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过客4251 第88节

不过最后形成的《决议案》倒是差别不大,只是其中的细节侧重有所不同而已,这些决议主要集中在政治、教育、宣传、组织制度、军政关系等方面,其核心还是在党指挥枪这一要点上。

同时,在李润石与程刚的推动下,对于部队中依然存在的肉刑等不人道的陋习,会议也做出了规定。

正如历史上那些载入史册的成功会议一样,这次的谷田会议,最重要的并不是最后的那个决议案——如果没有众人的多数同意,再好的决议也不过是一张废纸。

最可贵的,应该是全军党员对这些决议的认同,或者说通过这种民主方式产生决议并且坚定执行下去的过程。

一切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前因后果,前文已经说过,为何此时的红军会发生这样那样的思想乱潮,最关键的原因就是,这支军队到了要迈过那道坎的时候了。

迈过去,自然是海阔天空,没迈过去,那便只能沉沦堕落。

政治口号喊得再响亮,那也需要所有组织人员能够自觉遵从,但往往就是后者最为困难。

经历了谷田会议之后,程刚终于松了一口气,在他看来,此时这支军队即便再有各般不是,也已开始显露出后世的模样了。

而在此之前,他始终得要担心自己过于狂放的操作,会不会不小心伤到这株幼苗,乃至将其带至歧路。

现在虽然依旧有类似的风险,但至少他可以放心地相信更多的同志,既然他们能够认同那些决议,就足以证明他们的可靠。

一个组织想要发展壮大,最重要永远都不是能够拿出多少金钱物资,而是能够提供多少经过了思想统一的干部。

没有后者,财力再如何雄厚,那也只是无根之木,而有了后者,就只需要耐心的等待,那便可以创造出无穷无尽的财富。

程刚对此很有自知之明,当初穿越过来的时候,不管是直接单干,还是强拉山头,他都没有考虑。

因为即便是这么做,最后出现的也不过是一个畸形怪物,说得难听一点,顶多只能算常凯申PLUS,要是再寒掺点,怕是只能成常凯申青春版咯。

既然前人已经用他们的血泪淌出了一条光明的道路,那为何还要不死心地去走那些邪门歪道呢。

当然这并不是说程刚现在走的这条路就有多轻松,模仿的同时还得实现超越,这实在不能说是件简单的事情。

但至少谷田决议的推出,已经初步证明了程刚这一选择的正确,也说明他的努力没有白费。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这次会议之所以能够提前三个月举行,四军内部的矛盾没有那么激烈占了主要原因,其次便是时局的便利,和程刚在其中的穿针引线了。

刚刚挫败了敌人的第一次会剿,红四军的大部分主力都集中在闽西一带,短时间内不用担心敌人的来犯,为会议创造了有利的时机。

同时程刚通过飞机从申城直达根据地,大大缩短了中间赶路的时间,他来到上行的当晚,前委扩大会议便决定举行新一轮党代会。

随后,依靠分别位于瑞金与前委手中的两部电台,程刚联络上了航空队,在短短一天之内就将信息传递到了各个部队,甚至还把距离太远的一些同志直接拉到了瑞金。

三天之后,无论远近,但凡有资格参会的人员全部到齐,这是以往难以想象的效率。

除此之外,那台被程刚大老远从申城带过来的远距离电台,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会议举行的这两天,远在申城的伍翔宇全程进行了跟进。

虽然以眼下的发报效率,以及申城那边的安全环境,没办法将所有信息全都传递过去,但这已经大大增进了中央与地方的互相了解。

至少在那边没有开始盲目左倾之前,这一举措还是极大地提升了赣闽根据地前委的话语权,作为唯一可以与中央直连的地方组织,无形之中就比其他部门高上了半截。

之前在井冈山的时候,李润石就经常要面临一个苦恼,当时的湘赣边界受到湘、赣两省省委的领导,相当于两个婆婆在管着,因为信息不畅和思想倾向等问题,经常会收到各种不切实际的命令。

而在赣闽根据地同样如此,当时出击闽中,闽省省委的指示也对前委的决策产生了不小影响。

现在虽然依旧存在一个婆婆,但相较之下已经好了不少,而且两边可以及时通信,不会再发生收到某条来迟了的指示,执行也不是,不执行也不是的尴尬局面。

至于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中央不顾地方反对执意左倾的情况(所谓的利叁路线),毕竟还有半年时间,再做准备便是,总不可能因噎废食了。

