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突击:从钢七连开始 第187节

  “不能退了!就地构筑环形防御!把所有侦察手段都给我用上!一定要把钟亦明的主力给我揪出来!”龙凯峰咬着牙下令,他知道再退下去,部队的士气就垮了,而且只会被对方一点点蚕食。

  C旅毕竟是一支劲旅,一旦下定决心固守,其强大的火力和完善的防御体系开始发挥作用。

  攻势为之一滞。

  钟亦明也察觉了对手的变化。

  “营长,对方缩回去了,像只刺猬,不好下口了。”一名手下报告。

  钟亦明舔了舔有些干裂的嘴唇,眼中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很好,他不动,就该我们动了。命令,装甲部队,按预定方案,向3号区域机动!”

  他并没有强攻硬啃这块硬骨头,而是继续发挥其信息化和机动性的优势,不断给C旅“放血”。

  龙凯峰和厉海光已经焦头烂额。

  敌人的主力依旧不见踪影,但小股部队和无人机的袭击无孔不入,部队的神经始终高度紧张。

  “老龙,这样下去不行!我们的电子对抗部队呢?能不能干扰掉他们的无人机和通讯?”厉海光急道。

  “试过了!对方用的是跳频和加密通讯,我们的干扰效果很差!他们的无人机操作员水平很高,抗干扰能力极强!这仗打得憋屈啊!”

  “不好了,旅长,政委,钟亦明这小子的坦克,奔咱们后方的后勤补给基地去了。”一名参谋跑的上气不接下气。

  “什么?”龙凯峰一听顿时吓了一跳,对方的坦克部队一直没有动手,一动手就是直指他的软肋。

  “快,命令部队回援,陆航直升机大队快点赶过去支援!”龙凯峰声嘶力竭的吼道。

  当龙凯峰的援兵好不容易赶到,经过激战,终于将来敌“击溃”,但敌人的进攻规模怎么这么小?

  好不容易抓到了一个俘虏,对方露出了轻蔑的表情:“恭喜你们,总算是歼灭了我们的佯攻部队!”

  C旅的带队军官顿感不妙,还想进一步逼问,对方却微笑着摇了摇头,“再过一阵子,对抗就结束了,你们不要白费力气了,好好准备准备战后总结吧!”

  此刻的钟亦明已经随着营主力运动到了龙凯峰的指挥部附近,原来他的醉翁之意不在酒。

  只见他眼中寒光一闪,“命令,炮兵连,目标敌指挥部,打光所有炮弹!炮火过后,全员突击,务必快速、果敢、迅猛!”

  几分钟后,在对抗演练的指挥部大屏幕上,C旅的旅部已经被判定被火力覆盖。

  所有人都明白,对抗已经失去了悬念。

  程国强缓缓站起身,环视一圈神色各异的将领们,最终目光落在依旧淡定的陈江身上,语气复杂却带着难以抑制的赞赏:

  “看到没有,这就是未来战场的样子!”

第237章 关于陈江的安排,我有意见

  这次对抗带来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虽然钟亦明的部队在细节上还存在一些瑕疵,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作战模式确实已经颠覆了大家对以往战场的认知。

  几乎所有人都对钟亦明的未来看好,

  当然,作为合成化作战的提倡者,陈江更是被大家认定为又要破格提拔了。

  当陈江在对抗演练结束后返回C旅,旅里的人看他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陈江,恭喜你,你赢了!”龙凯峰说这话的时候,语气明显酸涩无比。

  陈江的出色,恰恰说明了他的平庸。

  在他看来,陈江也许不日即将提拔重用,而等待他的,有可能是调离岗位,弄得不好还要提前转业。

  部队里就这样,更新换代极快。

  “旅长,政委,我什么也没做啊,是钟亦明这小子打仗有点子。”这个时候,陈江只能拉一个出来当挡箭牌了。

  龙凯峰尴尬的笑了笑,他和厉海光都清楚,钟亦明相当于陈江的徒弟,这徒弟都这么厉害了,师傅能差到哪里去?

  龙凯峰和厉海光相视一眼,都从对方脸上看到了复杂的情绪。

  龙凯峰叹了口气,拍了拍陈江的肩膀,语气真诚了许多:“陈江啊,你就别谦虚了。钟亦明是你一手栽培起来的军官,他用的战术、依靠的装备,哪一样不是你一手推动的?这一仗,表面上是钟亦明在打,但我们都知道,背后站着的是你陈江。我们.心服口服。”

