搭档的想法,自从和东古的同志交流过之后,李书记就曾多次提到强化游击战学习,这回在会议上再次发言,王凯对此并不觉得奇怪。

不过王凯对于李书记的想法也没有太多的意见,辛亥革命后,他曾经率部在川、滇、黔同北洋军阀部队打仗,那时他就摸索出了一些游击战法。

洪城起义后,他能够带着这支队伍,在敌人的围剿之下,实现在三省之地内辗转腾移,足以说明他对于游击和运动思想的理解。

所以与四军中某些较为传统的军官不同,王凯的思想会更加灵活一些,对于东谷的评价也更为积极。

但正如他所说,无论是学院、医院、工厂,这些设施在当前这个时代都是属于难得的瓶瓶罐罐,稍有不慎就会打碎,对此大家怎么舍得拿来冒险呢。

“损失再大也得放下,前面我说的都是好消息,但是现在坏消息来了。”

程刚虽然经验较少,但是也能够看得出来此时队伍里,对于战斗思想存在一定的分歧,高层或许还好说,可中下层的指战员们,不一定能够马上接受,但不管怎么说,现在时间已经不等人了。

“五军马上就要过来和我们回合了,这确实是个好消息,意味着我们的队伍又要进一步扩大。

不过,这同时也是一个坏消息,之前我们在全国都造就了不小的声势,尤其是上次反会剿胜利之后,各地都能听到井冈山的消息。

这次萍疆起义,规模虽然不算大,但同样引起了敌人的注意,所以五军上山之后,两支队伍的结合对于敌人来说,将会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我回来的时候,收到了一些消息,上次会剿失败之后,金陵那边就已经在准备新一轮攻势,这次的五军上山,势必会再次刺激那位常校长。

根据情报推测,这次会剿的声势相比于上次将会要大上不少,很可能达到6个旅共计18个团!”

18个团,当这个数字从程刚口中说出的时候,整个会场都安静了几分。

第75章 假期回家(上)

“爸,妈,我回来了。”

甬鑫乡下,刘老三屋外,放了月假的刘翠儿再次回到了久别的家中,想想上次回家,还是秋收农忙的时候,后来一直没有机会回来。

这次假期比较长,学校还专门组织了回乡的队伍,所以刘翠儿就跟着大队伍走了过来,先是到了甬鑫,然后再和几位同乡一起结伴回家。

“王大哥,我爸妈现在可能不在家,要不你先进来坐一会吧,稍微歇一歇再走。”

“不用了,妹子,你是最后一个送到的学生,麻烦这里签个字,我好回去交差。天色已经不晚了,得抓紧赶在天黑之前回县里去,不然到了晚上了也麻烦。”

王姓青年是甬鑫县委的通信员,这次回乡的学生大多是十岁出头的年纪,如果让他们自己回家,难免会遇到什么问题,所以县里干脆派了一批通信员护送。

小王平时在各乡各村跑惯了,各条路线都很熟,所以很清楚回县里大概需要多久,来时为了照顾这几个学生,速度没办法太快,所以时间其实有些紧张了,夜路也不是走不得,但还是天黑之前安全些。

刘翠儿虽然年纪不大,但人很聪明,又上了近半年的学,知道通讯员的辛苦,所以也没有多挽留,用随身的铅笔签了字后,让对方先不要走,然后就进屋了。

乡下的屋子一般都没有锁,她推开屋子的大门,看到家里的装饰和之前记忆里没有太大的差别,只能用家徒四壁来形容。

当然了,刘翠儿知道自家有个带锁的小屋子里存了些家什,粮食农具什么的都放在那里,不过那并不是她的目标。

堂屋的格局没有变,正中间的木桌和几条长凳就是这里唯一的家具,桌上放了一个陶罐,翠儿过去打开看了一下,正是自家老爹最爱喝的茶水,看颜色估计是今早刚泡的。

她印象里很深刻,父亲一直以来都爱喝茶,只是早些年家里条件不好,没钱买茶叶,也没钱烧开水,只能弄些茶叶碎泡水解解馋。

后来分了田,家里条件宽裕了不少,自己又去学校读书,虽然不常回家,但每个月都会省点伙食费,然后在供销社里买些茶叶寄回家里。

所以父亲才培养起了这个爱好,每隔一段时间都要烧锅开水,泡上一罐浓茶,可以喝上好几天。

今天运气正好,茶水还算新鲜,刘翠儿用旁边的陶碗接了满满一碗,给屋外的王通信员送了过去。

“王大哥,本来想请你来歇歇脚的,不过这么晚了,你又赶时间回去,我也不好意思留你。只是一路上这么辛苦,你大概也渴了,先喝碗茶再走吧,也不缺这点功夫。”

“哎呀,妹子你这太客气了。”