此外,但对于程刚个人而言,这次完成谷田会议以及与中央建立通信,算是基本解决了他的身份问题。

从最开始打着特派员的旗号混进队伍,到后面通过层出不穷的各式援助和资料获取信任,无论红四军的领导层如何维持现状,这位程主任尴尬的身份,始终是一个不知何时引爆的定时炸弹。

但是这次申城之行与伍翔宇达成初步合作之后,至少在红四军内部,程刚的隐患已经消除了,此举相当于把炸弹从地方前委转移到了申城中央,好歹又拖延了不少时间。

也就是说,此时的程刚通过伍翔宇提供的背书,终于获得了勉强合法的身份,其中的具体细节始终不是问题——别问,问就是保密。

同时更一步的,程刚也终于敢放开胆子参与到根据地的政治活动中来,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这次会议他正式参选了前委委员,而不再是之前自己强行定位的旁听成员。

对于不知情的同志来说,以程主任资历,当选前委委员本来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早就应该如此。

而对于知晓些许内情的同志,程刚的入选则代表了他们真正意义上,接纳了这位同志成为其中的一员。

最后,作为在整个过程中发挥了不小作用的高科技力量,电台与飞机也顺利成为了众人关注的亮点。

首先是电台,作为今年年初湘赣边界反会剿的重要功臣,电台的重要性自然不用多说。

最开始大家使用的是程刚带来的三部15W电台,这是在42位面定制的特别型号,就科技水平来看,要比“大八一”这种二战主流产品落后不少。

具体性能与时下先进型号类似,不过在稳定性方面依旧吊打同类,毕竟使用的元器件制造工艺要先进很多,这是没办法绕过去的——总不可能一个变压器都专门定制吧。

从理论上来说,以当下电磁环境的洁净程度,15W的功率其实可以做到连通全国,但在实际操作中这需要报务员极其高超的收发技巧。

简而言之,功率越低,距离越远,对报务员的水平要求就越高。

为何一开始选择15W,一个是因为这是人力手摇发电机能够支持得起的最大功率,二个则是以当时报务员的半吊子,功率太低就别指望能顺利通信了。

事实上,红四军下山时留了一部电台在井冈山,可一直到了近期,两边的报务员还只是初步掌握起远距离通信的技巧。

这还得是专门挑选晴朗的天气,在足够高的位置上,架起极长的天线(最长不超过四分之一波长),才能勉强实现。

当然了,如果继续训练下去,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学习理论知识,到了后面使用5W频率实现跨省通信,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现在程刚打算继续扩大报务人员的培养,后面将会推广5W电台,以实现各纵队之间的通信,这便是后话了。

至于那部与申城通信的电台,则是50W的功率,依靠一台小型汽油发电机供电,前几天运过来的时候,多亏程刚带着报务班熬了好几宿,不断调试才成功联络上中央。

另外说道飞机,其实自从程刚离开之后,基本具备独立飞行能力的航空队,已经开始执行一些非战斗任务,不过像这次一样的大规模运用,还尚属于第一次。

当然根据程刚的规划,航空队后面肯定得开发更多的功能,等到飞行员的水平提升到一定层次时,还会适当安排战斗任务,同时飞机的型号也会更加多样化。

总而言之,鲤跃龙门,未来便拥有了无限可能。

第174章 整装待发(第3更,求

随着第一次反会剿的结束,以及谷田决议的达成,此时的赣闽根据地已经逐渐显露出了雏形,以瑞金为中心,东西北三个方向都有足够的战略纵深。

虽然部分地区防御还略微有些薄弱,但对于整体战局影响不大,毕竟红军的兵力不可能完全分摊到这么大一块地盘上,同样敌人也没有那么大的能力长期占据某处。

正如李润石所提出的“割据地区的扩大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在敌人占据优势的时候,与其迂回作战,不断削弱对方的实力,当革命高潮来临之时,则趁机争取更大的根据地。