  政委厉海光也接口道:“是啊,陈副旅长。这一仗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过去我们总以为兵力优势和传统战法足以应对,现在看来,思维落后才是最大的落后。C旅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希望你以后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陈江见两位主官态度转变,也收起了客套,正色道:“旅长,政委,言重了。合成化、信息化是未来大势所趋,我们不过是先行了一步。这次对抗,也暴露了我们很多问题,比如无人机的续航和抗干扰能力,‘机器狗’的复杂地形通过性,以及指挥链路在强电磁干扰下的稳定性等等。”

  “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需要全旅上下共同努力。我们C旅底子厚,官兵素质高,只要转变观念,奋起直追,一定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精锐。”

  陈江这番话,既肯定了成绩,也点明了不足,更表达了对C旅未来的期望和信心,显得不骄不躁,格局宏大。

  龙凯峰和厉海光听了,心里那点芥蒂也消散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

  正如众人所预料,这次极具颠覆性的对抗结果很快在更高层面引起了轰动。

  上级部门组织了多次复盘研讨,详细分析二营的战术战法和新质装备的应用。陈江的名字一次又一次被提及,他提出的“非对称”、“体系战”等概念引起了高度重视。

  关于陈江的使用问题,在军队高层引起了不小的争论。

  “什么?要让他去挂职?”程国强接到高建军的电话后,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这么好的人才不留在作战部队,去坐机关?”

  他是真的有些不明白,陈江可是高建军的外甥女婿,这到底是啥安排呀?

  在程国强看来,陈江是C旅旅长最好的人选,现在无非就是他的资历还不够,时间到了,肯定会给他扶正,到时候手下几个合成营,这战力估计全军独一份。

  “哎呀,老伙计,你不要嚷嚷嘛,”因为高建军和程国强搭档过很长的一段时间,所以两人虽然是上下级,但更像好朋友,说话自然比较随和。

  “关于陈江同志的安排,这是集体研究讨论的结果。不是我一个人的意思!”

  高建军的话其实意思很明白了,这个人事调整已经通过会了,程国强只能服从。

  “而且你放心吧,挂职的时间只有一年。”高建军补充道。

  程国强一听,这才感觉好受了点,但转念一想,似乎又不对,“他挂哪里呢?我丑话可说前头,别去挂后勤上哦!”

  “哈哈哈,老伙计,你还真有识人之明,他这次就是上挂后勤部,在军需这个条线上挂职锻炼,对于了解全军的后勤军需都是大有好处的,这段经历可以让他的眼界更加开阔,把握事物更加全面。难道你只希望他当个旅长就到头了么?”

  “我们要的不是一个营强大,也不是区区一个旅强大,我们需要把整支人民军队都打造成现代化军队,这样才能做到‘首战用我,用我必胜’!”

  “您的意思是”程国强在这头已经被震住了,高建军的话说得何其明显?他怎么可能还听不出来?

  搞后勤虽然看上去是“不务正业”,但任何一个出色的指挥官都要了解部队的各方面情况,没有后勤的部队是不可能打胜仗的,而陈江如果跑上去挂一段时间的职,大局观肯定会更强,更何况还能认识不少上面的精英,积攒人脉。

  从这个角度看,陈江去挂职一下也确实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他从正团级再到副师级,必须要有严格完整的履职经历,越到上面的级别,越讲究这个人事任免规范。

  “行,我懂了,我们坚决服从命令!”想通了这一层,程国强自然不可能不答应。

  数周后,命令正式下达。

  出乎大多数人意料的是,陈江并没有被担任更高职务,而是前往总后部挂职锻炼一年。

  这个任命意味深长。

  命令一经传达,在C旅内部也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各种猜测和议论在所难免。

  有人私下为陈江抱不平:“陈副旅长立了这么大功,不去带主力部队,反而去管后勤?这不是明升暗降吗?”

  也有人暗自揣测:“是不是上次对抗让龙旅长太难堪,上面要平衡一下?”

  甚至有人觉得,这可能是陈江军旅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从此离开了炙手可热的作战主官序列。

  这些议论或多或少也传到了陈江的耳朵里,但他只是淡然一笑,对前来表示关切的钟亦明和唐心怡说道:“这种人事安排自有它的道理,我们都要坚决服从命令。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后勤,打的就是综合保障。不了解全局,怎么能当好一域的主官?这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他的平静和豁达,让原本有些浮躁的部下们也安下心来。

  同时,让龙凯峰和厉海光继续留任,既能保持部队稳定,也能促使他们快速学习转型,可谓一举多得。

  临行前,陈江与龙凯峰和厉海光进行了一次长谈。

  他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对C旅未来建设和训练重点的想法,并将钟亦明和唐心怡郑重推荐给两位主官,希望旅里能继续支持新质战斗力的探索,不要因为他的离开而停滞。

  龙凯峰握着陈江的手,感慨道:“陈江同志,说实话,刚开始知道你搞出那么大动静,我这心里确实不是滋味。但这段时间,我是真想明白了。你这一走,我还真怕旅里这摊子我扛不起来。你放心,你打下的基础,我和政委一定守好,等你学成归来!”