小王一路上走过来,确实渴了不少,这时候哪有什么随身水壶,像他平时在外面赶路,渴了都是找条河或者找口井解决。

听说现在工厂那边在尝试做竹筒水壶,但肯定还得先保障部队使用,后面可能会在供销社出售,到时候再看情况要不要买一个。

毕竟在政府工作,都知道喝生水的危害,平时在县里还有专门提供的开水,但是在外面赶路就指望不上了。

之前因为喝生水闹出毛病的通信员也不是没有,但是能怎么样呢,条件所限,都是这么苦着过来的,大家也都习惯了。

小王心里头想着水壶的事情,同时手上也没有耽误事,接下了刘翠儿递过来的陶碗,一口气喝了个干净,这茶水算不上多高档,可到底还是比河里的生水要好些。

送回陶碗,小王没有多说什么,打了个招呼,就往县城里赶去,刚才他就已经换上了一双新草鞋,加上又补足了水分,正是赶路的好时候。

刘翠儿挥手送别了一路护送他们回家的通信员,又和看见动静走过来的几个邻居打了声招呼,顺带问了一下自己父母的情况。

从邻居的口中,她知道了原来父亲一大早就带着家人出门赶集去了,估摸一下时间,大概也快到回来的时候,所以就安下心来,开始整理起了家务。

刘翠儿是工农兵学院附属小学的学生,在这个时代,师资匮乏,教育资源贫瘠一直是各地,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老大难问题。

虽然说这并不意味大家对教育是持漠视态度,相反的,在边界一带,无论是土家还是客家,对于教育问题都一直比较重视。

原来的隆江书院,就是凝岗、闸邻、林县三地的客家地主,为了办好本地教育一起集资修建的。

只是这种传统教育方式还是有着不少的问题,首先是内容太过落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以四书五经为主,一直到近些年才逐渐加入了些新学内容,但也非常有限。

其次是土客隔离以及阶级矛盾,土家有土家的私塾,客家有客家的学院,两边互不往来,基本不会出现土家人去客家学校上学的情况,反之亦然。

同时,这些教育资源又往往是地主阶级的专享,顶多扩散到富农或中农,贫农家庭是基本没有指望的,而且规模也非常有限。

最后是教员匮乏,民国都建立十几年了,但教师规模还是不足以满足地方的实际需求。尤其是农村地区,虽然民国开始一直有在发展师范教育,可哪怕是小学教员,在乡下还是不多。

再加上军阀混战,政府无能,经济落后,也不可能支撑起大规模的教育普及。

特别是去年事变之后,因为各地的新学教员往往又是革命的主力,所以在白色恐怖之下,湘省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无师可教的窘迫局面。

不过这些情况随着四军逐渐掌握根据地的战略主动,基层组织不断扩散强化,已经有了明显的缓解。

从今年年初起,由程刚提议并组织派出的十余支扫盲队伍,就随着土改工作一起在各地不断推进。

当然了,要说能有多顺利,那肯定是太理想化了,只能说相比于之前的局面能够有所改善罢了。

毕竟就连土改工作也是狗屁倒灶的事情一大堆,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地方百姓,往往都是空有热情而缺乏经验。

所以势必会根据利益角度,以及行事准则的不同,而引发各种各样的矛盾,相比于几十年后较为成熟的那个模式,现在的土改不得不说是错漏百出,哪怕有了程刚拿出来的现成参考资料都没有大用。

教育也是一样,千百年来封建社会对于底层群众的思想禁锢,使得他们大多数人都下意识地失去了向上一步的希望。

“读书?那都是天上的文曲星转世,我们家娃娃没得这命哦。”——这种论调不说所有底层都是这样,但至少也占了大多数。

当然了,这主要是李书记他们头疼的问题,程刚当时也只能做到提供尽量充足的后勤供应,然后适当结合后世经验,给出一点建议。

总的来说,程刚在这些工作当中,虽然没有起到主导作用,但还是充当了不小的角色,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这些物资,想要把教育办下来,基本就是天方夜谭。

只是以这个时期边界政府的人力和管理水平,要想把边界这么庞大的区域的基层工作,推进到如后世建国后五十年代的程度,只能说再多的物资都是杯水车薪,或者干脆可以说想办成就是天方夜谭。

所以不管是李书记,还是程刚,都没有对于基层工作做太大的指望,只是尽力做到最好。

教育方面,6岁以上10岁以下的儿童基本纳入了扫盲教育范围,这种程度连初小阶段的义务教育都算不上,只能说让大部分孩子们能识些常用字,会点简单的算术。

即使是这样的普及程度,也是靠了在土改过程中的强制性规定,以及相应的物资保障才能够推进起来的。

教师有部分是招募来的,其他大多数是组织成员兼职,再由边界政府提供一定的伙食补贴,好在人数不算多,所以负担不大。

当然,人数少也意味普及率不高,乡级以上的教育还好说,村一级就只能由老师在各村之间流转,或者让学生集中到一处去上学,条件的简陋程度,相比程刚了解的现代大山里的孩子还要落后不知道多少倍。

