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能臣 第1212节

二是丞相曹操,相府、侯府关系密切,出行都会互相招呼(或者说互相监视才对),因此十余年以来,翁婿二人也从未迎面相遇。

其余的文武官员、门阀家主、豪强名士之类,见到无愁侯府的队伍,全都得乖乖的让路,有的还要走过来,躬身行礼问安呢!

“呜!--呜!呜”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

俗话说得好: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对面的和尚们非常霸道,一边猛吹鼓号、一边高唱佛音,显然是开路回避的意思……

萧逸端坐车内,正考虑军国大事呢(头等大事就是缺钱),掀开车帘门一角、窥视外面的情况,立刻认出大象背上的,正是天颐寺主持--神光和尚!

天颐寺的老主持--一休禅师,在数年之前圆寂了,由他的两大嫡传弟子之一--神光和尚接位,至于另一位弟子无心,还在大草原上传法呢!

与性格温和、行事低调的老和尚不同,这位新主持-神光和尚,可是一个很活跃的人,不但讲经说法、经常组织大规模法会,还游走于权贵府邸,与文武官员颇有交际。

大军凯旋归来之后,举行过几次法会,超度阵亡将士的英灵,萧逸见过神光和尚几次,对方都是点头哈腰、一副拼命讨好的样子。

没想今日迎面相遇,和尚们竟然敢占道路,更加没想到的是,短短十几年时间,佛教如此的兴旺了,大有挑衅政权的味道?

东汉明帝-永平七年,有‘身毒’二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到洛阳,汉明帝躬亲迎奉,敕令在洛阳雍门外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取名为‘白马寺’,至此佛教正式传入中土。

佛教转世轮回,今生受苦受难,来世得享福报的教义,可以麻痹贫民百姓、甘愿接受压迫,因此深受统治者欢迎,佛教得以扎根下来,进而蓬勃发展……

尤其黄巾之乱以后,本土道教一蹶不振,而诸侯争霸、杀伐不断,加上各种自然灾害,百姓们苦不堪言,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只好寄托于神佛护佑,佛教趁机迅速做大。

上到达官显贵,下到平民百姓,纷纷跪倒在佛祖面前,捐献出大量的财富,至于抛弃红尘,出家为僧、为尼的更是众多了。

有人做过统计,仅是许昌城内外,就有大型寺庙五座、中小寺庙一百多座,僧尼共计六七千人呢,还拥有良田二十余万亩,各种商铺三四百家,其余寺产难以估算!

更加重要的是,出于对神佛的尊敬,寺庙名下的田产、商铺是不用交税的,因此一些地主、商人投机取巧,纷纷的选择寺庙投靠,以此来逃避税赋……

洛阳、长安、邺城、临淄、寿春……各处大城巨邑,人口密集之处,同样有大量的寺庙,在册僧尼约有四五万人,信徒人数超过了百万,堪称一个庞然大物了!

“活佛出行,凡人退让!”

“与佛争路,必遭孽报!”

………………

堂堂大司马出行,自然不会让路了,双方正僵持不下呢,对面走出几十名身材高大、手持镔铁禅杖的和尚,一边高念佛号,一边拥挤车马,竟然要强行驱赶……

无愁侯府威震天下,何时受过这种欺负,十几名护卫握住兵刃,就准备砍了这些光头,学子们也簇拥过来,把乌篷车团团围住了。

“收敛怒火,谁也不准动手,让他们先过去好了,佛家说的好: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呀?”

随着车内一声命令,护卫、学子们瞬间停下了,任由和尚们推耸着,把车辆赶到了路边,却没人出手反抗,一个个只是怒目而视!

接下来,佛家队伍吹吹打打,耻高气昂的过去了,萧逸一直没露面,只是冷笑不止,自己正为钱财发愁,没想就有‘肥猪’拱门呀!

神光和尚坐在大象背上,对争路的事看的清楚,却没有往心里去,自己游走权贵府邸,对文武官员的官职、标志一清二楚!

如果是顶级权贵,比如曹姓、夏侯姓、程姓……的车队,自己早就让开道路了,没准还会走下法台,上前问候行礼呢!

因为神光和尚明白,宗教力量要想发展,离不开权贵们的支持,起码数十年之内,中土是政权高于神权的,不过随着佛家信徒增多,这种情况会逐渐反转的,那个时候吗……自己就是真的活佛了!