机械且片面地要求不丧失一寸土地,或者说御敌与‘国门’之外的想法,只会让自己完全被敌人的进攻节奏给带跑,哪怕现在红军已经算得上兵强马壮,那也根本挥霍不过来。

简而言之,这便是典型的左倾机会主义,肯定要不得,同时也是李润石一直所反对的。

这两年过来,红军虽然没有犯什么致命错误,但小问题依旧层出不穷,左倾冒进的毛病始终存在,吃下的教训也着实不少。

有时候包括程刚自己也很容易落入窠臼之中,毕竟他既不是军事专家,又不是历史专家,包括理论研究,也不过照猫画虎,磕磕盼盼,要出问题不要太简单。

只不过有了足够的物资打底,红军便多了些试错的余地,不至于因为小小的过错而伤筋动骨。

这样一来有利有弊,一方面这支军队的损失没有历史上那般惨痛,保存了不少革命的火种,使得现在的发展局势有所提前,从而及时抓住了常凯申根基未稳,新军阀混战的战略关键期。

但另一方面,对于某些同志来说,如果教训不够沉痛,那就很难得到深刻的认识,甚至在一些没啥觉悟的人眼里,红军一直以来都发展得好好的,哪有必要做什么改进。

当然了,对于习惯见微知著的李润石而言,这些还不算什么大问题,实力未损,而且还壮大不少的红军,到了他的手中简直就是如虎添翼。

而同志们的认识问题,也通过谷田会议的整顿而有了一定的改善,至少就目前来说,全军已经基本认可了李润石的战略思路。

这里面,李润石对时局发展的正确预测和分析占了最主要原因,正是同志们普遍认为李委员说得有道理,方才愿意听他的话。

另外中央的伍翔宇对李润石的支持也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核心的权威效应始终是存在的,如果连这个都没有了,那这个组织也就离分崩离析不远了。

这也是为什么程刚明知中央后面会出那么多幺蛾子,也得硬着头皮过去扯大旗的缘故,除非你打一开始就彻底另起炉灶,否则任何抵制上级的做法,都是在挖自己的墙角。

你可以在规则允许范围之内去争取或者说服大家,但如果指望可以一直不服从上级指令,同时还要求下属严格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的话,那基本就是白日做梦了。

对于现在的李润石而言,能够与中央取得及时的联络,其实应该算是一个利好消息,毕竟当前的国内,能够完全理解他思路的同志始终还是少数,中央没得几个,红四军内部同样也不见得能多多少。

反而是掌握了和上级的通信渠道后,这里面可以用来回旋的办法就多了去了,毕竟电台可是掌握在狗腿子程刚的手中,而申城那边的伍翔宇也是持着支持态度。

至于程刚所掌握的后勤力量,在这里对其他同志造成了多大影响,是好是坏,包括程刚自己也不敢完全确定,反正不管怎么样,他就无脑支持李委员,总归不会出什么太大的问题。

话说回来,从8月底会剿基本结束,到9月下旬谷田决议的推出,这段时间里红四军也不是就闲着不动了。

事实上,利用这段难得的战略间隙,这支军队通过一系列整编,极大地扩充了自己战斗力,通过对地方武装的吸纳和训练,现在的红四军兵力已经逼近了五位数。

从上层的领导来说,基本情况是:军长王凯,党代表李润石,参谋长王尔琢,政治部主任刘懿,一纵王尔琢(兼)、何挺颖,二纵朱运清、蔡斜珉,教导队刘安恭、陈毅(兼)。

与此同时,从赣南就开始建设的三纵,通过与一、二纵之间不断的人员交流,现在也基本成型。

只不过三纵的情况稍有特殊,现在暂时分为了赣南和闽西两块,因为地域的缘故导致相互的独立性较强,前委也有考虑过直接将其分为两纵,分开发展。

另外还得强调一点,如果说赣南这块地方相对于赣省省委而言还有点距离的话,那么闽西离鹭岛那边的闽省省委,就有点太近了。

前面有说过婆婆太多的坏处,这点在军队建设中同样也有所体现,对于闽委而言,他们肯定希望能够拥有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队伍,对于和红四军的合作,在思路上就难免有些矛盾。

一方面闽委希望闽西特委的同志可以保持一定的独立性——“闽西工作勿与王李军队相混合,为组织红军不可与王李混合起来,组织群众不要只依赖王李的力量等等”

另一方面也希望双方在军事上能共同发展,提出“要号召许多农民失业农民去王李队伍里当红军,能招募几百名跟着王李去训练,将来回到闽西作用是非常之大的。”