这样的教育,对于当前的管理者而言,在近几年内意义大概仅限于一次昂贵的社会学实验,如果不是李书记的坚定支持,以及程刚不计回报地物资援助,基本是实行不起来。

有异议的也不是没有,省下的这些钱如果投入到军队建设里去,大概还能扩充不少队伍。

但所有的援助都是程刚一手操办,又有李书记的全力支持,再加上教育本身的正义性,所以大家没有做过多反对。

当然了,普及教育也不是说完全吃力不讨好,这大半年来,通过大范围的简易扫盲和测试,各地就发现了不少苗子,大多是十来岁的年纪,学习天分相对较好的年轻人。

之后边界政府又废了一番功夫,使用各种手段,把这些学生从他们家里拉了出来,集中到一起进行教育,刘翠儿就是这样离开了家庭,进入学院附小学习。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离家之前,刘翠儿就跟着母亲做了几年的家务和农活,在学院里也经常参加劳动,所以现在干起活来也没有生疏的样子。

不一会儿,屋外传来了一阵熟悉的欢笑,刘翠儿赶紧跑到外面,就看到了远处村头的几个身影,是她的家人回来了。

第76章 假期回家(下)

“南边新开了一个圩场,今天正是开张的时候,听说有不少好东西,我就想着去看看,结果老大他们几个也吵着要过去,哈哈,那就干脆一起去开开眼界了。”

刘老三回家之后,也没有在意水壶里茶水的减少,径直给自己倒了一碗,大口大口地喝了下去,10月底在山区已经是深秋初冬时节,一碗冷茶下了肚,瞬间熄灭了他身上连番赶路下来产生的热意。

看到女儿回家,刘老三当然很开心,远香近臭,身边的几个儿子虽然也算懂事,但毕竟是好动的年纪,平时少不了挨几顿骂,受几回打。

反而女儿平时都在学校,偶尔还能给自己寄点茶叶之类的礼物,虽然也不值多少,但是这份心意还是很让他欣慰的。

尤其是女儿读书不用花钱,伙食费都由学校负担,着实给家里节省了不小的开支,何况女儿还能省下点给自己买东西,就冲这份心意,也比她那几个不懂事的兄弟强上不少。

“妹,你上次去了学校,过了这么久才回来,这读书有那么好玩么?”

刘家大儿子,现在已经是十四岁的年纪,有个名字但是很少用起,大家索性都叫他刘大。

这个时候的刘大算是家里的一个劳力,平时也能帮着刘老三干点农活,可惜就是性子太楞,力气活大概没问题,但就是脑子不太灵活了。

这点在刘翠儿的另外两个弟弟身上也表现得很明显,力气大,食量大,还贪玩,反正一上学就不行了。扫盲搞了这么久,十以内的加减法都只能用指头混过去,十以上那就听天由命吧。

所以当刘翠儿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拔到学院附小的时候,村里人都笑话刘老三,生的娃娃聪明劲都到女儿身上了。

“玩玩玩,就知道玩,也不知道跟你妹学点,人家读书,那是去学着做官老爷的,你一个木头脑袋懂些什么,说出去都让人笑话。”

刘老三平时偶尔也会烦恼这一点,三个儿子都没有继承他的精明,平时傻愣愣的,干农活估计是把好手,可是光种地,能够有什么出息。

“爸,什么叫官老爷,我们老师说了,我们现在推行的是新制度,不搞旧社会那一套,你这话不要再随便说了。”

刘翠儿比哥哥要小一岁,但是打小聪明,加上又去学校学了大半年,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也没有普通农村女孩子的拘谨和胆怯。

“是是是,你老子说的不对,嗨,还是我家闺女聪明。翠儿,我听说你们那的小学校长,是李书记的堂客,有没有这回事?”

“这我就不知道了,不过乔校长人真的很好,学问又多,说话也和气,还经常给我们讲书上的故事,我以后也要向她一样,学好多好多知识,当个小学校长。”

乔杨本身学历就不低,能力也足够,为了方便照顾孩子,就兼了小学校长的职务,除此之外,她还担任了师范系的教师,生活忙碌也充实。

女孩子家在这个年纪,正是做梦的时候,所以乔杨正是刘翠儿和其他同学的榜样,新时代的女性生活,对于封闭在农村社会的女孩子们来说,着实是一个不小的诱惑。

“好,我晓得了,你好好学就是,你老子肯定支持你,到时候学出来,想当什么都行。”

刘老三心里头很清楚这里的门道,他始终是那一套农民式的思考方式,落后归落后,但在这个问题上,他的思路也不能说就完全错了。

在当下的年代,能够有做梦的权力,有选择的资格,就已经超越了大部分同龄人了,尤其是对刘老三这种贫民家庭,想到这,他甚至还有些羡慕自家闺女。

再说了,女儿也去上了大半年的学,他算是看了出来,自家未来能不能有出息,就看这个孩子了。

大道理他不懂,但是自从女儿上学之后,村里的几个头头对自己都客气不少,如果开始他还没有反应过来,可这么久下来,也算是琢磨出味道来了。

首节 上一节 32/3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