  厉海光也郑重承诺:“旅里会成立一个专项小组,由我亲自牵头,钟营长和唐大队长具体负责,继续深化合成作战和信息化建设。你到了上面,也别忘了多给我们争取点资源和支持啊!”

  这一刻,C旅的领导班子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

  由于陈江所在的C旅就驻扎在首都附近,所以这次“上挂”对于陈江的家庭与日常生活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他抽了个空去了一趟高建军那里汇报思想工作,高建军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嘱咐他好好干,要特别珍惜这次锻炼机会,今后这样的机会就将越来越少。

  陈江刚开始没有明白他的意思,可后来高城给他解释了一通,

  “你个笨蛋,将来你的职务还要往上走,还能挂职到哪里去?”

  听的陈江呆立当场。

  高城所处的环境不同,他的站位就要高很多,明白上级如此安排陈江,必然有着深层次的考虑,所以他本来还以为陈江会对此安排不开心,想要开导一番。

  没想到陈江如此豁达,对此根本不在意,这倒是令他有些吃惊。

  没过几天,陈江就前往新的工作岗位去报到了。

  总后是全军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陈江挂职的军需处则是主管全军的日常军需,包括油料、物资的采购、调配与发放。

  权柄不可谓不重。

  军需处的处长贺援朝是一名年轻的大校军官,估摸着只有40岁的样子,对于陈江的到来,他是十分欢迎的。

  而陈江由于是挂职,所以担着副处长的名头。

  贺援朝处长热情地接待了陈江,并没有因为他是来自作战部队的“外来户”而有丝毫怠慢。

  相反,他直言不讳:“陈副处长,你的大名我可是如雷贯耳啊!上次跨军种对抗演练,你用一个合成营打垮一个加强旅的战例,在我们后勤系统也传遍了。我们都开玩笑说,你这是以一己之力,给我们全军的后勤保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啊!”

  陈江连忙谦逊道:“贺处长过奖了,那是一次实验性的演练,很多地方还不成熟,尤其是后勤保障方面暴露出的短板,正是我这次来学习想要深入了解和解决的。”

  贺援朝欣赏地点点头:“好!有这个认识就好。我们这里啊,不缺按部就班的规矩人,缺的就是你这种带着强烈问题导向和前沿视野的干部。你放心,在这里,你绝不是来‘镀金’的,我给你压担子,你要真抓实干。”

  “好,我会尽力的!”陈江表态道。

  贺援朝对陈江坦言,自己从事后勤工作也不久,所以想要去基层调研走访一下,了解点真实情况,

  “你久在一线部队,你觉得我们可以去哪里走访好?”

  陈江见贺援朝问自己,也不磨叽,当即表示,“贺处长,那肯定是越偏远的地方越能反映咱们军队的后勤保障水平啊。”

  听到陈江的建议,贺援朝心里立刻就有了想法,他拿起电话问了下,于是选择了某边防团。

  贺援朝是个雷厉风行的干部,在陈江来报到的第二天,他就带着陈江去这个边防团了解情况了。

  出发的时候,办公室里的同志让司机小吴往越野车的后备箱里放了不少矿泉水和饼干,这让陈江不禁愣了愣。

  司机小吴表示,“处长要去的这个团很远,如果一切顺利,需要开9个小时,不备点水跟干粮怎么能行?”

  陈江听后顿时对贺援朝有了很直观的好感与敬意。

  身居机关处室的高位,还真愿意去这么远的地方走访调研,这份精神就让他非常惊讶了。

  越野车驶出城区,越往北开,道路两侧的景色就愈加荒凉。

  车辆在颠簸的边防公路上行驶了数小时后,窗外的景色已从广袤的农田变为连绵的戈壁荒山,手机信号也变得时断时续。

  贺援朝看着窗外,感慨道:“我们坐在机关里制定标准、划拨物资,很多时候凭的是报表和数据。但真正的保障末端在哪里?就在这些偏远艰苦的边防连队。不来亲眼看看,很多问题是发现不了的。”

  陈江也有同感,于是两人开始慢慢的聊起天来,聊着聊着,就慢慢地分享起各自的从军经历,

  两人不聊不知道,一聊才惊讶地发现,双方的情况居然有很多地方都极为相似,

  比如双方的配偶都在部队医院里工作,贺援朝的妻子在海军医院,而陈江的妻子则是在陆军医院;

  双方都对海湾战争等现代立体战例极为感兴趣,都觉得必须加快部队的现代化建设步伐;

  还有一点,双方都对现有的基层后勤保障能力有些担忧。

首节 上一节 187/2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