大概就是闽西必须从发展地方武装的立场出发,既积极配合红四军,又立足自身的斗争需求——不过这也无可厚非。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主要还是因为暂未形成一个正统苏区,从而存在的一些指挥边界不清晰的问题,不过随着红四军与中央的建立通信联络,后面来自省委的麻烦肯定会要少一点。

当然了,如果条件充裕的话,在吸纳当地群众进入红四军的同时,也扶持一部分地方武装独立存在,对于整体战略而言并无影响,甚至还有所裨益。

但武器装备其实还好说,毕竟此时的红军还都属于轻步兵,能够补充上步枪子弹就算是成军了。

早在井冈山时期,红四军全员水连珠,赤卫队五六、七八成汉阳造(其余梭镖),都是很普遍的事情。

唯一的麻烦就是扩军需要大量富有经验,又具备政治素养的指战员,即便对于早早就已经大力推进部队教育的红四军而言,这也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办成的。

没有足够合格的干部,出现问题就是在所难免的事情,比如在地方武装的整编过程中,很多红四军派驻过去的干部对士兵训练普遍采取‘严重主义’,上下级阶级意识极深。

从而造成了许多农民士兵受不惯这种管制,混编之后士兵难以习惯,因而使得匪兵不断增加,进一步加重了上下级间的冲突。

此外,想要将这些农民、土匪出身的人员改造成功也不是一件易事,很多干部同样反映这些部队“地方观念极重,指挥调动很感困难”,“农民意识充分表现”,甚至有“城市中骚扰行为”。

总得来说,一支军队的发展肯定是没法一蹴而就的,总需要经历不断的波折,克服大量的困难,但正是通过这一艰难的过程,才会培养出那么多优秀的干部。

相关的整编工作在谷田会议之后仍然在不断持续,时间一路来到9月底,在闽西一带基本完成休整的红四军终于开始行动了。

作为绝对的主力部队,第一、二纵队首先出发,转而向西,经由武坪抵达回昌南部,迅速占领了会昌县最南边的州田镇。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当根据地即将成型之际,东、西、北三个方向都已无大碍,此时尚存与瑞金南边40公里处的回昌县城,就成了卡在众人眼中的钉子。

从地图上看,由北往南的绵江通过瑞金、由南往北的湘水穿越州田,最后在回昌汇合,整个瑞金、回昌、州田一线,完全就是夹在东西两侧山脉间的一条长长的河谷。

尤其是瑞金、回昌一线,地势更加险要,作为守军,只需要把持住其中的防御要点,便可以依靠山川水利,占据战略优势。

相比之下,回昌南部的战略空间要稍显宽裕一些,因此和历史上的计划一般,这场拔钉之战,首先就在回昌县城的南门上演了。

第175章 攻克回昌(跪求订阅,

历史上,红军曾经数次来到回昌县城,在鹏石穿带领红三军团攻克回昌的前一年,也就是时下51位面的后一年,大概4月份的时候,红四军就曾经占领过一段时间的回昌城。

当然了,要数与整个回昌县的来往,那还要回溯到今年上半年进军赣南的时候,因为当时的行军路线,差不多是沿着赣南边界绕了一大圈,最后抵达的瑞金,所以那次也算是路过了回昌。

不过在出击赣南的过程中,红四军始终面临着敌人的围追堵截,根本没有时机同时也不适合攻打县城,所以就只是从周边绕过。

一直到了瑞金附近,本来李润石等人也不想占领瑞金,当时大部队驻扎在城西的乌石垅,只是派出了小分队进城收集情报。

结果没想到赣军追兵太过急切,直接在瑞金城北的大百地冲进了红军的埋伏圈,数个团的编制全部被打散,至此再无继续纠缠的能力。

于是红军便在瑞金城暂时落了脚,而不是像历史上那般,继续向北转移,在东谷停留后,又辗转来到闽西。

之前提到过回昌城三面环水,河宽水急,加之城墙高大坚固,所以易守难攻。

因此史上红军第一次占领回昌,其实是趁着当时敌人兵力空虚的机会方才达成的目的,可惜因为局势限制,很快红军便转移离开,回昌也再次落入了敌人的手中。

而等到第二次攻打的时候,随着苏区土改的推进,敌人无论是从人数还是战斗意志上都已经有了不小的提升,可以说,那个时期还留在回昌城里的,全部都是铁杆的死硬分子。

首节 上一节 88/3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