迎面相遇的车队吗,既没有旌旗开路,也没有铁骑护卫,就连族徽标志也没有,车辆也非常的简朴,里面坐着的人吗,不是芝麻小官、就是个土财主!

许昌乃大汉都城,达官显贵不计其数,那真是将军多如狗、太守满地走……一个芝麻小官太不起眼了,也不用放在眼里,因此和尚们如此霸道,直接把对方驱赶一旁!

不过队伍交错之间,神光和尚发现一点问题,对方车队的后面,竟然跟着几十名青年人,一个个精神抖擞、器宇轩昂,似乎只有学府子弟,才有这般的神采呢!

争鸣学府,天下闻名,里面出来的学子们,一个个都是顶尖人才,多少权贵不惜重金招募,想要把他们收为己用,又有多少豪商大贾,想把女儿送给他们做妻妾。

可学府子弟毕业之后,或者加入学子军,或是走入仕途为官,或是自己开创事业,能被权贵招募到的,那是少之又少呢!

一般的权贵家族吗,能招募一两个学府子弟,那就是烧了高香了,如程尚书、毛仆射、满将军手下,也不过四五个学子,还是托了关系弄来的!

可那辆乌篷车后面,起码跟着五六十位学子,而且都毕恭毕敬的,车内坐的该是何人,竟有这般的本领呢?

神光和尚苦苦思索,突然间想到一个人,一个权倾天下、与学府渊源极深的人,一个常年出征在外、很少回许昌城的人,也是一个自己得罪不起的人!

“来人呀,派几个沙弥跟着那辆车,看看对方什么来路,弄清楚了立刻回禀本座!”

“如来佛祖保佑,车内坐的千万别是那个人,否则我佛门危矣!”

第1374章 有钱男子汉,没钱汉子难(二)

“我等恭迎大司马大人,接风酒宴已经备下,略表属下们一点心意!”

“呵呵,心意领下了,咱们先交接公务,饮酒的事稍后再说,为何不见谏议大夫?”

“谏议大夫忧劳成疾、口吐鲜血,正在家中卧床修养,故而不能前来了!”

“啊,急得吐血了!”

…………

常言道:泰山不与顽石争高低,江河不与坎井辨清浊,面对光头和尚们的欺侮,萧逸选择了沉默不语,待对方队伍通过之后,这才慢慢的重新启程,一路来到了太仓门前。

太仓左、右中丞:陈群、杨阜,领着大小官吏百余人,早就恭候在门口了,看到无愁侯府的队伍出现,连忙的单膝下跪行礼,萧逸来上任大司农,可他们还是习惯尊称大司马!

太仓的大门附近,同样跪着很多官吏,黑压压的怕有上千人,分属于朝廷各部衙门,名义上是前来恭贺的,可一双双火热的目光中、却充满了期待的神色!

萧逸走出乌篷车,先把陈群、杨阜搀扶起来,又向众人挥手致意,却没见到上任大司农-王朗,询问之下才知道,因为卧病在床、无法交接!

王朗,字景兴,东海郡人氏,举孝廉而入仕,初拜徐州治中从事,后迁会稽太守,善于安抚百姓,在任上颇有功绩,在后为曹操所征辟,入朝拜谏议大夫,升任大司农之职,也称的上元老重臣了。

王朗人品一般,气量狭小,可内政能力不错的,荀彧、荀攸身亡之后,由他负责调度钱粮,支应大军征战之用,如今却急到吐血了,可见曹营集团的财政、恶劣到了什么地步呢?

接下来,萧逸在众人簇拥下,迈步进入太仓大门,临过门槛之时,还回头望了一眼,不远处的小巷口处,有几个探头探脑的和尚……

他们奉神光和尚之命,前来探查情况的,虽然离着太远、看不到萧逸的尊容,可从跪拜官吏们的口号中,已经知道刚才得罪谁了,顿时吓得屁滚尿流,一溜烟的跑回去送信了……

如果化国为家的话,皇帝是一家之主(现任没权利),丞相是执事管家(这个太霸道),大司农就是账房先生,负责全家的收入支出,过手的钱粮无数。(好差事,油水足!)

首节 上一节 1212/14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